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摩梭人文化
泸沽湖的传说和风俗

泸沽湖的传说和风俗传说很久以前,格姆女神与阿夏,瓦如卡那深情相会,但当晚因为缠绵沉醉,瓦如卡那天亮才离去。
可是根据摩梭族的习俗,男子必须在天亮前离开女子的闺房,否则便要遭遣,瓦如卡那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居所,化成了一座巍峨山峰,而瓦如卡那的坐骑因失去了主人,悲愤中在大地上踩踏下了一个深深马蹄窝。
格姆女神也因此难过伤心不已,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因此形成了泸沽湖。
自己也化作了格姆山与瓦如卡那山,日日月月,年年岁岁,遥遥相望。
也据说,摩梭族一直是以感情为主。
那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泸沽湖,一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
很多人一听说吗,摩梭,大概都会知道“走婚”有些对“摩梭走婚”有些误解,认为那是可以换着人家来进行走婚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摩梭族的走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要通过女方登门拜访男方家庭,也要进行双方父母的考察同意之后才可以进行“走婚”。
如果但是男女看上,未能够通过父母的同意,这个走婚习俗也是不可进行的。
风俗:每年农历7月25日朝山节是摩梭男女重要相亲时刻。
摩梭走婚,是没有可以同时走几家的之说的。
必须是要在双方感情不再无,女不再开门,男不在前往。
的情况下,才可以在进行一次新的走婚。
摩梭人虽然没有丈夫和妻子的概念,但摩梭人的走婚,完全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
所以说这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也曾听说,走婚分开的男女很少,不像汉族离婚的很多。
孩子出生满月,母亲是要邀请父亲来吃满月酒,进行确认父子关系。
子女在重大节日里,都会去拜见父亲家。
只是父亲与子女不是生活在一起,父亲那方不负责供养与管教自己的子女的,他们需要的是抚养与管教姊妹的孩子。
所以在摩梭族,舅舅享有着很高的威望。
泸沽湖的走婚习俗

泸沽湖的走婚习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泸沽湖的走婚习俗在那一个好像被别人忘却的漂亮丽江泸沽湖畔,遗留下着人们早就遗失的母系的一粒种子,她就好像一册每个人都想报却读不明白的珍本。
泸沽湖——摩梭人的天堂

当地民风 淳朴 .生活 简单. 无欲无 求。他 们世世 代代 生活在似 乎是 与世 隔绝的 人 间仙境 .碧水 蓝天 ,阳 光和适 宜的 气候 ,都是其 他地方 无可复 制 的 海拔 4 0 多 00 朱的女神 山上云 雾缭绕 . 很多珍 稀的草 药. 量高 的滇虫草 . 有 品质 还有泸 洁潮特 有的童茶 等。成 群的牦牟 格闲散 步. 连放革 都被摩 控人诗化 为 ‘ 就 牵着太 阳
土制保险柜 内。
我 们早就从 朋友 那儿得 知一 丁点习俗 . 来到 祖母房 .便将 带来 的砖茶 、酒辱 所 心意赫 恭敬敬地供 奉火神 .嘴里念 着: “ 蚂莪 回来了。 待客的是 茶水 、花红和 生 阿 葵花籽 。祖母房 的篝火 好像是 不许熄 灭的 . 如果熄 灭要请活 佛来意 三天 的经文 . 重新点 燃。最们 去的朋 友家祖 母房已经 有一百 多年 的历史 . 鏖璜被 厚厚的 烟尘覆 盖l 说他们 斩
白云” 。
放牧着 天上 的
土 豆是主要 粮食之 一. 是水煮 或是蒸 来吃。 当地人 还有腌 腊年猪 的习惯 . 的 就 完整 猪腹部 开 口 里面 放各种 调昧料 存放 时间有 的长迭 +几年 . 年份久 的生吃 可以治 疗 听说 感 冒等。平 常炒菜 或煮鱼 汤时放 人几片 这样 的肉片 .那叫 一个鲜 美啊 I 当地人 早餐 和 中餐 相对简 单。到 晚上 .劳作一 天的 家人 围坐在篝 火边赣 歌赣 舞加 上 美昧 的烧烤 番 气扑 鼻. 着 自 的苏哩 玛酒 , 喝 酿 哇塞 再抬 头看 看漫天 的繁里 . 的质疑 自己恍若 在仙 境 真 里 。如果说 :人生 同舟过 渡都算 是一种 因缘 么今夜 坐在烧 烤炉旁 的我们 . 多少 那 又是
摩梭人属于哪个民族

摩梭人属于哪个民族
摩梭人属于纳西族。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属纳西族一支。
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纳西族的人口数为323767人。
泸沽湖的走婚习俗

泸沽湖的走婚习俗在那个似乎被人遗忘的美丽泸沽湖畔,遗留着人类早已丢失的母系的一粒种子,她就像是一册人人都想读却读不懂的孤本。
世界太多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地方的秀丽风景和独特的摩梭风情上,其中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风俗最能引发世人的探秘之心。
泸沽湖的走婚习俗1.走婚类似一夜情在外界总是有走婚即为一夜情的说法,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
摩梭人是一个非常保守和淳朴的民族,走婚与我们的婚姻其实只有一纸之差。
走婚都是建立在男女双方彼此了解相爱的基础上的。
走婚绝非是一时的激情与冲动。
在13岁成人礼后,摩梭人享有走婚的资格,但一般情况下即使有了心仪的对象,也要经过3年甚至更久的眉目传情和对歌环节后,才可正式走婚。
在某种意义上走婚是一种一生都恋爱浪漫的婚姻方式,虽没有一纸约束,但也关乎责任与爱情。
2. 泸沽湖是男人的天堂走婚很随意对象可多个在外界的宣传中,很多时候都会让人造成一些误解,有关走婚的对象就是其中之一。
摩梭人的走婚在这方面其实有着严格的规定,首先走婚的对象不可是近亲。
所有摩梭人出生后名字即会入家谱,并且是入父母亲双方的家谱。
待长大成人有中意的对象后,就会去分别翻查彼此的家谱,确保彼此不是近亲方可交往。
其次,每个阿夏与阿住( 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都是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不能一人同时和多个人进行走婚。
如若想更换走婚对象,必须是在两人感情破裂和结束后才可更换。
3. 摩梭人女尊男卑摩梭人虽然实行母系家庭,以母为尊,但是却并不贬低男性地位。
在摩梭人家庭中最具权威的祖母屋是由两根柱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
由此可看出,在摩梭人的观念里,男子也是家庭的支柱,因此摩梭人并非是外界相传的女尊男卑的世界。
4. 摩梭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由于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因此外界很多人以为摩梭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探究摩梭人族源

探究摩梭人族源:为何至今保存母系氏族社会特征在云南西北宁蒗县部美丽的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过着走婚的生活。
这是迄今中国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社会形态的摩梭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始终悬而未决。
近日,有消息称:已被科研人员成功破解。
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摩梭人的族源之谜能否就此揭开?探究摩梭人族源,数十年仍悬而未决针对摩梭人的族源,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教授告诉本报,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识别中,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认为自己与纳西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被列为单一民族。
于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意愿,1986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仍称他们为“摩梭人”。
但是,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究竟是怎样从1986年至今,20年来,仍然悬而未决。
肖春杰教授分析指出,之所以要揭开摩梭人的族源之谜如此困难,这和他们至今仍旧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有关。
没有父亲,没有丈夫,女人当家的摩梭人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过着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走”来实现婚姻。
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
有走婚关系的男女以“阿肖”彼此称呼着,这个称呼在摩梭人的语言里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
男子或者亲切地称呼女子“阿都”。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遗传结构上存在巨大反差自称“纳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先后融汇了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摩梭人的族源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论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传承与转变-2019年文档

论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传承与转变在中国云南、四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个海拔2700多米的高原淡水湖畔——泸沽湖,居住在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姻和以母系计算宗族、按母系继承财产的母系氏族大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摩梭文化又该何去何从呢?、摩梭文化的特点与习俗摩梭人时代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泸沽湖畔,泸沽湖畔处于滇、川交界处的万山丛中,以绝世美景闻名于世。
摩梭人是迄今中国唯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今,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走婚制。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通常是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访宿,次日拂晓便匆匆返回自己家中,同母家的成员一起生产、生活。
在摩梭人眼中,男人女人各住自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
如果兄弟中间有人爱上了别人家的女人,大家就会把他嫁”出去,这会遭到全村的耻笑,因为他在逃避扶持一个大家庭的责任。
在摩梭人的婚姻制度当中,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
正因为这个原因,摩梭人当中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社会问题。
在《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中,甲次卓玛的大妈妈和父亲的婚姻就是走婚。
甲次卓玛与她的老祖母、母亲、姐妹们、哥哥一起生活。
现代很多人误解摩梭人的走婚制。
摩梭人实际也是感情好了二者才可以走婚,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不负责任。
生父虽然与儿女不在同一个家庭生活,不必承担经济责任,但还是会在过年过节时期看望孩子,送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孩子也知道自己父亲是谁。
而外出打工的甲次卓玛的婚姻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刚开始时她的家族并不同意她嫁给汉族人, 一时转不过弯,但是最终还是让甲次卓玛嫁给了她的爱人, 夫一妻过上美满生活。
麻园诗人泸沽湖背景故事

麻园诗人泸沽湖背景故事泸沽湖,位于中国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境内跨越两个省份的大型淡水湖泊。
而泸沽湖的一个著名景点就是麻园诗人。
麻园诗人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群体,他们是居住在泸沽湖周边山区的摩梭族女性。
摩梭族是中国传统的母系社会群体,而麻园则是摩梭族的传统聚居地之一。
泸沽湖的背景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
相传,泸沽湖是一对来自天界的兄妹,因为发生了一些误会而被迫分离。
兄弟化为泸沽山和南山,姐妹化为泸沽湖和内海。
这个传说也体现了摩梭族的富饶与神秘。
麻园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和演唱形式而闻名于世。
她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儿女通过母系世袭制度继承母亲的财产,并由家族中的女性担任家族的领导者。
麻园诗人们的诗歌内容则多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和摩梭族的传统价值观等。
在麻园,每个村庄都有一座专门用来演唱诗歌的场所,这里被称为“堂”。
麻园诗人们会聚集在堂中,共同演唱、创作和传承摩梭族的诗歌。
她们通过歌声表达对家乡、家人和生活的感激和赞美,也表达了对摩梭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麻园诗人的表演形式独特而动人。
她们穿着传统的摩梭族服饰,手拿着手摇铃和手鼓,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将摩梭族的文化与诗歌完美结合。
这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摩梭族的生活和价值观。
麻园诗人的存在和活跃为泸沽湖的文化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每年,无数游客从各地来到泸沽湖,欣赏麻园诗人的表演,感受摩梭族的独特风情。
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总之,麻园诗人是泸沽湖背景故事中的一部分,她们通过独特的诗歌表演形式,传承和弘扬了摩梭族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麻园诗人的存在和活跃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使人们更加了解和认同摩梭族的文化,为泸沽湖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之间插播小故事:/tour/custom/2007-05-16/557.html/tour/custom/2007-05-16/558.html居住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
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
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
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
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
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
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
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
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
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
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
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
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
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
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
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
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
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
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
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
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饮食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裸、大麦、洋芋等。
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卡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
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
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
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
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
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
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服饰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
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变服饰。
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
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
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
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
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
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
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
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
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婚姻1、阿夏异居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
所谓阿夏异居婚,就是男不娶妻、乡尔嫁人,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茬,清晨返回母亲家里参加生产生活,这叫"走婚"。
阿夏异用好所生子女,属于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由女方家庭共同承担抚养义务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方没有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去看望和关心子女的生活及教育。
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一旦感情破裂,一方不再登门,或一方不再开门,甚至托人捎个口信,便可自己解除阿夏关系,另找自己的意中人,双方没有相互的怨恨和嫉妒,他人也无非议。
因为男女双方建立阿夏关系,完全以情爱作基础,不受家财、地位的影响,不带政治宗教的背景,所以从未产生过情杀、自杀,更不会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纷争。
2、阿夏同居婚这种婚姻形态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男女双方不再是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女到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
这种阿夏同居婚,是在男女双方经过长期的异居走婚,感情较为牢靠,且年纪已近中年后组合的。
无论是女到男家,还是男到女家,都是根据双方家庭人口及劳力的多少来定,不带任何钱财及门第意图。
所以,进行阿夏同居婚不必花费聘娶和人赘的钱财,结合和离异都由双方协商。
如果双方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情破裂而发生离异,也不会引起财产及子女归属的纠纷,因为这些同居的阿夏无论到哪家,仍是母系大家庭,不是他们另立门户,财产仍属大家庭所有,无论孩子靠哪边,都属大家庭成员阿夏婚虽然结合自由,但母系血统近亲禁止结交阿夏。
摩梭男女在生产生活中相识后,一般由男子主动求爱,送给女子戒指或围巾等礼物,若女子接受了,并回赠腰带或其他装饰品,就算是建立了阿夏关系,男子就可以走访了。
但是,男子初次到女阿夏家,决不会悄无声息地进去,而要带点烟酒茶之类的"锅庄礼",征得女方家庭的同意,才可以公开出入女阿夏的家门。
社会上的人也就承认了他们的阿夏关系。
3、一夫一妻婚除了上述"阿夏"婚的两种形式以外,在摩梭村落也有大约20%的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由于忽必烈率军南下进入泸沽湖之后,在当地置答蓝管民宫,后又更置永宁州(府)土司,加之喇嘛教传人,在永宁、泸沽湖等地实行带有政教合一色彩的统治,宫吏沿习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婚。
还有金沙江边的拉伯、加泽、托甸摩梭和宁菠县城附近的堪口坝、瓦开等地摩梭,由于历史上很早以前就与其他民族杂居,渐渐走上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之路。
配偶双方都是经过邀媒说合,重礼聘娶,长辈主婚,举行仪式,并宴请村邻,被社会公认的夫妻。
正式结婚后,解除婚姻关系不像阿夏婚自由,必须取得双方家庭的同意和社会的认可,办理必要的手续。
目前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宁菠摩梭人中正式结婚的人数逐渐增多。
节日由于摩梭人信奉鬼神、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火等皆有神灵,也相信人死后变成鬼魂,素有“八百神、三千鬼”的说法。
因此,常采取不同的方式祭祀各种鬼神,并且认为,农历每周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日神仙们都要出来活动,此时朝拜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
因而,每到这些日子,当地摩梭人就要转山烧香祭山神,转海祭海神,八月十五日还要吹海螺祭月神等。
转山转海是摩梭人祭祀山神和水神(湖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
如同祭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的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
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
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
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同时也一并祭山神。
形式与转山一样。
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
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内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转山,摩梭语称“俄过”又称“日则过”,“日则”即山神,“俄”为山,“过为”转。
山腰间,都有各户和公共朝拜山神的固定烧香祭祀点,称为“索夸苦”。
每到农历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清晨,各家的人都要到自家相应的“索夸苦”烧上一笼新鲜松叶香磕头敬山神。
这时,山门密林里常冒出缕缕青烟扶摇直上,祭拜者,虔诚地磕着头,口中不断祈祷,直到香火烧尽,烟消云散方归家。
对于虔诚的善男信女来说,每天清晨都必不可少地上山去烧香敬山神。
由于心理作用和登山锻炼,居然使不少慢性病因此而获痊愈。
转山节最隆重的是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格姆女神的盛大节目。
这天一大早,天空中稀稀落落的晨星刚刚隐去,攻瑰红的朝霞才抹上山头林悄,轻纱般的薄雾还在湖面飘浮,湖畔的村村寨寨便欢腾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换上崭新的衣裙,佩上漂亮的服饰,带着丰盛的酒菜,喜盈盈地从木摞子房里走出来,从山间林中钻出来,从船上跳下来,从四面八方涌向格姆山。
矗立湖边的格姆山东南面,距山顶百米处有一个山洞当地人称“格姆尼柯”,意思是格姆仙人洞或格姆山女儿洞。
从格姆山脚下的礼格村出发,行约5km,即可抵达洞口。
人从洞口侧身而入,便可进到女神洞腹中。
洞如宫殿,迂回上下,厅堂迭出。
洞内奇峰壁立,景点密布。
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或形如佛像、佛塔,或似仙女下几,还有的晶莹剔透得似象牙雕和海底珊湖。
它们同石鼓、石灯等皆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更为奇特的是洞内有一石,似一对穿着摩梭服饰的男女相偎而立,仿佛是一对久别重逢的阿肖恋人,正娓娓诉说衷情。
传说洞深处有阴海(地下湖),阴海中有一棵闪闪发光的珍珠树,敢于深探者方能目睹此物、据说此洞能使有病者消病,不育妇女生育,因而当地人常去敬拜,乞求女神消灾免祸赐予儿女。
人们到了此洞的山脚下,先向格姆山烧香祈祷,敬供瓜果酒肉然后以此为起点,环山绕行。
目的地便是“格姆尼柯”。
穿红着绿的男女老少,有的掌松枝,有的持青杠叶,有的拿鲜花,有的持红叶,踏着欢声笑语,高唱低吟,缓缓前行。
行走途中,兴之所至有的在古树之间挂起绳索比赛荡秋千,有的选一平坦、宽阔的草坪赛马,有的在鲜花绿树丛中对歌,有的燃起青火,围绕火堆“打跳”。
半途饿了便就地野餐。
转山节这天的野餐,不分村寨,不分家庭,见者有份,客人越吃得多,主人越高兴。
格姆山女儿洞的洞顶上长着一株大杜鹃,树木高大粗壮,树冠如一把巨伞,枝繁叶茂,鲜花灿烂,遮掩住洞口,映充了蓝天。
据说这棵杜鹃四季常青,月月开花,遮掩住洞口。
据说这棵杜鹃四季常青,月月开花,是格姆女神的凤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