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分析

计 量 资料 以 ±s表示 , 采用 t 检
验, 计 数资 料 比较采用 X 检验 , P< 0 . 0 5为 差异 有 统
2 . 1 2组治疗 效果 对 比
3个 疗 程过 后 , 治疗 组 治 愈
骨 质增 生孑 L 径变 窄 。笔者采 用 针刺推 拿治 疗治 疗本 病
1 . 3 疗效 标 准
以 国家 中医 药 管 理 ( 中医诊 断 疗 效
2 1 0例 , 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 方 法
标准) 为疗效 评价 标准 , 治愈 : 眩晕 消失 。好 转 : 眩晕 程
度 明显 减轻 。无 效 : 治疗 前 后无 明显 变 化 或 加 重 。 总 选取 日常工作 中病 例 中 2 1 0例 , 本 组 有 效率 =治 愈率 +显效 率 。 1 . 4 统 计 学分 析
6 4例 ( 6 1 . 0 0 %) 、 显效 3 3例 ( 3 1 . 5 0 %) , 总有 效 率 为
9 2 . 5 0 %; 对 照组 治愈 5 7例 ( 5 4 . 7 5 %) 、 显效 2 O例 ( 1 8 . 8 8 %) , 总有效率为 7 3 . 6 3 %, 治 疗 组 总有效 率 显 著
而凶险, 易 引起 高血压、 脑血 管病 , 且 有 意 外 摔 伤 可
选座位、 俯位、 扒 位等 , 可 于颈部 、 大椎 穴 、 风池 、 肩 井 穴
附近 寻找压 痛点 、 硬结 点或 肌 肉绷紧处 , 在 这些反 应 点
上进行揉按 、 推掐约 1 0 a r i n 。②远道点穴: 在手背 、 足 背、 小 臀前 外侧 、 小 腿外 侧 寻 找 压 痛点 , 于此 反 应 点 施
推拿手法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2例

风 池 、天柱 、百会 、率 谷 、颈 3 颈 7夹 脊 穴 、阿是 ~
方 屈 曲 ,医者 左手 勾住 其 下 颌 部 以 固定 头部 ,右 手按 在 左 侧 肩 部 , 以 病 变 颈 椎 为 定 点 ,待 患 者 颈 部 缓 慢 旋 转 至 最 大 限 度 ,左 手 固 定 头 部 不 动 ,右 手 向 前 下 方 向 用 力 推 左 肩 部 ,此 时 可 听 到 关 节 复 位 的 声 音 , 手 法 即
椎 问孔 和椎 间隙 ,使 椎 动 脉 舒 张 伸展 ,解 除椎 动 脉 压 迫 。颈椎 卧位 旋转 定点 扳 法 可 以恢 复 颈 椎 正 常解 剖 位
置 和 生理 曲度 ,扩 大 横 突 孔 ,使 钩 椎 关 节 得 到 调 整 , 不 压迫 椎 动脉 ,解 除周 围神 经 压 迫 ,重 新建 立 颈 椎 和 椎 动脉 的平 衡 关 系 ,降低 交 感 神 经 的敏 感 性 ,从 而 达 到 椎基 底 动脉 对颅 内正 常 的血 液供应 。
4 体 会
1 2 诊 断标 准 :诊 断参 照 第 二 届 全 国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 谈 会 拟定 的椎 动脉 型 颈 椎 病 的诊 断 标 准口 ,以 眩晕 为 ] 主要 症 状 ,伴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头 痛 ,颅 脑 多 普 勒
(C T D) 提 示 椎 基 底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减 慢 , 颈 椎 X 线 摄
片或 MR 提示 有 不 同程 度 异 常 改 变 。同 时 排 除 耳 源 I 性眩 晕 、眼源 性 眩晕 、脑 血 管疾 病 、心血 管 疾 病 、内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20-08-27T02:48:46.12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5期作者:贾爽杰[导读] 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平均(43.5±3.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2d,平均(29.3±3.1)个月。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颈性眩晕患者病例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予以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口服天麻素片。
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结果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天麻素片对照组,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推拿;疗效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8例患者均为2017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确诊为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平均(44.3±3.5)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5d,平均(29.2±3.5)个月。
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平均(43.5±3.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2d,平均(29.3±3.1)个月。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晕症:特点为一过性,发作性,常在变换体位或颈后仰、旋转时诱发,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猝倒;②枕颈神经痛征:常见枕大神经和(或)枕小神经痛,向枕上、头顶及眶、鼻根部放散,风池穴压痛敏感;③颈部僵痛征: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及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征;④交感神经激惹征:如单侧后头痛,平衡失调,耳鸣,听力障碍,视物疲劳、雾状、涩沉,声嘶,咽部异物感,面部哄热,多汗,涕泪或眼鼻发干,忧郁焦虑精力不集中等,所谓巴-刘氏综合征(Syndrome of Bosse Lieou);⑤X线片征:常见寰枢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钩椎关节增生、变形,椎间隙变窄,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部分患者存在寰椎椎动脉沟环,除外耳源性眩晕和眼源性眩晕,经颅多普勒(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是指由于颈部疾病或损伤而引起的眩晕症状。
此病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多发性复发等特点,患者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出汗、心慌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意识障碍。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转向中医
针灸治疗。
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共23例,年龄在37-64岁之间,平均年龄
为52岁。
对照组22例,年龄在3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
在治疗组中,采用双侧肩峰下点、大椎、风池、肩井等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每次针刺2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给予口服西布曲明(普乐安片)0.5mg,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经过治疗后,对患者的眩晕症状、颈部疼痛和肌紧张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治疗
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眩晕症状得分平均从30.21±4.14降至12.08±3.04,颈部
疼痛得分平均从7.94±1.74降至2.73±1.02,肌紧张度得分平均从16.47±2.37降至
8.52±1.86。
另外,在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针刺疼痛,但均能耐受,并未出现其他不良
反应。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和颈部
不适。
同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在针对颈性眩晕开展治疗时,采取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
方法 42例颈性眩晕患者被纳入研究中,开始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1月,掷硬币进行分组,各21例,A组使用推拿治疗方法,B组额外使用针灸方法,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B组治疗效果比A组更理想(P<0.05)。
结论在针对颈性眩晕开展治疗时,采取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推拿治疗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start time of treatment was January 2021 and the end time was January 2022. They were pided into groups by tossing coins. 21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assage in group A and acupuncture in group B.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an produce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key words 】 cervical vertig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therapy颈性眩晕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是一种中枢性眩晕。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引言: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运动疾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目前,针灸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来治疗颈性眩晕,并评估其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治疗组进行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接受每周三次的针刺治疗,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对照组接受颈部按摩和热敷治疗,每天一次,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通过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得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改善也有一定程度,但与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本研究采用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四神聪穴位于头部,是中医经典穴位,具有清头目、舒筋活络、平肝潜阳等作用。
颈性眩晕在中医理论中与肝阳上扰、筋脉痹阻等因素有关。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结论: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颈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治疗颈性眩晕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治疗组在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针刺四神聪穴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等机制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
总体而言,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刘少鸿,袁小霞(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 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嗓胶囊5 m g 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袖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 程均为4周。
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0%和52.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 s)均明显加快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0.05);2组治疗后国际D H 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均<0.05 ),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5)。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推拿;针灸;老年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d o i:10.3969/j.i s s n.1008-8849.2019.01.024[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 -884(019)01 -0083-04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1]。
因老年人颈椎退行性改变较为普遍,故颈性眩晕多见于老年群体,其发病率大概占整个眩晕患者的1/[8]徐会彬.亚低温疗法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 :7-88[9]Chisholim KI,Ida KK,Davies AL,et al. Hypothermia protects brai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from hypoxemia in amurine model of sepsis [ J ].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6,36(11):1955 -1964[0]陈建时,郭蕾,潘利伟,等.长时程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6):574 -578[1]史博.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3):326 -330[12]付伟奇.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1)3508-3510[13]王志明,韩树生,李春波,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效果[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1,8(4):31-2322,其发病情况与颈椎病的流行病学一致[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手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临床疗效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劳损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
的综合症状群。
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韧带钙化、骨质增生[1]、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失眠、眩晕等临床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均可引起本病,本文介绍我院应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
察组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54.4±5.2岁,男性12例,女性33例,病程在1个月~8年之间,平均3.5±2.2年;对照组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55.4±5.7岁,男性15例,女性30例,病程在2个月~9年之间,平均4.2±2.5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辩证施治,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钩藤15g、陈皮10g、泽泻15g、夜交藤12g,呕吐者加旋覆花10g、头胀者加川芎、蔓荆子各12g,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者加党参20g、升麻6g,水煎服,每天1剂,14d为1个疗程,针刺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3~7脊穴,阿是穴,操作应用0.3×40mm毫针,天柱、风池穴进针0.8寸,顺时针旋转得气,使针感向上传导,合谷、百会应用逆时针平补平泄,针刺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加用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目的是松解头、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头部、颈、肩、背部采用按揉、拿捏等中医手法操作10min,后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天宗、百会等诸穴,时间为5min,行颈椎间隔牵引手法约2min,14d为1个疗程;正脊手法是调整颈椎,恢复颈曲,扩大椎间孔、根突孔孔径,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患者取坐位,双手检查颈椎,一般有c2、c5椎体有偏移[2],左手拇指触及偏移的椎体棘突固定,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向左轻推,听到咔哒声响,提示复位成功,不成功者,可在第2天再复位1次,早
期眩晕症状明显者不宜使用此手法[4],患者经复位症状缓解后以理筋手法巩固。
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5],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症状评价包括眩晕、颈肩痛、颈屈伸、眩晕时加重、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每项20分,总计100分。
1.3入选标准入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有眩晕、恶心、呕吐表现,因颈部体位变化,如头部过度旋转屈曲加剧,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旋颈试验(+),经多普勒超声(c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外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高血压。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明显降低与对对照组患者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临床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心内科及耳鼻喉疾病,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及枕叶内侧面皮质血
液,位于脑干前庭系统对缺血敏感度较高,椎-基底血供不足时,可引起眩晕。
有文献资料报道颈椎退变所致的阶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牵引能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动力学稳定。
中医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度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3],颈椎旋转复位能使偏歪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达到脊柱正常的内在平衡关系,解除椎动脉牵拉及扭曲的因素,椎动脉血液循环通畅,改善脑内循环、眩晕症状随之消失。
传统医学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及淤血内阻所致,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主。
本文应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针刺可疏通气血,通络止痛,调节太阳经,升补髓海,泄丰隆可化痰祛湿,补三阴交可补益肝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炫,皆属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4],目眩物摇,遂作呕吐呃逆。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治风要穴,百会穴为全身气血汇聚之穴,颈部夹脊穴是局部取穴,是治疗头部疾病的要穴,天柱、率谷作用是补益脑髓,可以增强活血通络,增加脑部血流,达到减轻眩晕的目的。
诸穴配合,能达到平肝息风,化痰通络[5]、镇静安神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针刺风池穴后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有扩张和收缩脑血管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军,沈国权,房敏.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j].按摩与引导,2009,19(5):56.
[2]钟建兵,田野.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62—163.
[3]侯燕鸣,郑建国.针刺加百会灸及督脉走罐治疗劲性眩晕3o例[j].中国现医生,2007,45(10):83.
[4]郑遵法,冯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74,80.
[5]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