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民 至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硕士研究 …

合集下载

纳米粒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永;陆兵;朱厚础
【期刊名称】《解放军药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血脑屏障(BBB)使得大部分药物不能进入脑内.纳米粒给药系统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是实现脑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纳米粒制备和性质评价的方法、纳米粒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以及纳米粒透过BBB的体外模型和体内外评价方法,并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4页(P202-205)
【作者】王永;陆兵;朱厚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
【相关文献】
1.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吴继东;刘晓燕
2.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吴继东;刘晓燕
3.树枝状大分子纳米载体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任荣;李正翔
4.壳聚糖纳米粒制备研究进展及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J], 谢黎崖;柯金珍;陈月;吴永良
5.脂质体在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J], 许蓓;肖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一、引言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硬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博来霉素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但其副作用之一就是诱发硬皮病。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硬皮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的小鼠、博来霉素、ADSCs细胞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均采购自正规渠道,并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

2. 模型建立与分组选取健康小鼠,通过注射博来霉素建立硬皮病模型。

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DSCs治疗组以及阳性药物对照组。

3. 实验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将ADSCs输入小鼠体内,观察其对硬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同时,设置阳性药物对照组,以评估ADSCs的治疗效果。

通过皮肤组织切片、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对各组小鼠的皮肤厚度、炎症程度、胶原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估。

三、结果1. ADSCs对硬皮病小鼠皮肤厚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ADSCs治疗组的小鼠皮肤厚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

这表明ADSCs能够有效地改善硬皮病小鼠的皮肤硬化症状。

2. ADSCs对硬皮病小鼠炎症程度的影响皮肤组织切片显示,ADSCs治疗组的小鼠皮肤炎症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表明ADSCs具有抗炎作用。

3. ADSCs对硬皮病小鼠胶原含量的影响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ADSCs治疗组的小鼠胶原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这表明ADSCs能够抑制胶原的过度沉积,从而改善硬皮病的症状。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ADSCs能够改善硬皮病小鼠的皮肤硬化、炎症以及胶原沉积等症状。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纤维化、促进组织修复等。

依布硒啉及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依布硒啉及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依布硒啉及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廖俊;刘超美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
【年(卷),期】2010(28)2
【摘要】目的对依布硒啉及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依布硒啉及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微生物等活性;2位氮原子取代基团的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药理活性.结论依布硒啉及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84-87,104)
【作者】廖俊;刘超美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2
【相关文献】
1.依布硒的药理作用及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龚平生;罗贵民
2.依布硒啉的合成研究进展 [J], 周杰;毛祖兴
3.依布硒啉及苯并异硒唑酮氨基酸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J], 肖颖歆;刘秀芳;徐汉生
4.依布硒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周靖轩;王朋;袁春玲;王君;邹黎

5.依布硒啉及其羧基衍生物电子结构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J], 邓萍;张海东;蒋君好;刘新;蒋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概况

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概况

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概况
徐友富;童贻刚;茹志涛;史套兴;周育森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年(卷),期】2008(18)5
【总页数】3页(P949-951)
【关键词】诺如病毒;暴发;腹泻;监测
【作者】徐友富;童贻刚;茹志涛;史套兴;周育森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25
【相关文献】
1.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一项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J], 袁聚录
2.诺如病毒感染暴发医疗机构空气中诺如病毒的定量检测 [J], 刘思娣(译);吴安华(校)
3.当代研究生舆情工作研究与应用思考——以某校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舆情事件为例 [J], 兰芹;陶益;詹多彦;梁大伟;关添
4.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干扰素-λ3的水平研究 [J], 张磊;刘传苗
5.腹泻患者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点研究 [J], 王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10月1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病原体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致病原理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

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

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肺祖细胞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

肺祖细胞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

2024年3月第14卷第5期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5 March 202425·基础医学·[基金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2020-Z04-100)。

肺祖细胞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陈 佳 黄燕霞 冯玉丽 刘贝珠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东广州 511400[摘要]目的 研究肺祖细胞在小鼠肺内定植的情况及其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肺祖细胞,经免疫荧光和细胞流式术鉴定后,移植至正常免疫缺陷小鼠肺内,观察其定植的时间以及是否在体内发生分化为成熟肺上皮细胞。

免疫缺陷小鼠经气管灌注博来霉素(2 μg/10 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并将肺祖细胞移植至肺纤维化的小鼠肺内,治疗后取肺组织进行切片做苏木素-伊红染色和Masson 染色,同时检测肺内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和羟脯氨酸表达的变化,以及检测凋亡的情况。

结果 免疫荧光和细胞流式术显示,定型内胚层细胞阶段标志物叉头框蛋白A2和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率能达到90%,肺祖细胞标志物NKX2.1显示肺祖细胞的分化效率为70%;在移植后4周,在免疫缺陷小鼠肺内找到定植的肺祖细胞,但未发现肺祖细胞表达表面活性物质C;灌注肺祖细胞后,各组间反映肺纤维化程度的Aschcroft score、α-SMA、EC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组间反映肺上皮功能的表面活性物质C 荧光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组间反映胶原水平高低的羟脯氨酸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反映细胞凋亡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染色实验,各组间荧光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肺祖细胞可以在免疫缺陷小鼠肺内定植,不能分化为成熟的肺上皮细胞,但能抑制肺纤维化的进展。

《2024年质谱SARAMIS软件比对分析功能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范文

《2024年质谱SARAMIS软件比对分析功能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范文

《质谱SARAMIS软件比对分析功能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质谱SARAMIS软件在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Kp)方面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比传统鉴定方法和SARAMIS软件的筛查效率及准确性,本研究验证了质谱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能引起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其快速、准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诊断方法依赖于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化学试验,但这些方法耗时较长,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求。

质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分析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本研究采用的SARAMIS软件,通过比对分析质谱数据,能够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使用的菌株包括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及临床分离株,以及非目标菌株作为对照。

所有菌株均经过传统鉴定方法确认。

2. 方法(1)传统鉴定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物化学试验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

(2)SARAMIS软件分析:利用质谱技术对菌株进行检测,获取质谱数据后,通过SARAMIS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快速筛查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三、实验结果1. 筛查效率比较SARAMIS软件在处理相同数量的菌株样本时,所需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鉴定方法。

通过质谱技术快速获取质谱数据,并通过SARAMIS软件的比对分析,可实现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快速筛查。

2. 准确性评估本研究通过对比SARAMIS软件的分析结果与传统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发现SARAMIS软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在实验所使用的菌株中,SARAMIS软件准确率达到了XX%。

外泌体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及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及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C R T 一 1 1 1 四种 可 溶 性 多蛋 白复 合 物 组 成 ) 所介 导的。
最 初 只是认 为 MV B和 溶 酶体 融合 后 以降解 相 关 蛋 白质或脂 质 , 随后 才进一 步发 现 MV B能与质 膜融 合 后 释放囊 泡 到胞外 , 而这 些 只有 纳 米 大小 的囊 泡 就 是 外泌体 。 外 泌 体在 细 胞 间通 讯 中发 挥重 要 的作 用 , 它 可
预计到 2 0 2 5年患病人数将达到 4亿… 。目前临床
上治 疗哮 喘主要 依 靠 吸 入 支气 管 扩 张 剂 和激 素 , 但
N A、 m i R N A等多种遗传物质 , 可参与细胞间遗传信 息 的传 递 。外 泌体 可 以被 多种 细 胞类 型所 分 泌 , 如 B细胞 、 人 树突状 细胞、 巨噬细胞 、 肥大细胞 、 T细 胞、 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 J 。外泌体也广泛存在
以穿过 质膜将 其 内容 物 卸 载 , 进 而影 响受 体 细 胞 的
鞘磷 脂 和神经 节苷 脂 G M 3等 多种 成分 , 能 有效 的保 护其 内容 物 免 受 酶 的降 解 J 。外 泌 体 中 的 蛋 白质
可分 为两 种类 型 : 一 类 是 在 不 同细胞 来 源 的外 泌 体 上均 有 表 达 , 如 四次跨 膜 蛋 白 ( C D 6 3 、 C D 9 、 C D 8 1
表型及功能l 1 。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其功能也 就不同。例如 , R a p o s o等 发现 B淋 巴细胞 中可 以分离外 泌 体 , 并 证 明外 泌 体 在体 内表 现为 抗 原 呈 递 作用 , 诱 导 T细胞 的反应 , 参 与 免 疫 细胞 的 调节 。
T h e r y 等 发现衍 生 自抗 原 呈递 细胞 的外 泌体 能在 细 胞表 面表 达 MH C — I和 MH C — I / 类 分子 , 有助 于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毒理 学学科发展 的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军事预防医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曾参与首届中国毒理学会的成立筹备并成 为首批会员。参与国家“十一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起草,在建议国家新药创制重 大专项及军用特需药保密专项中做出贡献。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毒理、军事化学剂 毒理、饮食卫生毒理、新药毒理等的学科建设,并承担相应研究任务和人才培养。
姓名
刘超
民族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 年 9 月 籍 贯 山东
专业
军事预防 医学
职务
二所副所长 职 称 研究员
党 派 中共党员
工作单位
主 要 简 历
军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1983.09 至 1987.08,第二军医大学药学专业,本科 1987.07 至 1991.09,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剂师 1991.09 至 1995.07,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1995.07 至 2004.05,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助理员,副处长、处长、副研究员 2004.05 至 2009.12,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科技处长,研究员 2009.12 至 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