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物候诗四首》

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的诗 句是__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3、用了一个典故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 忠心的诗句是_愿_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羌黄
【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
笛河
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二 首 ( 其 一 )
。
知 。
苏 轼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 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 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 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 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 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 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 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 “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 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 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 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 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 4、学会赏析句子。(从炼字、修辞、 内容等)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 王 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 之 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 涣 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 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 中有慷慨。
创作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唐朝时候的凉 州,隶属于陇右道 ,大致相当于今天 的甘肃省武威市。 距离黄河还是很远 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西 汉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朝时候,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 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唐代的玉门关,位于唐朝的 瓜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瓜州县境内双塔堡一带 。距离唐朝时期的凉州都还是很远的。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古代凉州---边塞前线
战略重地 战事频繁
《凉州词》 古代军旅作品的代表之一
古代西域,偏远荒凉
战争频繁,牺牲无数
描述边塞军人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诗词注释
•黄河远上白云间,
注释: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西北边塞广漠壮阔的风光:汹涌澎湃波 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 思飞跃,气象开阔,不愧为千古奇句。
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将战死沙场诙谐地诗化成“醉卧”,将残酷的战争 演绎成一种浪漫的英雄传奇,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样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这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 精神,恐怕才是盛唐边塞诗的真正“诗魂”吧。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的成就?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 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 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是说大诗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
化,并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凝于笔端,故其作品中包含着 丰富的物候知识。
分类别
• 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 • 由植物到动物 •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 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 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 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 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 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 有很强的文学性。
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3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
举例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 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 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 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 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 “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 来。
初中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共11张)ppt

竺可桢 宛敏渭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 家、教育家、竺可桢早处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1909年 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赴美留学,毕业于伊利诺大学,继入哈佛 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曾在武昌、 南京、天津等地大学任教,1929年起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 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为创建中国气象事业立下不朽功绩。1936年起 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国步艰危,颠簸流离之中,他执长浙大十三年, 以"求是"为校训,身为表率,包容兼蓄,教授云集,培育出一大批 精英良才。浙江大学崛起为全国名牌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蜚 声中外。新中国建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地理学、气象学、自然科学史等多个领域 都有开创性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发表著作近300种,主要 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等。
1.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对于物候的歌吟,唐宋诗人诗有杰出 的成就 。 3.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 和 规律。 4.唐宋诗人所歌吟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 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Fra bibliotek唐宋诗句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
证明观点
指出物候学规律:芳草的 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 (2)东风已绿赢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绿象征春天的到来 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 春分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3)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江上朱楼新雨晴,襄西春水觳纹生 杨柳抽青是春天的代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共舜尧。 (4)西川又杜鹃,…哀哀叫其间。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候鸟来去值得注意。 野人无历日,…苗稚忧草茂。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9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1)

9.唐宋诗中的物候caijuyudonglixi[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贾思勰.()黄宗羲.()物候.()瀛.州()滹沱..()()觳.纹()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huì()qiāng()笛相得益zhāng()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至理名言:(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相得益彰:4.填空。
(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者,我国著名的家、家,他在学、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
(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江西中考题),。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
(3分)(浙江绍兴中考题)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
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
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初中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共23张)ppt1

第二轮挑战
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 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 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 要意
全文主要内容:
1.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对于物候的歌吟,唐宋诗人诗 有杰出 的成就 。 3.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 现象 和规律。 4.唐宋诗人所歌吟的物候中看出 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
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 (清明节)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九月九登高节) 一人。 3)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 (除夕)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谷口春残黄鸟稀,寻夷花 尽杏花 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青阴 待我归。 (1)这首 诗写出了什么地方的物候特点? 2)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 和写出谷口春末夏初的物候特点 , 。
(3)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杨柳 马多。 抽青 江上朱楼新雨晴,襄西春水觳纹生 是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的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共舜尧。 4)西川又杜鹃,…哀哀叫其间。 代表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候鸟来 野人无历日,…苗稚忧草茂。
去值得 注意
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 (春) 声,花落知多少。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夏) (5)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 (冬)
物候的诗句唐宋

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玩耍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10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1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季节,水鸟相依,1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消失的3种物象,表明白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1“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1个世界:“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照旧积雪掩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4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发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劳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1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1幅远山高林、野鸟飞行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劳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3)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逐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年月::体裁:类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年月::体裁:类别: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苏教版九年级上)
uhguuu
教学目的: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
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