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

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

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这期间尽管也规律性地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其破坏性已大大低于30年代大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贸易结构变化第新特点。

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1、何为外贸发展战略,它是如何分类的?2、全面了解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3、一国不应照般某种外贸战略,而应依据国内外条件选择恰当的外贸战略。

知识点:

1.出口导向:指一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让外国竞争者较广泛地进入本国市场,并努力把自己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2.出口导向战略的配套政策有哪些?(1)降低贸易壁垒。(2)汇率政策由以前的高估本币币值转为低估本币币值,并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市场汇率。(3)放松外汇管制,刺激企业和个人相对自由的持有、兑换

和使用外汇。(4)鼓励出口政策,以调动厂商们的出口积极性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利用外资政策,包括利用国外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进口替代战略的配套政策有哪些?(1)保护关税政策。(2)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3)高估本币币值。(4)复汇率和外汇管制政策。(5)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政府补贴政策。

4.简述选择外贸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1)本国的市场容量和自然资源条件。(2)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3)国际经济环境。

第四章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体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难点重点:1、我国统制性外贸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弊端。2、三个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我国外贸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有哪些?

知识点:

1.我国的对外贸易统制:是指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和调节,因而也被称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具体包括:(1)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法律、方针和政策;(2)国家统一设立管理外贸的专门机构;(3)国家统一设立对外贸易专业公司和审批其他企业的外贸经营权;(4)国家制定外贸的中长期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5)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利润、信贷、外汇留成、承包指标等,统一调控、管理对外贸易活动。

2.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先后推出了若干外贸体制改革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其中,有些已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落实,有些则正在实施中。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可以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7年的改革;1988~1993年的改革;1994~2001年的改革;2002年加入WTO之后的改革。

3.我国外贸体制的发展方向:我们应看到,经过多次改革后的我国外贸体制还并不完善,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目标和建立符合国际经贸惯例的规范的自由贸易制度的目标相比,无论是在外贸宏观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外贸企业微观经营机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这种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下去,以便使我国的外贸体制能得以不断完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和今后将会加大力度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可归纳为下面几点:(1)实施“大经贸”战略;(2)继续推行外贸代理制;三、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四、建立国际化、规范化的外贸运作机制。

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难点重点: 1、影响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2、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3、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

知识点: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2.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商品经济范畴,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3.世界市场的自由化趋势:世界市场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为障碍与贸易壁垒。各个国家在利用世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制定各种限制政策与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阻拦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此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虽然在不同的进展时期中,世界市场里的贸易障碍的强弱程度是不相同的,但世界市场与贸易障碍却总是相伴而行。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市场的贸易自由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尽管70年代以

来由于美国等国的连年外贸赤字而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对很多的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贸易障碍,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阻挡住世界市场的自由贸易大趋势。在各种国际性贸易机构的协调下,尤其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市场中的各种壁垒和障碍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消除,为商品和服务在各国间的自由流通铺平了道路。

4.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有何作用?(1)刺激贸易各国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2)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3)调节国际分工。(4)调节各国的商品生产和资源配置。(5)加深了贸易参加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6)对国外贸政各策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主讲张宏教授(博导)

难点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3、穆勒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知识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思想。(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2)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的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3)贸易差额论分为两个阶段

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1)货币管制政策。(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3)奖出限入政策。(4)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5)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3.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斯密认为,若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且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活的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出口这种产品,而进口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成本论”。

4.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2)比较成本论坚持了劳动价值论。(3)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

5.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终落脚在对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上。(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含义。(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确定。以英德两国生产两种产品为例。(3)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失衡与恢复。综上所述,在两国间的贸易中,一国所获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条件靠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而交易条件是靠近上限还是下限,则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的。

6.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是什么?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1)从商品的效用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产品的效用大小则是由该类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而商品随着数量的增加而效用降低。(2)从商品的成本角度分析。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则与商品的产量密切相关。

第七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讲张宏教授(博导)

难点重点: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

2、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及解释。

4、战后出现的各种新贸易理论。

知识点:

1.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第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总之,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说明: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赫-俄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产生的要素价格差异。

3.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俄林的资源赋予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与资源赋予论所述不符。

4.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5.技术周期说。技术周期说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他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1)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间;(2)模仿滞后,指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到别国已熟练掌握这段时间。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

6.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发展阶段。波特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其驱动力的影响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1)要素驱动阶段。(2)投资驱动阶段。(3)创新驱动阶段。(4)财富驱动阶段。

第八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下)主讲张宏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1、李斯特、凯恩斯、普莱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2、这几种保护贸易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掌握保护贸易论者的政策主张

知识点:

1.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1)李斯特在对古典学派的批评中阐述了自己的保护贸易理论。(2)李斯特保护主义的核心是生产力理论。(3)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4)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保护的目的、保护的重点、保护的手段、保护的程度以及保护的期限。

2.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当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因此得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获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3.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及其政策主张。(1)“中心——外围论”。普莱维什认为,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除在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是非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地带。(2)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外围国家的被动处境。普莱维是在政策主张上积极提倡外围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受剥削受控制的必由之路。他的政策主张包括几点:第一、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需求弹性。第二、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以彻底改变“外围”的地位。第三、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以利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第四、主张中心国家向外为国家开放市场。

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是指政府向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以鼓励其攻占更多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让步,把外国厂商的利润转移到本国厂商身上,以增进本国福利。该理论通常以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性博弈为例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2)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是指政府以征收进口商品关税的形式把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转移到国内,同时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成长。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根据实施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用关税获取外国垄断利润。第二,用关税扶持本国企业的进入与成长。

第九章关税措施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关税的种类有哪些?2、征收关税的方法有哪些? 3、海关税则。4、关税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知识点:

1.海关税则:国家根据其关税政策和总体经济政策,以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及按照商品类别排列的关税税率表。关税税则的种类通常有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两种类型。

2.混合关税:又称复合税。它是指在税则的统一税目中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同时使用两种税率计税,计算公式为:混合税额=从价税额+从量税额。

3.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之外,还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额外的关税,这部分加征的关税称为进口附加税。

4.普惠制: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出口产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优惠的一种减税制度。普惠制有三条主要原则,即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但是给惠国往往在给惠方案中做出种种限制性的规定

5.有效保护率:是指在有关税保护条件下生产单位商品附加价值的增加率,也是指关税对本国产品的实际的、有效的保护率。

第十章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了解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有哪些?2、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种类有哪些? 3、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实施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会产生些什么影响?

知识点:

1.关税配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量不加限制,而是对配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免税、减税或低税的优惠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关税。特点是将关税和配额结合起来,主要是依赖经济手段调节进口水平。

2.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有何不同?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进口国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在该限额内允许进口,超过限额则不准进口。关税配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进口的巨额对数量不加限制,只是对配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免税、减税或低税的优惠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关税。

3.“自动”出口配额制:实际上是进口配额的一个变种。它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迫于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自己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3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额,在规定的限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它通常是在进口国家的压力或要求下被迫做出的

4.海关估价:是指海关对进口商品估算一个价格,一般是高于进口商品实际的到岸价格。通过海关估价,以较高的价格计征关税,这就等于变相提高了关税税率,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第十一章出口鼓励与出口管制措施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鼓励出口的政策主要分为哪些种类?2、经济特区的种类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3、出口管制的商品和方式有哪些?

知识点:

1.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降低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又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

2.信贷政策主要包括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度。(1)出口信贷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加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对本国的出口厂商、外国的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指国家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贷款,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这个国家机构即按照承保的数额予以补偿的一种制度。

3.保税区:是指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区域。存入保税区的商品可以暂时不交进口税,如果再出口也不必交纳出口税,运入保税区的商品也可以储存、改装、分类、展览和加工等。

4.外汇倾销对本国贸易的效应和必须具备的条件。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1)外汇倾销的本币贬值会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2)外汇倾销使外国货币升值会提高外国商品的价格水平,从而降低进口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控制进口规模。由于外汇倾销效应的滞后性、暂时性、有限性等缺点,要想行之有效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货币对外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2)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3)其他国家不同时进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措施。

5.出口管制及其目的:出口管制是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政策的重要手段。它们往往以保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为由制定出口管制法令,限制某些商品的出口,以达到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

出口管制的目的有以下两个:一是政治军事目的。出口国为了干涉和控制进口国的政治与经济,或是为了遏制敌对国或臆想中的敌对国的经济发展,往往以出口控制措施对进口国施以压力或进行经济制裁。如美国商务部出版的《美国出口管制规章摘要》即公开写道:“管制战略物资是针对共产党国家的出口”。二是经济目的。出口国为了保护国内稀缺资源或非再生资源,维持国内市场供应,防止或平抑国内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稳定国际市场商品价格,防止贸易条件恶化等,对有关商品的出口适当控制,甚至禁止出口。

第十二章世界贸易组织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职能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4、世贸组织的决策制度与运作机制5、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

知识点: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riff and Trade),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是有关国际关税减让及调整缔约方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和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对自由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世贸组织的宗旨:主要体现在该组织协议正文的前言中,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相似,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量,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削减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不同的是,世贸组织的宗旨中又加入了下列新内容:(1)扩大服务贸易;(2)保护环境;(3)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

3.WTO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待遇原则;

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2)互惠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关税保护原则

(5)公平贸易原则

(6)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原则

(7)例外条款:

a.幼稚产业保护例外;

b.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

c.保障条款。

4.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在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与另一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在国际贸易中,国民待遇原则

是指缔约国在征收国内税和有关国内销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所使用的的法令、法规、条例等发面,对进口产品和国产品一视同仁。

5.保障条款:是指当某类产品的进口大量增加,对进口国的同类行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产生“严重威胁”,并且“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与该类产品进口激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进口国可以对该类产品实行临时性进口限制。

第十三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跨国公司内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2、公司内国际贸易的内部化理论。

知识点:

1.公司内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所进行的贸易。之所以称其为“公司内国际贸易”,是因为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交易行为的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这种交易既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也同时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这种公司内国际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而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公司内部化理论:起源于30年代的“科斯定理”。科斯(R·H·Coase)于1937年在其著作《公司的性质》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增加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不得不从事公司内部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愈来愈显露了出来,人们称其为“科斯定理”。1992年,科斯因其在经济理论中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指出,企业并不仅仅从事商品的生产,还要从事研究开发、采购、销售、职工培训等。这些活动都要与市场发生关系,并因此而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寻找合适贸易价格的成本、在合同中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成本、与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对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等等。科斯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善(效率过低、垄断过强),企业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太高,这对企业是不合理的。企业自己虽然无力改变外部市场的不完善,却能够通过把各项交易尽可能地在企业内部完成的方式来节省向外部市场支付的交易成本。

3.公司内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1)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和丧失。2)降低外部市场交易造成的不确定性。(3)可以减弱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引致的损失。(4)可以利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第十四章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原因何在? 2、掌握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和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3、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国际贸易有哪些影响?

知识点:

1.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1)关税同盟由于取消了内部关税,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2)获得规模经济。(3)刺激投资。(4)促进技术进步。(5)提高要素的流动性。(6)促进了经济增长。

2.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1)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2)实行协议性分工的条件: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协议性分工的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3)上述三个条件表明,经济—体化或共同市场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

商品范畴的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

文化等互相类似、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

3.简述大市场理论。(1)大市场理论是论证共同市场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西陶斯基和德纽。(2)这种理论认为,建立大市场的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并依靠市场扩大化竞争激化的经济条件,实现上述目的。(3)西陶斯基认为,共同市场可以提高效率,达到大市场—竞争激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的良性循环。而德纽认为,只有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4)大市场理论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果,人们对大市场理论仍存在争议。

第十五章国际服务贸易主讲孔庆峰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中国及全球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概况。2、当代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知识点:

1.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及范围:实物形态的经济物品通常被人们称作商品或货物(goods),而非物质实体形态的经济物品通常被人们称作服务(services)。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各种类型的服务业的“产品”越出一国国界而在国际间进行的交易活动。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有其自身的特点:(1)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2)服务是难以贮存的,易逝的;(3)服务是无形的,在交易完成后,就会消失。

2.当代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1)世界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中心向服务业调整。(2)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3)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4)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5)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促进。

3.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可以归纳为以下15类:(1)国际运输;(2)国际旅游;(3)国际金融服务;(4)国际通讯服务;(5)国际咨询服务(包括会计、律师等);(6)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劳务输出;(7)国际信息处理以及软件和资料的传递服务;(8)广告、设计、企业管理等项目服务;(9)国际租赁服务;(10)商品的维修、保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11)国际视听服务;(12)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13)商业批发和零售服务;(14)知识产权服务;(15)其他官方国际服务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