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学案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学案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学案学案北师大版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学案

一、知识储备

1、说出秦汉以来,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2、唐朝、宋朝、元朝时期我国主要的文学形式。

3、查找李时珍的资料。

二、学习目标

1.知道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2.了解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3.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4.分析明清时期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三、问题导学(仔细阅读教材,参照小字部分内容及书中提供的黑体字材料,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李时珍、宋应星等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给我的启示是:

2、你清楚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么?看看“每课一得”的内容吧!

3、自制明清四大小说表格,内容包括(作品、作者和价值)。你能行!

4、明清时期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开拓视野我感悟:

通过此课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四、盘点收获(1-7为必做题,8为选做题)

1、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唐草本》

2、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今天它已走向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来中国学习中医。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A、华佗——《本草纲目》

B、张仲景——《黄帝内经》

C、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D、李时珍——《本草纲目》

3、如果要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要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4、如果想了解中国17世纪科技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应该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5、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

A、诗歌方面

B、小说方面

C、散文方面

D、戏剧方面

6、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

A、《本草纲目》《千金方》

B、《水经注》《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D、《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7、阅读材料: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王羲之废寝忘食练书法,罗贯中倾情演绎三国故事……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回答:

(1)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科学巨匠、文化名人写出一个成功的公式,公式中成功的因素不能少于三项,并对你写的公式作简要的说明。

(2)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已具备了所写公式中的哪些优秀品质?

(3)在你成长道路上,还缺乏哪些成功因素?你打算如何来培养。

8、明代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我们应从李时珍和宋应星这两位明代科学家身上继承哪些科学精神?在明清时期我国为什么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加以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

(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 (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难点分析 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另外,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 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 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 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 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第2课时上课班级七(3)班 主备教师张凤瑜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3.6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具准备学图片、PPT、闪卡 教法运用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自主预习梳理部分练习题 梳理知识点提高认识为以下引出 新课作铺垫。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选择题部分练习题 请1-2名学生典型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前后联系,升 华提高 根据史实联 系现实,启发 学生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 学以致用。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材料分析题部分练习题 学生核对答案 结合目标﹑ 自主题阅读 课文,并作好 读书标记,发 现疑难,小组 互查互纠,组 长汇总疑难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引言:同学们,明初,对外交流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你想了解郑和创建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吗?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互学目标: 1、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异同? 2、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 三、引导自主学习(12分钟)(学生看全文,明白学习几个问题即看标题知层次)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标题“郑和下西洋”下的大小字,解决以下内容(5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2)对照课本上的航行图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的出发点、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哥伦布远洋航海相比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点拨: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阅读第二个标题“闭关政策”下的大字和小字,解决以下内容(4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从唐朝实行开放到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国际组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五:自我检测我能行(7分钟) (一)选择题: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活动任务: 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者外国的传统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七、课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 C、王建《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C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B ) A. 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殊气氛?( D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州市蓝山一中邝文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思想艺术特色。 2.能列举明清时代书法、绘画成就。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4.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于明清小说初中学生都有些了解,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介绍(可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着重介绍一部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2.推荐学生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学生读本),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用交换历史信息、讲故事、唱京剧、访问身边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 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当时形成的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2、难点: (1)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3)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1.图片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创作的。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知识建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说课稿

第2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接下来,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李世民、武则天等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不断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内容上来看,本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从结构上来看,本课起到了过渡承接的作用,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因此,学好这一课,对学好这一个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课感兴趣,喜欢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是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未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史

观,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掌握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从艺术作品中看到历史的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够积极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并从对唐朝的强盛的学习中,树立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重点: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六、教法学法 教法:鉴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课我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问题探究法辅助讲授法来进行授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造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兴衰。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著名的京戏歌,在歌曲中引入京曲调,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京剧的赞美之情和拥有这门传统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红楼梦》1.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提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提示: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3.读教材,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 ●精题精讲 例1 (2004年天津中考)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错误的是 A.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B.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例2 (2005年开封中考)下列关于闭关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B.不能同外国进行科技文化交流 C.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 D.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我夯基我达标 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B.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D.掠夺土地和财富 2.郑和下西洋最早开始于()A.1405年B.1406年C.1430年D.1433年 3.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红海沿岸和波斯湾 C.非洲最南端和红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波斯湾 4.郑和首次下西洋的出发地是()A.福州B.泉州C.广州D.刘家港 5.郑和下西洋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 A.途中风险太大,损失严重 B.国力衰退,财政困难 C.倭寇骚扰和对沿海的封锁 D.郑和去世,无人能担当重任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B.郑和下西洋给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C.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D.郑和远航所带去的瓷器、香料和印花布受到各国的欢迎 7.下列对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限制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B.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闭关政策从根本上防御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D.闭关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8.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 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 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 个人素养。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唱脸谱》我们耳熟能详。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红楼梦》 1.教师讲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答案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读教材,教师简要地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法分析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多媒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 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 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 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 行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 化》。 全班分成四 组,每组选 派一位代表 参与游戏, 参赛选手站 成一排,其 他同学打节 拍。 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 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 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 背景)。 学生分组表 演历史剧。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表演 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 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 推》 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 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 每组同学派 代表表演, 其他同学观 看表演并归 纳节日的习 俗。 培养学生的 表演能力和 获取信息的 能力。 新课教学第一篇 探索节日的起源

活动二:品诗词猜节日 (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 中的节日)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意识。 第 二篇 感受习俗的演变 第三篇 树立文化的自信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 (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 祀)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探 究历史的能 力以及对于 时代变迁的 感知能力。引 导学生文明 过节 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 值观念,弘扬 传统文化,理 性对待西方 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 信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 频。 加深学生对 时政的了解, 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 自信? 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 分组讨论。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思 考能力,引导 学生树立历 史核心素养 中的家国情 怀。 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培 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课文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 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天作出了哪些贡献?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 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 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 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相关史事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签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各终。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①(①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 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 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研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 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问题思考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 能体现出来? 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 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 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 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 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 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 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 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 慨不已,惋惜地说:“达么好的人才,没有 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 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 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 为“开元盛世”。

(完整版)七下历史第2课习题答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唐太宗听说右图所示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宋璟 2.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5.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 (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的中央官制是(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7.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唐朝二十多年的历史。你认为不可能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C.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8.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9.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1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她的统治具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重要地位 D.她最后把权力交还给了李姓,并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B C C C B A A D C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