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7年版课程结构之比较
新课标有什么特色: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比较

新课标有什么特色: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比较教育部于2003年和2017年分别出台了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版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它们有哪些不同呢?一是指导思想不同。
03版本的表述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17版本的表述则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二是任务不同。
17版本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03版本没有相关表述。
三是目标指向不同。
03版本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是教学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17版本则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并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融合在“核心素养”的范畴中。
17版本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文本始终,从而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鲜明特色。
所以新课标也称为核心素养版,而将03版称为知识能力版。
四是目标体系展开方式不同。
03版本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阐释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而17版本则将目标细化为十二个方面: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其中前三个方面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有关,四至六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有关,七至九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有关,十至十二与“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关。
大致说来,03版本沿方法能力层面展开,17版本沿素养构成层面展开。
17版本目标体系分三个层级,相对简洁明了;而03版本分四个层级,更加复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国国家教育部制定和发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普通高中语文教学。
该教学大纲根据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统一的指导。
该课程标准共分为11个板块,分别是:引言、课程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和体系、学科认识与素养、基本实践活动、常规学习活动、教材要求、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研究、课程实施与管理、后记。
引言部分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旨在强调语文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
课程基本要求部分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目标和体系部分界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体系。
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能力与品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学科认识与素养部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要求。
包括: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任务、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等。
基本实践活动部分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包括口语表达、写作、阅读与欣赏、研究和批评等方面的活动。
强调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常规学习活动部分详细描述了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常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教学、作业、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和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活动。
着重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材要求部分规定了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和使用要求。
要求教材内容具有思想性、学术性、教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要求教材体现多样性和开发性。
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介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法。
强调多元评价、能力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开展课程实施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高中语文新旧课标对比研究

高中语文新旧课标对比研究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1.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2.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3.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1.新版课标与旧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新版课标,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展开,目标具体明确,内容丰富,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四、课程结构的不同1.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2.新版课标每个部分的课程,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开,每个部分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3.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五、附录的不同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3.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24.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25.《孟子》一则(敢同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26.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不能也)《庄子》27.谏逐客书李斯28.兰亭集序王羲之29.滕王阁序王勃3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3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32.古代文论选段(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子后)曹丕(3)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统一规范的高中语文教育标准,对于规范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研究述评,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来看看这一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总则,包括课程标准的性质、任务和意义;二、课程目标,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三、课程内容,分为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文学修养、文化意识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四、课程要求,包括思想政治、语言文字、文学修养、文化意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五、学法指导,主要包括学法指导原则和方法;六、教学安排,包括总体规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该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它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文学修养、文化意识和社会实践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该标准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具体安排和方法提出了具体指导,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
在教师看来,这一标准意味着更高的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这也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标准所制定的任务。
在学生看来,这一标准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需要更加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更多地参与课外的文学阅读和文化实践,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怀。
这种多元、综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符合当今时代的语文教育理念和发展趋势,强调了多元、综合的语文教育理念,突出了文学、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板块涵盖了整个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旨在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5.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表达和交际技巧。
2.阅读与鉴赏:包括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文化解读。
3.写作与表达:包括写作技巧和创意写作。
4.文化素养与人文关怀:包括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以及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5.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包括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6.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际操作、课外阅读、实践体验等。
三、课程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水平:1.语言文字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2.阅读理解能力: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文本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3.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4.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能够进行规范的写作和有效的表达。
6.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板块涵盖了整个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基本比较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基本比较
近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
修订,新课标是国家政策,也是材编写和新高考命题的依据。
高中语文的状态是新课标、新高考、材(高一)+旧教材(高二、高三)。
材以“人文主题”和“研究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
其中,“人文主题”涉及面宽,聚焦在“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
担当”三方面,每个单元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研究任务群”则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每个单元都设计有若干指向“语文
核心素养”的研究任务。
相比旧教材,整合度更高。
材是新课标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高考命题内容和载体选择的参考样本。
虽然材需要各方满意,但它是解决近几年高考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集中载体,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培养人才是长远教育目标,选拔人才则是当下高考目标。
因此,新高考的很多特征已经被明确在新课标里,体现在材里,对教学产生了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①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教育部于1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与2003年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有多处变化。
首先,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其次,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同时,附录部分对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进行了调整,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除了选修课程举例。
新版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研究、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研究任务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研究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研究。
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同时,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建构研究任务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的研究任务,使学生能够在研究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提高研究动机和研究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7年版课程结构之比较一、比较两个版本设计课程结构的思路和依据(一)设计课程结构的思路与依据2011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的思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的依据: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忌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4、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
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求;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要求。
(二)两个版本设计课程结构的思路、依据的异同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是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完成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两个版本都介绍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路或依据。
在这里,两个版本都强调了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课程结构安排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
2011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了这样表述:“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思路或依据做了更为详细论述,补充了较多内容,其关键之处有三:第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更加重视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二,新课标准程的课程结构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任务。
提出了新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三,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明强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实践话题和情景。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把“树人”的目标放在突出位置。
不光如此,还解决了语文学科老大难问题-----语文学科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试图用学习任务群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界的难题。
二、比较两个版本课程结构(一)两个版本的课程结构2011年版高中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
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上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
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
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必修其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
对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二)两个版本的课程结构的异同两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本的课程结构都设计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完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具体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自由。
学校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课程的时间和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
这展现了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理念。
这次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的修订上下了很多功夫,修改内容比较多。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
2011年版课标写到:“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
”这次修订的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反映时代的要求”“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
”在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没有把这两点写进去,但从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来看,这两点也是贯穿其中的。
这次修订的课标基于“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的理念,特别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
2、课程结构改称“模块”为“学习任务群”2011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必修课程(A)分为“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
课程标准对模块提出了要求,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要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把必修课程分为7个学习任务群,这7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011年版课标提出了“模块”概念。
它是模块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把以前语文课本中“单元”换了个说法。
按照这个课标编写的五本必修课本与以前以“单元”为架构的语文课本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2017年版语文课本又提出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
顾名思义,学习任务群强化了任务意识,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
这样设计课程结构旨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成语言建构和运用。
以单元或者模块为架构编写的语文课本,任务不明确,老师怎么指导、怎么教学随意性很大。
新的课程结构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3、课程结构要求学生达成的能力层次更清晰2011年版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通过五个模块达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
选修课程通过“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五个系列达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
2017年版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这三种课程不仅考虑了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
必修课程要求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学习。
这里对能力层级要求逐步提升,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层级非常清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课程内容也必然有较大的变动,语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应随之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