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自专业通识性专业课程设计(潮流)
电网潮流课程设计

电网潮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网潮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网潮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运用电网潮流知识分析简单电网的运行状态,判断电网的稳定性。
3. 学生了解电网潮流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关系,认识到电网潮流分析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电网潮流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改进电网运行的合理建议,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网潮流相关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网潮流知识,增强对电力行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能够关注电网潮流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节能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网潮流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既关注学生对电网潮流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电网潮流基本概念- 介绍电网潮流的定义、组成及作用。
- 分析电网潮流的计算方法,如牛顿-拉夫逊法、高斯-赛德尔法等。
2. 电网潮流计算与应用- 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讲解电网潮流计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电网潮流计算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电网潮流与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讲解电网潮流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关系。
- 分析电网潮流异常现象,如过负荷、电压越限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教学安排与进度:1. 课时分配:共6课时,其中基本概念2课时,计算与应用2课时,运行分析2课时。
2.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对应:- 基本概念:教材第3章第1节。
课程设计潮流计算

课程设计潮流计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潮流计算方法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了解其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描述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潮流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PSS/E、DIgSILENT等)进行潮流计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及其运行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电力系统运行规律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共同完成潮流计算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3. 通过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建立简单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潮流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 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完成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任务。
4.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对电力系统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潮流计算基本概念- 潮流计算的定义- 潮流计算的目的和意义- 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2.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基本方程- 潮流计算方程的建立- 潮流计算方程的求解方法3. 潮流计算方法- 牛顿-拉夫逊法- 高斯-赛德尔法- 简化的潮流计算方法4. 潮流计算软件应用- PSS/E软件介绍- DIgSILENT软件介绍- 潮流计算软件操作步骤5. 潮流计算案例分析- 简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际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教学安排和进度:1. 第1周:潮流计算基本概念2. 第2周:潮流计算数学模型3. 第3周:潮流计算方法4. 第4周:潮流计算软件应用5. 第5周:潮流计算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及内容关联:1. 《电力系统分析》第四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基本原理和方法2. 《电力系统自动化》第五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软件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潮流计算相关知识。
电气自动专业课程设计

电气自动专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气自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电气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掌握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会使用电气自动化相关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和仿真。
4.能够分析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进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气自动化基本概念: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分类和应用领域。
2.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及其应用。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原理、PLC控制系统、触摸屏控制系统。
4.电气自动化软件应用:电气原理图绘制、控制系统仿真与编程。
5.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和工程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气自动化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潮流计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2. 学会使用标准算例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并能够分析计算结果;3. 掌握影响潮流计算精度的因素,了解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软件或工具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方案;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和优化工作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优化电力系统运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编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潮流计算基本概念:介绍潮流计算的定义、作用和数学模型,包括功率方程、电压方程和相角方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潮流计算概述2. 潮流计算方法:讲解常用的潮流计算方法,如牛顿-拉夫逊法、快速分解法和P-Q分解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潮流计算方法3. 潮流计算软件及应用:介绍常用的潮流计算软件,如PSS/E、DIgSILENT PowerFactory等,并讲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潮流计算软件及其应用4. 影响潮流计算精度的因素:分析影响潮流计算精度的各种因素,如测量误差、模型误差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影响潮流计算精度的因素5. 提高潮流计算精度的方法:讲解提高潮流计算精度的方法,如参数优化、模型修正等。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班级:题目: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课设题目及要求一 .题目原始资料1、系统图:两个发电厂分别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与四个变电所相连。
2、发电厂资料: 母线1和2为发电厂高压母线,发电厂一总装机容量为( 300MW ),母线3为机压母线,机压母线上装机容量为( 100MW ),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50MW 和20MW ;发电厂二总装机容量为( 200MW )。
3、变电所资料:(一) 变电所1、2、3、4低压母线的电压等级分别为:35KV 10KV 35KV10KV(二) 变电所的负荷分别为:60MW 40MW 40MW 50MW(三) 每个变电所的功率因数均为cos φ=0.85;变电所1变电所母线 电厂一 电厂二(四) 变电所1和变电所3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75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414KW ,短路电压(%)=16.7;变电所2和变电所4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63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为245KW ,短路电压(%)=10.5;4、输电线路资料:发电厂和变电所之间的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及长度标于图中,单位长度的电阻为Ω17.0,单位长度的电抗为Ω0.402,单位长度的电纳为S -610*2.78。
二、 课程设计基本内容:1. 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 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情况下的潮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1)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2)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3) 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上升;4. 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求,进行电压的调整。
(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 要求调整范围在9.5-10.5之间;电压35KV 要求调整范围在35-36之间)5. 轮流断开支路双回线中的一条,分析潮流的分布。
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

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潮流计算分析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情况;3. 掌握电力系统中各元件的参数对潮流计算结果的影响;4. 了解潮流计算在实际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建立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2. 熟练运用潮流计算软件进行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3. 能够分析潮流计算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电力系统运行;4. 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潮流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优化电力系统运行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明确自己未来在电力行业中的使命;4.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分析,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独立进行潮流计算的能力,为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学内容1. 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潮流计算的定义及作用;- 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牛顿-拉夫逊法及P-Q分解法的原理。
2. 潮流计算方法及算法实现:- 潮流计算的各种算法介绍;- 编程实现潮流计算的基本步骤;- 算例分析,对比不同算法的计算结果。
3. 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对潮流计算的影响:- 分析发电机、线路、变压器等元件参数对潮流计算的影响;- 讨论负荷变化、系统运行方式改变对潮流计算结果的影响;- 优化元件参数,提高潮流计算精度。
4. 潮流计算在实际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 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潮流计算在电力市场运营中的应用。
5. 潮流计算软件及应用:- 介绍常用的潮流计算软件及其功能;- 指导学生使用软件进行潮流计算;- 分析软件计算结果,提出优化措施。
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

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参数。
(2)理解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的潮流计算算法及其特点。
(4)了解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潮流计算软件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2)具备分析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结果的能力。
(3)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潮流计算方法的选取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结构和参数。
2.潮流计算基本原理和方法。
3.电力系统中常用的潮流计算算法及其特点。
4.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中的应用。
5.潮流计算软件的使用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用于传授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和潮流计算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潮流计算的方法和应用。
3.实验法:引导学生运用潮流计算软件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2.参考书:相关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3.多媒体资料: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课件、视频等。
4.实验设备:潮流计算软件、计算机等。
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准备,以支持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关于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

关于潮流计算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力系统潮流的基本方程和算法;2. 学习并掌握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潮流计算的方法;3. 了解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潮流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的电力系统平衡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力系统分析的能力;3. 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数据解读和报告撰写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力科学领域的热情;2.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的重要性;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潮流计算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4.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课程设计将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引导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采用案例教学,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潮流计算基本概念:介绍潮流计算的定义、作用以及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性;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2. 潮流计算基本方程:讲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潮流方程,包括功率方程、电压方程和相角方程;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3. 潮流计算算法:介绍常用的潮流计算算法,如牛顿-拉夫逊法、快速分解法和PQ分解法;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4. 潮流计算软件应用:指导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如PSS/E、DIgSILENT PowerFactory等)进行潮流计算;教材章节:第三章。
5. 潮流计算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案例,使学生了解潮流计算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四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识性专业课程设计——潮流计算(文档源于韦化等老师编写的电力系统程序设计指导书)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7年7月课程设计要求1、编程语言:Matlab(推荐)或ANSI C语言等。
2、使用系统:电科院22节点系统(必做)3、计算方法:牛顿-拉夫逊法(推荐)4、稀疏要求:不使用稀疏技术,总评90分以下5、评分标准可参考以下要求:(1)、准确计算出各节点的电压相角(60分)(2)、准确计算出各支路的功率(5分)(3)、代码编写规范、输出结果详尽(10分)(4)、准确的分析了潮流的计算结果(10分)(5)、还计算了其它大规模的测试系统(5分)(6)、使用了稀疏计算技术,计算1000节点以上的系统,计算时间小于1秒(10分)第一章原始数据电力系统原始数据是电力系统计算的基础。
电力系统每个计算程序都要求输入一定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电力网络结构、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条件、电力系统各元件参数和特性曲线。
不同的计算程序需要不用的原始数据。
第一节电力网络的描述电力网络是由输电线路、电力变压器、电容器和电抗器等元件组成。
这些元件一般用集中参数的电阻、电抗和电容表示。
为了表示电力网络中各元件是怎样互相连接的,通常要对网络节点进行编号。
电力网络的结构和参数由电力网络中各支路的特性来描述。
1.1.1 线路参数在电力系统程序设计中,线路参数一般采用线路的Π型数学模型,即线路用节点间的阻抗和节点对地容性电纳来表示,由于线路的对地电导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
其等价回路如下:r+jx-jb/2对于线路参数的数据文件格式一般可写为:线路参数(序号,节点i,节点j,r,x,b/2)1.1.2 变压器参数在电力系统程序设计中,变压器参数一般采用Π型等值变压器模型,这是一种可等值地体现变压器电压变换功能的模型。
在多电压级网络计算中采用这种变压器模型后,就可不必进行参数和变量的归算。
双绕组变压器的等值回路如下:k Z Tk:1 Z T(a)接入理想变压器后的等值电路(b) 等值电路以导纳表示(c) 等值电路以导纳表示三绕组变压器的等值回路如下:综合所述,三绕组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可以用两个双绕组变压器的等值电路来表示。
因此,对于变压器参数的数据文件格式一般可写为:变压器参数(序号,节点i,节点j,r,x,k0)其中,k0表示变压器变比。
1.1.3对地支路参数对地支路参数一般以导纳形式表示,其等价回路如下:ig-jb对地支路参数的数据文件格式一般可写为:接地支路参数(序号,节点i,g i,b i)第二节电力系统运行条件数据电力系统运行条件数据包括发电机(含调相机)所连接的节点号、有功与无功功率;负荷所连接的节点号、有功与无功功率;PV节点与给定电压值;平衡节点的节点号与给定电压值。
1.2.1节点功率参数电力系统中有流入流出功率的称为功率节点,有流入功率的称发电节点,一般为各发电站、枢纽变电站等节点;有流出功率的称负荷节点。
对于电力系统稳态计算来说,功率节点都用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来简单表示。
其等价回路如下:Q GP G P LQ L节点功率参数的数据文件格式一般可写为:节点功率数据(序号,节点i,P Gi,Q Gi,P Li,Q Li)1.2.2 PV节点参数根据给定节点变量的不同,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的节点:1.PV节点(电压控制母线)这种节点的注入有功功率Pi为给定值,电压Ui也保持在给定数值。
这种类型节点相当于发电机母线节点,其注入的有功功率由汽轮机调速器设定,而电压则大小由装在发电机上的励磁调节器控制;或者相应于一个装有调相机或静止补偿器的变电所母线,其电压由可调无功功率的控制器设定。
要求有连续可调的无功设备,调无功来调电压值。
2.PQ节点这种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功率是给定的,相应于实际电力系统中的一个负荷节点,或有功和无功功率给定的发电机母线。
3.平衡节点这种节点用来平衡全电网的功率,一般选用一容量足够大的发电厂(通常是承担系统调频任务的发电厂)来担任。
平衡节点的电压和相位大小是给定的,通常以它的相角为参考量,即取其电压相角为0。
一个独立的电力网络只设一个平衡节点。
三类节点的划分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PV节点之所以能控制其节点的电压为某一设定值,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可调节的无功功率出力。
一旦它的无功功率出力达到可调节的上限或下限,就不能使电压保持在设定值,PV节点将转化成PQ节点。
对于这三种类型的节点参数可如下表示1.平衡节点:给出节点编号,节点电压。
2.PQ节点:在节点功率参数中就可表示。
3.PV节点:需单列,其数据文件格式一般可写为:PV节点数据(序号,节点i,电压V i,无功功率下限,无功功率上限)。
第四节各类数据文件格式1.4.1一般潮流数据文件格式1.节点数,平衡节点,平衡节点电压,计算精度2.线路参数(序号,节点i,节点j,r,x,b/2)3.变压器参数(序号,节点i,节点j,r,x,k0)4.接地支路参数(序号,节点i,g i,b i)5.节点功率数据(序号,节点i,P Gi,Q Gi,P Li,Q Li)6.PV节点数据(序号,节点i,电压V i,无功功率下限,无功功率上限)电科院22节点标准测试系统原始数据表A1-1 线路参数表A1-2 变压器支路数据表A1-3 并联电容数据表A1-4 母线功率数据8图A1-1 电科院22节点电力系统网络接线图第二章 电力系统网络矩阵第一节 节点导纳矩阵2.1.1节点电压方程用计算机计算复杂电力系统稳态问题时,一般要用到节点电压方程。
在电路理论课程中,已导出了运用节点导纳矩阵的节点电压方程:其中:I B :为节点注入电流的列向量,可理解为各节点电源电流与负荷电流之和,并规定电源流向网络的注入电流为正; U B :为节点电压的列向量;Y B :为节点导纳矩阵。
2.1.2 节点导纳矩阵其中:对角元Y ii 称为自导纳,数值上等于该节点直接连接的所有支路导纳的总和;对角元Y ij 称为互导纳,数值上等于连接节点i ,j 支路导纳的负值。
N 个节点的电力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 1) n ×n 阶方阵; 2) 对称; 3) 复数矩阵;4) 每一非对角元素Y ij 是节点i 和j 间支路导纳的负值,当i 和j 间没有直接相连的支路时,为0。
根据一般电力系统的特点,每一节点平均与3-5个相邻节点有直接联系,所以导纳矩阵是一高度稀疏矩阵。
互导纳,不包括对地支路;BB B U Y I =⎥⎥⎥⎥⎦⎤⎢⎢⎢⎢⎣⎡nn n n n n Y Y Y Y Y YY Y Y 2122221112115)对角元素Yii为所有联结于节点i的支路的导纳之和。
2.1.3 节点导纳矩阵的修改1.原网络节点增加一接地支路设在节点i增加一接地支路,由于没有增加节点数,节点导纳矩阵阶数不变,只有自导纳Y ii发生变化,变化量为节点i新增接地支路导纳y i’:Y ii’=Y ii+y i’2.原网络节点i,j增加一条支路节点导纳矩阵的阶数不变,只是由于节点i和j间增加了一条支路导纳y ij而使节点i和j之间的互导纳、自导纳发生变化:Y ii’=Y ii+y ij Y jj’=Y jj+y ij Y ij’= Y ji’= Y ij-y ij3.增加一台变压器可由步骤1、2构成。
2.1.4节点导纳矩阵的存储PV节点数据(序号,节点i,电压V i,无功功率下限,无功功率上限)2.1.6形成节点导纳矩阵Y的流程图请看附图1:形成节点导纳矩阵Y的程序流程图。
该程序流程图是采用支路追加法。
○1步,对各数组或链表变量进行清零,因为节点导纳矩阵的自导纳是在追加支路的过程中累加而成的。
其中G,B分别表示节点导纳矩阵的实部和虚部。
○2步,读入节点数,平衡节点,平衡节点电压,计算精度。
读入节点数以确定循环数。
○3步,读入线路参数,由于所给的是阻抗形式,必须先将阻抗转换成导纳形式,再按照追加支路的方法逐一加到各支路上。
○4步,读入变压器参数,也是先将变压器参数由阻抗形式转为导纳形式,这里变压器变比计算的方法。
○5步,读入接地支路参数。
○6步,将节点导纳矩阵由直角坐标形式转为极坐标形式,Y和α分别表示节点导纳矩阵的幅值和相角。
附图1:形成节点导纳矩阵流程图第二节潮流计算所用的稀疏技术电网计算中要遇到大量的矩阵和矩阵计算。
由电力网络本身的结构特点所决定,这些矩阵中往往只有少量的元素,大部分元素都是零元素,我们说这些矩阵是稀疏的。
对于实际电力系统,节点平均出线度一般为3~5,对500个节点的电力系统,其导纳矩阵的稀疏度仅为1%,是相当稀疏的。
在进行矩阵运算时,和稀疏矩阵中零元素进行的计算是没有必要进行的,同时,对于这些零元素的存储也是多余的。
所以,在进行稀疏矩阵的运算中,可以采用“排零存储”、“排零运算”的办法,只存储稀疏矩阵中的非零元素及必要的检索信息,只取这些非零元素来进行运算,省去对零元素的存储和与零元素进行的运算,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存储量,提高计算速度。
第四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4.1概述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对复杂电力系统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稳态运行状态的计算。
其目的是求取电力系统在给定运行方式下的节点电压和功率分布,用以检查系统各元件是否过负荷、各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功率分布和分配是否合理以及功率损耗等。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计算。
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是以电网络理论为基础的,应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一组描述电力系统稳态特性的方程。
潮流计算方法的要求:▪计算速度快;▪内存需要小;▪计算结果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信性;▪适应性好,即能处理变压器变比调整、系统元件的不同描述和与其他程序配合的能力强;▪简单。
潮流计算方法的步骤:▪建立潮流的数学模型;▪确定适宜的计算方法;▪制定计算流程图;▪编制计算机程序;▪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确定,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4.2功率方程在实际电力系统中,已知的运行条件往往不是节点的注入电流而是负荷和发电机的功率,而且这些功率一般不随节点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节点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节点的注入电流随节点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在已知节点导纳矩阵的情况下,必须用已知的节点功率来代替未知的节点注入电流,才能求出节点电压。
每节点的注入功率方程式为:∑===+=n j j ij i i i i i i U Y U I U jQ P S 1***~其中:ii i i i Li Gi i LiGi i jf e U U U Q Q Q P P P +=∠=-=-= 或δ对于N 个节点的电力网络,可以列出2N 个功率方程。
每个节点具有四个变量,N 个节点有4N 个变量,但只有2N 个关系方程式。
因此,需根据电力系统的情况,增加已知条件:1) 在具有N 个节点的系统中,给定(N-1)对控制变量P Gi 、Q Gi ,余下一对控制变量待定P Gs 、Q Gs ,其将使系统功率,包括电源功率、负荷功率和损耗功率保持平衡2) 给定一对状态变量δs 、Us ,要求确定(n-1)对状态变量δi 、Ui ,δs给定的通常为0,Us 一般取标幺值为1,以使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水平在额定值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