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旧水泥路面沥青罩面层间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合集下载

废旧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

废旧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

废旧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摘要:文章主要介绍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材料路面基层应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

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证明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材料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路用性能的要求。

关键词:水泥;废旧沥青;粉煤灰;混合料;基层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是指将旧沥青路面材料(包括沥青面层材料和部分基层材料),经铣刨加工后进行重复利用,并根据再生后结构层的结构特征,适当加入部分新骨料或细集料,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外掺剂(如水泥、石灰、粉煤灰、泡沫沥青或乳化沥青)和适量的水在自然环境下连续完成材料的铣破碎、添加、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重新形成结构层的一种工艺方法。

再生利用技术在发达国家己经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无论从再生利用方式、材料性能的研究到实用施工技术均处于摸索阶段,均尚未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仍有很多课题尚需进行研究。

如何在保障路面结构耐久性的前提下,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于新建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技术难题。

2 再生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基层材料的反应机理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的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集料之间的相互嵌挤形成的骨架强度,二是结合料之间、结合料与集料之间形成的胶结强度。

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前期的机械压实,水泥的水化作用,水泥粉煤灰之间的火山灰反应作用,以及水泥与集料中活性土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团粒作用和碳酸化作用等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物理——力学、物理——化学及化学作用的过程来完成的。

通常,机械压实、部分水泥水化作用是形成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早期强度的突出原因。

水泥的进一步水化及火山灰反应则是形成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后期强度的主要原因。

3 水泥粉煤灰为添加剂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确定混合料的各组成成分的用量,使得组成的混合料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和强度性能,并能满足其作为基层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沥青路面冷再生路用性能试验

沥青路面冷再生路用性能试验

t r ec u e i r om m en d f rc d r c c i g c s r c i s w ela h o t to em e ti o s h n 5 . s de o ol e y l on t u t n on a l s t e c n en fc n ns ur e a d Ar h t c u e En i e i ,La i g I s i t f Scen e a d Te n l g ,Ben i 7 2 De a t n f Re o c n c i t r g ne r e ng ion n n tt e o i c n ch o o y u x 7 02 1
养 护 机 械 & 施 工 技 术 Mane a c a hn r C ntu t nT c n [g it n n eM c ie y& o src i e h oo y o
沥青 路 面冷再 生路 用性 能试 验
黄 世 斌 刘 ,

H N G UA Shibi LI Feng — n U
中图分 类 号 : U41 .6 6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0 3 X( 0 8 1 - 0 6 0 1 0 -0 3 2 0 ) 0 0 5 - 4
引 言
沥 青 路 面 冷 再 生 是 将 旧 沥 青 路 面 材 料 ( 括 面 层 材 料 和 包
重 、 分基层 也 存 在破坏 时 , 该采 取 面层 与 部 分基 层 冷再 部 应 生 方 案 ; 路 面 存 在 一 定 的 破 坏 、 基 层 保 持 良好 时 , 该 采 当 但 应 取 面 层 冷 再 生 方 案 。 了研 究 相 同 剂 量 的 再 生 剂 对 面 层 与 部 为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薄层罩面力学响应分析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薄层罩面力学响应分析
BI AR r g a t nay i h c a ia e p n e r l n t e ly r a d it ra e c us d b h rfi S p o r m o a l ss t e me h n c lr s o s u e i h a e n ne f c a e y t e tafc
sr s n mae i la d la a a tr a ey Th e ul h we h t te i p c fo e l a s l r e te so tra n o d p r me es v r t . i e r s t s o d t a h m a to v ro d i a g r s t a he i p c fo e —a h c ne sa d mo u u .W he o d, o e —a h c ne s a d o e ・a o u u h n t m a to v rl y t ik s n d l s n la v rl y t ik s n v r ly m d l s
a h a i n i c e s f5 tt e s me tme a n r a eo 0% ,o e —a d l so h fe to e c n h a i u sr i n v rly mo u u n t e ef c frdu i g t e m xm m tan a d m a i u s e rn ta n a e mo to vo s rsn o u u o d cv o r d c h a ta n a d i c n b xm m h a i g sr i r s b i u ,ii g m d l s c n u ie t e u e s e rsr i n t a e a l o e h n e a isi a a i . I c e sn v rly mo u u a e mo e[ a o a l h n i c e sn — b e t n a c nt-lp c p c t y n r a i go e -a d l sc n b r  ̄ s n b e t a n r a ig O

浅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沥青混凝土罩面层间处理技术

浅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沥青混凝土罩面层间处理技术
省 茔
工 程 科 学
1 9
浅析 旧水泥混凝土路 面铺筑沥 青混凝 土罩 面层 问处理技术
王 臣 ( 尔 滨 商 业 大 学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l0 2 哈 5 0 8)
摘 要 旧水 泥混凝 土路 面改造成 沥青混 凝土 路面 ,要实现 工程 的耐久性 是不 容易 的。本文结 合工程 实际 ,介绍 了改建 工程沥青 路面层 间 处理方法 。通过层 间受 力情况 的分析 ,阐述 了层 间处理 材料 的选 用 、施 工技术及 工艺 过程 。实 践证明这 种处理结 构 ,既有较高 的强度 ,又
害 能力 的双 重功 效 。
透层 是基层表 面的渗透层 ,因为水泥混凝 土面层基本不具有水密 性 ,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则更没有防水性 能了,所以 ,透层 的主要作用 在于改善和提高水泥混凝土表 面的水密性 。喷洒透层油之前必须对存在 浮浆和污染 的基层表面进行严格清理 ,以使透层油能透入基层和实体部 分 ,这 是 层 间处 理 技 术 的一 个 重 要环 节 。 透层油一般渗透调平层的深度为35c — m,调平层成型后 ,表面经透 层油渗透使其 中开 口空隙被填充 ,形成—定深度的防水层 。在完成调平 层的铺筑后 ,适时地喷洒透层油 ,可以提高养生质量 ,经过养生成 型后 的透层不易受到临时行 车的破坏。透层油一般以煤油稀释沥青为材料 , 最重要 的性能指标是粘度 。如果粘度过低 ,即使渗透深度大也不 能取得 良 的效果 。因此在施工过程 中, 好 要特别注意控制好粘度 ,适当的粘度 要通过试验确定。施 工完毕透, 将会减弱层 问结合力 ,所以透层油的粘度 和用量 要以实际路用试验结果为标准。
因此 ,为了改善沥青路 面的耐高温性能,我们特别重视 改性沥青的6 ℃ 0 粘度 ,这一数据是判断其在高温稳定性方面性能优劣 的关键指标。 在不同的路面深度所对应的各温度条件下 ,一般沥青材料的粘结力 就会使层间结合遭 到破坏 。而在低温环境时 ,普通沥青路面材料 弹性不 够 ,应变量小 ,在 交通荷载 的反 复作 用下极容易超过其所 能承受的范 围,结构层各结合面就会受到破坏而脆裂 ,所以沥青路面层间处理材料 不仅要有 良好的粘结力 ,而且必须具有优异的温度稳定性。通过试验分 析 ,S R B 复合粘结剂的各种 性能,尤其是弹性 、热稳定性 、延度等关键 指标均 比普通沥青有明显 的优势 。采用S R B 复合粘结剂作 为粘层油 ,其 路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乳化沥青和热沥青。 4 层 问处理 的施 工

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路况调查

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路况调查

沥青路面病害情况调查1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1) 原路面设计情况以及路面设计的任何变化; (2)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及材料的详细情况; (3) 施工记录的施工工艺和质检测试结果;(4) 路面使用过程中维修养护的详细情况(包括工艺、材料等); (5) 历史交通量资料。

2 划分均匀路段2.1 通过获取的历史资料初步判定原道路的均匀路段,道路结构组合相差较大或结构层材料相差较大的路段不宜作为一个均匀路段。

2.2 对原道路进行弯沉测量,根据累积总和法初步确定均匀路段。

较大弯沉值(即两轮读数中的较大值)的累积总和法采用公式4.1计算:1)(-+-=i i i S D d S (4.1)i S ——i 点的累积弯沉总和值 i d ——i 点的较大弯沉值D ——整个路段较大弯沉的平均值1-i S ——i 点前一点的累积弯沉总和值(i=1时,其值为0)将累积总和值绘制在相应路段上,相对恒定的斜坡值表明这些路段具有相似的路面反应。

示例见图4.1(图中弯沉值单位为0.01mm )。

2.3 视觉评价1. 视觉评价通常徒步进行。

对于较长的路段,可采用慢速驾车完成评价。

当驾车时,为了近距离仔细观察,需要经常停车。

2. 视觉评价时,要记录整幅路面内所有明显的损坏以及其它观测结果,诸如排水、地质变化以及路段几何特征(比如陡坡、急转弯以及高填方路堤)。

3. 检查过程中,损坏模式分为三类,表面损坏、结构损坏、功能损坏,各种损坏模式、损坏类型及具体描述见表 1。

在视觉调查中,依据损坏严重程度、频率和位置,对道路损坏的不同模式和类型进行具体描述。

表 1 损坏模式和类型4. 对视觉调查资料进行总结,明确路面的破坏模式,为道路损坏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3 均匀路段的再评估结合视觉调查中获取的资料,以及所有其他可能的相关资料对由弯沉分析限定的“均匀路段”进行再次评价,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各类均匀路段,更精确地对相似的“相同路段”进行识别和归类。

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

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

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摘要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是道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材料。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探究不同因素对接触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介绍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是道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材料。

混凝土路面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但其表面比较硬,不便于行车,因此需要在上面覆盖一层沥青混凝土层。

沥青混凝土层具有较好的柔性和防滑性,能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同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

实验采用压缩试验法,即在混凝土路面上放置一定数量的沥青混凝土试样,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测量试样与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实验中,考虑了不同压力、试样尺寸、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接触性能的影响。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压力是影响接触性能的重要因素。

压力越大,试样与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

此外,试样尺寸和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也会对接触性能产生影响。

试样尺寸越大,接触面积越大;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越小,接触面积越小。

结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是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压力、试样尺寸和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接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道路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接触性能的研究和控制,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建议为了提高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混凝土路面的维护和养护,保持其表面平整和光滑,减小表面粗糙度。

2. 在沥青混凝土层上喷涂一定的粘结剂,提高其与混凝土路面的附着力。

3. 在道路设计和建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试样尺寸和施加合适的压力,以提高接触性能。

旧水泥混凝土薄层沥青罩面应用技术研

旧水泥混凝土薄层沥青罩面应用技术研

旧水泥混凝土薄层沥青罩面应用技术研、前言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抗水毁能力强、使用耐久等优点,故为满足公路运输的需要,自80年代以来我国修筑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近年来,我国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已接近或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有的虽未达到设计年限,但由于交通量剧增,超载运输的影响,以及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有些路段已危及行车安全。

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舒适性差、车速难以提高、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状况,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比较困难,可采用的大修措施一般有三种: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新水泥混凝土面层和彻底翻修。

而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则具有工期短、对交通影响小、修复后路面服务性能好等优点,故国内有相当多的公路采用了此类改造方案。

从2003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规定,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或中时,可采用沥青加铺层。

2、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2.1 国外国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设计方法包括COE 经验法、AASHTO 经验法、弯沉法、ARE( Austin Research Engineers) 法四种方法, 其中以2.1.1 ARE法美国AASHTO 罩面设计法采用补足厚度缺额的概念确定沥青加铺层厚度, 其设计公式为:hov = A( hd - hef ) hef = cbj cbd cbf hex (1)式中: hex -旧混凝土面层厚度( cm ); hd -按现有地基承载能力和未来交通量要求,由新建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确定的单层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 cm) ;cbj -考虑损坏接缝和裂缝是否修复的系数,加铺前已进行全厚度修补时,cbj = 1,否则按每公里未修复接缝和裂缝的数量在0.6~ 1.0范围内选取;cbd-考虑旧面层是否存在耐久性问题(耐久性裂缝或反应性集料病害)的系数,无耐久性问题时,cbd =1,有耐久性裂缝但未碎裂时,cbd = 0.96 ~0.99,有少量碎裂时,cbd = 0.88~0.95, 严重碎裂时,cbd = 0.80~0.88;cbf为考虑疲劳损坏程度的系数,少量横向裂缝板( 5% )则cbf = 0.97~1.0,较多横向裂缝板( 5%~15% )则cbf=0.94~0.96,大量横向裂缝板则cbf =0.90~0.93;A为混凝土层厚与沥青层厚的当量转换系数, 它是混凝土厚度缺额的函数,由下式确定:A = 2.2233+0.00153(hd-hef) 2-0.0604(hd-hef) (2)2.1.2 弯沉法美国沥青协会(AI)认为旧面层接缝(裂缝)处的竖向位移(弯沉)差是引起沥青加铺层开裂的主要原因,因为轮载的施加速度远高于温度变化产生的面层伸缩位移的速率。

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检测方法研究_韩继国

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检测方法研究_韩继国

文章编号:0451-0712(2008)05-0023-05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检测方法研究韩继国1,2,王选仓1,时成林2,崔 雷3(1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西安市 710064;21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长春市 130012;31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长春市 130021)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检测试验,分析了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的形成特点,指出了影响其强度形成的内外在因素。

针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参考有关规范标准拟定了粘附性、初始和成型强度试验、高温稳定性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方法,并进行了相关验证试验,其中高温稳定性试验温度采用路面温度场计算分析确定。

提出了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选择和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道路工程;冷补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方法;评价指标 为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及时修补、防止其发展成更大的破坏和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近些年来,国内市场开始引进和开发冷拌冷补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冷补沥青混合料)。

此种沥青混合料无需加热拌和,储存方便,随用随取,既降低养护作业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冷补沥青混合料,只有水基的乳化沥青材料用于常温修补。

自从国外的一些冷补沥青混合料品牌被引进后,国内部分公司也开始试验、研制国产冷补沥青混合料。

目前国内冷补沥青混合料(冷补液)生产厂家有十几个,但冷补沥青混合料技术相对国外同类产品还不够成熟,其产品有的注重和易性而忽略强度,有的注重早期强度而忽略了施工和易性的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现在尚无评价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成熟的、系统的试验方法和指标体系,给使用者选择产品带来很多困惑。

1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我国交通部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 G D50-2006)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试验规程》(JTJ052-2000),均未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设计和试验方法进行规定和要求,仅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 G F40-2004)的814条中,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相关技术指标提出了部分要求,给出了粘聚性、特殊马歇尔稳定度两种试验检测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抗拉 强 度 。 满足 寒 区低 温下 温差 要求 , 而达 到 为 从 防裂 的 目的 ,可 根据 温度— — 荷载 耦合 应 力计 算 沥 青 面层 底 、 层底 最 大拉应 力 及夹层 材 料抗 拉 强度 , 夹
度及抗拉强度 , 才能最后确定合适的层间结构。
3 各 层 间材料 组合 工作效 果试 验研 究 为 确 保 寒 区水 泥 路 面 沥青 罩 面 的路 用性 能 , 对 各 类层 问材 料组 合进 行荷 载型 、温度 型 反射裂 缝 疲
可见 , 对于层 间抗剪性能有 : ②> ④> ①> ③> ⑤。
且 与各 类工 作 环境 下加 铺路 面 抗剪 强度 有很 好 的 契 合 度 ,说 明对各 类水 泥 加铺 沥 青路 面所 推荐 的层 间 材 料组 合是 满 足要 求合 理 的 。

抗 剪效 果 。研 究成 果对保 证 寒 区加铺 路 面层 间 良好 工作 性 能 , 解反射 裂缝 有 重要 的意 义。 缓
【 关键词 】 道路
材料
裂缝
路 用性能
试验
表 1 寒 区水泥加铺沥青路面工作环境分类
水 泥混凝 土 板 和沥青 混凝 土加 铺 层之 间 的粘 结
稳定 性 是保 证加 铺路 面路 用性 能 的关 键 , 目前 各 国
【 内容摘要 】 为减少寒 区旧水泥路 面沥青罩面反射裂缝 的产 生,在对加铺路 面工况进行 分类的基础
上 , 算 了各 类工 况 下加 铺路 面 的沥青 面层底 及 夹层 底水 平 最 大温度— —荷 载耦 合拉 应 力 , 出 了相 应合 理 计 提
层 间材 料应 用组合 , 通过 室 内反射 裂缝 疲 劳试 验及 剪切 试验 , 断各 材料 应 用组合 在低 温条 件 下 的抗 裂 与 并 判
组合 , 以期在 寒 区加铺 路 面 中达到理 想 的效 果 。
1 寒 区水 泥路面 加 铺沥 青层 工 况分 类
由于寒 区 ( 林 省 ) 吉 的冬季 路 面一 月份 平均 温 度
在 一8 l ℃左 右 , 最 低 温 度 达 到 一 0I 右 , 而 3 c左 二 因此 ,
沥 青加 铺层 材料 的极 限抗拉 强度 采用 极 限劈 裂 强 度 , 中粒 式 密 级 配 沥 青 混 凝 土 的 劈 裂 强 度 为
与沥青加铺层抗拉强度对 比, 确定其适用性 。 根据吉 林 省 旧水 泥路 面 沥青 罩 面路 面调查 ,选取 典 型路 面 结 构 如下 , 图 1 见 。

2 1 年 第 4期 01
夏 中春 : 区 旧水 泥路 面 沥青罩 面层 间材料路 用性 能试 验分 析 寒
沥青加铺层 hE .
组 合 是合 理 的 。 33抗 剪性 能试 验 . 通 过对 各 层 间材 料组合 的直剪 试验 ,对其 抗剪
性 能进 行验 证 。对 各类 材料 组合 层 间剪 切试 件 水平
应力吸收层 + 玻纤格栅 、 撒布式热改陛+ 摊铺式应力 吸收层 +玻纤格栅 、 铺式应力 吸收层 +玻纤格栅 。 摊 f)第 二类 :B 2 S S油毡 +撒 布式 热 改性 +摊铺 式 应力吸收层 + 玻纤格栅、 撒布式热改 陛+ 摊铺式应力 吸收层 +玻纤格栅 、 铺式应力 吸收层 +玻纤格栅。 摊 () 三类 : 布式 热改 性 下封层 +摊 铺式 应 力 3第 撒
() 改 性沥 青油 毡 +撒 布 式热 改性 下封 层 3
裂缝在整个扩展过程都较为缓慢 , 裂缝较细 , 最 后油 毡 被拉 长 变薄 , 油毡 表 面 出现 裂缝 。
() 摊铺 式 应力 吸 收层 +玻 纤格 栅 4 裂缝 在整 个 扩展 过程 都较 为缓 慢 , 裂缝 较 细 , 裂 缝 范 围较 宽并 对 称发 展 , 明在格 栅 的加筋 作 用下 , 说 受 力 范 围扩 大 , 力集 中得到 消散 。终 裂 时 , 缝 处 应 接 玻 纤 格栅 有轻 微 拉长 现象 ,层 间材 料组 合 与水 泥 混 凝 土 板粘 结 良好 。 f 5 )撒 布式 热 改 性下 封 层 +应 力 吸 收层 +玻 纤
4 结语
本 文提 出 了不 同工 作环 境类 别及 加铺 方 案下水 泥加 铺 沥青路 面 的适用 层 间材料 应用组 合 ,并 通过 荷载 型 、 温度 型反射 裂缝 室 内模拟 试验 及直 剪试 验 , 对寒 区各 类层 间材 料组 合下水 泥 加铺 沥青 路 面的抗 反射 裂缝 能力 及抗 剪能 力进行 了研 究 ,判 断夹 层抗 裂及 抗剪 效果 ,为 各类 水泥加 铺 沥青路 面 优选 最佳 层 间 材料 和结 构提供 依据 。 各类路 面 工况分 类下 , 层
撒布式热改性下封层 +应力 吸收层 + 玻纤格栅 ; ② 撒布式热改性下封层 + 应力吸收层 +玻纤格栅 ; ③ 摊铺式应力吸收层 +玻纤格栅 ;④改性沥青油毡 + 撒布式热改 l下封层 ; 生 ⑤摊铺式应力吸收层 ; ⑥无材 料 。 弯拉 荷载及 剪切 荷载 的作 用下 , 在 分别 观测 各种 加铺 结构 反射 裂缝 的初 裂 、 扩展 到 lm、c 3m及 c 2m、c
层 产生 很多 细小 裂缝 ,说 明防裂 效果 比无 夹 层 时强
很多 , 但是效果仍有待提高 。
夏 中春 : 区旧水泥路 面沥青罩面层间材料路 用性能试验分析 寒
2 1 年第 4 01 期
图 2 荷 载 型 疲 劳 试 验 结 果 对 比 图
图 3 温 度 型 疲 劳试 验 结 果 对 比图
1 M a寒区低温温差取 一 5 . P, 0 l ℃。计算结果如表 2 。 可 见 , 据加 铺 面层 底部 抗 拉 能力 ,B 根 S S油 毡 + 撒 布 式 热 改 性 下 封 层 +摊 铺 式 应 力 吸 收 层 +玻 纤
格 栅 、撒 布式 热改 性下 封层 +摊铺 式 应力 吸 收层 + 玻 纤格栅 、 铺式 应力 吸收 层 +玻纤 格栅 是合 适 的。 摊 但 由于第 一 类路 面是 大 纵坡 或 急 弯 等特 殊路 段 , 还 应 对层 间剪 应力进 行试 验研 究 ,确保 层 间的抗 剪 强
在低温 下 的工作 性 能进行 验证 。
32反 射裂缝 疲 劳试验 . 荷 载型 、 温度 型疲 劳试 验结果 如 图 2 图 3 、 :
通 过试验 可 以看 出 ,荷 载型 与温度 型疲 劳 试验 试 件裂缝 扩 展相似 , 分析 如下 : () 无夹 层 1
31 .加铺 层结 构 组合 方案 加铺 层采 用六 种 结构 类 型 :①改 性 沥青 油毡 +
格 栅
表 3 水 平 直 剪 试 验 结 果 层 间组 合序 号 最大剪 切力 () 剪切强度( P ) 最大位移( m) N Ma m
裂缝 发展 过程 与摊 铺式 应力 吸收层 +玻纤 格栅 组 合下 相 似 , 裂缝 扩 展过 程更 加缓 慢 。终 裂 时 , 但 接 缝 玻 纤格 栅拉 长 现象 不 明显 ,层 间材料 组 合 与水 泥混 凝 土板 粘结 良好 。
反 射 裂缝 性 能 。
间材料应用组合有 : ( 1 )第一类 :B 油毡 + SS 撒布式热改性 + 摊铺式
由各类层间材料组合形成裂缝 的疲劳次数及具 体 状 况 可 以看 出 ,抗 反 射 裂缝 能力 有 :① > > > ② ③ ④。 结果 与计 算 结果 相符 合 , 明所推 荐 的层 间材料 表
对水 泥 加铺 沥青 路 面技术 进行 了很 多 研究 ,也 取 得
了一 些 成果 。 在 冬季 气温 较低 的寒 区 , 但 加铺 路 面受 低温的影响 , 极易产生反射裂缝等病害 , 迫切需要科 学有效 的层 间处治技术来 提高路用 性能 ,尤其是 对层
间材料的应用非常重要。 而层间材料各具将 , 大多数 都 没有单独使用 ,对寒 区气 温条件 下各类层 间材料组 合 的应用进行研究 ,通过研 究不 同层 间材料组合 的抗 裂 能力 ,提 出不 同加铺 路 面 工况 下 层 间材 料 的 应 用
水泥混凝土层 hE o
土基 E
水泥混凝土层 hE 。 o
土 基 E
图 1 路 面 结 构
表 2 第一类水泥加铺沥青路面适用层 间组合
劳试 验及 剪 切试 验 , 断夹 层抗 裂 、 剪 效 果 , 各 判 抗 对 类 水泥 加铺 沥 青路 面 中所 采用 的不 同层 间材 料组 合
层 问的各 类 强度 指标 都应 适 当提 高 ,达到 低温 时 旧
水泥加铺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的要求。对寒 区水泥 加 铺 沥青 路 面工 况进行 分 类 , 表 1 见 。
2 层 间材料 组合 应 用选择 为避 免加 铺 面层底 出现裂 缝 ,必须 保证 加 铺 沥 青 面层 底 、夹 层底 的水 平 最大耦 合 拉应 力 小于 其极
吸收层 + 玻纤格栅 、摊铺式应力吸收层 + 玻纤格 栅 、B 油 毡 +撒 布式 热改 性下 封层 。 SS ( 第 四类 :B 4 ) S S油 毡 +撒 布 式 热 改 性 下 封 层 、
摊铺 式 应力 吸 收层 。
( 收稿 日期 :0 1 32 ) 2 1. . 0 2
直 剪试 验结 果 如表 3所 示 :
终裂 时 的疲 劳荷载 作用 次数 。

在外部荷载作用下 ,裂缝沿水泥块接缝处 由下
至上扩 展 , 首先在 切缝 处产 生一条 微 裂缝 , 即迅 速 随
变 宽并 向上 发展 并形成 主裂 缝 。
() 摊铺 式应 力 吸收层 2
裂 缝扩 展速 度相对 缓慢 , 渐加 宽 , 裂 时上 面 逐 终
( 6 )改性沥青油毡 + 撒布式热改性下封层 +应 力 吸收 层 +玻 纤格 栅 裂缝 发 展过 程较 缓 慢 ,细小 裂缝 范 围较 宽且 轻 微 , 裂时 , 终 接缝 处玻 纤格 栅无 拉 长现 象 。说 明此 种 组 合 汇集 了各层 间材 料优 势 ,具 有很好 的抗荷 载 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