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比例、比例尺的知识点
比和比例知识点总结

比和比例知识点总结在数学中,比和比例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贯穿了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
比和比例不仅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学科的基础。
本文将对比和比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比1、比的定义比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冒号或斜线表示。
例如,A与B的比是3:2,或者A/B=3/2。
2、比的性质比的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交换律是指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比值不变;结合律是指比的运算可以结合在一起,没有顺序之分;分配律是指比可以分配到其他数学运算中。
3、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高度或重量时,都会使用到比的概念。
在化学中,物质的浓度、酸碱度等也使用比来表示。
二、比例1、比例的定义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等号表示。
例如,A与B的比例是3:2,或者A:B=3:2。
2、比例的性质比例的性质包括交叉乘积相等、交叉加法相等和交叉减法相等。
交叉乘积相等是指交叉相乘的两个数乘积相等;交叉加法相等是指交叉相加的两个数加起来相等;交叉减法相等是指交叉相减的两个数差相等。
3、比例的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计算两个数的比例时,可以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计算。
在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等领域中,比例的概念也经常被使用。
比和比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对于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和按比例分配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和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概念。
无论是在购物、分发物品还是规划生产中,比和按比例分配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一、比比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用于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可以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那么它每分钟行驶的距离就是50/60公里,这里的50和60就是两个比。
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知识点梳理

复习课:比和比例知识点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知识点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的关系式:k xy=(一定) 2、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关系式:k xy =(一定)3、 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一找二看三判断(1) 找变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 看定量,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3) 判断: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商和积都不是定量,就不成比例知识点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按比例分配问题(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分配成几部分,求每个部分数量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解题方法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归一法: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
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2、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1)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成什么比例。
(2)找等量关系。
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
(3)解比例式。
设未知数为x,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并写出答语。
比例与比例尺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比例与比例尺的应用知识点总结比例和比例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和计算事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本文将对比例和比例尺的应用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说明。
一、比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单位的量之间的等比关系。
通常用两个量的比值表示,记作a:b或a/b。
在计算比例时,我们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确定比例关系,即已知三量一定比、已知两量一定比、已知一对量的比值、已知两对量的比值。
其中,已知三量一定比可通过交叉相乘法来求解。
在实际应用中,比例被广泛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商业运作、经济分析、工程设计等。
比如在商业运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二、比例的性质与简便计算方法比例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比例的乘法性、比例的可逆性和比例的平方性等。
这些性质在比例的计算中非常有用,能够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
以比例的乘法性为例,当两个比例相等时,其乘积仍为一个比例。
这一性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已知比例的等式关系,推导出其他未知量的比例关系。
简便计算方法是指利用比例的性质和一些特殊的数学技巧,来简化比例计算的过程。
比如,通过化简比例的分数形式,可以得到更简单的数值关系,从而更方便地进行计算。
此外,对于特殊的比例关系,我们还可以利用类似分项分比的方法,简化计算并快速得出结果。
三、比例尺的概念及应用比例尺是指地图或图表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表示了地图或图表上的一定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中的多少。
比例尺通常用分数或比例的形式表示,如1:1000或1/1000。
比例尺在地理学、测绘学、设计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地理学中,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尺寸;在测绘学中,比例尺是绘制地图的基础,能够保证地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设计领域中,比例尺则用来制定规划和设计方案,并帮助我们预测和测量实际尺寸。
比和比例知识点整理

比和比例知识点整理比和比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还是日常生活中进行比较和计算的基础。
本文将就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比的概念比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常用冒号“:”表示,如3:5。
其中,3称为比的前项,5称为比的后项。
比的大小可以用比的分数表示,即3:5=3/5。
二、比的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交换位置,但比的大小不变。
2.对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非零数,比的大小不变。
3.对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的大小不变。
三、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之间的相等关系,通常用“=”号表示,如3:5=6:10。
其中,3和6称为比例的前项,5和10称为比例的后项。
四、比例的性质1.比例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非零数,比例不变。
2.比例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例不变。
3.如果两个比例的前项和后项分别相等,则它们相等。
五、比例的应用1.比例的简化:将比例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的比例即为最简比例。
2.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将比例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得到的比例即为扩大或缩小后的比例。
3.求解未知量:利用已知比例中的三个量,可以求解出第四个量。
例如,已知3:5=6:x,可以通过横向对称法求解出x=10。
4.比例的混合运算:将比例和数值运算相结合,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六、实际问题中的比例比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商品打折:如一件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其打折后的价格为80元,其中,原价和打折后的价格组成了一个比例关系。
2.地图比例尺:如1:50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对应实际地面上的50000厘米,这种比例关系是进行地图测量和规划的基础。
3.身高体重比例:如一个人身高为1.75米,体重为70公斤,则他的身高体重比例为1:40。
七、结语比和比例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也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方法。
比和比例—小升初复习讲义(通用版 含详解)17页

2021-2022学年小升初数学精讲精练专题汇编讲义第5讲比和比例知识点一:比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的读法:4 : 5=4÷5=0.8↓↓↓↓前项比号后项比值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求比值与化简比(1)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比的结果,叫比值。
同类量的比,其比值没有单位名称; 不同类量的比,其比值有单位名称。
例如:100千米:5时=20千米/时(2)化简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称为化简比或比的化简。
5.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关系:比与分数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与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号相当于除号。
(1)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下表所示:由比与分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知,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商不变的规律三者只是说法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
6.按比分配:(1)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作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已知总数量和部分数量的比,求各部分数量。
(3)常用的解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数量;另一种是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知识点二:比例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3.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关于比、比例、比例尺的知识点

1.比的意义和性质(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 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几种比的化简方法: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初三数学比例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比例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比例在初三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掌握好比例的相关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够提升我们在数学学科上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对初三数学比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比例的定义1. 比例: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当两个量之间存在等量关系时,我们可以用比例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为a:b,读作"a与b的比例"或者"a比b"。
2. 比例的性质:比例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即如果a:b,那么b:a;如果a:b,b:c,那么a:c。
二、比例的表示和求解1. 比例的两种表示方法(1) 用分号表示:如a:b,表示a与b之间的比例。
(2) 用冒号表示:如a∶b,表示a与b之间的比例。
2. 比例的求解方法(1) 已知比例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利用等量关系,设置等式求解。
(2) 已知两个比例,求其中一个未知数:通过对已知比例的等量关系进行列式等式的转化,再进行求解。
三、比例的应用1. 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 长度比例问题:例如,城市A到城市B的距离是120公里,城市A到城市C的距离是150公里,求城市B到城市C的距离。
(2) 面积比例问题:例如,一张矩形纸片的宽度是10厘米,长为15厘米,若改变宽度,使得长宽成为原来的2倍,则新的长是多少?(3) 质量比例问题:例如,两种商品的单价比是2:3,现在第一种商品的单价上涨了20%,第二种商品的单价下降了10%,那么现在两种商品的单价比是多少?2. 比例和图形的应用:(1) 相似图形:相似图形之间的边长比例相等,面积比例为边长比例的平方。
(2) 比例尺:比例尺是用来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四、反比例的知识点1. 反比例的定义和表示: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那么我们称它们之间存在反比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
比例与比例尺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比例与比例尺的计算知识点总结在数学中,比例和比例尺是非常基础和常见的概念。
比例用于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比例尺则用于测量和表示实际物体与其缩小或放大的模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掌握比例和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比例和比例尺的一些常见计算知识点。
一、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等比关系。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 用冒号表示:比如,a:b表示a和b的比例关系。
2. 使用分数表示:比如,a/b表示a和b的比例关系。
3. 使用百分数表示:比如,a%表示a和100的比例关系。
比例关系还可以用等式表示,即a:b=c:d,表示a与b的比例关系等于c与d的比例关系。
二、比例的计算方法1. 求未知数:已知a:b=c:d,如果已知其中三个数,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的方法来计算。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交叉相乘法或求解等比关系的方程。
2. 比例的分数形式:已知比例关系a:b=c:d,可以将其转化为分数形式,即a/b=c/d。
3. 比例的百分数形式:已知比例关系a:b=c:d,还可以将其转化为百分数形式。
具体方法是先计算a与b的百分比,再计算c与d的百分比,最后比较两个百分比的大小。
三、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比例尺是指地图上距离的度量单位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比例尺通常以分数或比例的形式表示,如1:1000或1/1000。
1. 比例尺与实际距离的转化: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实际距离除以比例尺的分母,得到地图上的距离。
2. 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的转化:已知比例尺和地图上的距离,可以计算实际的距离。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地图上的距离乘以比例尺的分母,得到实际的距离。
四、应用举例1. 长方形的比例: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为3:4,如果已知其中一个边长为12,则可以通过比例计算另一个边长为16,或者反过来计算出已知边长为16时的另一个边长为12。
2. 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已知一个地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如果地图上两个城市的距离为8厘米,可以通过比例尺计算得出实际距离为40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 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