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doc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doc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doc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

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

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

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

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

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

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

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2019-05-23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

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