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19)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1)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3)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5)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0)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3)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6)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9)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2)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鼠疫耶尔森菌简介

鼠疫耶尔森菌简介

鼠疫耶尔森菌简介鼠疫耶尔森菌俗称鼠疫杆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或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

临床常见腺鼠疫、败血型鼠疫和肺鼠疫。

1.生物学特征(1)形态与染色: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形态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大小为(1.0~2.0)μm×(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陈旧培养物或3%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呈明显多形性。

(2)培养:需氧和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是28℃~30℃。

培养基最适pH为6.9~7.1.培养16~18h,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灰色小菌落,这是鼠疫耶尔森菌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这对本菌的鉴定有一定意义。

在培养24~48h后可形成直径0.1~0.2mm,圆形。

中心突出,透明的浅灰色小菌落。

72h后菌落直径可达4mm.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开始浑浊生长,24h后为沉淀生长,48h后形成菌膜,稍加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垂。

(3)生化反应:不活跃,在双糖铁培养基上可分解葡萄糖,少数菌株可分解乳糖,不产生硫化氢,MIU培养基无动力,不产生靛基质,尿素酶试验阴性。

2.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主要采集血液、痰和淋巴结穿刺液。

(2)检验方法及鉴定:鼠疫耶尔森菌为甲类病原菌,传染性极强,故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要求实验室有隔离设施,防鼠、防蚤和严密的个人防护措施;用过的实验器材及物品随时消毒处理。

1)直接涂片检查:一般制片两张,分别用于革兰染色和美蓝染色,可见革兰阴性球杆菌,形似芝麻,两端浓染。

2)分离培养:鼠疫耶尔森菌学检验中分离培养步骤十分重要,分离培养时未污染标本可直接接种血平板,污染标本则需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龙胆紫亚硫酸钠琼脂。

经28℃~30℃培养24~48h后,挑选菌落作鉴定。

3)鉴定:根据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和肉汤中呈“钟乳石”状发育,KIA结果利用葡萄糖,不利用乳糖,不产H2S,MIU均为阴性反应。

鼠疫耶尔森菌肺炎,鼠疫耶尔森菌肺炎的症状,鼠疫耶尔森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

鼠疫耶尔森菌肺炎,鼠疫耶尔森菌肺炎的症状,鼠疫耶尔森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

鼠疫耶尔森菌肺炎,鼠疫耶尔森菌肺炎的症状,鼠疫耶尔森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耶尔森菌属(Yeinia) 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污染食物而患病。

目前耶尔森菌属分为鼠疫耶尔森菌(Yeinia pestis)、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及中间耶尔森菌 (Y.intermedia),前3种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

法国的耶尔森(Alexandre Yein)首先发现了鼠疫杆菌。

医学界为了纪念耶尔森的功绩,将此病原体称为耶尔森属鼠疫菌(Yeinia pestis)。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双极着色、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兼性需氧。

在血液琼脂或Maclonke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产生典型的粗糙型菌落。

此菌有多种抗原,与致病性与免疫原性有关的有F、T、V 3种。

我国鼠疫耶尔森菌可分为5群(A-E)17个生态型。

此菌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对热和干燥敏感,日晒、煮烤和常用消毒剂均可被杀灭。

耐低温,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右。

鼠疫耶尔森菌除形态易发生变异外,其生化反应特性、毒力、抗原结构和耐药性等均可出现变异。

肺鼠疫患者的痰和飞沫内含有大量鼠疫耶尔森菌,因而患者周围的空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借飞沫或气溶胶以人→人的方式传播,可能因此造成肺鼠疫的大流行。

二、发病机制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

细菌进入机体后,可快速繁殖,同时产生多糖荚膜,此荚膜可抵抗非致敏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致病因素还包括内毒素和其他抗原。

进入机体后,细菌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内或跳蚤叮咬的皮肤局部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继而引起败血症。

继发性肺炎是由于败血症细菌累及肺部所致,故发生于血供良好的肺基底部。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鼠疫耶尔森菌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条件。

其生长速度较慢,需要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一般来说,常见的培养基有肉汤蛋白胨培养基、Tryptic Soy Agar(TSA)和MacConkey Agar等。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8-30℃的环境下进行培养。

鼠疫耶尔森菌在培养基上的形态为灰白色、圆形、凸起的菌落,边缘光滑,表面有光泽。

在TSA上,菌落周围有透明的环状区域,称为“鼠疫环”。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鼠疫耶尔森菌是一种高致病性病原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实验室中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检测和研究,需要严格控制生物安全风险。

本次评估主要针对实验室检测鼠疫耶尔森菌样本的相关实验室活动过程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可以识别和评估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为制定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感染因子与疾病信息鼠疫耶尔森菌属于耶尔森菌属,共有11种,其中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人类有较强的致病性。

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啮齿类动物的跳蚤叮咬传播。

鼠疫耶尔森菌主要累及皮肤和淋巴结,病死率高,易酿成大流行。

虽然我国仅在青海等个别地区有少数散在病例,但世界各地仍有散发病例。

因此,对鼠疫耶尔森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与染色特征鼠疫耶尔森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粗杆菌,大小为0.5~1.0μm×1.0~2.0μm,菌体两端钝圆且浓染,易被苯胺染料着色。

菌体分散存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排列,不形成芽胞,无鞭毛。

在死于鼠疫的新鲜动物内脏制备的涂片或印片中,可见吞噬细胞内、外形态典型的菌体,且有荚膜。

在腐败材料或化脓性、溃疡性材料中,菌体常膨大呈球形,并且着色不良。

在陈旧培养物或在含3%氯化钠的高盐培养基中,菌体呈明显多形性,有球形、杆形、哑铃形等,并可见着色极浅的菌影(ghost)。

培养特性鼠疫耶尔森菌的培养需要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并控制温度和湿度。

鼠疫耶尔森菌肺炎诊断与治疗PPT

鼠疫耶尔森菌肺炎诊断与治疗PPT

家庭支持:鼓励家 属参与康复过程, 提供情感支持
社区支持:提供社 区资源,帮助患者 融入社会,恢复正 常生活
诊断方法:包括 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等
治疗方法:包括 抗生素治疗、支 持治疗、对症治 疗等
预后:取决于病 情严重程度、治 疗是否及时、患 者自身状况等因 素
展望:未来需要 进一步研究新型 治疗方法和预防 措施,提高诊断 和治疗水平
分型:轻 型、普通 型、重型、 危重型
轻型:症 状较轻, 预后较好
普通型: 症状较重, 预后较差
重型:症 状严重, 预后极差
危重型: 症状极其 严重,预 后极差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等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避免前往鼠疫耶尔森菌感染高发地区 接种鼠疫耶尔森菌疫苗,提高免疫力
建立疫情监测系 统,及时发现疫 情
加强疫情报告制 度,确保信息及 时传递
实施隔离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卫生宣传, 提高公众防护意 识
年龄: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基础疾病: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预后较差 治疗时机: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治疗方案: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好 患者自身状况:患者自身免疫力、营养状况等,对预后也有影响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红细胞、 血小板等指标
病原学检查:通过培养、PCR等方 法检测鼠疫耶尔森菌
生化检查:检测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方法观察 肺部病变情况
X光检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超声检查:观察肺部病变和周围组织情况
CT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 MRI检查:观察肺部病变和周围组织情况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
•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肠毒素 • 所致疾病 小肠炎、结肠炎、胆囊炎 腹膜炎、菌血症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验程序
• • • • • •
KIA:AA--或KA-枸橼酸盐(-) 脲酶(+) 吲哚(-/+) 鸟氨酸脱羧酶(+) 动力、V-P反应结果与孵育温度有关(22℃~ 25℃阳性,35℃~37℃阴性) • 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染色特点、嗜冷性及 典型生化结果即可初步诊断本菌。
鼠疫耶尔森菌
(一)细菌特性 (二)临床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一)细菌特性 (二)临床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特性
•Hale Waihona Puke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 生化反应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革兰染色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落特征(MAC)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落特征(CIN琼脂平板)
临床意义
返回

鼠疫耶尔森菌的详细介绍

鼠疫耶尔森菌的详细介绍
鼠疫耶尔森菌的 详细介绍
演讲人:
时间:
1 菌种介绍 2 临床表现 3 迁徙机制
1
菌种介绍
菌种介绍
菌种
鼠疫耶尔森菌
分类
鼠疫的病原菌为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糖缺乏 O 侧链,即缺乏O抗原,因此鼠疫菌没有血清分型。
鼠疫菌在 4~40℃都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 pH 值为 6.9~7.1,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部位
腺体 肺 败血症 肠 脑膜炎
临床表现
高热、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单侧淋巴结为多见,主要特征为淋巴 结迅速弥漫性肿胀。
寒战、高热,体温可达 40~41℃,初期表现为干咳,继之咳嗽频繁,咳出稀薄泡沫 痰,痰中带血或纯血痰,脉搏细速,呼吸急促。
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
高热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和腹泻每天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 液和黏液,排便时腹痛。
多继发于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谵语、昏睡,甚 至昏迷。查体可见颈强直。
3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鼠疫菌通过叮咬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在巨噬细胞内繁殖,造 成淋巴结肿胀、充血、坏死,引起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为腺鼠疫。 鼠疫菌通过淋巴循环入血形成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型鼠疫。
鼠疫菌进入肺部,引起继发性肺鼠疫。
LOGO
谢谢观看

鼠疫耶尔森氏菌

鼠疫耶尔森氏菌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
病原生物学系
刘佳讲师
E-mail:****************.cn
姬姆萨染色
所致疾病-鼠疫Plague
腺鼠疫:鼠蚤叮咬传播,患者局部淋巴结(多见于腹股沟)肿胀,继而发生坏死和溃疡。

肺鼠疫:病人出现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并含大量鼠疫杆菌。

如不及时治疗,因休克、心力衰竭等于2~3日内死亡。

临终前病人皮肤呈高度紫绀,故有“黑死病”(Black Death)之称。

败血症型鼠疫: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肺鼠疫,此型最严重,发病初期体温即达39℃~40℃,皮肤粘膜发生小出血点,抢救不及时,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内因休克而死亡。

多发性出血可造成皮肤表面形成黑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物武器
防治原则
疫苗免疫
防鼠灭鼠
早确诊
隔离患者
早期足量抗生素治疗
Summary
Plague三种临床类型、自然宿主、传播媒介?Black death的致病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一、评估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和提高检验科鼠疫耶尔森菌感染的防控和应急能力,使检验科有能力开展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确保人员、实验室以及样本的生物安全,特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对实验室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疑似或确诊患者样本的相关实验室活动过程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作为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日常生物安全管理的依据。

二、感染因子耶尔森菌属大致分11种,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及中间耶尔森菌(Y.intermedia)等,前3 种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

疾病信息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类鼠疫多为疫鼠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直至十九世纪末,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分离和命名。

此菌引起的是啮齿动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酿成大流行,从公元6~19 世纪发生过3 次大流行。

此菌主要累及皮肤和淋巴结,其次为败血症、肺炎、脑膜炎。

我国仅在青海等个别地区有少数散在病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利用鼠疫耶尔森菌制造细菌武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过流行。

世界各地仍有散发病例。

印度、越南、缅甸等少数国家每年有数百散发病例发生。

1994年印度发生了鼠疫的爆发流行,死亡率高达10%~30%。

在美国,统计数据表明,每年约有20 例耶尔森菌感染,其中20%累及肺部。

未治疗病人病情凶险,病程早期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典型形态为革兰阴性短粗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浓染,亦易被苯胺染料着色。

大小为0.5~1.0μm×1.0~2.0μm。

一般分散存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排列。

无鞭毛,可与本属其它细菌相区别。

不形成芽胞。

在死于鼠疫的新鲜动物内脏制备的涂片或印片中,可见吞噬细胞内、外形态典型的菌体,且有荚膜。

在腐败材料或化脓性、溃疡性材料中,菌体常膨大呈球形,并且着色不良。

如在陈旧培养物或在含3%氯化钠的高盐培养基中,菌体呈明显多形性,有球形、杆形、哑铃形等,并可见着色极浅的菌影(ghost)。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

最适生长温度27℃~30℃,最适pH为6.9~7.1。

在普通培养基中能够生长,但生长较缓慢,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营养培养基中,经24小时~48小时形成可见菌落。

菌落细小,圆形,无色半透明,中央厚而致密,边缘薄而不规则。

有毒菌株形成灰白色,粘液性菌落。

在肉汤培养基中沉淀生长和形成菌膜,液体一般不混浊,稍加摇动,菌膜下沉呈钟乳石状,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生化反应不同菌株有一定差异。

该菌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多数菌株能发酵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只有个别菌株能发酵乳糖和蔗糖。

多数菌株还原硝酸盐。

触酶阳性。

一般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

抗原构造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构造复杂,至少有18种。

除染色体基因可编码部分抗原以外,有些与毒力有关的重要抗原则由鼠疫耶尔森菌携带的几种质粒所编码。

1.F1抗原(fraction 1 Antigen)由65×106质粒编码,构成鼠疫耶尔森菌的荚膜结构,是一种糖蛋白,但不耐热,100℃15分钟失去活性。

F1 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是该菌重要的毒力成分,其合成受温度控制,37℃时F1 抗原合成明显增加,28℃培养则合成减少。

在蚤体内(﹤30℃)鼠疫耶尔森菌缺乏此结构,当传播给哺乳动物宿主后,则表达荚膜结构,并表现出明显的抗吞噬作用。

F1抗原特异性高,免疫原性强,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故F1 抗原也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性抗原。

2.V/W 抗原由45×106质粒基因编码。

V抗原为可溶性蛋白,存在于菌细胞质中,W抗原为脂蛋白,位于菌体表面,二者总是同时出现。

其合成除受温度(37℃)控制以外,钙离子缺乏,细菌生长受抑制,繁殖终止时,V/W抗原大量合成。

V/W抗原具有抗吞噬、形成局部肉芽肿以及促细菌在细胞内存活等作用,与细菌侵袭力有关,也是重要的毒力成分。

V抗原可相对抑制IFN-γ和TNF的产生,从而抑制免疫作用。

3.pH6抗原是在哺乳动物体内(35℃~37℃),局部酸化的微环境中(pH6.0),如巨噬细胞溶酶体或脓肿中,由细菌染色体DNA编码的一种表面蛋白(菌毛结构),对热不稳定,56℃30分钟丧失活性。

具有介导粘附和抑制吞噬等作用。

4.外膜抗原鼠疫耶尔森菌具有多种外膜蛋白(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Yop),共同构成外膜抗原,已知的Yop基因均由45×106质粒携带,通常在37℃宿主体内选择性合成Yop,这些蛋白能够促进细菌在宿主体内扩散,抵抗吞噬作用,并且具有细胞毒性等作用。

5.T抗原即毒素抗原。

由65×106质粒基因编码,为可溶性蛋白,具有外毒素性质,对鼠类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又称为鼠毒素(murine toxin,MT),免疫原性强,可用0.4%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

T抗原只有在细菌自溶或用胆盐溶解、超声波破碎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三、健康危害致病性免疫性致病物质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鼠毒素可阻断动物?肾上腺能神经,引起全身外周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浓缩和致死性休克,以及肝、肾、心肌纤维损害等。

1微克鼠毒素即可致鼠死亡。

对人的损伤机制尚不清楚。

F1抗原、V/W抗原,外膜蛋白以及内毒素、扩散因子、RNA酶等与致病性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在37℃宿主体内的抵抗吞噬细胞吞噬和细胞杀菌作用,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等细胞毒性等。

所致疾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耶尔森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以鼠蚤为主。

蚤因吸吮了受染动物的血液而变为有传染性。

病菌在蚤肠内大量繁殖,直至蚤前胃腔全被菌堵塞,而使食物无法通过,饿蚤极力吸血时,先将前胃内容物从吻注入宿主伤口,然后吸血,由此造成传播。

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往往先有鼠类鼠疫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鼠蚤失去原宿主而转向人类,引起人类鼠疫。

人患鼠疫后,尚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临床上常见的有腺型、败血症型和肺型三种类型。

①腺型鼠疫:最常见,多发生于流行初期。

病菌通过疫蚤叮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

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结。

②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

前者常因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强,侵入体内菌量多所致;后者多继发于腺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所致。

此型病情凶险,发病初期体温高达39℃~40℃,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若抢救不及时,可在数小时至2~3天发生休克而死亡。

③肺鼠疫: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

患者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及大量病菌,可在2~3天内死于休克、心力衰竭等。

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免疫性被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后,能够获得牢固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者罕见。

病菌的消灭主要依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相应抗体的调理吞噬和中和毒素等作用。

持久的免疫则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作用。

症状体征取决于传播方式。

继发性肺炎一般出现腺鼠疫以后,往往没有明显的皮肤病灶,呼吸系统受累一般发生在发热数天至 1 周以后,表现为咳嗽、气促、发绀、咯血、胸痛、肺底部有少许湿啰音,可并发胸腔积液。

原发吸入性肺炎发生于接触鼠疫肺炎病人之后,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促、发绀、消瘦、咳白泡痰,很快出现咯血,可出现明显的毒血症状和精神症状。

死亡病例呈高度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疾病病因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双极着色、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兼性需氧。

在血液琼脂或Maclonkey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产生典型的粗糙型菌落。

此菌有多种抗原,与致病性与免疫原性有关的有F、T、V3 种。

我国鼠疫耶尔森菌可分为5 群(A-E)17 个生态型。

此菌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对热和干燥敏感,日晒、煮烤和常用消毒剂均可被杀灭。

耐低温,在脓液中可存活10~20 天,蚤体内1 个月,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病理生理细菌进入机体后,可快速繁殖,同时产生多糖荚膜,此荚膜可抵抗非致敏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致病因素还包括内毒素和其他抗原。

进入机体后,细菌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内或跳蚤叮咬的皮肤局部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继而引起败血症。

继发性肺炎是由于败血症细菌累及肺部所致,故发生于血供良好的肺基底部。

细菌经呼吸道吸入,可引起原发性肺炎。

传染源: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来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在临床实验室其传染源可能来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的患者的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粪便、血液等各类样本。

检查方法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因鼠疫传染性极强,采集标本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

人和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肺、病变淋巴结以及心血等。

陈旧尸体取骨髓。

将采集标本送至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检查,禁止在一般实验室进行操作。

直接涂片镜检除血液标本外,一般均需涂片或印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革兰染色或吕氏美兰染色,镜检。

在不同材料中,菌体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除典型形态外,往往可见菌体呈多形态性,需加以注意。

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标本需先置肉汤中进行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一般选用血琼脂平板,28℃24小时后,可见较小的露滴状菌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大至1mm~2mm,中央厚而致密,周边逐渐变薄。

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特异荧光抗体染色等作出鉴定。

血清学试验可用于检查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

敏感而特异的试验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检测核酸用DNA探针杂交方法或PCR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有助于鼠疫的诊断。

PCR 敏感性极高,蚤体内有10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术检出。

诊断检查诊断:取决于病人有接触史及肺部受累表现,病因诊断取决于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革兰染色、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作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诊断。

四、临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白细胞一般为(10~20)×109/L,明显核左移,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2.病因学检查痰中可发现双极着色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培养可阳性。

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此法是检测标本中的致病菌抗原,具有快速的特点,可作为病因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