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与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先导力量和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对中国实际的科学判断,因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中国在这一阶段需要坚持或发展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石,通过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可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的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指导。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世界发展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探索。
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适时地进行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保持经济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处理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验主义危害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验主义危害探析一、思想理论领域中的经验主义及其表现维度经验主义是一种主张各种信念只有被现实的经验所证实后方可接受并作为行动指南的态度。
即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或观念的惟一来源的观点,它片面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经验主义者不仅在思想上盲目僵化,狭隘偏见;而且在行动上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具体讲,经验主义表现如下:第一,把“想当然”作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常态。
经验主义坚持一切从个人主观出发,不根据实际情况作深入调查研究,把已有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指导原则,决策时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可行性论证,以致习惯于将理想当现实,搞理想浪漫主义。
毛泽东批评他们不分内外实际情况,缺乏系统、全面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
第二,常常犯以偏概全,用现象代替本质的形而上学错误。
经验主义高度重视感性经验,常常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夸大为普遍真理,拒绝对事物内在本质性的东西作深入研究,不可能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深刻认识。
易犯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错误。
第三,经验主义表现为观察活动中思维的直观性和视野的狭隘性。
一方面,经验主义崇尚并夸大感性经验的主张蕴含着对客体的观察比较直观,无需抽象即可获得认识或知识的思想;另一方面,经验主义拒斥理性思维的观点导致其不能科学有效解决认识系列问题,在认识问题上无法克服其视野的狭隘性。
第四,经验主义还表现为回避历史,重视现实。
经验主义习惯将既成经验照搬套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突出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回应,但经验主义者在套用经验时,常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往往忽略对现有经验作历史分析,不理解经验形成的事实背景和适用范围。
二、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本质释义在现实中,经验主义被看成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主观主义中与教条主义相对的“一极”。
换句话说,要把握经验主义的本质,理应从主观主义着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基本经验探析[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同时倡导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
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全党有组织的掀起了一场理论学习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由此开始,在这一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熟了,为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日战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项具有特色的伟大事业,它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并在实际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这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处于次要地位。
在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侵略的战争,在1938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同时倡导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
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从1939年开始,全党有组织的掀起了一场理论学习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由此开始,在这一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熟了,为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有利条件。
总结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经验和规律,对于掌握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一.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首要的主体条件,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 1 期
郑 '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k t - I
J U N L F H N Z O NV R IYO G TN UT Y(oi i c) O R A E G H UU IE ST F IH D SR Sclc ne OZ L I aS e
持马 克思主 义与 时俱进 的理论 品格 , 在推 进整体 性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进程 的基础 上 推进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主 义的 大众化 、 时代 化 和 民族 化 。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动力盈亏; 负动力; 正 动力变异 ; 增量动力 [ 图分 类号 ] 8 ; 1 中 A 1B 7 [ 文献标 志码 ] A
会 实践 方 面的原 因 , 如 中 国社 会 实践 对 于 马克 思 譬 主义个 别理论 的需 求 出 现饱 和 的状 态 ; 有 中 国社 还 会 历史 主体 方 面 的原 因 , 如 由于 中国社 会 历 史 主 譬
国革命正处于“ 山穷水尽疑无路 ” 的历史紧要关头,
再 加上 马克 思 主 义本 身 就 是 科 学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 于 中国的革命 实践 具有较 为广 泛的指 导意 义 , 对
所 以马克 思主 义能 够 跨 越语 言 的 、 化 的 阻碍 甚 至 文
国化尤 其是其 动力 机制运 行 的基本 规律 。
[ 收稿 日期]0 9—1 一 5 20 l 2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 学基金课题 ( 8 z 0 2 0C x0 )
反 动势力 的破 坏 , 利开启 其 中 国化 的历史 进程 , 顺 这 就是 动力盈 余 的 体现 。历史 表 明 ,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在 国化 的启 动阶段 , 动力 盈余 是必 要 的 , 它是 马克思 主 义在 中国传 统 文化 中寻求 生 长 点 、 除传 统 文 化对 破 外来 文化本 能抵 触 的必 由之路 。然 而 , 随着 马 克思 主义 在 中国传播 的深 入 以及 中国化马克 思 主义的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其转换

质就是如何通过有效 的社会创造 , 实现社会的 良性 运行 、 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区别于 传统 一 切哲 学 观 和 进 化 史 观 最 为 根 本 的地
方 。恩 格斯 对 此 指 出 , 正像 达 尔 文 发 现 有 机 界 的 “
发展 规 律 一 样 , 克 思 发 现 了 人 类 历 史 的 发 展 规 马 律 。 … 而 “ ” 人类 历 史 的 发 展规 律 rc r er eSca C et nS b c T er eSc rainF nt nT er. rao t t eT oyt t oi rai oj t ho t t oi C t u ci oy i uu h oh l o e y oh l a e o oh
im ’ ieeCh rtr ain:T e e e t eyc mbn t no v r id o rv si a tc n tue h o ilmoie me h n s o rim ’ hn s s SChn s aaei t z o h f ci l o iai e ey kn fd e nfc o si tste sca t c a im fMaxs sC iee v o f i t v Ch rtr ain;Co cu iey h o i tv c a im r im’ ieeCh rtr ain h e ie h itr a rn frm t n f m h o i aaei to z n lsvl ,tes ca moieme h ns o Maxs SChn s aaei t a ra zdtehso c lt so ai r teS ca l f z o s l i a o o l
Ju a o R do V U i r tI h oh &S c l c n e ) or l f a i &T n e i i p y o i i cs n v syP aS e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1年第4期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思考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结合,以此摆脱中国内外交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彰显出了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只有最大程度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概括和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经验,才能在新时代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趋势与实践旨归,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处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把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扎根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辩证发展与良性结合过程中创立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接力共同推动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便可以分为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49-1978年)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2021年)这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构成要素所构成的稳定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转方式和工作机理。
它包括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
这八个构成要素的功能的耦合形成了一个整体上的综合效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①这一番变化,是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运行过程所形成的综合效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系统,这种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它的机制的运行来体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各成体系,又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如何以及这些要素是按照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整体功能。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总是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系统运行中与通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构成要素解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来承担。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从不回避自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表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任务。
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革命也由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目的任何机制都不是盲目运行的,而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目的运作的。
无产阶级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并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别的目的可言。
只有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进一步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任何机制的运行都有一个动力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也不例外,它具有自身完整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方面是中国现实国情的需要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候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②中国的具体国情的需要强烈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的现实国情产生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外在动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内在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过程中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中国的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以国内环境为主。
环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对于其所处的环境认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实事求是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变动性以及复杂性,正确认识这种环境,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进行把握。
在空间上,主体必须综合联系地考察所处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了解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世界的形势,格局和发展趋势,认识到世界环境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主体必须辩证发展地把握环境的阶段特征和时代主题,确定不同时期党的工作方针和中心任务,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控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具有自组织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控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有目的的自觉地活动,这种有目的的自觉体现在无产阶级及其领袖人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进行反馈调节和重新决策,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有效控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共产党人是在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来建设这一工程的。
其间出现各种失误和曲折是在所难免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控制的有力保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运行机制中,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纠正其它七个要素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偏差,避免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内耗,防止不同要素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从整体上进行协调,保证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转和整体效应的顺利实现。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是一定方式运行的,这种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点和中国形态,产生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并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以欧洲形式出现的,它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带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和18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得有些晦涩难懂。
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学者去读还可以,但是让人民大众去读,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这也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和融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传统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运行方式。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程序机制的运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某个固定程序有组织、有规律的运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的运行程序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形成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际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程序是整个机制运行的外在形式,是连结其它七个要素的纽带,它从形式上和表面上使整个机制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发挥着整体的作用。
同时,它还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更为严谨,更为科学,更具条理性,增强了可操作性。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保障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必须有一些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必要的刊物和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整个的一批老中青搭配并各有分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队伍,有必要的经费和工作制度的保证,等等。
外部条件包括共产国际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理论建设的支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持等。
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保障是其它七个要素的物质条件,是实现综合效应的外部因素。
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革命年代,极度缺乏物质保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但如果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都不具备的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是通过如下方式运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目的,在中国国情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要的巨大动力的推动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特征,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反馈调节并加强控制,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不断总结新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并在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保障下,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
机制的运行必然会产生一个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运行的综合效应集中体现在机制的运行所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上。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富裕,在全球化的总趋势下,认识到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政治格局多级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发现并解决中国的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确地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求真务实来解答发展的时代课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产生了第四次飞跃,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必然产物。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会停止,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运行,不断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