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011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因素。我国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随着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合理评价,进而寻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成为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关注和将要探讨的问题。

Farrell(1957)最早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他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了生产效率衡量的方法,以非预设生产函数代替常用的预设函数来推估效率值,并利用数学规划求出效率前缘

线,这一般被认为是DEA的原型。随后,众多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展开了研究。如Kawagoe等(1985)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低与劳动力生产率高低关系不大而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Haag等(1993)运用DEA模型对美国德州Blacklan Prairie区域中41个郡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估。Gopinath和Kennedy(2001)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Ball等(2002)对包括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1973~1993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积累与生产效率增长是相互促进的。Ruttan(2002)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世界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别给出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路径。V ollrath (2008)使用跨国数据,探讨了农业土地分配不公时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问题。Restuccia 等(2009)使用两阶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农业劳动力效率,通过对比发现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贫穷国家总生产率较低导致。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从使用的方法角度来分,大致可分为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基于参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两种。DEA分析文献中典型的如李周(2005)对西部900县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时悦(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990~2005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宋增基等(2009)对我国2005年31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DEA

优势效率模型和劣势效率模型进行了测评。利用SFA模型,亢霞、刘秀梅(2005)对我国的粮食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杜文杰(2010)采用时不变阈值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已有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是深入且有效的,对本文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均未能剔除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不能客观体现生产单元的决策与管理水平。为此,本文基于我国2011年相关数据,借助三阶段DEA 模型,期望更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找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三阶段DEA模型

三阶段DEA模型是由Fried等(2002)提出的一种能够更好地评估DMU(DecisionMaking Unit,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去除非经营的因素(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使得所计算出来的效率值能更真实地反映决策单元的内部管理水平。其构建和运用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模型(BCC模型)。DEA方法由Chames 等于1978年提出,旨在评价多投入多产出模式下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中国学者从事DEA研究始于1986年,魏权龄(1988)在国内普及和推广DEA方法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于2000年对DEA 的研究进展作了总结。BCC模型用来处理规模报酬可变(Variable

ReturnsScale; VRS)假设下的决策单元有效性问题。对于任一决策单元DMU ,投入导向下对偶形式的BCC 模型可表示为:

λ

θ,Min [-(εθ-(e

t s -

+e t s +)]

s.t. r n i i ir y S y 01

=-+

==∑λ

j x n

i i ir

S x

01θλ=+-==∑

∑===n i i 1

0>λ 0>+S 0>-S

其中,i=1,2… , n ;j=1,2…, m ; r=1,2…,s 。n 为决策单元的个数, m 和s 分别为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个数,x ij (j=1,2…, m)为投入要素,y ir (r=1…,s )为产出要素,H 为决策单元DMU 0的有效值。若θ=1,且s +=s -=0,则决策单元DEA 有效;若θ=1,且s +≠0,或s-≠0时,则决策单元为弱DEA 有效;若H<1,则决策单元非DEA 有效。由BCC 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值为技术效率值,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乘积,即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

第二阶段:相似SFA 分析模型。Fried 等(2002)认为,第一阶段分析得出的投入/产出松驰变量受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效率三部分的影响。但传统DEA 模型并未将这三部分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进行区分,此时的效率值无法反映到底是管理原因造成的低效,还是环境因素或随机干扰所导致的低效。在第二阶段通过构建类似SFA 模型可以分别观测出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从中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得出仅由管理无效率造成的DMU 投入冗余。以投入导向为例,设有n 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均有m 种投入,假定有p

个可观测的环境变量,分别对每个决策单元的投入松驰变量进行SFA 分析,可构建如下SFA 回归方程:

]

}[max{]}[max{ik it i k i k it it v v b z b z x -+-+=X

其中,i=1,2…, m ;k=1,2…, n 。S ik 表示第k 个决策单元第i 项投入的实际值, X ik 为其调整之后的值;B i 为环境变量参数的估计值;V ik 为随机干扰项的估计值。式(3)中第一个括号表示将全部决策单元调整至相同的环境下,第二个括号代表将全部决策单元的随机误差调整为相同情形,使得每个决策单元均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和运气。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 模型。将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X ik 代替原始投入数据X ik ,产出仍为原始产出数据Y ik ,再次运用BCC 模型进行效率评估,由此得到的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2.投入产出指标、环境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1)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农业产出变量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该广义农业总产值的理由是可以与农业投入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因为现有投入口径中农业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等都是广义农业口径。这与陈卫平(2006)、李谷成(2009)等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农业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农业机械动力、化肥、役畜和灌溉6个方面。劳动力投入,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计算;土地投入,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计算,由于我国农业复种、休耕、弃耕等现象均较常见,因此可耕地面积数据不宜反映土地投入状况:农

业机械动力投入(万千瓦),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林业机械、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不包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实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机械和作业机械;化肥投入(万吨),以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计算;役畜投入(万头),采取本年度各省拥有的大牲畜数量中所包含的农用役畜数量计算,其中,农用役畜是指大牲畜中实际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部分;灌溉投入(千公顷),以每年实际的有效灌溉面积计算,这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的、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本文所有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必须符合“同向性”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不得减少,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利用该方法对上述投入产出项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各省市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且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充分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实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机械和作业机械;化肥投入(万吨),以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计算;役畜投入(万头),采取本年度各省拥有的大牲畜数量中所包含的农用役畜数量计算,其中农用役畜是指大牲畜中实际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部分;灌溉投入(千公顷),以每年实际的有效灌溉面积计算,这等于灌溉工程或设

备已经配备的、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本文所有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必须符合“同向性”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不得减少,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利用该方法对上述投入产出项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省市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且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充分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

值。

(2)环境变量的选取及说明。环境变量应选取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但不在样本主观可控范围的因素,这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人力资源因素及自然灾害因素等。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分别选择农民收入水平及城市化水平来进行衡量。一般而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将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来衡量农民收入水平;在城市化水平

指标的选择上,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进行衡量。理论预期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考虑到财政政策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之一,而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各地财政支农支出(万元)来衡量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财政支农的功能之一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发展,预期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将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在人力资源因素方面,本文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衡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各地区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来表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知识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决策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产出的增长。理论预期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上给出了各地区乡村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抽样数据,本文按此五类人口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权重的设定参考了康蕴英等(2007)的做法,分别设定其受教育时间为0年、5年、8年、11年和14年,由此可计算出各地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对于自然灾害因素,以各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进行衡量。在相同投入下,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产出,因而对农业生产效率产

生负面影响。理论预期农作物受灾面积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环境变量中乡村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1.第一阶段传统DEA实证结果

利用DEAP2.1软件对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水平与规模报酬所处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外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各省市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07,规模效率均值为0.868。其中7个省市(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三项效率值均为1,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其他各省市则分别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改进空间。由于该结果包含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反映各省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的真实水平,因此还需作更进一步地调整和测算。

注: TE1表示第一阶段综合技术效率,PTE1表示第一阶段纯技术效率。SE1为第一阶段规模效率,TE1=PTE1*SE1。irs为规模报酬递增,drs为规模报酬递减,为规模报酬不变。下同。

2.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将第一阶段得出的决策单元中各投入变量的松弛量取对数后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前述五个环境变量对数化后作为解释变量,软件Frontier4.1给出的SFA回归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五个环境变量对六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大多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外部环境因素对各省市农业生产投入冗余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劳动力投入松弛变量、土地投入松弛变量、农业机械动力投入松弛变量及灌溉投入松弛变量等四种投入松弛变量的C值均为0.999,且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这四种投入中管理因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化肥投入松弛变量及役畜投入松弛变量,其C值均接近于0,并且通过10%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该两种投入中,随机误差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结果表明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应用SFA进行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影响的剥离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表3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为相应估计的t统计量。

进一步考察各环境因素对六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由于环境变量是对各投入松弛变量的回归,所以当回归系数为负时,表示增加环境变量值有利于减少投入松弛量,即有利于减少各投入变量的浪费或降低负产出;反之,当回归系数为正时,则表示增加环境变量将会增加投入松弛量,从而导致各投入变量的浪费或减少产出。下面逐一说明五种环境变量对各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

(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该变量对六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并且均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时,六种投入的松弛量将会增加,从而对农业生产效

率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结论与理论预期刚好相反,但这也恰好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仍属于高投入的粗放模式。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时,诱使过量的劳动力返回到农业战线,促使劳动力投入冗余增加;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又促使农民增加其他各种要素的投入,由于我国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欠缺及投资渠道的贫乏,不当的投入只会导致各投入要素松弛变量的增加,从而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六种投入的松弛变量都是有利的,其系数均为负,且除对灌溉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五种投入松弛变量的t值均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确实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一结论与理论预期是一致的。

(3)财政支农支出。与理论预期不一致的是,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仅对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和灌溉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为负,但t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对劳动力、土地、化肥及役畜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均为正,且均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效率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会导致投入松弛量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惠农政策往往会增加农户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但盲目地扩大规模增加投入会造成对生产要素的粗放利用。

(4)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该变量对六种投入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有利因素,农村劳动力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显著地减少各种投入的浪费,因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与理论预期完全一致。

(5)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对六种投入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产出的减少,在保证同等产出的条件下意味着各种投入的增加,造成投入松弛量的增加。也就是说,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一致。由于各环境变量对于不同省市的影响有所不同,可能导致一些面临较好经营环境或运气的地区具有较佳的效率表现,而一些面临较差经营环境或运气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则表现较差。因此,必须调整原投入变量,使所有地区面对同样的经营环境与经营运气,进而考察其真实的效率水平。

3.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根据式(3)调整投入变量,并将调整后的投入值与原始产出再次代入BCC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第三阶段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及规模报酬状态,如表4所示

表4

第三阶段各省区市相同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值

注: TE3表示第一阶段综合技术效率, PTE3表示第一阶段纯技术效率, SE3为第一阶段规模效率,TE3=PTE3*SE3。

为说明第三阶段DEA模型所测出的效率值更具客观性,并且更能说明各省市的农业生产状况,将第一阶段及第三阶段得出的效率值与各省市的人均农业产出值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经过第二阶段的环境因素调整后,各省市的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及规模效率值与其人均农业产出值的相关度均有明显提高。这一结果表明第三阶段的测度结果比第一阶段更能真实地反映各省区市的管理效率状况,进一步说明第二阶段所进行的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调整是极有必要的,应用三阶段DEA模型比传统DEA方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更为合理和精确。

表5 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值与人均农业产出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为检验的p值。

进一步,对比表2和表4可知,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的省区市由7个上升到8个,其中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等6个省市仍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说明这几个省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确实较好,相比第一阶段,广东和四川

晋升至效率前沿,表明广东和四川两个省份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的同质环境下农业生产是高效的;而北京则因规模效率的下降从技术效率前沿面退出,其之前的高效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其技术管理水平。全国的平均技术效率由0.7上升到0.727,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807上升至0.843,而平均规模效率则由0.868下降至0.857,各省市农业规模状态也由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调整为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分省市来看,各省市第三阶段的农业生产效率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较大。北京、天津、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及宁夏等7个省区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表明它们之前的高效率与它们所处的有利环境和好运密切相关,它们的技术管理水平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藏,其综合技术效率由0.861下降至0.23,下降的原因是其规模效率发生了变化,其余6个省市的规模效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农业生产效率相比第一阶段上升的省区共有15个,分别是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和新疆,这些省市中除山西和陕西是因为纯技术效率的上升及导致技术效率的整体上升外, 其余13个省市技术效率的上升均是因为规模效率的增长所致;这一现象说明这些地区之前较低的技术效率确实是由于比较不利的环境或不好的运气所致,而非它们的技术管理水平低。

以0.9的效率值为临界点,按照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划分,可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双高型”,即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在0.9以上的省市,包括处于技术效率前沿

面的8个省市及湖北、湖南、山东3个省,这类省市农业生产效率所需改进较少。第二种类型为纯技术效率较高但规模效率较低的“高低型”,包括北京、青海和西藏3个省区市,其纯技术效率大于0.9但规模效率在0.9以下,特别是青海及西藏,其规模效率分别仅为0.295和0.23,农业生产效率着重改进的方向为规模效率,变革的重点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第三种类型为纯技术效率在0.9以下但规模效率在0.9以上的”低高型”,包括安徽、云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吉林、广西及河北9个省区市,这一类省份在后续发展中要着重进行纯技术效率的改进,即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第四类省份为“双低型”,包括山西、陕西、重庆、河南、贵州、天津、甘肃和宁夏8个省区市,以山西省为例,其纯技术效率仅为0.552,规模效率仅为0.606,两者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类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更为困难,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一方面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11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第二阶段调整前后各省市农业生产效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确实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第一阶段及第三阶段得出的效率值与各省市的人均农业产出值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在经过第二阶段的环境因素调整后,各省市的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及规模效率值与其人均农业产出值的相关性均有明显提高,更进一步说

明应用三阶段DEA模型比传统的DEA方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更为合理和精确。(2)通过第二阶段的SFA回归分析发现,环境和随机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影响。环境因素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因素;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确实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效率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会导致投入松弛量的增加;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有利因素;自然灾害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3)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全国的平均技术效率由0.7上升到0.727,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807上升至0.843,而平均规模效率则由0.868下降至0.857,各省市农业规模状态也由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调整为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我国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以0.9的效率值为临界点,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

上述结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如下两点。第一,由于环境和随机因素确实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而随机因素是不可控因素,因而控制环境因素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之一。根据对五种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当前首先要做的是继续城市化的有序进行,其次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另外,农民收入和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并非意味着要降低农民收入及减少财政支农,农民增收是“三农”建设的主题之一,在保

证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为改变或弱化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拓宽其有效投资渠道,使其实现收入的有效配置而非盲目投资。对于财政支农,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体水平并不高,然而财政支农并没有如预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浪费,因此,应当改进财政支农支出的项目组合,尽量减少农村公共品供给系统的效率损失,同时改善农村公共品供求的外部条件,促使财政支农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我国各省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并不一致,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不足进行变革,而不应该盲目地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来发展农业。有的省市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较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无效率,如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这些地区主要是由于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导致技术效率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创新及制度变革,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建立新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另一部分省市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不足,如青海和西藏等省区市,这些地区当前更为迫切的任务是扩大现有农业生产规模,提升整体农业规模效益;应该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使农业生产由分散转向规模、由无序转向规范、由粗放转向高效发展。此外,对于山西、陕西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低的8个省市,则应该同时从管理水平的提升及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两方面入手进行变革,其任务也更为艰巨。剩余的11个省市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比较理想,但这些省市的农业发展也不能放松,应该在当前较好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在管理上全

面创新以谋求新的突破;同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以获取更好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 Farrell M1J1.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30,253-281.

[2]Kawagoe T1,Hayami Y1,Ruttan V1W1.The Inter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19,113-132.

[3]Haag S1,Jaska P1,Semple J1. Assessing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its in the Blackland Prairie,Texas[J]. Applied Economics,1993 (5),55-65.

[4] Munisamy Gopinath,P1Lynn Kennedy. Agricultur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State-Level 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2(5),1213-1218.

[5] Ball V1E1,Bureau J1,Butault J1,Nehring R1. Levels of Farm Sector Productiv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2,15(1),5-29.

[6]Ruttan V1W1. Productivity Growth in World Agricultu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6 (4),161-184.

[7] V ollrath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287719.html,nd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89 (1),202-216.

[8]Restuccia D1,Yang D1T1,Zhu X1.Agriculture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A quantitative cross-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9,55(2),234-250.

[9]Fried, Lovell, Schmidt and Yaisawarng.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2,17,121-136.

[10] 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78,2,429-444.

[11]李周、于法稳.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6).

[12]时悦.农业生产效率变动分析、分解及调整目标--基于DEA方法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

[13]宋增基、徐叶琴、张宗益: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效率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9(3)

[14]亢霞、刘秀梅.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6(4).

[15]杜文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差异研究基于时不变阈值面板随机前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

[16]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7]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 [J].科学通报,2000(17).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调研报告材料(1)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调研报告材料(1) 文档XX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依托和资源。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我们县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如何合理规划、科学地利用土地,减少土地资源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一、当前在土地使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前瞻性和稳定性不强。当前,我们在如何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和长远根本利益的矛盾上还不够科学协调,普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盲目建设、短期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土地利用在整体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和稳定性,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2、部分农业与非农业用地利用率低,土地使用单位效能不高。随着各行业的迅速发展,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与农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随着耕作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实际务农人数需求量不断降低,导致农村闲置劳动力大

量增加。同时由于务农收益过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等复杂原因,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在非农业用地方面,由于受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制约,也普遍存在不能地尽其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土建工程建设达不到规定容积率标准,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部分生产企业受市场取向、资金短缺、产业导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获取土地后,无力投资建设,造成土地闲置;或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形成半截子工程。 3、农村居民点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国农民普遍采用自然村落群居方式,有的地方还是个体散居分布。这些农村居民点大多自然形成,建设无序,布局不尽合理。且随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步伐加快,一些农村居民点减少,“空心村”现象比较普遍,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 4、土地使用监管工作还不够到位,人们珍惜耕地观念还不强。虽然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地保护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容易受到局部或片面利益的驱使而受到种种干扰,致使土地保护的监管工作难以到位,成效大打折扣。再者,由于农耕地难以快速创造经济价值,和诸多开发项目的高收益及快增值相比,人们心中的天平往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并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即为创收、盈利。而企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具备强有力的发展竞争力,势必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竞争力由企业生产效率在市场运行中转换而来。生产效率也体现了企业总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自身运营的良好程度。可以说,生产效率决定着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发展前景,是一个企业能够良好运转的命脉。 生产效率不能简单得概括为企业的生产力,它是围绕整个企业当中的生态系、群落、种群、个体等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效率。在本意上,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高生产效率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运营机制和灵活变通的协调能力。 生产效率的提升,影响因素众多,决定机制复杂。当前有很多企业面临着制度陈旧落后,生产体系庞大,设备陈旧,规制繁多而没有应变性和可操作性,资金周转困难,员工消极怠工,上级命令难以真正落实,管理混乱等等,这样一类生产效率底下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相关疑问,是什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怎样才能使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对此本文就该领域研究者的观点进行综述,简明扼要地从普遍性和共通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政府内部结构改革科学管理高效执行 二、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外部因素 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外部因素。 “看不见的手却有看得见的效果”,这指的就是国家宏观政策。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极为重大,如果“看不见的手”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效果,那么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波及整个产业、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贫穷落后的地区乃至国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是众多扭曲的竞争政策。国家不应试图通过限制竞争,构建壁垒来达到目标,相反,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竞争环境能使企业间的内部潜力得到极大发挥。“国家之所以有糟糕的政策,是因为它们只让某一类人受益”——摘自《提高生产率·法雷尔》。不当的宏观控制带来的还有资源分配不均,浪费严重产生的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的问题。比如,国家向企业征收几倍的赢利税,雇佣税,附加税和营业税等,以负担政府经费,那么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的营业成本就变得和生产效率底下,不纳税的非正规企业成本一样高,这样一来,高效的现代企业就无法从效率底下的同行那里夺走市场份额,经济的自然进化也就陷入了困境。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环境,政府就要学会放手,让一些不能抵挡市场竞争的企业被自然淘汰,这样会有更多的优质高效的企业取而代之,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下,工人面对的不会是简单的失业,而是更符合自己的,好的工作市场。 在当今市场竞争机制下,消费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部分落后的国家,政府不重消费只顾产出,以致出现经济停滞不前,产业链单一,链接不全,延伸不够,市场呆板不健全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国家快速发展的。因为生产本身创造经济价值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如果可以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则可明白只有当消费者需要的时候,商品才会体现其价值,而生产本身并不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由此看出,可以制定出一个正确的规制尤为重要。印度这类曾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政府

促进土地有效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土地有效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号角,南川区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如何按照“314”总体部署,结合我区“五区建设”的大好契机,把握时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有效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成了摆在全体南川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落实土地流转总体要求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解决好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要进一步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要按照土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利用、高效能产出”的总体目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就要建立“以技术带动产业、以人才推动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有效流转,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二、克服土地流转的现实障碍 (一)影响土地流转的客观因素 1.着力改变农民“土地情结”。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使中国农民对土地有着难以言说的情结,“一亩三分地过一辈子”的思想深入人心。要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就必须转变农民“靠天吃饭”

的小农意识,把农民从束缚他们几千年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是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和前提。 2.注意防止“土地私有”蔓延。对土地政策长久不变的认识误区,造成农村中“土地私有风”蔓延。土地政策的长久不变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承包关系不变,不等于将土地实行私有化,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也明确规定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土地政策长久不变,区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概念。正确认识现行土地政策是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要求。 3.严格控制“土地流失”问题。一是强力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永久农田保护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二是妥善处理土地政策长久不变造成的土地荒芜,完善相关法律、出台配套政策、落实具体措施,处理好由于土地承包年限延长,一旦承包主体死亡后,其承包土地未满承包年限的情况及已顺利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主体的承包关系等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因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问题,通过农民之间依法自愿的转让、出租、互换、转包等流转方式,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有效控制土地流失是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1.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农民失地后如何保障其生活。一要落实土地流转补偿措施,做好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采用了SFA模型,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C-D生产函数的假设下,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提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地区提高农业产量的策略与建议。另外,还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剖析,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标签:SFA;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新疆;C-D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1前言 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国。虽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中国的耕种面积却是非常有限的。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至今,农业生产都是国之根本,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农业产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是否是有效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的研究主要利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数据包络分析(DEA),非参数前沿模型。二,应用确定性前沿模型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前沿随机生产函数(SFA)更多用于非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受到这种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也迎来了SFA模型在农业生产中实证研究的热潮。 SFA模型的误差项可以分解为随机误差和技术非效率误差,这样做使得气候,自然灾害等非可控因素得以从误差项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的技术非效率误差更加精确。上世纪90年代,SFA分析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测量各个样本的技术效率水平,对样本间的技术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还可以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测量和分析。 SFA模型相对于DEA模型来讲,优势在于对误差的估计。并且SFA模型不仅可以对各个参数进行检验,还可以对整个函数的形式进行检验。DEA模型的优势在于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设定,本文之所以采用SFA模型,原因在于,本文的生产函数采用了C—D生产函数。 3对模型中生产函数的假设 模型中关于C—D生产函数的介绍:C—D生产函数是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 胡连昱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MPA二班 摘要:本文将就当前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土地利用率存在问题措施 农业土地利用率,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如何用最低的土地利用成本创造出最大的农业效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总的土地面积中有多少土地被开发和运用于农业,从量的方面说明人类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能力;二是指在有限的农用地上,生产出多少农产品,创造出多少农业效益,在质的方面说明人类利用土地、发展农业的能力。 一、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对土地热情减退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更多农民选择放下土地,离开农村,进城。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多,普通农业种植收入偏低,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土地投入成本提高,农民对土地投入热情减退。虽然耕作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方式依旧粗狂,效率低下,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农业在全球农业竞争中缺乏优势。 (二)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挤占 随着各行业的迅速发展,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与农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地方政府一方面迎合城镇快速扩张的需求,大搞商业开发,商品房或者商业地产,获得大量出让金,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为借口,招商引资为幌子,大量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让。许多新城、新区、新村不断涌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如雨后春笋,从农民手里拿到地后,撂荒和闲置现象严重。《中国农业发展报2010》称,从1996年到2008年,我国的耕地面积锐减1.25亿亩,年均减少104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人减少到1.37亩/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家设定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将继续被占用,阻止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迫在眉睫。 (三)农业用地遭到污染,地类等级下降。 由于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酸雨、水污染等各类污染频发,废弃物堆砌,这些都造成地类等级下降,土地生产能力减弱。 (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被毁坏比较严重 现存的许多水利设施都是沿用上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半瘫痪状态,沟渠、水库蓄水能力不断下降,耕地得不到及时灌溉,一些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田地,导致地下水水位连年下降,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的措施 (一)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普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在如何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和长远根本利益的矛盾上还不够科学协调。国家尽管不止一次的提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但是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建设用地面积还是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用地挤占严重。要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社会经济机构变化是农村土地资源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和农村土地资源供给的刚性减少,形成了我国特殊历史阶段的矛盾体。要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

如何提升工厂生产效率

第一是文化引导性不强,没有企业归属感。第二,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不配套。第三,薪酬机制不合理。 实行工资性工资即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即表现情况,按时考核,让车间绩效和个人联系起来。制度是硬性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设定一定的标准作业量,即每小时要求多少,这个标准要经过试验来定,完不成的扣工时,超标的加工时,算是半绩效式管理。 肂另外有一点员工经常旷工,你要分析原因,是员工个人问题,还是公司机制原因,比如薪酬没竞争力或整体工作氛围不好。这个需要分析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些时候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全怪员工,更多的往往是我们管理机制的问题。 有記件員工反映,即使他們已經達到昨天相當的產量,想早點下班休息一下,但是車間班長仍然要求他們加班到規定時間,致使他們雖然人坐在那裡,但是並沒有心思工作,效率要比正常慢一半以上。他們說他們理解公司要加班趕貨,但是也希望能關心其健康,一周能有一兩天晚上讓他們早點下班休息。筆者在此建議是:尽量避免疲劳作业,一周內可以有一晚上不加班自由,是否休息由各員工自己申請。 (培训) 蒇1、加強班組管理 螄班組是車間組織生産經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最基層的生産管理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經營層的決策做得再好,如果沒有班組長的有力支援和密切配合,沒有一批領導得力的班組長來組織開展工作,那麽經營層的政策就很難落實。所以班組管理應該是車間管理的重點,只有班組充滿了勃勃生機, 車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產活力。 膂2、提高員工士氣 膀提高生産效率關鍵是提高士氣,士氣越高,生産效率就越高。而士氣取決於家企業中人與人的關係,所以企業應採取新型的領導方式,實行人性化管理,对每一个员工的的身体健康水平、生活困难情况、业务水平能力等等一系列直接与员工生产、生活密切有关的情况都应该关心和帮助,消除其思想负担,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之感受到在工厂工作过程中也充满人性的真情,感受到来自工厂和领导的关爱,這樣他們也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生产工作中来。另外要想辦法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每個員工之間,員工與領導之間都能進行真誠持久的合作,實行上下意見交流,允許下級提意見,尊重下級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對於下面反映出來的問題,公司領導一定要盡快解決並回饋甚至公開給員工,否則員工就會認為這是形同虛設,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會有人提意見了。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由於車間員工他們素質存在差異,他們可能會有提出很好的問題,也可能會提出不恰當的問題,對於那些提得不恰當的意見,我們也必須向他們解釋清楚原因,因為既然有人提出這樣的意見就說明可能有一部分人存在這種想法,我們切不可以嚴厲的批評來對待他們,否則就會堵塞言路。 羅強化制度化管理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0:17:11.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郑素英 [导读] 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邢台县国土资源局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化,并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工作。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加强管理,并确保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及纠纷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比如,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由此可见,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优化,本课题围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为有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总结起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措施如下: 1.1完善非法占地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相关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年限规划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其中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可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提前规划[2]。”从这一明文条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对非法占地管理的态度非常坚决。然而,此类明文条例并没有对制裁方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使非法用地管理的实效性弱化。因此,需在非法占地管理过程中,既明确态度,又能够做出明确的惩罚处理措施,确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处理工作的有据可依。 1.2对法制监督机制加以强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法制监督机制的强化。一方面,在患者能够土地资源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在政治责任方面的意识态度,使其监管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实行全面监督措施,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动态巡查责任制度的完善构建,根据所在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于每一区域委派巡查负责人,使土地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区域;并且,还有必要注重区域巡查工作期间的相关考核制度,对巡查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2.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土地用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下面从整体规划思路和规划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2.1整体规划思路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需做好严格的规划工作,确保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需将土地实质类型、审批权限以及阶段程序等作为参考指标,确保规划工作的完整、有效。以建设公共用地的规划为例,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住宅集中分布于社区,加工产业集中在生产基地,这种规划方案能够体现合理性及科学性,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2.2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技术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注重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能够获得技术的支持,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比如在建设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工作中,其编制涵盖了土地指标、图件以及空间数据等,针对这些土地信息,需及时更新,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这种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工作获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利用GPS技术和GIS技术等,使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支持。 3.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的强化 除上述规划管理思路方法以外,还有必要对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进行强化。具体强化措施如下: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越愈紧张,这样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后备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低洼地与盐碱地这样的常年限制土地资源,均具备较大的农业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在农业开发工程中,需将水利开发作为核心,对适合农作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及开发,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土地开发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水土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3.2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化 基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避免盲目开发,需注重开发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例如:对于>15°的坡地,便需禁止开垦成为农田,需做好退耕还林以及还草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封山育草等规划工作,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强化[3]。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认识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强化,需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需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信息管理系统、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此外,还有必要做好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的强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等。此外,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充足的资金,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011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因素。我国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随着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合理评价,进而寻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成为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关注和将要探讨的问题。 Farrell(1957)最早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他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了生产效率衡量的方法,以非预设生产函数代替常用的预设函数来推估效率值,并利用数学规划求出效率前缘

线,这一般被认为是DEA的原型。随后,众多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展开了研究。如Kawagoe等(1985)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低与劳动力生产率高低关系不大而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Haag等(1993)运用DEA模型对美国德州Blacklan Prairie区域中41个郡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估。Gopinath和Kennedy(2001)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Ball等(2002)对包括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1973~1993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积累与生产效率增长是相互促进的。Ruttan(2002)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世界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别给出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路径。V ollrath (2008)使用跨国数据,探讨了农业土地分配不公时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问题。Restuccia 等(2009)使用两阶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农业劳动力效率,通过对比发现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贫穷国家总生产率较低导致。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从使用的方法角度来分,大致可分为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基于参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两种。DEA分析文献中典型的如李周(2005)对西部900县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时悦(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990~2005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宋增基等(2009)对我国2005年31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DEA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改善、和维护的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开发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使用城市土地、改善现有城市以及维护城市土地等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虽然城市化的概念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瑟尔达在1867年才提出来的,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来看,城市化进程在此前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启动。国际学术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国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农业生产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城市设施不断渐渐趋向完善和城市化功能日益强化,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城市化率为10.6%作为起点,到2000年达到36%,50年上升了25.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然而城市土地面积大,城市人口少,所以造成了城市土地大面积得不到有效利用,有很多城市土地是荒废的,所以城市化对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很大作用,面对城市土地要合理使用、充分使用、杜绝浪费土地,珍爱每一寸土地。 二,郊区化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城市。又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变得非常拥挤,产生了许多大城市病,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自由移动,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富人,向大城市的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虽然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小小改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住房、福利、娱乐、工作等方面,并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郊区化造成了城市土地的大面积浪费,使郊区很多土地成为建筑、交通、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造成大城市中心的有效面积得不到充分使用。所以在我们应该抑制郊区化,节约每一寸土地,让那些不该浪费土地不浪费,更加合理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充分利用,得到发展的最大空间。 三,城市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胡存智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国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得不够集中、不够集约,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土地集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都市圈,但这3个地区的集聚程度也还不够。 胡存智表示,不应该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用地成本太低。比如说,南方用地比较节约、北方用地比较宽松,原因就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北方太阳的高度角低,要让阳光照到屋门口,房子间的距离就要大一点。 胡存智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控制用地总量,让大家感受到资源的紧张,才会提升集约节约的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机制、制度,鼓励大家提升利用土地的强度。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增加楼层的情况,国土部规定不用补交土地出让金。 三是进一步整治和盘活闲置土地。对以前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就要进行整治、盘活,使土地流动起来。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胡存智说,要使上述措施很好地落实,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效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现在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一个集约节约用地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行。这将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更大保障。

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迅速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突出,而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又处于衰退萎缩之中。对于这种现象,胡存智认为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集聚,并不能简单地靠抬高土地门槛、提高居住成本就能解决。 胡存智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应孤立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拿京津冀地区来说,这里有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大家不一定都要往大城市挤,非要挤在一起,肯定就有各种“城市病”。 如果我们考虑城镇集群,包括周边的市、县、镇,比如说保定、涿州、廊坊等等,使它们和京津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样就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又可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种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已经在自发形成。比如许多厂商的门店开在北京的商场里,但车间或者仓库放在廊坊,顾客在北京看样、下单,第二天在廊坊把货物装车,拉到北京一家一家配送就可以了。 胡存智认为,应该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城镇集群的布局做好产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分割开来,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一个个封闭的行政单位内去孤立考虑、孤立发展,那样就变成到处摊大饼,搞成小而全、大而全。 按照国土规划优化城市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