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方法教育
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教给学生方法与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 能力
在教学 中如何发 展学生的智 力 、培 养学生 的能力是 当前 生自己阅读教材 ,自己总结。比如 “ 乙醛”这一节 ,通过约 国际上共 同关心 的教 育理论 问题 之一 。教 学过 程 中到底教 会 2 0 a r i n 的 阅读 , 我就 请 同学 自己列提纲 , 然 后复述 , 重点 围绕 学 生什 么? 是“ 鱼” 还是“ 渔” ? 是教学 生还是教 学生学 ? 在有机 “ 乙醛的组 成和结构是什 么?有 哪些 物理性质 ( 展 示样 品 ) 、 化
生从颜 色 、 状态、 气味 、 溶解性 、 密度 、 毒 性等几个 方面来思考 ; 课堂上及 时纠正错 误 , 学 生感受颇 深 , 他 们 自己做实验 时就很
根 据乙烯结 构 中化学 键的特 征—— 双键 容易断 裂讲乙烯 的特 动脑筋 , 也很规范,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征化学 反应——加成 反应 、 加聚反应 , 根 据绝大 部分有机 物 易 2 . 4 记忆 能力 的培 养 。人类没有 记忆就 没有 智力活 动可 言 , 燃烧 的性 质讲 乙烯 的氧化反应 ( 补充 讲乙烯能 跟强氧化 剂发 “ 不记则思不起 ” , 没 有记忆 , 思维 、 想象、 创 造就失去 了基矗化 生氧化反应 ) 。再 由乙烯 的物理 、 化学 性质来讲 其用途并 结合 学是 半记忆 性学科 , 同样 的教 , 同样 的学 , 有 的 同学 就是 学得 实际生活 中的事例 , 如 作有机溶 剂( 物 理性质 ) 、 制造塑料 和纤 好 , 究其原 因 , 其 中一个主要 的原因就 是记得牢 。因此 在有机
如何在有机化 学教学教给 学生方 法与培养 学生 能力
四J I l 省 南充 高 级 中学 ( 6 3 7 0 0 0 )唐 雷刚
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摘要有机化学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的素材。
笔者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并用策略指导有机化学教学。
关键字核心素养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机化学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了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的素材。
就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而言,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素养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适切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化学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到学生活动的设置,然后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课后的评价都与素养紧密联系。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侧重地选择相关的维度指导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有必要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并用策略指导有机化学教学。
现对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整理归纳。
一、强化实验的“现象、分析、结论”,增强宏微意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运用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点繁多和抽象,学生不容易牢固地掌握知识。
如果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实验的“现象、分析、结论”,不仅对知识掌握有积极作用,也能使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有效落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几乎融入每一堂化学课。
化学实验宏观地呈现了可能难以形容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后结合理论分析,将直观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联系在一起,学会从原子、分子层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通过“现象、分析、结论”的强化,深刻理解知识,建构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思维模式。
案例:苯酚酸性强弱的研究[师]引导学生实验:常温下,将苯酚加到NaOH 溶液中。
2022年高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022年高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高职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中要以实验为基础提升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
高职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学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的教育。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才是现在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摆脱过去传统理念的束缚,通过改革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理论中熟悉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
教师高职课程应该是教育目标和实践学习统一起来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加精确的知识,让学生将日常所获取的知识和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和应用的能力,能够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同以后的职业发展联合起来,让学生实现更高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现行高职教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专业能力进入企业,为企业输送专业型人才。
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也要秉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实践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学会应用理论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更进一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学的风向标,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是学生发展和成长所必需的教育方式。
2现行高职有机化学教学现状要想真正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师首先要从现行高职教学的现状开始分析,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通过改革教学的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问题式学习法(PBL)在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①

问题式学习法(PBL)在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①作者:许凤孙革刘亚琴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2期摘要:为了让药学类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灵活地应用于“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法(PBL)药学类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152-02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pharmacy organic chemistryXU FengSUN GeLIU Ya-qin(Pharmacy schoo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Qiqihar,161006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ur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y to know the basic knowledge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in less lessons,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self-study and train their abilities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flexibly is tri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teaching of “Pharmacy Organic Chemistry”. The result was better than usual.Key words:Problem-based learning;Pharmacy;Organic chemistry;Experimental course teaching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学好该课程的实验课是学好该课程的基础,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采用以下模式[1](图1)。
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流程,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经典的有机合成实验,如乙酸乙酯的制备、苯甲醛的歧化反应等。
这些实验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有机合成技术,但与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
同时,实验内容的重复性较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不完善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侧重于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
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抄袭实验报告、应付实验操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一)优化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有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以苯环为例,通过讲解其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理念。
首先,我们将介绍苯环的基本结构,包括其组成、键角和张力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结构的讲解,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我们将讲解苯环的性质,包括其化学反应性和物理性质。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对苯环的化学反应性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应当遵循环保、安全和高效的原则。
通过介绍一些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我们将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机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的化学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有机化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谈“头脑风暴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头脑风暴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应用“头脑风暴法”,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帮助,共同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终极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学头脑风暴法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是中职学校为药物制剂、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食品检验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有所差异,因此,如何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补,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效率,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实施教学,教学效果理想,可更好更快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头脑风暴法”简介“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集体思考法或智力激荡法,其原意是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患者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行为,后来被比喻为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情况[1]。
“头脑风暴法”创造了一种自由的氛围,参与者充分放松思想,发挥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相互启发、互补、激励和弥补各自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从不同角度、层次、方位大胆想象,引起设想的连锁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设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思想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参与者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教育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头脑风暴法”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头脑风暴法”最初多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军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
笔者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不想学,不会学,懒动脑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后,在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将该法穿插运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方法教育摘要:依据教育部颂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教材的建立应该是宏观上促进学生的生存和未来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是向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向趋势发展。
当今社会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及终生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方法教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普遍而又重大的课题.笔者根据有机化学教学从以下三方面来粗浅地谈谈方法教育的实施:1、根据学科特点,掌握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2、立足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3、以实验方法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方法教育逻辑思维方法实验方法一、根据学科特点,掌握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的数量上讲有机物的种类达千万种,是无机物的近百倍。
尤其是有机化学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机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也相当多。
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
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
于是在教完甲烷、乙烯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因此学习有机化学要从结构出发,了解每一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比较不同类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掌握有机反应中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等等。
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
因此教育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
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乙炔”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乙炔分子的球棍结构模型,介绍乙炔分子的结构后。
我让学生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班里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其化学性质。
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又特别强调了官能团的作用,再次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官能团)→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
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
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存。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
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
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学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
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为逻辑思维方法,即进行化学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过程,最后上升为理论的形式。
逻辑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的无序主要是贮存在大脑中的各知识点的无序。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抓“双基”的落实,抓知识点的横纵联系,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交线成网,使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便于有序地贮存在大脑中。
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能够透彻理解。
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
解题时,将新问题纳入网络中,产生对应的迁移。
教学中,我首先强调有机物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的熟练性和规范性。
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各个概念的落实。
再是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
如在学完烃和烃的衍生物后,可以列以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以提高比较和记忆。
基础知识掌握后要引导学生横向联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学习了烃的空间结构后,学生已掌握了乙烯的平面结构,即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如下练习:下列结构中,所有碳原子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A、 B、仅仅在横向上产生联想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纵向深入,加强纵向化学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即学科内综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流畅,联想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多的知识信息和解题方法,从而迅速解答题目,一般可通过对综合题的分析、练习来达到目的。
如: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知识后,都知道有机物的结构和衍变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衍变关系来进行归纳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纵向深入,把不同类别的有机物进行有机联系。
例如某有机物A有如下转化关系,若G中含有四个碳原子,分别写出A、B、C、D、E、F、G的结构简式?通过对该题的练习,使学生对卤代烃、烯烃、醇、醛、羧酸、酯的知识(特别是衍变关系)得到系统复习和比较,思维纵向发展,形成了知识链。
可见根据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类属关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不断形成科学的思维的方法。
三.以实验方法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纵观中学化学教学,在这种层次上的科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守恒法、极限法、图像法等。
而实验法是又是有机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活动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3、启发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4、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求异”的目的。
如:在讲授乙醛的性质的时候,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强调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并让他们根据他们所操作的实验结果引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些课堂实验,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又如:在醇、酚、醛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中,先以一组设疑作为前导,启迪思维:(1)做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为什么要用无水乙醇?而做醇的氧化实验时用95o/o的乙醇?(2)苯酚为什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这组实验设疑不但可以促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而且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一边巡回指导,用敏锐的眼光扑捉学生心灵的信息,一边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巧妙、及时设疑:(1)醛与新制Cu(OH)2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蓝—绿—黄—砖红色沉淀?(2)做银镜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否者会引起什么现象?通过这组设疑,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实验小结时,将一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留给学生:(1)以实验结果归纳醇、酚、醛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有哪些共性和差异性?(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丙三醇、乙醛、苯酚、苯甲醛。
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了醇羟基,酚羟基和羧羟基的活泼性的比较后,我就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
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学都能通过测量对应钠盐的PH值,比较三种不同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
在很多教学中我都采取了学生实验证明的方法。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友威挑战的勇气和批判思维这一创新人才必备用金素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通过设想方案、动手改进、展现成果的探究过程,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激发了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
”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教与学具体协同过程中进行,只有重视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