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农作物的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

二、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的多熟种植有着明显的地理特征,即不同的多熟种植同该地域的纬度和海拔有着密切关系,地处北纬28-33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处北亚热带,无霜期只210-250天,历史上都以种植稻麦二熟制为主,沿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都有分布,其中江苏和浙江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的太湖流域地区,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看,除了江苏和江西各有一条明代的资料记载外,其余全部是清代的资料,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麦二熟制极大部分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见附表一)。

在长江流域以南到北回归线之间,即北纬28°-23°26′之间的中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无霜期长达250-340天,明清时期的双季稻,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据统计,明清时期种植双季稻的州县,浙江有11个县,江苏2个县,安徽7个县,江西35个县,湖南7个县,湖北8个县,四川1个县,福建40个县,广东61个县,广西18个县,共190个州县,其中17个州县的双季稻见于明代方志的记载,其余173个州县都是清代才有双季稻种植记载的,说明明清时期双季稻的种植91%的州县都是清代发展起来的,其中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又是南方双季稻种植最多的地区(见附表二)。

北回归线以南至海南岛是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带,这里温暖无冬,冬季平均气温在10°以上。

明清时期,在这一带除种植双季稻以外,还发展了三熟制,据统计,种植三季稻的有广东番禺、广西苍梧、岭溪、台湾及福建和江西的个别地区[3],种稻稻麦一年三熟的有广东嘉应、海丰和福建[4],种稻稻菜一年三熟的有广东番禺[5],种稻豆麦一年三熟的有江西临汀[6],但在南方种植三熟制的州县是少数,但即使是有三熟制种植的州县,也只是该县中的部分地区,并非整个县都种植三熟制,雍正九年《广东通志》卷五十三说“再熟其常,三熟其偶,盖春熟即不及春种也。

”同治十二年《海丰县志》物产说“腴田一年三熟,潮田四月种,十月收,仅一熟耳。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豆类种植原因及影响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豆类种植原因及影响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豆类种植原因及影响作者:何念来源:《理论观察》2023年第10期摘要:豆是中国的原产物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清至民国时期,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从贵州地方志记载来看,豆类在此时期有不同的种属,且种类丰富。

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的原因,一是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二是豆类的生长特性,三是豆类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豆类在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对丰富贵州地方饮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还因为豆类重要的贸易物品。

贵州豆类种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催生了当地与豆类相关的多种职业,还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贵州;清至民国;豆类;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K258;S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10 —0118 —06菽,是中国古代豆类的总称,俗称大豆,豆类泛指可产生豆荚的豆科植物。

豆在中国有着漫长的种植历史,《诗经·小雅》就有采摘豆类的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各地普遍种植豆类作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学界对豆类的研究集中在种植和分布的有郭文韬《中国大豆栽培史》、[1]崔思朋《植物蛋白的引入:清代以来大豆在内蒙古地区传播与利用影响的新探索》、[2]沈乾芳,冯灿《清代至民国云南豆类规模种植及其原因探析》[3]等。

对豆类研究还集中在豆类的衍生食物,例如杨坚《中国豆腐的起源与发展》[4],蓝勇,秦春燕《历史时期中国豆腐产食的地域空间演变初探》[5],卢子蒙《中国古代饮用豆浆的起源与推广》[6]等。

贵州的豆类种植相当广泛,且贵州豆类的做法吃法多样,但鲜有对贵州历史上豆类种植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贵州地方志及相关资料,对清至民国贵州豆类的种属、种植分布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贵州豆类的种植原因及其对贵州饮食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清至民国贵州豆类的种属及分布(一)清至民国贵州豆类的种属豆类泛指可产生豆荚的豆科植物,豆类不局限于传统认知上的黄豆、红豆、绿豆,也包括豇豆、四季豆、扁豆、刀豆等。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丰富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的复杂交缠使中国农业的发展以有色庞杂的格局显示出来。

首先是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从长江流域到我国西南地区、华北平原到华南地区,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类型的作物种植。

在山西省,人们种植稻子、小麦、大黍等粮食作物,山东省的玉米地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而河南的油菜籽作物以及安徽的高粱和豆类作物无疑也是丰富的。

此外,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也都有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等。

另外,粮食作物分布也受到气候环境的限制,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及温暖气候下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大江南北则注重种植水稻和其他湿地农作物;西部山地区更多是蔬菜类作物,如洋葱、芹菜、萝卜、圆白菜等;南方地区以棉花为主,还有像甘肃、陕西一带的高粱等作物。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农田及气候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仍然是多样的。

这种多样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历史和贡献,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农业把握资源、利用地理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清汾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

明清汾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

明清汾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作者:刘斐斐梁嵘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明清时期的汾河下游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农业发达。

文章经过研究发现,在气候、水量、人口的变化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影响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种类都有所增加,适应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得到广泛推广,这种变化对于明清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对于现代农业如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平衡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一、汾河下游概况文章的研究区域为汾河下游段,此段地势较为平坦,主要地形区有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物产富饶,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历史时期一直是流域经济重心所在。

二、明清汾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的调整(一)明清以前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山西历代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考古证明山西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现位于汾河下游的稷山县城西城有一座稷王庙,创建于元代,是为纪念农业始祖后稷所建。

在元代,山西生产的粮食作物大概包括:小麦、粟、荞麦、谷子、水稻、豆类等。

小麦适宜生长在平原地区。

元代平阳府临汾沃野平坦,河渠纵横,是小麦生长较好的地带,遇有丰年,庄稼长势十分喜人,绛州曲沃也是种麦产地。

这些记载都充分表明在元代时期汾河下游就已有小麦的种植,且种植条件较为适宜产量较大。

大麦耐寒,可作饲料还可做食品。

《山右石刻丛编》记载乡宁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中通常可望“二麦有秋”,记载表明这些地区都有种植大麦。

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可在干旱缺乏灌溉且贫瘠的地方生长,是山西产量比较高、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元代时,粟是征收税粮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常作为军粮或者人民贮存粮食的首选,同时也可作为赈灾粮。

黍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适应性较差,产量较低。

《山右石刻丛编》记载平阳除种植豆麦外还有有种植黍。

《河津志》记载解州河津被人称作是世外桃源就是因为汾河下游的河津解州很早便有种植黍的历史且种植条件良好产量颇丰。

清代民国时期粮食产量探讨(你能想象当时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吗)

清代民国时期粮食产量探讨(你能想象当时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吗)

清代民国时期粮食产量探讨(你能想象当时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吗)古代粮食产量多少?一亩地多大面积?古代各地因为气候、土壤、年成等各种原因,各地平均亩产有很大的差异。

麦子是古代基本全国都有种植,南方主要是稻麦连作的耕作形式,北方旱作区,则是以豆麦为主。

小麦亩产量常常是七十斤、八十斤、一百斤。

清代鲁西南地区的小麦最高产量有超过三百斤的,多数在100斤上下,也有二三十斤的,当时高粱和谷子的平均产量要明显高过小麦。

1948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一、清代山东地区孔府档案中,记载有明确的亩产产量,可以作为参考。

(一)孔府的田有屯厂和官庄之分:屯厂土地大多质量较差,因此以750步为一亩,叫做大亩,一大亩相当于240步官制亩的三倍;官庄的土地比屯厂的质量高,多数是六百步成亩。

当时1官制亩相当于今天的0.9216市亩。

(二)孔府最常用的石斗为例,每斗小麦约等于17.4斤。

顺治十二年(1655年),邹县各庄小麦的平均亩产为8.7斗(合151斤)、6.45斗(114斤)、2.15斗(37斤);汶上县各庄小麦的平均亩产最高为胡成口庄7.49斗(合130斤),最低为高家庄3.96斗(合69斤,当年小麦遭到水淹)。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到三十八年(1699年),毛家堂庄平均亩产最高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9.04斗(合157斤),最低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66斗(合31.26斤);下涧铺庄平均亩产最高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4斗(合69斤),最低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8斗(合31斤)。

乾隆年间,汶上县美化庄,平均亩产最高309斤,最低44斤,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四十年(1776年)的平均亩产为104斤。

二、清末河南地区清末南阳府南阳县的有份资料说明,当时南阳的小麦熟年每亩的收成只有三斗(合52.2斤),如果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即开展多熟复种的耕作方式,加上别的作物,那么每亩的收成应该在6、7斗之间(约115斤)。

民国晚清时期北方粮食产量与现代对比

民国晚清时期北方粮食产量与现代对比

民国晚清时期北方粮食产量与现代对比民国晚清时期北方粮食产量(小麦)与现代对比民国晚清时期,北方冬小麦种植和产量,和现在对比,有多大变化?一、民国晚清时期冀鲁豫平原农业耕作模式民国晚清时期,现在的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平原上,不像现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一年两熟。

当时,大多数耕地都是一年一熟制:一部分劣等地春播高粱豆类谷子等小杂粮和棉花,秋天收获;优等地闲置到秋分节气后,留作播种冬小麦。

这叫晒地麦子。

民国晚清时期冬小麦种植流程:(1)晒地在上茬冬小麦收割后,除非个别有辘轳井可浇灌的村边高昂地块,可能种点60天成熟的紫根谷子等。

绝大多少农田就闲置起来。

闲置的土地伏天下雨后,地里草长起来,用耕牛把地耕翻,让阳光充分暴晒土地。

立秋(公历8月7-9日交节)十八天,寸草结籽。

闲置的晒地又长出一层杂草,农人们再次耕地后。

此时,地已经耕作了两次。

当时没有化肥,地里会撒施一层人畜沤粪肥。

当白露(公历9月7日到9日)节气前后,因为气温低,很多一年生杂草不再发芽,根据雨水情况,农人们开始再次耕地粑地保墒情,等待播种冬小麦。

(2)播种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节气一到,播种冬小麦是最大最重要的农事活动,家里的所有劳力出动,很多农户没有耕牛,都是人拉三条腿木耧播种。

每亩播麦种6斤左右。

播种后要用石头砘子把耧铧划松的麦垄压实,防止风吹干了土壤中的墒情。

每一道农活工序都非常细致。

因此,农谚道:麦在种,秋在管。

意识是麦子丰收不丰收全在播种这一道工序上。

(3)管理民国晚清时期,冬小麦种植就是播种和收获两头农活忙碌,中间基本上不用管理。

因为冬小麦播种后,其它如刺儿菜大碗花等宿根杂草虽然会跟着麦苗长出来,但到冬天这些杂草地上部分就会被冻死。

来年冬小麦返青后开始生长,蒿草、地苗菜等才开始上来。

杂草多的麦田要人工锄草,多数麦田杂草不严重,不用锄地。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麦苗藏老鸹(guā),就是麦苗已经覆盖了地皮,后生的杂草在麦苗底下也长不起来。

清朝各省“府”的划分

清朝各省“府”的划分

清朝各省“府”的划分清朝各省“府”的划分2008年08月24日星期日 00:49清朝各省“府”的划分一、顺天府:今北京市。

二、直隶: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

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

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

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

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

天津府:今天津市。

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市。

承德府:今河北省承德市。

朝阳府:今辽宁省朝阳市。

宣化府:今河北省宣化县。

三、山西省: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

汾州府:今山西省汾阳市。

潞安府:今山西省长治市。

泽州府:今山西省晋城市。

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

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市。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朔平府:今山西省右玉县。

四、奉天省: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

新民府:今辽宁省新民市。

新宾府:今辽宁省新宾县。

海龙府:今吉林省梅河口市。

长白府:今吉林省长白县。

洮南府:今吉林省洮南市。

昌图府:今辽宁省昌图县。

五、吉林省:吉林府:今吉林省吉林市。

长春府:今吉林省长春市。

新城府:今吉林省扶余市。

双城府:今黑龙江省双城市。

宾州府:今黑龙江省宾县。

五常府:今黑龙江省五常市。

延吉府:今吉林省延吉市。

宁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依兰府: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临江府:今黑龙江省同江市。

密山府:今黑龙江省密山市。

六、黑龙江省:龙江府: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呼兰府:今黑龙江省呼兰区。

绥化府:今黑龙江省绥化市。

海伦府:今黑龙江省海伦市。

嫩江府:今黑龙江省嫩江县。

黑河府:今黑龙江省黑河市。

胪滨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

七、江苏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

徐州府:今江苏省徐州市。

常州府:今江苏省常州市。

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

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

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

八、浙江省:杭州府:今浙江省杭州市。

嘉兴府:今浙江省嘉兴市。

湖州府:今浙江省湖州市。

金华府:今浙江省金华市。

衢州府:今浙江省衢州市。

严州府:今浙江省建德市。

宁波府:今浙江省宁波市。

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

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

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作者:于春英张立彬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02期[摘要]粮食种植结构和布局的变化是粮食生产及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

清末,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状况是高粱、大豆、谷子、小麦四大作物并举,并形成“南豆北麦”的商品粮基本格局。

民国时期,东北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变化,由于大豆生产商品化的发展,东北的粮食种植结构呈现出以大豆为主体的、单一化的形态。

同时,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粮食生产布局发生变化,商品粮产地逐渐北移,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走向专业化和区域化。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布局,变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4—0027—05粮食种植结构是指播种面积中的各种粮食作物所占的百分比。

粮食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粮食作物的构成(包括种类、面积和比重)、熟制和田间配置的总称。

粮食种植结构和布局的变化是粮食生产及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也是其存在矛盾的重要反映。

清末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北的农业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区迅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

交通运输条件、工业布局状况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使东北地区的粮食种植结构和布局迅速发生变化。

目前学界就此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就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做一简要剖析,以期对当前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清末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化清末,随着土地开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农产商品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很快形成商品粮产地,粮食种植结构和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高粱、大豆、谷子的种植面积最多,其次是小麦,从而奠定了“南豆北麦”的商品粮基本格局。

1 高粱、谷子、大豆、小麦四大作物并举的粮食种植结构清末,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大致状况是:大豆、高粱和谷子的种植面积最多,其次是小麦,再次是玉蜀黍和大麦,还有少量的各种杂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5 卷第 4 期 Vol.35 No.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13 年 7 月 Jul. 2013
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农作物的地理分布
薛雷平
(西北大学 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 摘 710062)
要: 永平府作为清代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被誉为“京东第一府” 。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
花、 花生等) 是其生长季
从表 1 可以看出,永平府的种植作物中,冬小麦、玉 米较为适宜,高粱、大豆以及棉花等作物均可种植。 二、永平府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在农作物的构成中,粮食作物占据主要地位,其地理 分布深受气温、降水、日照、地形、土质等自然因素的影 响。晚清至民国永平府的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稻类、黍粟 类、高粱玉米类和豆类等,永平府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 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呈现一定的特点。 (一)麦类 小麦和大麦是北方著名的传统粮食作物,能适应寒冷 干燥的气候,在永平府范围内栽培的颇为广泛,而小麦则 主要为冬小麦,也称为秋麦,其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但 图1 清代永平府政区示意图 是在府境内分布情况并不相同。 《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县有麦类分布, “邑中秋麦、大 麦极多,大麦作酒麯所不用……秋麦用最广”[2,p835] 民国时期的《迁安县志》记载迁安县麦类状况, “…秋 麦皮薄出面多,春麦皮厚出面少,总之皆小麦也。然又有 种大麦,其粒与壳,连碾之不开。人皆用以饲马或以造曲 酿酒,生芽造糖,其价值远逊于小麦,故邑境种大麦者少, 种小麦者多”[3,p537]。 抚宁县的麦类情况,在光绪时期的《抚宁县志》中没 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麦类种植范围没有记载。只是在物 产志篇目下有麦的记载,说明该县有麦类种植,但不占有 突出的地位[4]。 -67注:以《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图为底图。 (二)永平府的自然状况 永平府,即今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属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形是西北部略高,东 南部略低,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海拔较低,大约为 50 米, 主要有抚宁盆地,盆地土层厚,土壤肥力较高,水分条 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生产精华所在。永平府境内河流众 多,约百余条,如滦河、青龙河、饮马河、清河、横河 等,境内主要为滦河水系,夏季水量丰富。适宜的气候 和地形,再加上较为丰富的水源, 这些对农业发展是极为 有利的。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Yongping Mansion Crop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XUE Lei-ping
(Institution of Northwestern Histor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mmunication center between the Shanhaiguan and the capital, Yongping mansion was known as “the important place in east of the capital”. The main grain crops in Yongping mansio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grains, rice, beans, corn millet, corn, sorghum and other crops. They present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and featur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crops such as cotton, mulberry, sesame seeds, peanuts and indigo planting is also different. The region of Yongping mansion is not wide, but its crops distribution is still subject to certain na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fluences. Key Words: Yongping mansion; grain crops; economic crops; the geogra平府的区域范围和自然状况 永平府, “古冀州地,有虞时分为营州地,夏仍为冀州 地,商时为孤竹国,周属幽州。春秋时为山戎、肥子二国 地,战国属燕。 ” 秦汉至晋均属幽州辽西郡,唐至辽金时 期属平州,元朝时为永平路治所。明朝时设永平府,清朝 沿用明制,属直隶省。 (一)永平府的区域范围 永平府为明朝所设置, 明朝时期, 永平府管辖卢龙县、 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永平府治所在卢龙县。 清朝初期,永平府沿用明制,仍保留永平府,属于直 隶省。康熙年间的《永平府志》卷四中记载了清初康熙年 间永平府的行政区划范围。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年间,永
要粮食作物如麦类、稻米类、豆类以及黍粟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区域与特点。而其经济 作物的分布如棉花、桑、芝麻以及花生、蓝靛的种植等都分布不一。永平府地域范围并不广袤,但其农作物的 地理分布仍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永平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地理分布 中图分类号:K921 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4-0066-06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3.04.017
────────── 收稿日期:2012-12-21 作者简介:薛雷平(1990-) ,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66-
薛雷平: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农作物的地理分布
民国是指 1912 年至 1948 年, 这 37 年时间里, 中央政 权多次更迭,有中华民国军政府、北京政府、南京政府三 个时期;地方政区的变化更是复杂。从地方行政区划的建 置上看,北京政府时期采取的是省、道、县三级制,而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的是省、县二级制。从行政单位界限 和治所上看,这期间的出现了许多变化,有省界的调整, 政区的更名,还有省会的迁徙等。 民国时期没有永平府的行政单位。因此,笔者在研究 这两个时期的大致相同的区域的问题时,选择了以晚清时 期的永平府的范围作为标准。晚清永平府下辖的县在民国 时期有无变化呢?民国十七年(1928 年)6 月 28 日,国民 政府训令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其所属县并入河北省。 查找之后,笔者发现原永平府下辖的那几个县级行政单位 没有变化。因此说清代永平府的行政范围在民国时期基本 没有变化。 上述各个时期的永平府的行政区划范围,在明朝时期 就已经奠定了,之后基本是名称的变化。因此说,笔者要 研究的永平府行政区划范围在清至民国基本没有大的变 动,即滦州、卢龙、昌黎、抚宁、迁安、乐亭、临榆。大 致相当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全部和唐山市东部的地区 (见图 1) 。 中温作物 (玉米,谷 子、高粱、 大豆等) 喜温作物 (水稻、棉 冬小麦 永平府的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 季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总体 来说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而在这些气候要素中,水热资源的季节分配对农作物的种 植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永平府的平均气温处于 10-20 ℃, 一月份的温度为 0 ℃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温度为 18-27 ℃,表 1 为根据《河北农业地理》所作出的农作物种植所 需要的水热条件与永平府的水热条件的对比。 表1 农作物种植所需要与永平府的水热条件对比 所需水热指标 3℃为冬小麦 越冬返青的温 度指标,积温 >-400℃ 气温稳定在 10 ℃以上,降 水量 450 毫升 以上 气温稳定在 15 ℃以上时间 永平府水热条件 冬日 3℃以上 210-230 天, 积温 3 400-4 000℃,10-5 月的雨量基本上可以满足 冬小麦种植所需水分 10℃以上持续 170-190 天, 积温 2 400-3 800℃, 4-8 月 雨量 500-600 毫升, 较适宜 种植玉米 15℃以上持续 30-80 天, 积 温 2 600-3 000℃,降水量 >600 毫升,较为充沛
[2,p837] 。 岁可收二次, 有早晚之名, 做饭磨面, 邑人不甚尚之”
。在民国时
[7]
期的《昌黎县志》记载“麦,俗名小麦,有两种” 。 卢龙县的麦类记载情况,在《卢龙县志》中记载“境 内地多薄,物产不丰,林矿水泽,无物产之可言,农产物 以红粮、玉黍、谷、黍、豆、麦、蔴、棉花为多”[8] 通过上述分析,尽管没有滦州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知 道永平府的麦类种植的大概状况,即乐亭县和迁安县的麦 类分布较广,其它县均有种植麦类,但范围较小。 (二)荞麦 荞麦,也作鸟麦,茎弱、色红、叶阔、花白、实三角, 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种则少,八九月熟。荞麦 的适用性特别强,但是它的适口性差产量不高,除了少数 地方外, 大多数地区的人民只是把其作为灾后救荒的作物, 种植的面积比较不稳定。但它是北方粮食作物之一,不属 于麦科植物,而是蓼科植物。 《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县有荞麦分布, “荞麦,邑中有 谚曰:头伏萝卜,末伏蔡,中伏种荞麦,此则乐境种荞麦 之时宜云”
第 35 卷第 4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 7 月
临榆县的麦类情况,在《临榆县志》中的记载与抚宁 县类似,也只是记载有麦类粮食作物,而没有记载其种植 范围 。 昌黎县的麦类情况,清同治五年前后,直隶永平府昌 黎县, “种宜谷、麦、菽,农家尚多殷实”
[6,p47] [5]
永平府地区尽管夏季有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但由于 水源的要求也只有在河流两岸才能种植水稻。昌黎县,又 有“县境无水田,多于旱田种之”[7],由此可见,永平府 内不仅有水稻分布,也有旱稻分布。 黍粟类作物包括黍、粟、稷等。黍,脱壳成米俗称黄 米,性粘;稷,俗称糜子,性疏爽,可炊饭;粟,俗名 谷子,脱壳成米即粟米,俗称小米。粟是一种耐瘠耐旱, 适应性极强的旱地作物,我国的古代北方平原缺水地区 以及丘陵山区种植范围最广。永平府地区天气较为寒冷 干燥,所以长期以来,黍粟类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 要地位。 《永平府志》中有: “迁安县,折色粟米银……” ,又 有“乐亭县,粟米折银”之类的记载[9,p1704-1723]。除此之外, 卢龙县、滦州也都有粟米折银的赋役记录。由此可推,清 代黍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很大,而且各县不一。 (四)玉米和高粱 玉米原产于美洲,但何时传入中国及其传入途径,无 从考证。在永平府的各县志中,玉米有其他的名称,如玉 米黍、苞米、棒子等,有黄白赤黑数种。 光绪《迁安县志》物产志记载“玉黍,群芳谱:粒似 芡实。本草名为御麦即黍麦,今有名为包谷者,士人以其 行似棒,呼曰棒子。有黄、白、赤三种,黄、白者习见, 赤者,少见,为邑境民食大宗,无地不宜”[3,p539]。 民国 《昌黎县志》 记载玉米种植。 “玉蜀黍, 又云玉米, 俗呼为包米或棒子,有黄、白、赤、黑、斑数种磨面,食 者居多,然亦可碾米。 ”[7] 卢龙县亦有玉蜀黍种植。民国《卢龙县志》记载“境 内地多薄,物产不丰,林矿水泽,无物产之可言,农产物 以红粮、玉蜀黍、谷、黍、豆、麦、蔴、棉花为多”[8]。 光绪《抚宁县志》物产志中有玉蜀黍的记载[4]。 光绪《乐亭县志》食货志中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 粱……士人呼之包米,园圃中多种之,亦有种于田亩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