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完整word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完整版)2017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2017语文新课标教育部于1月16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XXX介绍了该标准的修订情况。
教育部组织了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并于2017年底印发,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相较于2003年版有哪些主要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增加了哪些新内容?下面为你总结了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研究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了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研究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研究,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1-6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7

语文课程标准2017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它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前瞻性和整体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它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再次,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强调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最后,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义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它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学科性和学术性,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
这一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关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指导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留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合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统统。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统统地讲述小故事,能扼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齐。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喜悦。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明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到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齐。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崇、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烦,能抓住要点,并能扼要转述。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