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教师角色转化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教师角色转化

知识文库 第09期89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教师角色转化张雨薇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爱满天下”等著名的教育观点。

处在新的教育时期的我们,重新阅读先生的教育著作,学习先生的教育观点,对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促进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和角色转化,培养新型的师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走进陶老是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以陶老著名的“四块糖”教育小故事,引入了对陶老的介绍。

我一下子就被陶老的教育智慧折服了。

在之后学习陶老的教育著作过程中,愈研究愈对陶老倾佩不已。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学习先生的教育观点,对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促进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和角色转化,培养新型的师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有哪些角色呢?1 探索未知世界的“亲密同盟者”作为老师最为根本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随着时代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教师逐渐从教学的主导者演变成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推崇的教学方法。

他主张:“事怎么样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还提出了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这对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而是学生的学习同盟者和启发者。

在《磁铁的秘密》科学活动中,我就以幼儿共同探究的方式,设计了活动方案。

在幼儿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记录操作结果,发现磁铁的秘密,这一过程也是解放幼儿双手的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幼儿自己探究发现了磁铁的秘密,这比单纯的教师灌输知识更具有价值。

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于知识的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的设计也运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主导权,幼儿在自主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

2 与幼儿共同玩耍的“大玩伴” 陶行知说:“我们要懂得儿童。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改变教学角色,以满足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等方面都在时代的演变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往往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导,强调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和主导者。

教师是幼儿园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通过教师一对多的讲解方式来传授知识,幼儿则被动地接受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缺乏与幼儿有效沟通的能力,无法真正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最后,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以幼儿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以幼儿为中心。

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教师需要成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2. 视幼儿为合作伙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专家,而是与幼儿共同探索和学习的合作伙伴。

我们需要建立与幼儿之间的信任关系,尊重幼儿的意见和选择,与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通过合作与交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以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情感共鸣的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角色不仅局限在幼儿园的教学,还应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探索、思考和创造的习惯。

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适应时代变化的过程。

浅谈幼儿教师的角色

浅谈幼儿教师的角色

浅谈幼儿教师的角色【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之一。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别与其他教师。

幼儿教师则具备更多不同的角色。

3-6岁的幼儿情绪不稳定,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正在发展,机体也比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要随机应变。

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对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角色定位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将从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以及幼儿家长的代理人四个方面,探讨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转换、角色定位前言人人都知道幼儿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对幼儿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是幼儿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活动。

在这个信息时代,现代幼儿教育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主体精神,反对传统教育中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

因此,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和转换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由于职业的活动对象的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决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别与其他类型的教师。

幼儿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如何扮演好多种角色,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幼儿教师的定位,有利于我们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关心与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成长的观察者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一个不会观察的老师就绝对不称职的。

很多人都说“教师是神圣的。

”确实,每天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快乐的生活、游戏,使我更加充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幼儿既是我的学生,又是我的朋友。

但是,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

兴趣爱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儿童说:“我们的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而成人的阶梯却只有十英尺。

他们永远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但是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每个教师的渴望。

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

浅谈放手游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放手游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放手游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深入,使得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体,要求幼儿在课堂上围绕教师开展游戏活动,而新课改强调教师将主体地位归还于幼儿。

本文以幼儿游戏活动为切入点,谈谈放手游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放手游戏;教师;角色转变引言:游戏活动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游戏活动真正脱离教师的控制,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大部分幼师不敢轻易放手,生怕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伤害,甚至一些教师手把手地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社会人士的关注和质疑,伴随着新课改的出台才逐渐有所改善。

1.从游戏策划者转变为游戏旁观者相信大部分幼师都存在这种心理:幼儿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庇护下才能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的负责人和管理者有义务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

出于这种思想观念下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设置活动时畏手畏脚,总是纠结是否会对儿童造成伤害,于是要求大家只能在园区内或教室内活动,在幼师的视线范围内不允许出现规定之外的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但是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儿童们的课堂积极性,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大家完全服从于自己的领导,精心规划游戏、控制进度、设置目标,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容——自主学习能力[1]。

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好奇心极强,经常会做出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而在教师眼中,一切违背规则的小动作都会被视为不听话,进而受到批评,对于心思敏感的幼儿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针对这种现象新课改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幼师能够适当放手游戏,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儿童,无论是游戏组织还是策划,都以儿童的意志为转移,而幼师则要则要从游戏的策划者转变为旁观者,帮助大家解决突发性事件,同时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分析其爱好与活动特点,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有效指导游戏规则。

新课程理念下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
( ) 一 用有趣 、 简单的问题 引导幼儿探 索
引导幼 儿探索 , 激发幼儿强烈的参与意识 , 教 师的提问不要求多 , 应该是少而精。 如在科学活动
中, 我拿出一 张纸在桌上立不起来 , 然后提问 :纸 “ 怎样才能立起来 呢?” 幼儿就用纸做各种实验 , 通 过改变纸 的外形而让纸立 了起来。 在这个 活动 中, 我的提问很 少 , 但却充分激发 了幼儿探索的愿望 ,
会 出现一些很有趣 的问题或某种有趣 的现象。 教师应该 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
幼 儿 放 学研 宄
了, 好像什么 问题都解决 了。 而创新活动中幼儿最
重要的是怀疑 , 在没有 问题 中让幼儿产生问题 , 没 有答案时寻找答案 ,有一种答案再寻找更多 的答
幼儿 的愿望 和幼儿想 了解 的事物 常常在 问题 中体 在教育 中给幼儿不停地讲 ,不停地为幼儿解决问题 , 使
案 , 了解决的方法再找更多方法 , 有 在众多 的方法 中找出最好 的方法。 要使幼儿具有这样的能力 , 教 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
使幼儿通过多种方法解决 问题 ,而且也给 了幼儿 更多的操作时间 ,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发现各种不
同的方法。 - ( ) 二 用丰富、 巧妙的材料 引导幼儿创新
现, 也是幼儿最感兴趣和乐于接受的 。 幼儿常常问 : 为什 创新 活动 中, 材料 的提供可 以是双方 面的 : 一是 教 么会有风?风从哪里来 ?雨从哪里来 ?流到哪里去 ?小 师有 目的的地提供 ;二 是幼儿 自己想利用材 料做实验 蚂蚁 的家是不是和我的家一样 ?小蜜蜂为什 么有刺 呢? 的。如在科学活动“ 小纸 片跳舞 中”我提供 了棉手套和 , 镜子里为什么有人 呢?老师你为什么要戴眼睛 呢?等等 次性饭盒。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摩擦让小纸片动起来 了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从一位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过去,幼儿园教师主要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责任,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然而,现如今,幼儿园教师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把关注点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上。

一、角色转变的背景与必要性传统的幼儿园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幼儿的智力、情感、语言、社会和体魄,因此,教师的角色转变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目标需求。

首先,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来自于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意味着更加注重每个幼儿的个体需求,并通过个别化的教育方法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期望也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这要求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而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道门槛,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责任,角色转变成为必然。

二、角色转变的实践方法1. 建立亲和力和信任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与幼儿的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以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通过积极的互动和细致入微的关怀来赢得幼儿的信任。

只有建立亲和力和信任,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的发展。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探索性活动、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幼儿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新时期应如何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

浅谈新时期应如何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

浅谈新时期应如何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关注、不断改革,人们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在悄然的变化。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及传授者,随着不断的改革,他们也在不断的提升。

我觉得新时期的幼儿教师最少要做到以下的几点:一、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应从幼儿学习的灌输者、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体现在激发与鼓励幼儿学习的兴趣。

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二、幼儿教师应该是生命的关怀者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幼儿,稚嫩、孱弱,需要成人社会,尤其是教师的关怀和理解。

这种关怀和理解表现在教师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和挚爱,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和支持,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教师要深刻懂得生命的完整性,懂得快乐童年对生命发展的积极意义。

适宜的教育支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教师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者,更是一个生命体与另一个生命体在教育时空中相遇、面对,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入,从而履行生命关怀者的神圣角色。

三、幼儿教师应该是平等的交往者信息化社会,教师“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独奏者”过渡到“平等者中的首席”。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处于“非指导”、“非操纵”角色,即由教育活动的中心——“独奏者”向教育活动的边缘——“合奏者”、“伴奏者”转换。

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帮助儿童明白想学什么,为他们提供资源和手段,为他们创设学习和活动的真实情景。

这种活动是幼儿自身兴趣所在,对他们来说是“意义学习”,因此,速度快,效果好,兴趣持久。

四、幼儿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幼儿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

浅谈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 - 幼儿园师幼互动教育

浅谈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 - 幼儿园师幼互动教育

浅谈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幼儿园师幼互动教育教师在人生的大舞台中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幼儿教师则需要具备更多不同的角色。

3:7岁的幼儿并不像小学、中学、高中生那样,已经具备很多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

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就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正开始发展、机体还比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

成为幼儿教师后,慢慢体会到幼儿老师一定要拥有四种角色。

那就是:一、生活中母亲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

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不适应。

比如,孩子会觉得幼儿园里关心他的人很少;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很多;幼儿园里不能挑食等等。

这些问题攒多了,孩子就会哭着喊着不去幼儿园,就要找妈妈。

所以我们幼师首先要让孩子进园后就像在家一样感到塌实。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像在家呢?简单的想,就是在幼儿园里给他找个"妈妈"。

这个妈妈是谁呢?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幼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

在接待新幼儿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蹲下来,微笑,温柔可亲的说声"你好啊!我是x老师,你是谁啊?'"这样的开场白会让幼儿从第一印象上喜欢老师。

接着老师就要开始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爱好、兴趣、志向等问题了。

要让孩子感到老师很关心自己,甚至他的全部。

比如:天冷了,衣服掖好没?今天情绪不是很好,是不是哪不舒服,还是没有休息好?午休时被子盖好没有等等。

特别强调的是对因胆小不敢说话而尿裤子尿床的小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大足县实验幼儿园刘凤[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范。

贯彻新《纲要》、践行新《纲要》关键在教师,因此,《纲要》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最终也将转化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要求,幼儿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与教”中的角色与地位,需转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笔者以新《纲要》为指针,突出“以人为本”的幼教理念,重点从教师与幼儿关系角度,论述幼儿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关键词]新纲要以人为本角色转变沐浴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和煦阳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将其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成长的期望。

正如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所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就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学习新《纲要》,深刻领会新《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谈几点初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所谓“角色”,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教师作为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角色确定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正是千百年来一直左右我们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真实概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的“填鸭式说教、格式化答题、成人化应试”教育理念,把教师的角色简单地定位为“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完全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得不到重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关系”是不平等的,已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幼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容器,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精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需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自己的角色职能。

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知己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个体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给儿童做”为“针对儿童去做”,围绕学习教育的主体——幼儿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为: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从合格学历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从课程执行者向教育研究者转变;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的设计者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看,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个体,而应成为“教师、园长、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社区人士”所组成的教学链中的一员,教师应与教学链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因此,教师只有充分领会“角色转变”的精神实质,才能全面搞好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

二、细心观察,巧于引导,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同时也是《纲要》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最突出体现。

当然,引导者的角色也是教师最难扮演的角色,因为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对幼儿学习状况的了解和对幼儿面临问题或矛盾冲突的把握,教师需对这些状况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舍,找出他们与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幼儿向着积极有利方向发展。

因此,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播知识,更需要学会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及时捕捉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

教师应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分析者,应学会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

譬如:秋天组织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对院子里随风飘洒的落叶非常感兴趣,全都抢着去追逐、去拣,我并没有责怪他们打断了我原有的教学计划,而是凑过去与孩子们一起拾落叶,并及时向孩子们提出相关问题:“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树叶什么时候能再长出来”等等,并且就地而坐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树叶的季节变化,让他们懂得了树木落叶的自然常识,还把落叶拿回教室开展了“树叶粘贴”和“叶宝宝跳舞”的添画活动,使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获取了知识。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

幼儿经常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更能发现其兴趣所在,也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的引导释疑更有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或小植物,引导幼儿有规律地换水或浇水,观察小生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一些意外现象,比如在种植小草过程中,有些小草会因浇水过多而死亡;在喂养小动物过程中,小动物因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而导致体型奇特等等。

对这些异常现象,幼儿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若能及时加以分析引导,幼儿很可能会刻骨铭心、终身不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想,正是因为教师的留心观察、耐心倾听才有可能发现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幼儿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或是漠然处之,幼儿的求知欲就会遭到扼杀,这对孩子的教育将是莫大的损失。

因此,细心观察,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质。

三、尊重幼儿,积极支持,做幼儿学习活动的贴心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就是要求教师应充分搞好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园以及社会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时为幼儿学习活动创造丰富的、必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提和基础。

当然,对幼儿的支持除了物质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以及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敏锐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倾听与接纳等等。

因此,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应包括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两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究提供有利条件。

孩子虽小,但仍有自己的思维、兴趣、爱好及见解,有着对周围世界童话般的理解与认知。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或是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并加以引导,使其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尤其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想象、创造、探索的空间。

比如,幼儿画小草,若一笔一画按老师要求整齐规整,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但若教师引导幼儿让其按想象作画,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凌乱,甚至在成人眼里一无是处,但却是幼儿思想的真实再现,是幼儿心中的小草,幼儿也许还会解释说:“这棵小草生病了,所以它耷拉着脑袋”;“起风了,所以这些小草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这些小草在唱歌,那些小草在跳舞”等等。

对幼儿的各种做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学会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忠实观众,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

也只有当幼儿的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参与、肯定时,幼儿的学习活动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出来。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运动所必需的适宜环境。

幼儿园原有的大型运动器具、各色体育器械似乎已很美,但讨论发现,只有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为孩子提供天然的的材料与空间,才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想象力。

于是我们想办法要来了一些废旧轮胎,这既可作为装饰用品又可当作平衡器具玩,还为孩子提供了竹梯、树叶、纸板箱、风筝、雪碧瓶以及用废旧材料制成的马头杆、推铁环、踩高跷、沙包等等,这学期又在园内空地上增加了一个玩沙池,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走进沙池玩耍、嬉戏,真是刺激。

在各类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自然材料,促使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教师既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更应与幼儿形成一种平等的、理解、欣然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

教师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全心关注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需求、支持幼儿活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点。

四、师生合作,协同互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

新《纲要》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有利于淡化甚至消除“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师幼关系,变“填鸭式”的课堂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种合作者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从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角度讲更始如此:首先,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学习、平等对话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需要、遇到的学习问题、学习方式的差异等等,进而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教师在与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幼儿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引导幼儿继续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或者直接、间接地抛给幼儿一些问题,与幼儿一起深入探讨,教师与幼儿之间这种平等的“抛接”要比教师居高临下的“抛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