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

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
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

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2009-06-27 20:58

1.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2.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3.高岑:中国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高、岑的诗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用七古等体裁来表现报国安边、奋发进取的壮志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

4.王孟:盛唐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并称。他们均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而且好用五言描写自然景物。他们的诗歌都不注重词藻的华美,而是以极自然生动的文笔,表现一种高远而清幽的意境。立意新颖,诗歌的形象富于个性特征,艺术风格较为相近。

5.七绝圣手:指王昌龄,他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6.诗仙: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晚年自称“酒仙翁”。李白生活在开元、天宝盛世,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时期度过的。他的诗歌,洋溢着时代的热情,雄豪奔放,潇洒飘逸,不可模仿。

7.诗圣:诗圣: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8.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祖籍洛阳,他们家因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就出生在苏州属县嘉兴。白居易对刘禹锡非常佩服,称他为“诗豪”。

9.诗鬼:

10.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大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多。李翱、皇甫湜等都追随韩愈积极作古文,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动。

11.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孟诗指孟郊的诗,其诗多有不平之鸣。长于五古和乐府。用字造句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诗风冷峭,为著名的苦吟诗人,与韩愈齐名。

12.孟诗韩笔“孟诗韩笔”是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欧阳修有“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之句。《岘佣说诗》:“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又载:“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

韩擅文,孟工诗,时称“孟诗韩笔”。“韩笔表现在:①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运用于诗歌写作,使诗的形式散文化。②把大量的议论成分引进诗中,以议论为诗,有时甚至通篇是议论。③用辞赋家铺张雕绘的手法为诗。

13.郊寒岛瘦唐朝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以苦吟著称,诗风相以简啬孤峭为主,被宋人并称为“郊寒岛瘦”。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14.小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在晚唐诗坛中成就最大。杜牧诗歌风格,俊爽峭健,怀古咏史之作感慨深沉;李商隐有抒情言志诗、咏史咏物诗、忧国伤时诗、爱情诗,构思缜密,擅长用典,语言精练华丽,《无题》诗尤其朦胧迷离,绵邈幽艳。

15.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便称之为传奇。唐传奇作者往往“作意好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二、论述题

1.试以“三吏”、“三别”为例,简要分析杜甫爱国、爱民思想变化的阶段性。

三吏”、“三别”--杜甫所作组诗名。共包括六首诗:《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这组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由洛阳至华州沿途所见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情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的深切感情。这组诗在形式上均采用乐府诗体,以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饱满的形象,在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简述杜甫的生平及其沉郁诗风发展的关系。

.(1)“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天宝年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那时他的许多代表作还没有产生。这四字评价主要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三吏》、《三别》中的各色下层人民形象,有瘦骨嶙峋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等等。而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如《逃难》:“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又如《登楼》的“万方多难”,“花伤人心”,只要这种悲怆之情郁积胸中,诗风的“沉郁”也就是必然的了。这种风格亦包含了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和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3)中年以后的杜甫,被残酷的现实压得经常抬不起头,晚年作品更充满了感伤情绪。但他

又是极有骨气的人,其郁积于心头的悲慨,常常又强咽下去,感情的积淀翻腾,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其代表作为《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概括了杜甫眷念家国兴衰的悲怆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沧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3.试论王维诗歌的风格特征。

首先,“诗中有画”即用文字代替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来展现具有诗意的画面,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表现手法:艺术辩证法的完美统一。

第三,王维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的描绘山水田园诗的有没境界,表现自己生活的在此中的闲情逸致。

第四,王维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的精神气象,也与他善于描写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有关

4.结合具体作品,试论高适、岑参诗歌风格之异同。

.(1)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他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他的诗歌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如他的边塞力作《燕歌行》,就是一首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的诗:既有对男儿自当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被征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赞颂,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腐化生活的不满,又引出作者对朝廷边塞用将不当的讥讽,如此丰厚的内容,统一于边塞战场战争的描写画面中,苦难与崇高对照,见出作者纵横跌宕、悲壮慷慨的诗作风格,是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高适的边塞诗是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读之令人感慨。

(2)岑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雄壮威武的唐军军容和艰苦卓绝的军中生活,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没有高适诗歌悲壮冷峻,但别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北地冰川上冲风斗雪的银白世界,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没有浪漫主义的想像,亦不可能如此神奇伟美;没有乐观主义精神,岑参笔下的北国风光不可能如此神奇壮丽,鼓舞欢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笔下,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地域风情,全都神奇瑰丽并加以热情歌颂,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诗歌用韵十分灵活,有一韵到底的(《白雪歌》),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也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其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因而岑参作品不仅意奇、

语奇,还有调奇之美。

(3)高、岑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七言歌行有着纵横顿宕,舒展自如的体势,却又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5.结合具体作品,试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是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又如《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落天外,神奇莫测。此外,李白诗的想像,有着异乎寻常的衔接,想像与紧随的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虽然离奇纵横,但极显才思敏捷之能。

(3)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大江、大河、沧海、雪山、大鹏,李白将他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除此以外,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也是李白的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他经常以明净景物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入诗,从而构成了清丽意象。

(4)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在李白诗中,色彩丰富但明丽,如金、青、黄、绿、紫,而不喜欢灰暗色,因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他那些不假雕饰、脱口而出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人们为何尊称刘禹锡为“诗豪”?

(1)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放流丽,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如他诗中说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别有矫健挺拔,而又意韵深长之气度,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一般说来,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体、乐府、近体都有这个特点,尤其是他写的民歌体诗,更是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的近体

则写得更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如感遇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民歌《杨柳枝词九首》其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使诗作呈现出细腻华美的气度。

7.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有的是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是身世感慨(有政治含义),有的是写朋友之间交往,有的写与妓女的来往,写风流韵事。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缅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

1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2 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