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最新精选】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之谜

如何解释“里昂替夫迷之谜”?(出自第三单元)一、该问题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替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二、对里昂替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之所以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2)存在人力资本。
H-O理论所说的资本要素仅仅包含实物资本,而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参加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剞,这就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H-O 理论不能成立;(4)自然资源稀缺。
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替夫之谜的相关学说对于“里昂替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1.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2.新要素贸易理论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3.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4.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5.人力资本说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替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与原因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与原因里昂惕夫之谜(TheRiemannHypothesis)是一个数学的悬念,它被广泛认为是未被解决的最重要的数学悬念之一,也是被数学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数学问题。
它的证明即便能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也可能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大突破。
里昂惕夫之谜的诞生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德国数学家里昂惕夫(Bernhard Riemann)提出了关于素数(Prime number)分布规律的一个假设,即假设所有素数点值函数(zeta function)的特定值都在公式(formula)的实部(real part)中一半是有理数(rational number),另一半是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这一假设表明着,所有素数和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关系,就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实部值,并且这些值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然而,里昂惕夫之谜却一直未能被证明,令许多数学家都为它发愁。
虽然里昂惕夫之谜的解决一直未能成功,但是它的解释却已被一些数学家根据其规律及它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假设。
其中,最受尊崇的假设莫过于“大数定律”,即“当给定一个正整数n时,素数分布规律可以用(log n)来表示。
”至于其他假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非素数分布”,“质数分布”等。
尽管里昂惕夫之谜仍然无法被证明,但是它的理论依然存在着,并且它的一系列假设对于理解素数分布规律是有帮助的。
其实,里昂惕夫之谜的本质是源于素数分布规律的谜团,它也被许多数学家认为是一个未解决的传统问题,因为其在现代数学理论中仍然是一个未知的数。
它可能隐藏着一些未被发现的定理,或者它也可能只是一个无解的数学难题。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素数的深入研究都非常重要,以了解它们最终的分布规律,并为数学理论建立更完善的模型。
另一方面,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大量研究,也得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素数模式的可能性取决于越大的素数可能性,越复杂的数学问题可能会出现。
名词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名词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Leibniz)是著名的17世纪德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以及哲学家,他以其多样化的研究成就而闻名于世。
里昂惕夫的成就在今天依然令人瞩目,他的观点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奠基。
尽管里昂惕夫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他却有一个神秘而充满误解的问题: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指的是里昂惕夫和他的哲学思想。
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总有一种统一的理性”,即,什么会发生,即使整个宇宙也在变化,总是有一种原则贯穿其中,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即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的原则。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概念,它蕴涵着里昂惕夫的哲学思想,数学、科学、物理和其他学科都能从里昂惕夫之谜中受益。
里昂惕夫之谜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安斯特海信提出的,他称里昂惕夫的思想令人困惑,甚至有些神秘。
安斯特海信引用里昂惕夫自己的话说:“任何人,对于大自然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以下特点:即,一种统一的原理,一切都可以用它解释,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某种关系,以及潜在的动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曾被部分学者视为费马大定理的“另一面”的原因。
里昂惕夫之谜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子孙后代和社会团体的观点,因此它对加强社会正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秩序以及未解之谜。
通过里昂惕夫之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应对自然界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里昂惕夫之谜是宇宙的一个谜,它可能永远不会被解开,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因此,我们建议人们更多地探索里昂惕夫之谜,以期有所收获。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课件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商品结构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与该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等因素不符。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成为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02
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
谜题的描述
01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 际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但资本相对稀缺,理应出口劳动 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VS
引发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促进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解释了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动因,弥补了 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
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里昂惕夫之谜揭示了国际贸易可 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 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论总结
结论总结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但美国出口并未 相应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不符。 经过研究,里昂惕夫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企 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管理、品牌等非物质比 较优势,而非传统的物质比较优势。
研究展望
未来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首先,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比较 优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其次,研究其 他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和原因。 最后,探索如何利用非物质比较优势推动经 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
启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H-O模型的适用条件 和适用范围,以及不同行业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差 异的原因和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技术 进步、贸易成本、市场规模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

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
里昂惕夫之谜,又称德国惕夫之谜,是一个在欧洲诞生的历史性谜题,它令现代研究者们着迷。
这个惕夫之谜由德国法学家里昂·惕夫发现,是一个复杂的宪法疑难,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当年被认为是最难解开的谜题之一。
里昂惕夫之谜的本质在于,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琐碎的政治、社会、宪法学术等内容组织成一颗看似完整而又神秘的谜团,激发了西方世界新思想和宪法理论的探究。
里昂惕夫认为,任何宪法体系都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宪法编撰通常是缓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其内在的荒谬立场,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填补这些缺口。
里昂惕夫更认真地思考,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既然是宪法体系有缺陷,那么,在重新设计这个宪法体系之前,先要拆除原有的宪法体系,也就是里昂惕夫提出的谜题:如何将宪法制定单位解体,既不影响宪法体系中阐述的基本权利,又有效地确定新型宪法体系的基础。
里昂惕夫之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谓是宪法理论发展的起点以及现代法治的里程碑。
它的研究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宪法,而且让法学界成为一个受人尊重、思想家尊崇的领域,这在现代法律哲学家中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视野。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八个解释在西欧文化中,里昂惕夫之谜(Riddle of the Sphinx)是一个传统的智力游戏,也是一个古老的谜语。
据传,这个谜语的形式是这样的:“What goes on four legs in the morning, two legs in the afternoon, and three legs in the evening?”个谜语有众多种解释,下面我们就谈谈关于这个谜语的八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历史文化解释。
根据古希腊神话,里昂惕夫(Sphinx)是一种有着人面、狮身、鹰翅的混合变种怪物,它住在古希腊泰坦神庙的山洞里,把它的谜语放在这个神庙的门口,阻止所有过往的人进入,只有回答正确的人才能进入这个神庙。
根据这一历史文化背景,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最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人类”。
第二种解释是社会文化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回答将人类的生命经历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孩提时代,中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孩提时代,人类需要四条腿来学习生活;中年时代,人类需要两条腿来工作赚钱及完成日常工作;而晚年时代,人类需要三条腿来支撑自己的身体,抵抗衰老的影响。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人类”。
第三种解释是宗教解释。
根据宗教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人类在早期能够信仰四肢的神祗,而中年时期能够信仰两腿的神祗,以及晚年时期能够信仰三腿的神祗,这表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也可能是“人类”。
第四种解释是学术解释。
Alice Martin她的著作《用神经系统解释思维逻辑》中指出:里昂惕夫之谜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发展历程,在早期,人类的认知是由四肢运动驱动的;在中年,人类能够充分利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来发展思维。
因此,里昂惕夫之谜的答案也可能是“人类”。
第五种解释是心理学解释。
在早期,人类是依靠四肢运动、外在刺激来发展自我意识和认知;在中年,人类能够使用两条腿的运动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而在晚年,人类可以通过三条腿的步行运动来发展自身的智慧。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一、问题的提出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赫—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经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再度解释,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扩展,已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人们公认为是继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一种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表格。
里昂惕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
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
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表1)令人震惊,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其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的不足之处
在当代,许多产品已不具备这样的生命周 期。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发展,跨国公司 的研发、生产都已经全球化,一些产品跨国公司 往往在东道国就地研发,就地生产,直接面向全 球销售,已没有这样一个动态转移的过程;
7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 大量向美国投资,使美国的资本输入输出 数量差距逐渐缩小。斯特恩和马斯库斯用 美国的进、出口数据对消费中的人均资本 含量进行检验时,发现里昂惕夫悖论于 1958年产生,1972年消失。这正与美国直 接投资的变化相符合。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而以后当美国进口这种新产品时,产品周 期已发展到标准化阶段,生产过程更加依 赖于资本的配备。这一时期,美国将大量 资本转移到海外,同当地廉价劳动力相结 合,赚取更多利润,而本国则生产其他新 产品。
因此,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预测所产生的 跨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使美国企业 利用自己丰裕的资本要素所生产的资本密 集型产品并未计入美国的出口,所以导致 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 产品,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
凯南的论证过程2
凯南使用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即关于一 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中各种类型 工人的百分比(见表10),结合表9的计算结 果,凯南估算了美国进出口产品所含人力 资本(见表11)。
凯南的论证过程3
最后,凯南运用估计的进出口产品中人力资本需求量,结 合里昂惕夫的统计资料,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凯南 发现,假设收益率为12.7%的时候,里昂惕夫之谜仍然存 在;但是,假设收益率为9.0%的时候,里昂惕夫之谜(见表 12)则会消失。
在1929年以前,美跨国企业的投资地主要 在加拿大和欧洲。在此之后,在南美洲和 拉丁美洲子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直到20 世纪50年代,一些更遥远的地区,主要是 亚洲和非洲,也开始吸引美国的直接投资 。
里昂惕夫之谜时下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子公司的数量在这 些遥远地区得到飞速增长。一直到70年代 以前,美国跨国公司的优势独一无二,是 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凯南的观点
凯南吸收瓦尼克和舒尔茨等人的思想,并将其应 用于资本理论,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 。其基本思想如下:
1、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只有对 土地和劳动进行投资,土地和劳动才能产生有用 于生产的要素服务流,否则,土地和劳动是没有 任何作用的。
2、土地、劳动及对其的投资存在稳定函数关系。 3、土地劳动是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资本并
“人力资本说”对中国的启示
仅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思考方式无法制定有效的 外贸产业结构政策。中国需要向竞争优势转变。 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经济 增长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我国的外贸产业 政策决不能完全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和 依据。里昂惕夫之谜及其两种谜释学说的说明,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产品是因为美国工人受教育程 度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对较高,熟练劳动与人力资 本的投入有时比实物资本能取得更多的收益。因 此应该将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做为制订外贸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加 速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瓦尼克的发现
在美国对外贸易和自然资源关系的研究中,瓦尼 克发现美国贸易实际上是在保护美国稀缺的自然 资源而不是资本,因为美国进口替代品实际上都 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资本和劳动存在紧密的关系 。他们发现美国每年在培训工人方面投资相当大 ,而且这些投资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美 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13 -1999)于 1966年提出的。该模型是把市场营销中产 品发展的规律用于国际贸易中,解释传统 的要素禀赋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由现有发达 国家生产和出口,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但是, 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需要进口的国家则转为出 口,而原来出口的国家却转为进口。在世界经济 史上,纺织品先由英国出口印度、日本等国,后 来印度、日本也生产纺织品出口到英国;汽车先 由美国出口到日本、韩国、巴西;后来日本、韩 国、巴西的汽车业在北美大地上驰骋。对此现象 ,他提出产品变动周期学说予以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说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人力资源本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
目录
两种解释评价
对中国的启示
里昂惕夫之谜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较为丰裕, 劳动力相对稀缺国家。
根据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 美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
国家。
里昂惕夫之谜的大众解释
资源禀赋相对论
人力资本投入,可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 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 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 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 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 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 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 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 上,就会使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高 于进口产品。
凯南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 一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之谜都是因 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
凯南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 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一 O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瓦尼克、舒尔 茨和贝克尔的研究。
二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大 大缩短,许多产品从创新出来以后,迅速进入成 熟,甚至是衰退期。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当代的国际贸 易、国际投资只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企业合理利用外资的启示 第一,应掌握该引进产品在其他国家或地
区的产品技术转移情况。 第二,牢记引进外资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
他认为,产品变动周期大致分为新产品、成熟和 标准化三个阶段,各阶段与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 密切相关。
里昂惕夫之谜时下背景
20世纪40到70年代,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 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投资的总和。 二战之前就已存在的国际卡特尔协议也不 足以抑制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趋势,在20 世纪美国 187 个跨国企业的母公司建立的 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数量迅速上升。
自然资源影响 要素反向论
教材中的五种解释
政府干预 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背景
由于劳动熟练说只是简单的将劳动进行分 类而未能将各种劳动按照复杂程度进行系 统量化,无法用单一的变量进行表示来衡 量,因此在此基础上很多经济学家根据自 己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发展,比如约根森 (Dalew.oJgrnesno),其主要研究美国的教 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美国在教 育上的投资是变相的资本投入,美国战后 的经济发展与美国教育投入的同步增长具 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不直接介入生产过程。
凯南的论证过程1
凯南将其资本理论用于分析1947年美国的国际贸 易。
为了估算贸易中的人力资本含量,凯南作如下假 定:
①工人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差别完全是由在劳动上 投资量的不同所引起的,②并且工资差别完全反 映工人人力资本和技能的差别。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凯南估算了将一个完全非熟 练工人转变为各种类型技术工人所需的资本。
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 。
凯南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凯南认为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 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 略了人力资本。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 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 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学术价值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化 的国际贸易理论。
(1)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 (2)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3)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学术价值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 全面继承和发展。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一种国际投资理 论
人力资本说的不足
①事实上,人力资本不同于实物资本,不仅决定 于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还会受到文化、环境 等多方面因素的潜在影响,其真正价值很难以具 体衡量;
②不同等级的劳动力并非只靠资本投入就能实现 转化,其创造的价值有时也难以完全用资本或货 币估量。
③同时,凯南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臆 测成分过多,缺乏足够的数据与实际资料的支持 ,影响了最终结论的说服力。人力资本说也未获 得经济学界的普遍接受。
由此,按照产品周期理论的预测,以跨国 公司为载体,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广泛开 展。美国的资本在这一时期大量外流,并 未在本国发生作用,而利用这些资本在海 外生产的产品并不计入美国的出口。在美 国生产和出口的是处于早期阶段的、具有 满足高收入需求和节约劳动性质的新产品 。这时,工艺流程尚未标准,生产过程比 较依赖技术投入,产品生产充分利用本国 的高新技术和高技能劳动力,这时候的产 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得先进的技术。 第三,注意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协调国内外
各方利益。
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第一,注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 业产品状态。
第二,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开拓企业跨 国经营思路。
第三,力争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阶段 。
谢谢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