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

课内文言文复习字资料

《世说新语》二则

1、名句积累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3、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不正确的是(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二)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已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三)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2)相委而去()(3)元方入门不顾()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3、下列对本课两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一文中最后一句补充“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欣赏“柳絮因风起”的巧妙比喻,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因此子侄们才能畅所欲言,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值得后人借鉴。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D.元方以针锋相对的语言逼的客人哑口无言,友谊“入门不顾”的动作拒绝客人的道歉行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不应当认为他也是“无礼”的。

《论语》十二章

1、名句积累

(1)表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不要焦虑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志向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文章主旨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贤哉,回也”: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和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重要性。

第八章“饭疏食,饮水”: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第九章“三人行”: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要向别人学习和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对颜回的称赞来看,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要安贫乐道。

B.曾子的“三省”说明了古代读书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C.“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习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

(二)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2)饭疏食()(3)逝者如斯夫()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文中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三)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博学则笃志()(2)切问而近思()(3)仁在其中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不能体现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思想的一项是()

A.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D.子曰:“君子堂荡荡,小人长戚戚。”

《诫子书》

1、名句积累

(1)诸葛亮指出“君子”修身养德必须要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这篇文章主要讲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成才,后人常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以自策。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文章主旨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希望儿子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君子。

3、结构导图

治学须(正面)劝诫惜时

提出观点→展开议论→

修身忌(反面)有所作为

3、写作特色

本文多处运用了双从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这两句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4、疑难探究

5、文章多处提到“静”——“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致远”“学须静”,“静”在文中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学习的前提。

训练练习

(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2)淫慢则不能励精()(3)年与时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戒”的意思是告诫、劝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B.诸葛亮希望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君子。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二)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静以修身()(2)淫慢则不能励精()(3)非学无以广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三)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2)险躁则不能治性()(3)意与日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结合原文回答,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狼》

1、名句积累

(1)文中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是: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文中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一屠夫遇狼杀狼的故事,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3、结构导图

4、艺术特色

(1)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主要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展现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5、疑难与探究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先是怯懦,对狼抱有幻想,后来清醒后富有斗争精神,变得勇敢智慧。

(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止有剩骨()(2)缀行甚远()(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浪。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二)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2)意瑕甚()(3)屠暴起()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饱含着讽刺的味道。

(三)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方欲行()(2)一狼洞其中()(3)屠自后断其股()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国人道之()(3)闻之于宋君()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着。

(2)若躇步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杞人忧天》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