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城市化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城用地规模扩大 城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不断上升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化现象

起步晚,开展快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探究 3]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 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城市化(公开课)ppt课件

城市化(公开课)ppt课件
① 曲线,表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3)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是:
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趋于缓慢,甚至停滞,
出现逆城市化
(4)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会经济
最新课的件发展水平。
34
读右图,分析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 什么差异?
美国、英国开始早; 印度、巴西开始晚。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不明显
合作探究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3、不同阶段分别出现什最么新课件现象?
18
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 常见问题
阶段
速度 展趋势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后期 阶段
低 缓慢
(20—30%)
较高 迅速
讨论
从你自身感受出发,你认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 造成怎样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 地理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最新课件
37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最新课件
38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项目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来源
3. 城市化速度
最新课件
25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 起步早
工业革命开始早
达 水平 国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革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乡村 人口转 为城市人口
家 速度发展趋缓,甚至停滞 人口增长趋缓,城市中心区衰落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 优劣,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谁、鼓励谁。 这是因为:
·从空间角度看,各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千差万别,应走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从时间角度看,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 发展阶段不同,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战略;
·从城镇体系的结构完整性看,不同规模层级的 城市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优位经济效益
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额外”经济 效益。其表现形式有: o 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 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 火车编组站); o 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o 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 旅游资源)。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 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于重 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 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o 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o 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3.中国城市化道路分析
(1)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 础和前提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城 市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域的发展 (3)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增长 (4)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打破传统的 “二元结构”,从城乡统筹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
四、城市现代化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城市化》人教版PPT精品课件

《城市化》人教版PPT精品课件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7.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 学批评 的职业 公信力 需要树 立,批 评家需 要贡献 学术良 知。果 真如此 ,对诗 歌和读 者,都 将是福 音。

8.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 自我, 吸收各 地音乐 ,器乐 发达, 演奏形 式丰富 。金、 石、土 、革、 丝、木 、匏、 竹,皆 可作乐 器。乐 曲类型 已有祭 神乐、 宴乐、 军乐、 节庆乐 等区别 。玄宗 时已有 超百人 的大型 交响乐 团,其 演员按 艺术水 平分为 “坐部 伎”与 “立部 伎”。
AA..国家模中式部1 崛起的需B.要模式B.2 地理区位相同 CC..当模地式基3础设施完善D.模D式.寻4 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广州亚运会以一滴水引发的开幕式,“我们就是以水为主题,从 一滴水开始到漫天大水,然后结合远航的大船展现广州作为海上 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特点。”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图37—4), 回答8~9题。
8.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连线
9是正AC.ABCD确......全矿下京沪珠辽的国产列津宁 江 中(是最资与唐杭 三 南C大源珠工工 角 重()的丰江业业 洲 工C侨富三基基 轻 业乡角)地地工基之洲—业地—一地——基—区甲乙—地城三甲三—BD市角三角—..国临群洲角乙洲际江发洲三国面育角内海不洲经的相济地关背理的景位因置素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8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c>b>a
a
c
新郑
4.各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A.界线分明,层层嵌套 B. 界线分明,彼此相离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D
c
b
a
再见
本节完
Next:《城市化》
C
B
互 动 释疑 解 惑
(3)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合理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越少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D.城市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少,平均距离越近
C
4.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
读图探究
1.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
三个
读图分析:
我国城市的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读图分析:株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株洲沿铁路发展起来——火车拉来的城市
沿海分布
青岛
大连
总结: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宽广→扩大服务范围
交通:便利→扩大服务范围
(四)城市等级的提升条件
资源条件—
气候、水源
土地(地形、地价、后备土地)
资源(矿产、旅游)
支撑发展
经济因素
工农业基础:提供丰富的物资
经济腹地及经济水平→促进发展
社会因素:政治、国防、宗教
互 动 释疑 解 惑
(1)该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新余市 B,渝水区C.南昌 D.珠珊镇(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城市圈中,南昌市的服务范围最大B.与渝水区市相比,新余市的服务种类少C.与新余市相比,渝水区提供的服务种类少D.与珠珊镇相比,渝水区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世界特大城市
2、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
1、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3)工业集中地域又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配套性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要分析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它的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影响减弱军事、宗教
影响城市 的新因素
科技、旅游
自古至今 影响巨大
政治、交通
二、城市体系
1、城市在区域中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
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基本活动 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这些相互联 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形状
市场原则 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均质平原上,消 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 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 正六边形 ,中心地则位于其的 中心点 上。
(3)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一般相
分布规律: 都位于中低纬度 地区河流中下游
的平原地区
中美洲
大四探多大究位文活于明动河 古2流 国:的 所世中 在界下地上游。最的这冲些早积地出平区现原气的上候城,温市也暖它正、好光们是热的世充分界足、 地布形有平什坦么、规土律壤肥?沃这、些灌地溉区便在利自,使然农环耕境业上得有到什极么大 发共展同,特能点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成 熟 阶 段
早缓

大 (70 %)
相适 应
农业现代化 的发展,大 批农业劳动 力向城市移 动
城市→郊
出现人口 区、城镇
逆城市化 和乡村
现象
(郊区城
市化和逆
城市化)

展加

中 国
速 晚快 阶
低 (40 %)
家段
不相 适应
城市经济畸 形发展,人 口增长过快 农村劳动力 过剩
造成很多 乡村→城市 社会问题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学案P54卫星城建设对城市发展意义) 5、控制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使人口适应于环境承载力
6、制定城市规划,使城市向着符合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城市热岛环流(学案p33)概念、 成因、影响、应用、热力环流方向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交通、通信的发展 ②城市地价上涨 ③大城市就业困难、环境恶化 ④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 完善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 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利影响(学案)
表现
影响
成因
环境资源 大固气体污废染弃、 物水污污染染、噪声污染、工通业工“ 具三、废建”筑排工放地,噪交音
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建设导致大量土 地被占用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 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 质恶化
产业和人口集中, 用水量增大
交通问题 城市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居住问题
住房紧张
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 社会问题 秩序混乱
城市人口剧增, 大城市迅速膨胀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措施
1、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要开展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治理工作,大力加强绿化建 设。 2、增加绿地面积 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建立交桥,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错开上下班时间。
城市化的标志
3、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原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总数超过发达国家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地图册P52) 城市化水平%
90 成熟阶段(逆城市化)
70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
30 缓慢发展阶段
矿产资源:工业革命以后
• 交通区位 • 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
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 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济宁衰落的原因: • 1、京杭大运河的淤塞 • 2、京沪铁路的建成 • 3、海上运输的发展
如何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首先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 么原因使它在某一个地点发展起来的(自 然因素)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阶段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学案)

国处 起目发
家阶 步前展
类段 时速水

间度 平
城市 人口 比重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原因
后果
城市化表 现(迁移 方向)
发 达 国 家
3、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
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 体,称为城市体系。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 南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中心地的概念
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 提供商品和服务 的场所。 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复习课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形成具备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基本前提)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集市(促进作用)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两河流域)
尼罗河谷地 (三角洲)
黄河、长江中下 游平原
印度河流域 (三角洲)
3、世界城市发展进程
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阶段 时 间
18世纪产业 第一阶段 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
一 .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
乡村相对独立。
第二阶段
产业革命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 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 乡差距扩大。
第二次世界 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
第三阶段 大战以后
大城市带.还有,“科学城”,“大学 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人口城市化
农村地区 → 城市地区
地域城市化
农业活动 → 非农业活动 生产活动(经济)城市化
2、城市化的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数量增加 (4)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水资源、气候条件、地 形因素、矿产资源
和地质条件等
交通条件、政治因素、 宗教、军事、旅游、科 技、文化、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等
气候:城市多分布气温适宜、降水适度 城市在中低纬度地带、沿海地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便 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多沿河谷分布 干旱地区:城市多分布绿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