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构想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X政办字〔X〕169号)精神,加快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按照“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到X年,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监测网络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应急预警、综合集成、测管联动、综合保障等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水陆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主要任务(一)全面设点,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以有代表性的背景区域、大气主要输送通道、建成区、市域边界点等区域为重点,不断完善全市镇(街道)及环境敏感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

到X年年底,全市88个镇(街道)、10个建成区及南北、东西传送通道、市域边界等敏感区域实现自动监测全覆盖。

(市环保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发展委、市气象局配合)2.水环境质量监测。

选择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排污管网等流域区域,不断完善全市水环境质量监测网。

(市环保局、市水利与渔业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配合)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根据行政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土壤污染防治需求,选择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场地等区域,科学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到X年年底,全市土壤监测点位实现区县按功能全覆盖,初步建成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

(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4.声环境质量监测。

开展区域环境、道路交通、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在车站、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商业中心等敏感场所开展监督监测,逐步开展噪声自动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就围绕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出对应的建设方案,以期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一、前言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空气、水质、土壤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二、建设目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环境异常情况,提供支持环境治理的科学依据。

三、建设方案1. 建设监测网络针对不同的监测需求,建立多元化的监测网络,其中包括:(1)地面监测站点:建设一定数量的地面监测站点,覆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城市及重要产业等,对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等进行监测。

(2)航空监测系统:利用航空无人机、直升机等方式,对计划适度有机农业、滨海区以及临近工业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3)遥感监测系统:通过卫星图像获取环境变化情况,并对空气、水质、土壤的质量进行监测。

2. 建设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集中存储各地监测站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并结合数据库、GIS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3. 建设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平台,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将生态环境状况及时上报,同时发出相应的警报和预警信息,以便进行科学治理。

四、实施方案1. 技术方案:选择可靠、先进、经济的监测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监测网络布局: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合理布局监测站点,覆盖重要生态区域和城市。

3. 联合采购: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

4. 系统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和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五、总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协作,通过技术、人才等多方位的投入,才能建设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网络基础建设1. 确定网络建设目标:建设覆盖全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面、准确、实时的环境数据收集和监测。

2.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将全县划分成多个监测区域,每个区域设立监测站点。

在监测站点上安装传感器设备、监测仪器等设施,并建设通信基站和传输网络,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3. 构建数据中心:在县城建设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

数据中心应具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实施方案二:监测设备配置1. 传感器设备:根据监测要求,选用适宜的传感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大气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用以监测各项环境指标。

2. 监测仪器:选用高精度、高可靠的监测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站、水质分析仪等,用以定量分析和监测环境数据。

3.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包括传感器接口、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等,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和实时传输。

实施方案三:网络管理与运维1. 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用以实现对网络设备、传感器设备和监测仪器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并能进行实时报警和故障排除。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开发或购买适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用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建模,提供科学依据和预警系统。

3. 运维团队建设:组建专业的网络管理与运维团队,负责设备的维护、数据的管理和系统的运行,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实施方案四:数据共享与应用1.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供县内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并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和分析功能。

2. 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将监测数据与各项政策、规划和项目相结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 公众参与与宣传推广:通过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第一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一想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我的大脑就像打开了一幅生态地图,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我们要明确这个方案的核心目标——构建一个全面、高效、智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让我们的环境质量得到实时监控,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1.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我们急需建设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这个网络要覆盖全国,从城市到乡村,从陆地到海洋,形成一个无死角的环境监测体系。

2.监测网络架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类环境监测设备,如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要具备高精度、实时监测的能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

传输层要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3)应用层:主要包括数据存储、分析、展示等环节。

应用层要实现数据的实时展示、历史查询、预警预报等功能,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3.监测网络建设内容(1)大气监测大气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布设大气监测站点,实时监测PM2.5、PM10、SO2、NO2等污染物浓度。

同时,还要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水质监测水质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

我们要在重点水域布设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安全。

同时,还要开展水质污染源调查,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3)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在农田、矿区、城市等区域布设土壤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土壤污染状况。

还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4)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影响较大。

我们要在重点区域布设噪声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噪声水平。

同时,还要开展噪声污染源调查,为噪声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淤泥质海滩,且分布有红树林 ,如福建省一些滨海湿地 。
收稿 日期 :20 —92 : 收修 改稿 日期 :2 0.70 050 .2 060 —7 基金 项 目:上 海市 教 委项 目 (5 Z 3 )和 上海 师范 大学 科研 启 动费 ( L 1 )共 同资助 0D 21 P 46
维普资讯
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功能。被称为“ 地球之 肾” 生物基因库” 人类的摇篮” 、“ 和“ 。在世界
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 、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目前 ,湿地研究 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及
公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 l 】 近 3 1。 _ 4 0 a来,中国广泛开展湿地研究 , 尤其是 2 世纪 8 年代开展 的全 O O 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 对全国 1 ×14 n 的海岸线进行了较为详细 的调查, . 0I 8 o 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成
开展滨海湿地生境和生态系统功 能及健康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为东海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
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及时、准确 的数据 ,发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 ,对实现东海 区三省一市海洋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东海 滨海湿地 的特征
1 滨海湿地的分布 . 1 东海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江苏、 上海、 浙江和福建三省一市的沿海地区。 东海主要滨海湿地列于表 1 。
9 O
海 洋 通 报
2 6器
1 东海滨海湿地类型 . 2 东海滨海湿地类型较多,数量较大,分布较广 ,北起海州湾 ,南至福建的东山岛,区域性差异比较显 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根据滨海湿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处海岸特征,主要分为:浅海滩涂湿地、河口湾湿
地、海岸湿地 、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湿地和海 岛湿地 6大类型 ( 1 。 表 )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了我的工作桌上,一摞摞资料和报告映入眼帘。

想起这十年来的方案写作经验,我深知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要精准到位。

今天,我要完成的任务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我们需要明确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智能的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这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

我们得梳理一下工作思路。

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这个网络要能够涵盖大气、水、土壤、生态等多个领域。

要加强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更新,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再次,要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监测队伍。

现在,我们开始详细规划每个阶段的工作。

一、前期筹备阶段1.成立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各地生态环境状况,为后续监测网络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3.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升监测能力。

二、监测网络建设阶段1.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制定监测网络布局方案,确保监测点位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2.加快监测设备研发和更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确保数据安全。

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4.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各地区的数据共享,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体效能。

三、运行维护阶段1.定期对监测网络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2.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4.定期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报告,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然而,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有限、数据采集不及时、监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监测需求。

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意义。

1. 目标,建设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的实时监测。

2. 意义,通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源,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三、建设方案。

1. 硬件设施建设。

在各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环境监测站点,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站等。

每个监测站点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站配备PM2.5、PM10、SO2、NO2等监测仪器,水质监测站配备PH值、溶解氧、氨氮等监测仪器,土壤监测站配备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监测仪器。

2. 数据采集与传输。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手段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并形成数据可视化展示。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

4. 系统集成与管理。

整合各类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监测设备和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监控。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运维体系,保障监测网络的稳定运行。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监测站点布局和设备配置方案,进行硬件设施建设。

2. 部署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

3. 建立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开展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全国湿地监测点 根据全国湿地分布情况和湿地监测网点 布局原则,湿地分类采用《全国湿地资源调 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的分类标准, 将全国湿地划分 大类 种类型,各类型 是: )近海及海岸湿地。其中包括 种类 型,它们 是 浅 海 水 域、潮 下 水 生 层。珊 瑚 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 海滩、潮间盐 水 沼 泽、 红 树 林 沼 泽、 泻 湖、 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河流湿地。其中包括 种类型,它 们是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泛 洪平原湿地。 )湖泊湿地。其中包括 种类型,它 们是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 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水库。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其中包括 种类型,它们是藓类沼泽、草本沼泽、高 山和冻原湿地、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 盐沼、地热湿地。 湿地在中国分布广泛,将全国湿地分成
5 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办法与监测技术方法 5.1 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办法
为综合评价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所 选湿地监测指标基本上都能定量描述,并通 过专家打分系统,即下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 贡献,分层逐级综合,专家给出各个打分区 域对应的湿地状况,由此湿地实际状况得到 整体反映,湿地的发展变化趋势得以预测。 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公式如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yzygl200002011.aspx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设的初步构想
张阳武,陈学军,吴 琼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摘要:中国湿地资源极其丰富,在国民经济和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湿地在
调节气候、参与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侧重探讨建立全国湿
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办法,研究监测网络站点设置原则和监测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 . 湿地保护与合理 利用指南[Z].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
[2]中 国 科 学 院 . 中 国 生 态 系 统 研 究 网 络 建 设 项 目 报 告 [R]. 1993
[3]林业部 .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第二稿)[Z]. 1997 [4]黄锡畴,等 . 中国沼泽研究[M]. 科学出版社,1988 [5]陈宜瑜 . 中国湿地研究[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林业资源管理
同时应属同类湿地中功能效益发挥比较好, 以及在开发利用价值方面具有代表性; ) 多样性原则。选择站点必须是湿地结构比较 完整且较复杂、资源配置合理,尤其是生物 多样性丰富,具有明显保护价值的湿地; ) 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原则。应考虑选择那 些基本保持原有状况,生境类型没有明显改 变, 以上的区域未受人为明显的干扰, 或者正在或将要受到破坏威胁的湿地作为监 测站点。同时,加强对正在恶化湿地的监测 与管理,达到监测与治理有机结合,使湿地 的三重效益同时得到发挥; )现有监测站 点和新建站点相结合原则。为了减少人力、 物力的浪费,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部门、不 同网络、不同系统的监测站点、定位站,并 充分利 用 各 湿 地 类 型 自 然 保 护 区 的 技 术 力 量。
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RY RESOURCE MANAGEMENT 2000(2) 3次
参考文献(5条) 1.陈宜瑜 中国湿地研究 1995 2.黄锡畴 中国沼泽研究 1988 3.林业部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1997 4.中国科学院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项目报告 5.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 1994
年第期
八个主要分布区,即东北湿地区、华北平原 与山地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杭州湾 以北滨海湿地区、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区、 云贵高原湿地区、蒙新干旱地区湿地区、青 藏高原湿地区。
根据上面网点布局原则和湿地 分 类 系 统,在每一个分布区首批建立国家级湿地监 测站、这批站点获得的数据能够反映全国湿 地基本概况,为了获得更加详实的全国湿地 数据应该建立省级湿地监测站。
定位监测研究较少,尽管一些部门已建立了
若干个监测站点,但各站点多是独立的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定期提供动态监测
数据与监测报告,分析变化原因,提出全国
性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国
家湿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
在湿地调查和定点监测的基础上,确定 和完善全国湿地监测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湿 地监测分类专家系统,包括数据库、动态模 型的建立,以及 GIS 和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 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以省为总体,汇总各省 湿地监测信息,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 统。
6 小结 我国根据监测目的和站点布局原则已初
步确定了第一批 50 个国家级湿地监测站, 同时也初步提出了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 系和综合评价办法,但其在科学性和实用性 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第二批 和第三批湿地监测站点应加快建立,确保监 测网络覆盖全国所有重要类型湿地。
林业资源管理 2000 年 第 2 期
41

: ’






, ,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构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张阳武, 陈学军, 吴琼, ZHANG Yang-Wu, CHEN Xue-Jun, WU Qiong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
Dm
G =!!i""iXi Xi 为湿地监测指标因子;"i 为监测因子 权重; " 为湿地监测指标权重;m、D 分别为 监测因子和指标的个数。 为掌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情况,分析 影响其现状的主导因子,制定有利于湿地三 重效益发挥的决策方针,从而使湿地生态系 统更加健康发展,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 续发展。 5.2 监测的主要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 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 面。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接
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
理利用 极 为 重 视, 尤 其 是
年加入《湿
地公约》以后,为履行公约的义务和应尽的
责任,做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为掌握我国
湿地类型、分布以及结构和功能等,我国首
次进行了宏观湿地资源调查。目前我国湿地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 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 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 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 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估计 的重要 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 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 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 垦、泥沙淤积、 环 境 污 染、 水 利 工 程 建 设、
收地面反射光谱后将它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发 回地面,数据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以图像的 形式表示出来,或者直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 析,得到关于地表物状况的信息(例如植被 类型、生物量、土 壤 类 型 等 )。 湿 地 生 态 环 境监测采用遥感技术为主,同时进行大量实 地调查,将面上宏观监测与定点网络监测定 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方 法相辅相成,对实地、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全 面准确的监测。
引证文献(3条)
1.赵惠.张海英.李娜娜.杨桂芳 中国湿地遥感研究现状与趋势评述[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2)
2.陈丹红 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工程构建与配套机制研究[期刊论文]-辽宁林业科技 2007(2) 3.姜明.吕宪国.刘吉平.杨青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5(5)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我国湿地现状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
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 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 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 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 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 分布广,有天然湿地 万 ,以稻田和 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 万 ,及绵延海 岸湿地。
发挥湿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收稿日期:
林业资源管理
年第期
湿地定位监测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一般 而 言, 监 测 就 是 数 据 采 集、 储 存、
分析处理这一过程在时间上循环与反复。因 此,湿地定位监测工作量大,涉及的内容广 泛,监测数据应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即信 息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兼有。
湿地定位监测内容 湿地监测涉及自然环境因子、湿地生物 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 胁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 经济发展情况,及不同湿地类型特有的专项 指标。 湿地监测指标 自然 因 素 指 标: 湿 地 面 积、 水 质 级 别、 湿润指数、沼泽化、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指标:植物种的数量、植物 种群数量、指示植物种的数量、指示植物种 群数量、水禽种数及主要水禽种群的数量、 兽类种数及种群数量、两栖类种数及种群数 量、爬行类种数及种群数量。 社会经济指标:经济效益。 人为 干 扰 指 标: 保 护 区 级 别、 征 占 面 积、污染程度、湖泊富营养化。 湿地自然因素是湿地目前状况 潜 在 表 现,也是决定湿地发展最重要因素。湿地生 物多样性指标是从根本上反映湿地现状和发 展趋势,也是湿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现,是 湿地生态系 统 的“指 示 剂”,能 够 完 全 地、 比较直观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预 示其发展趋势。湿地受威胁状况指标和湿地 保护与利用指标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正负 两方面的干扰,从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来看, 人为干扰是湿地发展的决定因素。湿地退化 根本原因是严重人为干扰,人为干扰程度决 定了湿地现状。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点建设 监测网点布局的原则 )典型性原则。设立湿地监测站点必 须是某个湿地类型中具有典型定义的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