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精彩]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精彩]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667f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2.png)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
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
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
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修辞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
通用的有两种。
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
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
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①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
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
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
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
学会使用歇后语

学会使用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流传。
它以形式简洁、意义深远、富含幽默的特点,成为了汉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会使用歇后语不仅可以提升沟通技巧,还能够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歇后语,为什么需要学会使用歇后语以及如何运用歇后语。
通过理解和使用歇后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与他人进行更有趣、更生动的交流。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形式,由两个短句组成,前一句叫做“引子”,后一句叫做“后句”。
歇后语通常采用倒装、悬念或谐音等手法,使得句子简练而有趣。
它一方面透露出智慧和幽默,另一方面又带有某种哲理或寓意,既能引人发笑,又能给人以思考。
例如,大家熟悉的歇后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歇后语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一个人在春天醒来时听到鸟叫的情景,寓意人们应该及时起床,不要贪图睡眠,错过美好的时光。
学会使用歇后语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歇后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歇后语给对话增添了一份趣味,使得沉闷的话题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其次,歇后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歇后语,我们可以以一种简练又形象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事物或情感,使得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此外,歇后语还可以增强人际交流的亲和力。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一句经典的歇后语,不仅能够引发对方的共鸣,还能够让对话更加流畅、愉快。
要想学会使用歇后语,首先需要多听、多领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加对歇后语的关注度,多留心身边的语言表达。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报纸或者在社交媒体中搜索,来积累更多的歇后语。
其次,要注意理解歇后语的寓意和背后的哲理。
歇后语往往通过一个简短的句子来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感悟,我们在运用歇后语时要确保理解其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最后,要灵活运用歇后语,避免生搬硬套。
在具体的交流中,我们应该根据情境和对方的理解能力来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歇后语,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标签: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惯用语中大部分是动宾结构,都比较简单,顶多在“宾”前加个定语。
歇后语的双关修辞及其效果

歇后语的双关修辞及其效果歇后语,是熟语的⼀种。
对歇后语的理解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歇后语由近似于谜⾯、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头⽤语,前⼀部分是⼀个⽐喻或隐语,后⼀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这个理解基本上概括出了歇后语的表⾯特征,如“⼤海⾥捞针——⽆处寻”,后⼀部分“⽆处寻”就是对前⼀部分“⼤海⾥捞针”这⼀⽐喻进⾏意义的解释。
对歇后语的分类,历来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其中之⼀就是按修辞⼿段分类,按此类分,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性歇后语”、“假借性歇后语”、“谐⾳性歇后语”、“双关性歇后语”、“引⽤性歇后语”五类。
温端政先⽣认为,对歇后语的分类,不能离开歇后语的特点,⽽根据上⽂对歇后语语义特点及构成⽅式分,他将歇后语分为“直陈型”和“双关型”,⽽双关型⼜可分为“转义双关”、“谐⾳双关”、“假借双关”、“组合双关”、“借喻双关”。
可见,“双关”是歇后语⼀种重要的修辞⽅法。
有些学者就指出“歇后语运⽤双关⼿法形成语义的数量较多,释义的难度较⼤。
⽐如温端政先⽣主编的《新华歇后语词典》,共收4000条,其中含有‘双关义’的就有2300多条,超过1/2还多。
”‚研究歇后语的修辞效果,就必须从歇后语的重要修辞⽅式之⼀双关⼊⼿。
范瑞婷在总结了前⼈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歇后语的双关义可分为4种。
1.语⾳双关,也叫“谐⾳双关”,即可利⽤同⾳异形字或近⾳译形字形成双关。
它⼜可分为四⼩类:(1)同⾳相谐。
所谐字词的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猪⼋戒喝了磨⼑⽔——⼼⾥锈(秀)。
(2)近⾳相谐。
所谐字词的声母、韵母、声调有所不同:蛤蟆跳井——扑通(不懂)。
(3)既有同⾳相谐,也有近⾳相谐,⽽者并⽤:⿐⼦上挂鲞鱼——嗅(休)鲞(想)。
(4)有的谐⾳从标准拼⾳看不尽相同,但在⽅⾔读⾳中却是⼀致的:何家的姑娘,姜家的婆娘——姜何⽒(刚合适)。
2.语素义双关,即通过后部核⼼语素的不同义项形成双关。
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双关义主要体现在“苦”上。
浅析歇后语修辞

浅析歇后语修辞
周云龙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歇后语是一种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俗语,它以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含蓄深刻的特点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且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
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一、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方法1.从内容上来看,歇后语主要运用了比喻、双关这两种修辞方法,但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夸张、拟人、映衬、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周云龙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修辞特点探讨
2.从修辞角度看山西静乐方言歇后语
3.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4.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浅析--以崇义客家歇后语为例
5.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歇后语的修辞和语法结构

歇后语的修辞和语法结构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勇敢的武士,名叫吉尔伽美什。
他是乌鲁克城的守护者,以其勇敢和智慧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个伟大的武士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的傲慢。
吉尔伽美什自认为是天下无敌的,对于那些挑战他的勇士,他总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然而,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农夫在比赛中打败了他。
吉尔伽美什对此感到非常恼怒,他决定对这个农夫进行报复。
于是,吉尔伽美什开始了一场残酷的追杀。
他在森林中设置了重重陷阱,并派出猛兽和强盗来攻击这个农夫。
然而,这些攻击都没有打败农夫,反而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当吉尔伽美什再次与农夫交手时,他发现自己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这个英雄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打败了吉尔伽美什,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傲慢和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傲慢自大,否则只会招致失败。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谦虚和尊重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武士。
以上内容中运用了歇后语的修辞和语法结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歇后语的运用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修辞三段论在修辞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逻辑论证方法,通过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排列,旨在说服读者接受某一特定观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修辞三段论的定义、构成要素、修辞运作模式及其在各种文章类型中的运用。
在修辞学中,修辞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前提、推理和结论。
前提通常是一个陈述或事实,推理是作者对该事实的解释和关联,结论则是作者希望读者接受的看法。
在说服过程中,修辞三段论通过呈现无可争议的前提、提供与前提相关的实用推论,以及得出有利于作者的结论,从而提高文章的说服力。
修辞三段论的修辞运作模式涉及对前提的选择、推理过程的设计和结论的陈述。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需要确保前提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推理的逻辑性和充分性,以及结论的明确性和恰当性。
修辞三段论还强调语言表达的技巧,如使用生动的例子、恰当的比喻和强烈的语气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
歇后语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也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文化和精神。
歇后语的主要特点是用比喻、暗喻和双关语等语言手段来表达意思,同时又能够隐藏文化内涵,起到传播文化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近年来,歇后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当下的国际化环境下,它具有许多独特的语用效果。
首先,歇后语在表达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它有能力表达出超出常规语言表达能力的思想和情感,使用起来更加有趣,还能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其次,歇后语利用比喻、暗喻和双关语等手段,避免语言直接表达,使表达者更加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表达其观点。
此外,歇后语还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可以用来象征和暗示某些概念和事物。
总之,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传播文化、传承文化、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以及提高新闻报道和广告的宣传效果。
它是中国不可缺少的文化传统,值得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浅析歇后语修辞

浅析歇后语修辞歇后语修辞是一种声音修辞,属于语言艺术的一个分支。
它是中国民间文字游戏中的一种,一般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作为“歇后”,第二句为“语”,并由双方一致接受,通过一种类比的思维,将第二句话换成类似的成语、俗语,以达到加深艺术表达效果的目的。
歇后语修辞在民间文化中几乎每个人都接触到,最早形成于汉朝,发展至今已有数千种,特别是在合久汉语中,字数、形式和内容更是多样化,深入民心,并被称为“古谜”,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歇后语修辞虽然略显俗套,但它的内涵仍然可见一斑。
作为一种类比思维的表达,歇后语既可以用来比喻褒贬、赞美吐槽,也可以表达智慧、预言未来,即使是时代变迁,歇后语的艺术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歇后语修辞中的修辞方式多样化,但大体可以分为虚假修辞、比喻修辞和象征修辞三类。
首先,虚假修辞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它是一种假象或伪装,能够引起读者的生动想象,有着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例如“斐然成章”等。
其次,比喻修辞,是在表达时通过比喻性的论证,使之更有趣,同时更易于接受。
如“耳明手快”等,有着深沉的境界,深入表达出语言的美感。
最后,象征修辞将象征性的语言融入句子中,更加表达语言的能量,如“彩衣夜游”等,一般用来表达象征性的意义。
歇后语修辞不仅赋予语言艺术新的内涵,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文字的运用,促进它的发展。
而古人也能够从歇后语中汲取智慧,表达对世间的见解,传递对未来的祝福。
从中,可以看出,歇后语修辞不仅赋予了古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它的存在也丰富了中国文字游戏中的传统文化。
它的表达形式多样,又独具匠心,自古至今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而由于歇后语修辞类比性强,在其中不但可以找到智慧,也能感受到古人深邃的文化思想,它的艺术价值丝毫不减。
歇后语修辞不仅是文化的宝库,也是智慧的源泉,以它为研究对象,可以从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中获取一番智慧,指导现代人生活。
因此,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大家对歇后语修辞的重视和感悟,加深对歇后语修辞的理解,从而让大家在欣赏它的艺术价值的同时,紧跟潮流,把它带入现代文化的圈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
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
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
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修辞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
通用的有两种。
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
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
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
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
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
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
②歇后语由来已久。
这种语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始终以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主要归功于歇后语多样而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歇后语常见的形式是前半部分设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因此譬喻是歇后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如:
①铁路巡警——各管一段
②铁打的筲箕——滴水不漏
③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⑤猪八戒照相——自找难看(堪)
从譬喻的主体上看,譬喻还可进一步分类。
例子①以人为喻,以铁路警察的分段管理制表示分工明确,各有各的职责范围。
例子②以事为喻,筲箕原本是洗菜淘米等用的竹制用具,而不同的是,铁打的筲箕没有眼儿,一点水都漏不出去,用来比喻人说话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毫无漏洞。
例子③以事为喻,“竹篮打水”是现实生活不可能存在的,纯属人们的虚构想象。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虚构想象,所以愿望落空的典型性更强烈。
例子④以史为例,徐庶是刘备的谋士,只因曹操抓住其母而被骗入曹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不肯为曹操出谋划策,因此用来比喻故意不说话。
例子⑤以神话故事为例,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角色,它肥头大耳,好吃懒做,用猪八戒照镜子这一事件来比喻自找难为情,使自己陷入尴尬处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歇后语含蓄风趣,诙谐幽默,经常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表现所要表述的内容,如“吃了枯炭——黑了心”。
此处的“黑”具有两层意思:一是颜色黑,众所周知,炭为墨色,既然吃了它那么心也就被染成了黑色;二是心肠坏,与现如今我们常说的“黑心棉”“黑店”中的“黑”具有相同的意思。
显然,这句修后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二种,表示心肠十分歹毒。
再如“殷纣王的棺材——古板儿”,这里的“古板儿”也有双重含义。
本意是指古老的木板,而实际运用中应当是指人固执呆板,不知变通。
王中文《将军舞》五五回:“郡主,这个人是‘殷纣王的棺材——古板儿’。
你就别听他的,该怎地就怎地,到时候他就无话可言了。
”
谐音是中国文学创作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常见于儿歌、谜语、诗歌等文学形式。
当然,它也存在于修后语的使用中,为歇后语的多样化做出贡献。
常见的谐音歇后语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醒世姻缘传》六二回:“既是吃了这们一场大亏,也该把那捉弄人的旧性改了才是;谁知那山难改,性难移,‘外甥点灯——还是照舅(旧)’”)、“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金声伯等《白玉堂·怒鼠闯皇宫》:“你既口出狂言,叫我休要逃遁,那我今日若不和你见个高
低,倒反而害你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了!”)、“蚂蚁尿到书上——湿(识)不了两个字”(李准《王结识》:“你们知道,我是蚂蚁尿到书上——湿(识)不了两个字。
连条语录都不囫囵,这碗饭我吃不了。
”)、“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辈(背)”(叶雨蒙《游魂》七:“他走到廉富跟前,用手拍拍廉富的后背说:‘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辈(背)嘛!’”)、“剃头挑子——一头响(想)”(《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三回:“你正可以拿这个试试他的心,若不要东西,真是爱你,要东西,就是假爱你。
人家假爱你,你真爱人家,不成了天津的话:‘剃头挑子一头响’吗?”)等。
为了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许多歇后语把物予以人格化,使它们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
拟人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里把狗写得具备了人的属性,幽默而讽刺味很浓,既巧妙地反映了彩霞对贾环的炽热感情,又深入地刻画了贾环卑贱多疑、不识好歹的性格。
又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拜年是人类才有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将黄鼠狼拟人化,表现了它假装好意实际却暗藏祸心。
“麻雀嫁女——叽叽喳喳”,动物没有婚嫁,这种说法是为了借喜鹊嫁女时热闹的场景来形容声音嘈杂细碎。
歇后语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后一部分的本义所在,往往对前一部分作为喻体的事物故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
因此,“夸张”也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圆桌大的脸——没地方搁”,将脸盘扩大到圆桌大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却表达了做了丢脸的事或出丑的事而无地自容的状态。
又如,“‘算了,算了!我算认得你王铁人了!’孙大姐笑着说,‘用工人的话来说,你是一根头发剖八瓣——细得厉害呀!’”③将一根细头发丝分成八瓣,这可谓精细至极,正好说明了王铁人做事认真仔细的态度。
析字是根据汉字构造的特点,把一个字拆开来用或略加增减来用的修辞手法。
有的歇后语运用析字的手法,在前一部分将字形加以离合或增减为谜面,在后一部分揭示谜底指出本义。
这种修辞手法在歇后语中也有应用。
“那天早上,自己一清二楚。
所谓流言,无稽之谈!可是自己怎么办?向大家解释?没有人信不说,还要招人耻笑。
跟人家翻脸?你根本找不到债主冤头,无从谈起。
唉!刀架心头上——忍吧!”④再如“自大加一点——臭”、“王字少一横——有点土”、
“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这些也都是析字。
析字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巧妙而令人赞叹。
有的歇后语把两个不相类或不相比例的事物放在一块,互相对衬,使某些方面事物更加突出显眼。
如赵博《花和尚演义》四回:“贤婿,我们这平民百姓能和大王结亲,真是乌鸦占了凤凰枝,高攀了。
”乌鸦是象征凶兆的鸟类,向来不为人类所欢迎;凤凰是像龙一样稀有而尊贵的,有凤鸣凰翔便是天下吉瑞,因此多象征吉祥。
乌鸦占上高处的凤凰所栖的树枝,指的是和有权势的人结亲或交朋友。
陶纯《为了革命的后代》:“我先说明,你们缝纫组不要以为我们是男人家和妇女竞赛是‘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
”雷公是力量的象征,豆腐却是软绵绵、不堪一击的。
将雷公与豆腐做对比,突出了力量的悬殊,实力的差距。
以上是歇后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本文对他们做了浅显的分析。
但是,很多歇后语并不只是运用了单一的修辞方式,而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组合。
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是谐音与夸张的组合:谐音显而易见,夸张体现在孔夫子虽是圣人,但家中物品并不只是书而已,“净是书”夸大了书的分量而排挤了其他所有的物品;“王八中状元——龟举(规矩)”是谐音与拟人的组合,乌龟并不会参加人类的科举考试,更别说高中状元,这无疑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比喻与双关的综合运用,“长不了”表面上指兔子的尾巴长不长,实际上指某种情况或局面不会维持很久。
岁月悠悠,代代相传,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出现到如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由于歇后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才显得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⑤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第425页。
②王桐《中华歇后语故事,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③《人民文学》1999.2
④《收获》1981.1
⑤文中引用的歇后语一般选自《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