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田园诗素材

合集下载

7、归园田居(其一)

7、归园田居(其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馀情。——《咏荆轲》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拟古诗·其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 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陶渊明前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愿入世济民。
园田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 陶渊明描写了怎样的田园?
自然、简朴、安详、和谐、生机
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品读·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双关:
尘杂——灰尘/杂务 虚室——屋舍/内心 自然——田园/本性
小结:
•内容:对官场的厌恶、回归自然的愉悦。 摒弃世俗,回归田园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回归本性,心旷神怡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 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宋代谢灵运为代表。描 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隐居生 活等。
对两处栖居地诗人情感截然不同,请分析。
对官场 对世俗社会
厌恶。用“网”“羁”“池”“樊笼”为喻, 表现对官场束缚自己的厌恶。 “三十年”是心理时间,“受够了”对生命 的浪费消耗。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 冲淡平和的内心——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能够放 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毅然决然地弃官归田, 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 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 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识——肯定生命独特的姿态和 情调,对生命本身的超功利的欣赏,有着清远旷达 潇洒飘逸的美。
•形式: (1)比喻 (2)双关 (3)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有五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归园田居》中的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1.素材摘抄:
归园田居,安得猗猗之群鸟,得意忘形之竹萧。

(第一首)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第二首)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第三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四首)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五首)
2.适用话题:
自然与田园:可以用来描述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人生哲学:可以用来探讨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诗意生活:可以用来表达对诗意、浪漫生活的追求。

超然物外:可以用来形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

陶渊明:可以用来谈论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美学欣赏:可以用来分析《归园田居》中的美学价值,如对自然美的描绘、对生活的感悟等。

文化传承:可以用来探讨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传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现代生活:可以用来反思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朴生活的理念。

《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因此在谈论相关话题时,可以引用这些诗句来增添文采和深度。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归园田居素材摘抄及适用话题
【原创版】
目录
1.归园田居概述
2.素材摘抄
3.适用话题
正文
【归园田居概述】
《归园田居》是明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共有五首。

这组诗歌主要描绘了诗人摆脱官场世俗,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素材摘抄】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第一首《归园田居》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误入尘世,沉浮三十年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首《归园田居》
这句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悠然地望着南山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悠闲与自在。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第三首《归园田居》
这句诗以羁鸟和池鱼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第四首《归园田居》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南野开荒,坚守田园生活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5.“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第五首《归园田居》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人生如幻化,最终一切都将归于空无,强调了诗人追求自由、自然的人生态度。

【适用话题】
1.自然与自由: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2.社会不满:诗人通过误入尘网、羁鸟恋旧林等比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

3.人生态度:诗人以采菊、开荒等场景展现了自己悠闲自在的人生态度,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年少时并不迎合世俗的韵味,某情本喜欢山野。

误入尘网之中,一去竟已三十年。

困鸟留恋旧林,池中鱼思往昔深渊。

在南野边疆开垦荒地,守着朴素心情归隐园田。

方圆十余亩的房屋,草屋某间。

榆柳荫庇屋后,桃李绚丽堂前。

远处人村朦胧可见,墟里炊烟袅袅。

深巷中传来狗吠声,桑树颠顶鸡鸣不息。

户庭清静无尘扰,虚室宁静有余闲。

长时间被困于樊笼之中,如今终于重返自然。

少年时光并未沾染世俗的气息,我的本某钟爱山野之间。

无意间迷失在尘世的纷扰中,一去竟已过去三十年。

笼中的鸟儿留恋着过去的山林,池塘里的鱼向往着曾经的深渊。

我愿在南方的边野开垦荒地,守护着朴素的心归于田园。

方圆十余亩的房屋,茅草搭建的屋舍某间。

榆树和柳树的荫蔽在屋后,桃树和李树的花儿点缀在庭院前。

远处的村庄在朦胧中隐约可见,村落里弥漫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狗吠声,桑树上的鸡不停啼鸣。

庭院内清静无尘的打扰,屋内宁静悠闲。

长时间被困于官场的纷扰,如今终于回归自然。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是其写景之精彩,通过运用白描手法,远景和近景相互辉映,呈现出丰富的画面。

此外,对偶句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中情感更加深刻。

语言质朴自然,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使得整首诗更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第2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赏析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

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

理,整顿。

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

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

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

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陶渊明〔魏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乐趣素材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乐趣素材

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

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

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

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篇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

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

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

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

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

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

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浅谈陶渊明理想社会之构造素材 (1)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浅谈陶渊明理想社会之构造素材 (1)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溪诗话》卷五)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

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

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

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

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

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

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

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

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轲》。

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悲叹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

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试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赠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传为苏李赠答的诗歌以叙离情见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以抒幽愤著名,刘桢的《赠从弟》表现了高洁的品格,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展示了洒脱的情趣。

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帷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诗里有欢聚的回顾,有离别的伤感,也有殷勤的叮咛,语重而情深。

在以上五类题材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并非“柱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

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可见陶渊明也还是重视家族的荣誉和门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