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国贸2 宋晗
比较优势理论观点︰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
劳动生产率︰12
相对劳动生产率︰4 甲国 劳动生产率︰10 相对劳动生产率︰2 对 外 贸 易 选择生产小麦
劳动生产率︰3 相对劳动生产率︰0.25 乙国 劳动生产率︰5 相对劳动生产率︰0.5
选择生产布
但是,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 势或绝对优势,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或有利程度是 相同的呢? 不会发生贸易! 分工前美国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贸易利益丧失的一国宁愿自己生产并在国内交换,也不愿参加国际贸 易。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不会发生。
由此可见,将比较成本简单地理解为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或生产成本的差异或价格的差异是不正确的,引起国 际贸易在于这种差异比例的不同。 对两种商品而言,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与另一国的 绝对优势比例相同,则不存在贸易基础。这一情况实践 上很少发生。所以比较优势原理不会受什么影响。
小麦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 产率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劳动投 入量
美国 中国
10 20
120 120 相对劳动生 产率︰0.5
12 6
2 0.5
10 20
100 100
10 5
2 0.5
相对劳动生 产率︰2 美国 两种商品处于同样 程度的比较优势 相对劳动生 产率︰10
中国
两种商品处于同样 程度的比较劣势 相对劳动生产 率︰0.5
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劳动投入量 美国 中国 20 0 产出量 240 0 劳动投入量 0 40
布
产出量 0 200
由表可以看出,两国的总产出没有任何变化,世界布的产量仍然是200单 位;世界小麦的总产量还是240单位。 如果美国以120单位的小麦交换中国的100单位的布,显然贸易的结果与没 有分工的情况是一样的。如果美国不以120单位的小麦交换中国100单位的 布,那么贸易的结果是一国贸易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国贸易利益的丧失为 代价的,这种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打破资源壁垒,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也是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
06
CHAPTER
比较优势理论在投资领域的 应用
投资领域中的比较优势
投资者应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投资者应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寻找投资机会,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市场和项 目,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增加就业机会
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出口企业的 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 收入水平。
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保护国内产业
贸易保护主义旨在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来 竞争的威胁。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国内产业失去竞争 力,阻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阻碍国际贸易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阻 碍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不仅会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
投资者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寻找具有比较优势的投资项目。例如,对于具 有技术背景的投资者,他们可能更容易发现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
寻找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投资者应该寻找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这有助于他们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 高的收益。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评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技能优势
个人在特定领域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 识,如编程、市场营销、设计等。
经验优势
个人在特定行业或职位上积累的工作 经验,能够提供宝贵的洞察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人际关系优势
个人在行业内建立的人脉关系,有助 于获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能够在工作中提供独特的价值。
05
CHAPTER
比较优势理论在教育领域的 应用
比较优势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的
Second
Third
比较成本理论 的分析方法属 于静态分析
没有进一步解 释造成各国劳 动生产率差异 的原因
各国根据比较 优势原则,将 进行完全的专 业化生产
绝对优势
?
•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按照亚当斯 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 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 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 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 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 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
目录
中非贸易优势
中菲贸易优势
中非贸易
中国商品替代欧美商品
双方合作扩大
中对非承包合作潜力大
市场需求刚性大 价格优势
非方项目受影响 合作意愿加强
优惠贷款 优惠出口
中菲贸易中占优势
请输入内容……
中国对菲律宾的出口量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 目录
比较优势理论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原理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 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 较优势的商品,进口 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 品,则两国都能从贸 易中得到利益 。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美国和英国的人均产值对比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经济学原理的现实应用实例

经济学原理的现实应用实例1. 引言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它们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石。
经济学原理不仅仅是学术理论,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比较优势的应用比较优势是指个体在某种资源或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个体更有优势的能力。
经济学原理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例一:某国家对某种产品具有先天资源优势,例如石油。
该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石油,并用较低的价格出口,从而获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实例二:一家制造汽车的公司意识到制造零部件的成本过高,于是选择将零部件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
这样做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3.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经济学原理中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
实例一:某地区的气温骤降,导致需求增加。
大部分居民开始购买加热设备和棉衣等保暖用品。
市场上,供给量不足,价格上涨。
随着需求与供给的逐渐平衡,市场会回归到平衡状态。
实例二:某种奢侈品市场需求减少,供给仍然较大。
根据经济学原理,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会导致价格下降。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商可以选择减少供给量或者调整价格。
4. 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是指个体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未来情况的预期。
经济学原理中的预期效应理论可以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
实例一:某公司宣布即将进行人员裁员,员工预期可能会失去工作岗位。
这种预期会导致员工提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实例二:某地政府宣布将减少税收,企业预期税负减轻,可能会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5.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原理中的常用方法,用于评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
实例一:某公司需要购买新的生产设备,同时面临租赁或购买的决策。
通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计算租赁与购买两种方式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实例二:某城市政府面临修建新桥梁的决策,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考虑建造桥梁所需的资金成本与新桥梁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或个体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取其他商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业中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它仍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有优势的产业,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得其他产业的产品。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或个体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是有差异的,而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不同国家或个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棉花和钢铁,但国家A的生产成本比国家B低。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门从事棉花生产,因为它在棉花产业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反,国家B应该专门从事钢铁生产,因为它在钢铁产业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然后两国通过贸易交换他们生产的商品,从而都能获得对方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是有益的。
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国家或个体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或个体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不同,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假设所有的资源和技术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上,资源和技术是可以改变的。
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市场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一些非经济因素,如政府政策和文化差异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它揭示了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为国家和个体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也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考虑和完善。
比较优势及实例

二、概念: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 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 家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相应的,在 另一种产品上则处于比较劣势。 简言之:“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运用机会成本来解释比较优势
中国:生产一台计算机 3000元=生产7.5双鞋的 成本(3000/400=7.5) 也就是说,生产一台计 算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 7.5双鞋。
美国:生产一台计算机 4000元=生产5双鞋的成 本(4000/800=5) 也就是说, 生产一台计 算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5 双鞋。
三、贸易利益
各国按照比较优势专业化分工生产所导致的总 产量的增量。
商品 国家 美国 中国 合计 计算机 +1 -1 0 鞋 -5 +7.5 +2.5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斯密——绝对优势 A B 劣 优 优 劣
李嘉图——比较优势 A B X 优 优Hale Waihona Puke 劣 劣XYY
向斯密致敬~
据模型知,美国&中国从未改变,仅仅是分工 专业化,就使世界总产量增加了2.5个单位。 起源于斯密的著作《国富论》:劳动分工专业 化生产。 斯密不愧为经济学之父。
谢谢各位~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为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孟子· 尽心上》
商品 国家
计算机 500美元
鞋 100美元
美国
中国
3000元
400元
注:1美元=8元
商品 国家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比较优势及发展方向民间组织(NGO)参与扶贫是中国扶贫政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出路。
NGO过去是,将来还将继续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
NGO扶贫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资金的不足,并且具有扶贫的组织理念,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命中率都远远高于政府。
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中的民间组织及其行为特点关于民间组织的定义,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的5特征界定法(即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有代表。
中国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的、纯粹NGO,但又确实存在一些社会组织,其行为和运作机制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中国大多倾向于宽松地定义。
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
根据特定目的形成的习惯,本文认为NGO与非政府组织、社团、公民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是可以通用的,文中没有涉及国际NGO和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
NGO扶贫是指NGO在中国境内针对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扶贫是中国NGO最为关注的基本领域之一,与其他领域相比,参与扶贫的NGO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贡献和影响也最大。
可以说有影响力的NGO几乎都参与了扶贫活动,而且它们最有影响的活动几乎都与扶贫有关。
比如“春蕾计划”,康复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等,都在扶贫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NGO扶贫总体上处于不成熟的初级发展阶段。
NGO进入扶贫领域,在资源动员、模式创新、扶贫到户、提高效率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典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意识。
作为“政府的助手”,数以万计的NGO组织,每年从海内外募集到的资金约50~70亿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扶贫财力的不足,在扶贫方面做出贡献。
例如如果没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募集到的56.7多亿元善款及其开展的“希望工程”,便不可能有15940多所设施齐全的希望小学和14000个希望工程图书室,346多万儿童就学了。
举例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

举例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各国或个体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比较优势原理,各国或个体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具体应用。
1. 农业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A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制造业生产效率,而国家B的制造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生产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应该专注于农业生产,国家B应该专注于制造业生产。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2. 石油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C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国家D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C应该专注于石油生产,国家D应该专注于农产品生产。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3. 高科技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E拥有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可以高效地生产高科技产品,而国家F拥有传统产品的生产技能和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E应该专注于高科技产品生产,国家F应该专注于传统产品生产。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4. 纺织品与机械设备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G的纺织品生产效率高于机械设备生产效率,而国家H的机械设备生产效率高于纺织品生产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G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生产,国家H应该专注于机械设备生产。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5.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I的服务业生产效率高于制造业生产效率,而国家J的制造业生产效率高于服务业生产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I应该专注于服务业生产,国家J应该专注于制造业生产。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6. 农产品与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假设国家K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国家L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
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倍(100/90),酒却是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单位(170/80)
的酒。
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如果市场上,X产品的相对价格是3Y.
结果:,丙国由于国际市场相对价格等于国内市场相对价格,所以不会参加贸易,甲乙丁戊四国都获得了比自己生产更便宜的产品,因而获得了利益,可以看出,只要各国产品的国际的相对价格和国内相对价格有差异,各国就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第二种情况:两国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
在两个国家进行多种产品贸易的情况下,各国的贸易结构和流向仍然取决于比较优势,假设
假设甲国的工资率是W甲,乙国的工资率是W乙,则甲国的某产品的生产成本是W甲XC甲,则乙国的某产品的生产成本是W乙XC乙。
如果W甲XC甲小于W乙XC乙,即
W甲/W乙小于C乙/C甲,则甲国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如果甲乙两国的工资率之比是,则甲国在ABC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D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甲国出口ABC而乙国出口D
如果甲乙两国的工资率之比是,则甲国在A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BCD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甲国出口A而乙国出口BCD
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1、斯密和李嘉图理论中都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2、而且国内内部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因此生产的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一国生产可能曲线是一条直线。
3、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如果一国比另一个国家大得多,在两国分别集中生产一种商品后,
小国集中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两国的消费需要,因此完全的国际分工在大国和小国之间无法发生,大国只能进行不完全分工。
甲国的生产可能性为AB, 假定X商品的相对价格为P=P
X
/P Y=,P X的价格比
P Y的价格低,
甲国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是单位Y,,乙国的生产可能线是
A’B’,假定X商品的相对价格为P=P X/P Y=2,乙国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Y,甲国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也就是拥有X生产和贸易的比较优势,乙国则相反,拥有Y商品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甲国会专门生产X,而乙国则专门生产Y商品。
如果国际市场上X商品的相对价格P=P X/P Y=1,即1单位的X可以交换到1单位的Y,X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于甲国国内价格,因此甲国愿意出口,该价格低于乙国的国内价格,乙国也愿意进口,甲国在A点进行生产,出口AE单位的X产品,按照国际比价换回ED的Y产品,在D点消费。
乙国在A’点进行生产,出口A’E’单位的Y产品,按照国际比价换回E’D’的X产品,在D’点消费。
可见,两国通过分工和贸易,都达到了比贸易前更高的福利水平,两国都因为贸易而获益。
机会成本递增下的贸易利益
机会成本递增的:两个国家在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不断递增。
到两国同意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时,这种分工就会停止,贸易也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的最终消费水平会大于贸易前的消费水平。
P=P X/P Y=1 P=P X/P Y=1
在不存在贸易的条件下,甲国在A 点生产和消费,假设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为P= P X /P Y =1/4,乙国在A ’点生产和消费,假设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为P= P X /P Y =4。
可见,甲国X 商品的相对成本低,拥有生产X 的比较优势;乙国则相反,拥有生产Y 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甲国会生产X 产品,乙国则分工生产Y 产品。
随着甲国X 产品生产的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也在递增;同样,随着乙国Y 产品生产的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也在递增。
这种分工过程一直持续到商品相对价格在两国相等时才停止,在这一点上贸易达到均衡。
假设均衡的相对价格为P= P X /P Y =1。
通过分工,甲国由在A 点生产转移到了B ,通过出口BC 单位的X 商品,按照国际交易比价换回CE 单位的Y 产品,在E 点消费;乙国在A ’点生产转移到B ’点生产,通过出口B ’C ’单位的Y 产品,按照国际交易比价换回C ’E ’的X 产品,在E ’点消费。
可见,两国通过分工和贸易,都达到了比贸易前更高的福利水平,两国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益。
比较利益的分解
比较利益可以分为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交换所得是一国在国内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按国际市场价格同另一国交换一部分产品获得的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交换所得,这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一国在对本国资源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重新配置得到的福利水平提高是分工所得,这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
ⅢⅠⅡ
A
P W B
P W
在封闭的条件下,一国在A点生产和消费,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即使存在贸易的条件下该国也不能生产X产品,而只能在A点生产,即该国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但并不改变生产结构。
此时该国可以按世界价格PW同其他国家交换Y,最终在Ⅰ上的T点消费,该国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提高,该国从A到T点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就是交换所得。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该国可以分工生产X产品,该国的生产点就是B点,该国可以按照世界价格PW用更多的X商品去和其他国家交换更多的Y,最终在E点消费,从T到E点的福利水平提高就是分工所得。
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Y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国际贸易没有交易成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模式只取决于各国的比较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国际贸易会发生各种交易成本,而且这些交易成本通常比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高。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指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各国贸易政策的实施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将会削弱比较优势甚至导致比较优势消失。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在A点生产和消费,国内XY商品的相对价格为D的斜率,在参加国际贸易后,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国际市场上XY的相对价格为T的斜率,该国的生产点移到B点,消费点移到C点,该国福利水平显然比分工前大大提高。
但是在交易成本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XY的实际的相对价格是T’的斜率,该国会在B’点生产,在C’点消费,此时的该国的福利水平比不上不考虑交易成本低,但高于分工前的水平,所以该国还是致力于进行贸易。
结论:交易成本的存在与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国内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贸易规模和贸易利益,只要交易成本不高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各国仍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贸易参加各国仍可以获得高于封闭状态下的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