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设计和建造的易学原理(1).

合集下载

解读中国古都—北京城

解读中国古都—北京城

解读中国古都—北京城
闫有喜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9(000)019
【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中国古都北京城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建设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阐明了中国古都—北京城的设计原理、原则及历史渊源,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规划思想及设计艺术。

【总页数】2页(P162-162,131)
【作者】闫有喜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建筑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
【相关文献】
1.评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J], 傅伟;李培生
2.城郭形态视角下的都邑动态观察r——评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J], 蒋天颖
3.传承古都记忆,构建城市夜景,经营文化品牌——北京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J], 荣浩磊; 李丽; 戎海燕
4.古都的近代化起步——1900~1911年的北京城市建设(下) [J], 王亚男
5.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对策研究课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宫历史的数学之谜:宫殿建筑的几何学

故宫历史的数学之谜:宫殿建筑的几何学

故宫历史的数学之谜:宫殿建筑的几何学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的雄伟壮丽和精确的几何设计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在这些宫殿建筑之中,隐藏着一些令人着迷的数学之谜。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中的几何学原理以及它们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宫殿的布局与坐标系故宫的整体布局采用了严谨而精确的几何学原理。

宫殿和庭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都是通过坐标系来确定的。

故宫整体分为前殿、后宫和两翼,其中前殿呈南北走向,后宫呈东西走向。

这种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布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整个故宫的几何结构,使得宫殿建筑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二、宫殿建筑的尺寸比例故宫的宫殿建筑以及庭院的尺寸比例也是根据几何学原理来确定的。

例如,故宫的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正殿、次殿和次次殿。

这些建筑的尺寸比例严格遵循黄金分割比例,即1比1.618。

这种比例关系使得宫殿建筑更加优雅和谐,给人一种肃穆而又庄严的感觉。

三、宫殿的对称性故宫的宫殿建筑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这也是几何学在设计中的典型应用。

从平面布局到建筑结构,无一不展现着对称的美感。

例如,紫禁城的中轴线作为整个故宫的主轴线,这条直线将故宫分为对称的左右两侧。

整个故宫的建筑都围绕着这条轴线对称排列,给人一种宏伟和谐的感觉。

四、宫殿建筑的三维几何故宫的宫殿建筑不仅在平面上具有几何学原理,而且在立体空间中也运用了许多几何概念。

例如,故宫建筑的屋顶采用了特殊的斜角设计,既能使得雨水顺利排除,又能提升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宫殿的柱子、门楼、回廊等构件的高度、宽度和间距等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以确保建筑的稳固和整体美感。

五、宫殿建筑的折纸几何有趣的是,在故宫的某些建筑中还运用了折纸几何的原理。

例如,著名的九龙壁就是由许多小方砖组成的,这些小方砖在设计时采用了折纸的方式进行装饰,使得整个九龙壁呈现出独特的几何图案。

北京故宫是如何建造的

北京故宫是如何建造的

北京故宫是如何建造的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的建造历经了14年,可谓历经艰辛和困难。

故宫的建造始于140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明帝国的宫殿迁移到北京,并在北京城中心修建一座宏伟的皇宫。

为了选址,朱棣邀请了众多建筑师和官员,经过多次查勘和研究,最终确定了现在故宫的位置。

故宫的建筑规模之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数以十万计的工匠和普通工人参与其中。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进行着艰苦的劳动,将原本一片平地逐渐建设成一座座宫殿和宫廷建筑。

故宫的主要建材是木材和砖石。

为了确保建筑的稳固和耐久,朱棣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来指导工人们的施工。

在建造故宫时,严格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则和传统。

故宫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一系列的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进行划分,以保证皇帝和贵族的尊贵地位得以彰显。

故宫的建造过程中还遵循了许多宗教仪式和迷信观念。

在施工开始前,建筑师和工匠们要进行一些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以求安全和吉祥。

此外,还要选定一个吉利的日期来动工,以确保建筑的吉祥和繁荣。

在建造过程中,故宫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由于中国的地震频繁,建筑师们不得不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地基结构,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此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也给建造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工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复。

在完成故宫的建设后,明成祖朱棣亲自参观了故宫,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宫仪式,宣告故宫正式启用。

从此之后,故宫成为了明清两代皇帝及其后妃和宫廷官员们的居住之地,担负起了政治、文化和仪式活动的重任。

总结起来,北京故宫的建造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历经14年的努力和奋斗。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如今,故宫已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人们的关注和赞美。

每日易学:《周易》与建筑

每日易学:《周易》与建筑

每日易学:《周易》与建筑《周易》对中国建筑学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在古代,它以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以及阴阳协调的原理,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风水学。

同时也使得这一学问,在中国的建筑学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以北京城及故宫为例,北京城按照《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将皇宫称为紫禁城,以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应。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天朗三垣。

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寝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爻泰宫。

三宫名称皆合乎《周易》中乾为天,坤为地,乾为君,坤为臣,乾为父,坤为母的原则,所谓乾天清轻上扬,坤地重浊下凝,地天爻合而成泰,人伦之大吉。

围绕三宫又分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合之十五,以应河洛中轴运枢之妙。

东西十二宫,以应十二生辰,象征妇道遵从地道,无成有终。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喻面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宇。

皇城大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星宿。

内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

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下。

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

中轴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运用《周易》理念的典型案例,同样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世界蓍名建筑师贝聿铭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无论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都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易学的象数。

与符号,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由此可见《周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思想,依然在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600 年屹立不倒 紫禁城有何建筑奥秘

600 年屹立不倒 紫禁城有何建筑奥秘

|封面故事|◎编辑|彭扬600年屹立不倒紫禁城有何建筑奥秘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 All Rights Reserved.故宫古建筑的梁与柱采用榫卯节点形式连接,梁端做成榫头形式,插入柱顶预留的卯口中。

地震作用下,榫头与卯口之间反复开合转动,并产生少量拔榫。

拔榫即榫头从卯口拔出,但不是脱榫,榫头始终搭在卯口位置。

这种相对转动也是摩擦减震、隔震机理的体现。

柱顶之上为斗拱。

斗拱由坐、拱、翘、升等小尺寸构架由下至上层层叠加而成。

地震作用下,这些细小构件之间相互挤压、错动,可耗散大量地震能量,并能够延长建筑的晃动周期,产生隔震效果。

地震结束后,这些小构件基本能恢复到初始位置,并保持完好。

此外,厚重的屋顶犹如一个胖子,在外力作用下晃晃悠悠地往复摇摆,但始终保持稳定不倒,起到了很好的隔震效果。

据统计,自紫禁城建成以来,故宫古建筑经受了大大小小至少222次地震的考验,其中不乏像1679年北京平谷发生的和1976年唐山发生的在周乾看来,故宫古建筑之所以能抵御非常罕见的地震,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这些古建筑在历朝历代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保养。

在古代,皇帝每年都会安排大量经费用于紫禁城建筑的修缮,并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修缮工作。

如明代为工部营缮清吏司,清代为内务府营造司。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先后成立古建部、工程管理处、修缮技艺部来对故宫古建筑进行定期维———————————————紫禁城古建筑群建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600年来,它们历经各种自然灾害而基本无恙,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

它有哪些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哪些科学精巧的设计?———————————————抗震功夫如何炼成———————————————一段“故宫建筑模型在强震模拟中岿然不倒”的视频曾在微博上走红。

这段视频来自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制作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

故宫的宫廷建筑与科学方法

故宫的宫廷建筑与科学方法

故宫的宫廷建筑与科学方法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在艺术和文化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建筑技术和科学方法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创新。

以下是一篇关于故宫宫廷建筑与科学方法的简短作文。

---**故宫的宫廷建筑与科学方法**故宫,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皇家宫殿,不仅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群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科学方法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卓越成就。

首先,故宫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古代的风水学说。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背靠景山,面向太和殿,整个建筑群落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既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展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其次,故宫的建筑设计和施工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

例如,太和殿的屋顶采用了“斗拱”结构,这种结构不仅美观,而且能有效分散屋顶的重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故宫的建筑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如木材需经过防腐、防虫处理,砖瓦则经过高温烧制,以确保建筑的耐久性。

再者,故宫的建筑装饰同样蕴含着科学原理。

如宫殿的彩绘、雕刻等装饰艺术,不仅美观,还具有防潮、防腐的功能。

而宫殿中的铜器、玉器等装饰品,也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最后,故宫的建筑还融入了古代的天文、地理等知识。

例如,宫殿的朝向、门窗的位置等都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相吻合,以确保宫殿内部的采光和通风。

总之,故宫的宫廷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代科学方法在建筑领域的生动实践。

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中国人在追求美的同时,也不忘科学与实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故宫建筑的科学方法,包括选址布局、建筑结构、材料选择、装饰艺术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融合,展现了故宫建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故宫建筑的奇妙结构与设计

故宫建筑的奇妙结构与设计

故宫建筑的奇妙结构与设计故宫,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宫殿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结构与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索故宫建筑的奇妙结构与设计。

首先,故宫建筑以“中轴线”为核心布局,整体呈南北走向,象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了紫禁城、午门、三大殿和后三宫,布局严谨而有序。

这种布局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宇宙和谐与人类和谐的关系。

其次,故宫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形式,注重了对称和均衡。

故宫的建筑群共有九进,前后三进分别代表了皇帝的权力与尊严,中央进为重点与核心。

每个进里都有一个大院落,院内有主殿和侧殿,形成了一种小型的建筑群。

这种布局使得整个故宫建筑群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息,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其三,故宫建筑注重空间的分隔和连贯。

在建筑中,使用丰富的木结构与装饰,形成了多间房间。

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有些作为皇帝居住的住所,有些用作办公场所,还有些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活动。

这种分隔和连贯的设计,使得故宫的空间分区明确,各功能间相对独立,同时又可以流畅地连接在一起。

接下来,故宫建筑采用了丰富的装饰元素,使其更加美观瑰丽。

故宫的宫墙上镶嵌着彩绘瓦片,以图案和颜色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庭院内种植着精心修剪的奇花异草,与建筑相得益彰。

宫廷内的建筑物装饰着金碧辉煌的宫殿顶、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图案。

这些装饰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理念。

最后,故宫建筑还注重了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故宫建筑群周围修建了高墙,形成了独立的空间。

墙外是宽阔的护城河,与皇城墙相连。

水光潋滟的护城河为故宫增添了一份静谧与庄严。

此外,故宫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与建筑本身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这种结合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北京故宫的易学风水文化

北京故宫的易学风水文化

第44卷第14期• 1〇• 2 0 1 8 年5 月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4 No. 14 May. 2018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14-0010-02北京故宫的易学风水文化王乾张潇(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风水,也称堪舆,源自原始时期,是古时人们为获得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总结出的选址、相地、设计、规划的经验。

风水 在封建时期为帝王之术,是皇家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和风水建筑,从故宫的选址、设计、规划中涉 及的风水因素探究其形成理念,揭示其神秘的风水内涵。

关键词:北京故宫,风水,规划,建筑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1故宫旧称由来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始建于 明成祖时期,是在元朝大内旧址的基础上,向南稍移而建,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以三大殿为核心,占地72 hm2,共有大小宫殿 70余座,房屋近万间,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和风水建筑之精华。

金碧辉煌的故宫被称为紫禁城的说法有二,一是与风水中“紫气 东来”的典故有关。

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从东而至,因此紫气被 认为象征吉祥,紫禁城的“紫”字就代表着皇家祥瑞的意思,而且 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是百姓的禁地,因此被称为紫禁城。

另一说法是风水崇尚“天人合一”,故宫仿宇宙“天宫”而建,在古 人看来,天地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且互相对应,地上有权力至高无 上的皇帝,天上就有统领一切的天帝,地上有皇宫,天上就有紫 宫。

紫字取天上星官三垣之中,中垣紫微之意。

紫微宫居于宇宙 正中心,是天帝的居所,那么天子居住的宫殿也应为紫宫,紫为 “紫微正中”之意,意味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紫禁城由此而来。

2故宫建筑布局风水故宫在规划布局上,基本是参照《考工记》等封建传统的礼 制,渗透许多儒家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称原则。

儒家 讲究中庸和谐,“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千年来,逐渐演 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都北京设计和建造的易学原理 (1)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

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

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那么,古都北京是按什么原理规划和设计的呢?那些设计格局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其含意是什么,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对古都北京进行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的一大奇书,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之渊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学著作和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化典籍。

《周易》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古都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

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

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

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

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

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

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

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

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

”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

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

周易《系辞》曰:“天地??,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

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

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

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

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

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

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教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两件。

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146)他显然从“价值优先”的立场,不仅把“尊德性”放在首位,而且更要以之统率“道问学”。

然而,我们充分注意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为学之方”上有差异的同时,又不应将之看得过为严重,以至认为一者为知识主义而另者为反智主义。

(147)实在说来,两者只是道学内部的分野。

从经学思想史角度论究其本质,无论程朱理学,或者陆王心学,都是以“天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哲理基础的。

换言之,在他们那里,儒经都只是为其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学思想体系了必要的经典依据。

从此来看宋明时期所谓“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倒是明代朱学家程敏政从其“道一”立场出发提出的看法颇有番道理。

敏政说:中世以来,学者动以象山藉口,置尊德性不论,而汲汲乎道问学,亦不知古之所谓问学之道者何也?或事文艺而流于杂、或专训诂而入于陋,曰我之道向学如此,孰知紫阳文公之所谓道问学者哉!在他看来,“所谓尊德性者,知吾身所得皆出于天,则无竞发食息之不当谨,若《中庸》之‘戒慎’、‘玉藻’、‘九容’是也;所谓道问学者,知天下无一事而非分内,则无一事而非学,则如《大学》之‘格致’、《论语》之‘博约’是也。

……大抵尊德性、道问学,只是一事。

” 尊德性与道问学“交养而互发,废一不可”,如果“尊德性而不以道问学辅之,则空虚之谈;道问学而不以尊德性主之,则口耳之习:兹二者皆非也。

”他以这种本于《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说而又百所发展的思想来考察朱、陆之学,辨析二者异同,既认为朱、陆最终在“尊德性”、“道问学”相统一上“殊途同归”,又指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认“朱子之为学,泛观约取、知行?进,故能集大成而宪来世也。

”(148)应该说,至少从经学思想史上来看,程氏之论不仅符合朱、陆思想实际,而且也契合着儒家元典精神。

综而论之,宋明道学家着眼于建立儒家心性哲学,注重理、气、心、性等范畴的阐释。

他们或讲“体认天理”,或讲“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意在指示意义的源头,以实现一种内在的超越。

就其整体倾向而言,所论心性二重化,故有性与情、理与欲、公与私、道与器、道心与人心、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等的截然对立:其中的一个方面被抽象化、形上化,成为信仰、体认的对象,而另一个方面则加以贬抑,作为现实社会的流弊而加以批判。

道学家对于经典的诠释,服从于他们这种思想体系的需要;尽管其间有理学与心学的分疏,但其实质并无区分。

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

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教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两件。

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146)他显然从“价值优先”的立场,不仅把“尊德性”放在首位,而且更要以之统率“道问学”。

然而,我们充分注意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为学之方”上有差异的同时,又不应将之看得过为严重,以至认为一者为知识主义而另者为反智主义。

(147)实在说来,两者只是道学内部的分野。

从经学思想史角度论究其本质,无论程朱理学,或者陆王心学,都是以“天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哲理基础的。

换言之,在他们那里,儒经都只是为其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学思想体系了必要的经典依据。

从此来看宋明时期所谓“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倒是明代朱学家程敏政从其“道一”立场出发提出的看法颇有番道理。

敏政说:中世以来,学者动以象山藉口,置尊德性不论,而汲汲乎道问学,亦不知古之所谓问学之道者何也?或事文艺而流于杂、或专训诂而入于陋,曰我之道向学如此,孰知紫阳文公之所谓道问学者哉!在他看来,“所谓尊德性者,知吾身所得皆出于天,则无竞发食息之不当谨,若《中庸》之‘戒慎’、‘玉藻’、‘九容’是也;所谓道问学者,知天下无一事而非分内,则无一事而非学,则如《大学》之‘格致’、《论语》之‘博约’是也。

……大抵尊德性、道问学,只是一事。

” 尊德性与道问学“交养而互发,废一不可”,如果“尊德性而不以道问学辅之,则空虚之谈;道问学而不以尊德性主之,则口耳之习:兹二者皆非也。

”他以这种本于《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说而又百所发展的思想来考察朱、陆之学,辨析二者异同,既认为朱、陆最终在“尊德性”、“道问学”相统一上“殊途同归”,又指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认“朱子之为学,泛观约取、知行?进,故能集大成而宪来世也。

”(148)应该说,至少从经学思想史上来看,程氏之论不仅符合朱、陆思想实际,而且也契合着儒家元典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