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纳西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纳西族也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如果你去纳西族人家做客一定要了解下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走进纳西族人的世界,了解下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和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
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
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
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
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
泸沽湖女儿国的风俗

泸沽湖女儿国的风俗
泸沽湖的女儿国,也就是摩梭族的传统风俗,具有以下特点:
1) 年龄与成人礼:在摩梭文化中,女性的成长被认为是重要的,因此会有特别
的仪式如“穿裙礼”,标志着女孩儿已经成年并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2) 走婚习俗:摩梭族的走婚习俗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其中男女双方不结婚,
通过短暂的交往来决定是否共同生活。
这种习俗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女性在家庭中有较高的地位。
年轻的女性可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并在夜晚与他共度时光,称为“走婚”。
3) 生育与抚养:在没有正式婚姻的情况下,子女由母亲的家庭抚养长大。
如果
没有明确的父亲身份,那么父亲的职责可能不被严格定义。
4) 家庭结构和角色:摩梭家庭结构中,女性负责家中事务,男性则参与劳动和
社会活动。
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或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
5) 节日庆典:当地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俄岛节”和“转山转海节”,在这些日子里,
人们会聚集一起庆祝,进行祭神、祭天等活动,祈求丰收和幸福。
6) 其他风俗:摩梭人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比如在花楼等待的适龄女孩在傍晚
时分会接待可能的伴侣,而在白天各自生活,不形成固定的家庭单元。
7) 综上所述,泸沽湖的女儿国的风俗主要体现在走婚习俗、女性地位、家庭结
构、生育与抚养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
这些风俗反映了母系社会的特征和文化特色。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是什么火把节的由来传说是什么纳西族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
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男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
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
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
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
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
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
纳西族节日:转山节(中国传统节日)

纳西族节日:转山节(中国传统节日)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狮子山是当地人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那里流传着非常优美的民间传说,据说是格姆女神的化身。
节日这天,太阳冉冉升起时,一队头戴鸡冠帽、身披红架裟的喇嘛骑着马,吹着螺号和琐呐,向格姆山麓进发。
随后是善男信女行至格姆山。
人们在女神庙前烧香焚纸,悬挂各色佛纸经幡,供奉丰美食品。
朝拜队伍摆成长蛇阵,缓缓祭坛及女神庙三周祈求女神保佑、赐福于人,除了诵经之外,人们都沉浸在一片虔诚的祈祷之中。
必要的祭拜仪式之后,是野餐、是歌舞、是年轻人谈情说爱,老年人游山玩水。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生火做饭。
这时,人们喜欢跳“凤凰舞”。
舞者一律是女性,若男性参加,须扮作女性才可,其间还举行赛马打跳等各种娱乐活动。
这时一改先前朝拜祀格姆女神的庄严神秘气氛,年轻人一路纵歌,携自己
的阿夏,或骑马、或漫步,或划般绕湖,夜宿湖畔,与自己的阿夏共度良宵,享琴瑟之乐。
摩梭转山节作文

摩梭转山节作文篇一《摩梭转山节:一场独特的民俗之旅》摩梭转山节是摩梭人盛大的节日,我有幸去参与了一次,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又难忘的经历。
一到那个地方,就被热闹的氛围给笼罩了。
摩梭人都穿着他们传统的服饰,色彩艳丽得就像一片盛开的花海。
女人们的百褶裙随着走动摆动,像是有生命的彩色波浪。
男人们呢,穿着厚实而颇有特色的长袍,一举一动都透着那种淳朴的气息。
转山的队伍好长好长,就像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
我跟着人流慢慢往前走,周围的摩梭人有说有笑,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啥,但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快乐。
山路有点崎岖不平,还有些小石头在脚下,我得小心翼翼地走,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个狗啃泥。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摩梭小伙子,他不但走得稳稳当当,还能兼顾身边的老阿妈。
他一手搀扶着老阿妈,一手还拿着一束刚采的野花,不停地给老阿妈讲着什么,老阿妈笑得那叫一个开心,脸上的皱纹都像绽放的菊花。
这画面让我心里一阵温暖,这就是摩梭人的孝顺和关爱啊。
一路上的风景也是绝了。
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高的有矮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就像一片片金色的小碎片落在地上。
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像是在给我们表演杂技。
山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乌龟,惹得大家纷纷驻足观看,还七嘴八舌地猜测像这个像那个的原因。
走到一个小山坡上,大家停下来休息。
摩梭人开始分享他们带来的美食。
有那种自己做的粑粑,看着黑乎乎的,但是吃起来特别香,有一种谷物的醇厚味道。
还有腌制的肉干,咬起来有点费劲但是越嚼越有味道。
我也厚着脸皮去蹭了一点,他们非常热情地给我,一点都没有嫌弃我这个外来的人。
这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在老家,邻里之间那种真诚的分享。
随着队伍继续往前走,我感受到了摩梭人对这山的敬畏。
这山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是一堆土石,而是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信仰的圣地。
这次转山节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如此鲜活、充满温暖与爱的民族庆祝自己节日的模样。
篇二《转山:摩梭人的灵魂之旅与我的趣味见闻》摩梭转山节,这名字一听就特别有吸引力。
《摩梭族风情漫记》课件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
歌舞表演
在传统节日期间,摩梭族人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通过 舞蹈和音乐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出 摩梭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祭祀仪式
在传统节日中,祭祀仪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摩梭族人会 向天地神灵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 。
美食分享
传统节日期间,摩梭族人会制作各种美食,如酥油茶、糌 粑、猪膘肉等,与家人、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表达团圆和 睦之意。
摩梭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古代的氐羌民族。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 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文化特色
01
02
03
语言文字
摩梭族使用纳西语,属于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但没有传统的文字。
宗教信仰
摩梭族信仰藏传佛教和原 始宗教,其中原始宗教信 仰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
文学艺术
教发展而来的节日。
饮食习俗
摩梭族的主食是玉米、土豆、养 子等,他们善于将养子制成各种 食品,如豆腐、粉丝等。此外, 他们还善于制作各种腌菜和乳制
品。
02
CATALOGUE
摩梭族建筑风格
建筑特点
木结构为主
摩梭族建筑以木材为主要 材料,利用榫卯结构连接 ,不使用钉子或粘合剂。
适应自然环境
建筑形式和布局充分考虑 当地的气候、地形和资源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用于地基、墙基和路面铺设。摩梭族 地区多山,石材资源丰富,且耐久性 好。
03
CATALOGUE
摩梭族服饰文化
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摩梭族服饰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如红、黄、蓝、绿等,给人以强 烈的视觉冲击。
图案独特
服饰上绣有各种独特的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展现出摩梭 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泸沽湖位于中国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高海拔湖泊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一、摩梭人的母系氏族制度泸沽湖的特色之一就是摩梭人的母系氏族制度。
在摩梭人的家庭中,女性担任家族的主要角色,她们是家族财产的传承者和管理者。
婚姻制度也与传统的父系社会不同,男女双方没有夫妻之称,而是以男方作客的身份来进行交往。
游客在泸沽湖旅游时可以亲身体验摩梭人的婚俗,例如参加摩梭人的走婚仪式,这是摩梭人传统婚姻的一部分,新郎在晚上前往新娘家中,然后在早晨离开。
二、摩梭人的舞蹈和歌曲摩梭人以舞蹈和歌曲为代表的艺术形式,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
摩梭人的舞蹈通常由男女合唱和舞蹈表演组成,既有动感热情的部分,也有优美抒情的部分。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民族特色,常常展现出摩梭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泸沽湖旅游时,游客可以欣赏到摩梭人的舞蹈和歌曲表演,也可以参与其中,与摩梭人一起跳舞、唱歌,感受他们的热情和活力。
三、摩梭人的服饰和手工艺品摩梭人的服饰和手工艺品也是泸沽湖旅游中的一大亮点。
摩梭人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著称,常常使用鲜艳的红色、绿色等颜色,以及花纹、图案等元素,展现出摩梭人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游客在泸沽湖旅游时可以购买到摩梭人手工制作的服饰和手工艺品,例如摩梭人的传统绣花衣、手工编织的饰品等,这些都是摩梭人独特的文化艺术品,也是游客们带回家的纪念品。
四、摩梭人的美食文化摩梭人的美食文化也是泸沽湖旅游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摩梭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土豆、高粱等,这些作物成为了摩梭人日常饮食的主要食材。
摩梭人的饮食中还有很多特色菜肴,例如酸汤鱼、烤鸡、炸糕等,这些菜肴口味独特,美味可口。
在泸沽湖旅游时,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摩梭人美食,领略到摩梭人的烹饪技艺和食材搭配的独特之处。
五、摩梭人的传统节日摩梭人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摩梭人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达,也是摩梭人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的重要体现。
纳西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纳西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纳西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那么,纳西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纳西族的欢乐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举行。
相传为纪念曾拯救纳西人的两位天将。
在火把节的三天期间,人们要在白天赶街,斗牛、摔跤并对唱民歌;入夜,家家户户都扎好大火把摆放在大门前,或将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上或树上,火把上饰以花卉及果品,竞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则点燃许多小火把,供小孩们玩耍与跳越。
小孩子成群结队,手执火把四处游转,青年男女则以跳芦笙舞为乐。
纳西族的摩梭人的女神节云南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为祭祀女神的节日。
期间,成年男女,特别是青壮男女,一个个打扮得齐齐整整,到祭祀地点举行隆重的仪式。
人们供上蜂蜜、鲜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烧上一堆松毛火。
祭祀女神后,大伙阖家而坐,吃着丰盛的野餐。
青年男女则要绕山走一圈,载歌载舞。
纳西族的三朵节又称“北岳神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
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及战神“阿溥三朵”的盛大节庆。
玉龙山麓有座三朵神庙,因玉龙山在南诏时曾被封为:“北岳”,故该庙又称北岳庙。
根据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古时有位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便背起来往家中走,走到现今庙址时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时就沉得再也背不动了。
人们认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庙供奉之。
此后,人们屡见一位身穿白甲、头戴白盔、手执白矛、骑着白马的天神,时常来民间显圣,保护纳西人征战得胜,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祸等灾难。
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
纳西族木氏土司还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并奏请中央王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
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朵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朵颂”的隆重祭拜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祭牧神节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
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
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
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
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
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
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
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
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
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
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
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
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
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
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
喇嘛会十分热闹,周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朝拜,献食供奉。
所有喇嘛云集在经堂内,论资排座,诵经作法,锣鼓喧天,法号隆隆,并由喇嘛跳起“格尔”舞和“巴俄”舞,至喇嘛会的最后一天,即冬月十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鸣土炮,升佛像,祭祀太阳神,所有善男信女们纷纷磕头,顶礼膜拜,并争着触摸神像,用圣水洗沐等。
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会,欢庆喇嘛会。
祭月神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摩梭人尝新祭月神的节日,摩梭人称“勒咪著”。
自古以来,摩梭人认为,“勒咪嘎拉”(月神)和太阳、星辰一样,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精神病是与月亮神有关的。
他们发现精神病人常在月缺、月圆的时候发作。
因此,他们认为是月亮神在作祟。
同时,八月又是地里庄稼开始成熟的时候,摩梭人就在八月十五尝新祭月亮。
当天下午,他们备上盛餐,用尝新的粮食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打开苏里玛酒,祭过祖先和灶神,用过晚餐之后,于傍晚时分,开始准备祭祀月亮神,他们在家中经堂的阳台上或院坝能见到月亮升起的地方设祭坛,祭坛上摆设各种祭供品:青烟缭绕的香笼和清油长明灯,在瓶里插上鲜花,大月饼置于中间,前面还摆着凤尾螺和白海螺。
当月亮冉冉升起的时候,达巴或喇嘛念祷告经,家人开始吹海螺向月神磕头,一直到月亮高升,祭祀活动才完毕。
祭祖节摩梭人一年中,有三次较大的祭祖活动,即在农历正月、七月和十月的杀猪祭祖。
正月和十月,祭祖在方式上完全一样,并由达巴主持进行,“春节”篇中已作了相应介绍,此不敖述。
惟有七月的祭祖是由喇嘛主持进行,且较为简单,在此简略介绍。
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的属相日进行祭祀。
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鬼魂放假的日子,这期间他们都要回到家里。
因此,摩梭人要选择这期间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先要请喇嘛用炒面或饭团揉成各种神鬼塑像,设祭坛摆祭品,烧香点灯,喇嘛为祖先们念超渡经,摇梆啷鼓、银玲、吹海螺,家中老幼则向祭坛磕头,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不要在家中作祟。
祭祀时间一般都在一至两天,有的家庭祭祀时间为两天以上,且很隆重。
喇嘛在念经过程中,按其程序,分不同时段,将揉成的各种鬼神之像逐一送出家门,放在屋外不同的方位上,最后将各种祭品抛在屋顶上让乌鸦啄食,被啄食得越多越好。
端午喝药汤节摩梭人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但与汉族的端午节相比,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
他们除了像汉族那样插苌蒲,喝雄黄酒、带香包外,还要煮药、肉大锅汤,同时祭祀山、水、日、月、星辰等各种神灵和祖先,以求保护庄稼、人畜平安、减少灾害等,亲族间要相互拜节。
过去家家户户还要杀猪儿过节作祭品。
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出去采集苌蒲、车前草、薄荷、青蒿、马蹄草、臭参等各种新鲜草药,并将一部分药草切成颗粒状,与腊肉、鲜肉或鱼肉、鸡肉一起炖成药汤。
另一部分则切成细末,与苏里玛酒泡在一起,再放一些糖饮用,此外还要制作各种味美可口的粑粑发备节日用。
许多民间医生也要在初四这天采集药物,认为这天采集的药物疗效更好。
初五早晨,祭祀诸神祖先之后,全家一起摆宴席、喝药肉汤、药酒。
这天,青刺果酒也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药物。
摩梭人认为,端午这天只要喝了药汤药酒,有病能治病,无病可防病。
有亲缘关系的家庭还要派人带上自家的美食、苏里玛酒等相互拜送。
布谷鸟节清明这一天,摩梭人称“哥布兰库突”,意思是“布谷鸟鸣叫时节”。
达巴经中说:“布谷鸟鸣,万物催醒”,表示着万物全新的时节到了。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院墙、房屋周围都要撒放一圈火塘灰,据说能防蛇、蛤蟆等走虫进入房屋之中,同时,许多人一早起来喝一口山泉水,相传能预防喉痛声嘶。
全家人还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也有持青的习惯,可能是受汉族清明节的影响,但无扫墓的习俗。
祭太阳神节新年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
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
在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喇嘛就开始准备,用炒面捏许多神像,念经作法,一直到初五早晨,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开始举行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
只见如潮的男女老幼朝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拜神,仪式非常庄重而肃穆,周围香烟缭绕。
接着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
喇嘛们则一面念经祷告,一面端着“圣水”,让朝拜的人们一个一个地洗头洗脸,以求神灵保佑,祭祀完毕要办酒席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摩梭春节称为“库施”,意为过新年。
时间与汉族过春节一致。
在春节前的腊月间,摩梭人家家户户就要为过节而忙忙碌碌地准备:储柴、备松明、蒸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制新年衣,如果有儿童要举行成丁礼者,还要选择在冬至或其他吉日裁剪衣服。
节日期间敬神用的清油、酥油,要宰杀的猪、羊、鸡等也要在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富裕人家还要备上牦牛或黄牛一头。
在春节前,选择一个没有家庭成员属相的日子打扫全屋所有角落。
这与平时打扫不择属相不同,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打扫,则认为对该属相的成员不吉利。
彻底清扫完毕后,垃圾送出去之前,先要请喇嘛念经,同时还要由喇嘛算垃圾堆放的方位,用炒面揉一个认为似鬼状的塑像,最后连同垃圾放在相应方位处,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表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
腊月二十四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修整屋内上下火铺,据说这天火铺神已升天,修整火铺就不会得罪火铺神,直到腊月三十,火铺神才返回。
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羊等。
家中大小门口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壁上贴上象征吉祥物的图腾画“巴”和神像宝瓶画等,神龛上的花瓶里要换上新鲜松柏枝,神案上押运上许多祭祀供品,如果品、花花糖等物。
家庭院坝上方,通常还插上两棵松树,称为“说巴”。
所有家中较大型的家具也要在大年三十前用纸封存,直到新年的初五、初六之后择日启封。
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杀鸡、割猪腰肉、苏里玛酒开坛、做饭等,尽其所能,准备着丰盛的年饭。
各种菜肴应有尽有。
在吃年饭前,必须先要在家中堂屋中央烧一堆驱邪的鲜杜鹃叶熏烟,请达巴或毕喳念祖谱及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
分家出来的须先到“阿窝尔”(老祖先家)团圆,然后才通回自己家吃年饭。
吃年饭时,须吃完三碗才能泡汤,否则认为当年出门时会经常受雨淋。
同时,还要吃饱,如果没有吃饱,神则认为这人可能有什么不高兴,当年不利。
除夕之夜到新年凌晨鸡叫时分,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烧鲜松叶,迎接新年到来。
新年初一清早,有成丁年龄儿童的家庭要举行成丁礼。
各家成员晚辈要早早起来拜经堂和上下为铺神,并给家中长辈和年长的人磕头施礼,老年人总要向那些磕头者说些“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之类的祝词。
有亲缘关系的,初一到初三,按各家习惯,相互拜年。
亲缘深的要带一整圈猪膘、一壶酒、一根猪肋或四大腿骨节,表示“一根骨头”,还有粑粑、花花糖之类的东西,一般亲戚则只送半圈猪膘肉,一壶酒和粑粑、花花糖等物。
从新年初一到初五,按各氏家庭自古传下来的规定,相应的家庭选择某一天为新年祭祖日。
祭祖日要设祭坛,供奉酒肉糖果等各种祭品,烧香,点清油灯,祭坛上必须有一根三枝头的桃枝Y,并请达巴或毕喳念祭祖经,呼唤家族所有祖先的名字,全家老少则面对祭坛吹海螺磕头,然后将野桃枝Y和祭品放在屋顶上。
祭祀完毕,开始大办酒席,宴请村内的人,从村头到村尾,户户必请,每户必到一人。
整个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在村内做客、喝酒、猜谜、荡秋千、聊天,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他们白天唱歌、娱乐、猜谜、荡秋千、踢毽子、“歌卜拉”。
一到节日的夜晚,村内场坝上烧起熊熊篝火,人们纷纷跳起欢乐的甲搓体舞,欢歌笑语,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整个山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转海(湖)节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
如同转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
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或骑马,或步行,或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
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祭山神,形式与转山一样。
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面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朝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永宁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都要兴趣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动,摩梭语称之为“格姆刮”,意为“转女神山”。
据考证,朝山节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定居并得势于永宁的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的初的朝山节,不都集中在格姆山(狮子山),而是各个村子靠近哪座山,便拜那座山。
后来,承受着佛教的传入,加上永宁摩梭长期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家庭形态,从而演绎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把格姆山神化成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