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过程与方法:赏读结合,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课文,通过分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学难点】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着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

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的心境当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诵读3.感知诗歌内容《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分析意象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

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界限望乡【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领悟洛夫诗歌奇异意象及丰富意蕴2.过程与方法:赏读联合,合作研究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中蕴涵的浓郁的思乡情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崇敬感情。

【教课要点】解读课文,经过剖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课难点】乡愁的丰富性、独到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文学中有一个永久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同样闪烁着长远而长新的光芒,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同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

古往今来有多少流浪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仰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日我们一同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界限望乡》,共同体会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谈谈初读本诗的感觉。

此诗为诗人1979 年接见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 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看见故国河山时,诗人的心情异样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的心境自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朗读3.感知诗歌内容《界限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 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怀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国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剖析意象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领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感情。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如何的感情?学生议论回答,师总结: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诗人这里用这个拥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可以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寂静、平易生活的神往。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示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盼望。

而“又忽然折了回来” 写出了诗人亲吻故领土地绝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凄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2.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3.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的现代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介绍(1)中国现代诗歌的起源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发展,中国诗歌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趋势,即现代诗歌的兴起。

这期间,康白、郁达夫、闻一多等人就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

(2)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诗歌经历了古风现代诗歌阶段,形式主义阶段,民间化趋势阶段,象征主义阶段和后近代主义阶段等多个发展阶段。

2. 选读现代诗歌作品——《边界望乡》(1)诗歌作者简介《边界望乡》的作者是唐剑。

唐剑,广东南海人,现居香港。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

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加拿大、台湾及内地等地担任大学教师数十年。

唐剑教授曾在第二届全国散文诗选中获奖,并连续多届荣获由中国台湾《现代诗》杂志所选出的“年度台湾诗选”。

(2)诗歌内容《边界望乡》是唐剑的一首现代诗歌作品。

诗歌以华南的简介为背景,通过写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于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整首诗歌仿佛是一位游子,思绪飘荡在故土的田野、山川、湖泊和文化风情之间,不断沉醉眷恋。

作者通过对华南乡土风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的从故乡开始的人生经历的回忆与怀念。

(3)诗歌分析首先,这首诗歌是一首景物真实描写为主的现代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和具体事物的描写。

在表达情感时,作者运用了许多现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修辞方法,如对比、概括、借景喻情等,以营造出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其次,这首诗歌所展现的民族地域性特色也让这首诗歌更具有现代意义。

华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历史、风景、人文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而唐剑的这首诗歌正是在具体描绘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传达了一种强烈而饱满的感情。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语言下浓烈的乡愁。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诗歌背景理解作者深沉在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洛夫诗歌语言的魔力,体会洛夫运用修辞手法,独特的选词,意象等表达内心深刻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将学过现代诗,但要让学生真正能独立赏析诗歌语言: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妙,词语的超常搭配,修辞的妙用,独特的意象选取,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充分地展现其驾驭语言的超常能力,玩转语言的“魔法”,这对学生来说正是品味语言的佳篇。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品味诗歌语言上,让学生通过教师示例,再根据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赏析诗歌语言。

而这一课的情感学生是能够读出来的,只是要能更深入挖掘,高一点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望乡的地点和节气,知道这和一般思乡的诗歌还有所区别,这种思乡承载着历史原因,他是一种家国之思,有可望而不可即之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一看到《边界望乡》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推知这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乡愁乡愁是李白床前满地的月光,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满目的烟波浩渺,是余光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余光中并称为台湾双子星座的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

二读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读: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自读抽生配乐范读一男一女两学生分章节朗读(配乐)2.在初步感知情感为乡愁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深入体会情感。

(1)你觉得标题加上“边界”两字有必要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是点明望乡地点,二则与课文原句“禁止越界”呼应,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咫尺天涯之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无法触摸你。

(2)作者在边界望乡是否有一个时间节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语句“清明不远”,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也提到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了,为什么要提到清明?清明节作为一个寻根的节日,怎能不让人思乡念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补充:洛夫在1949年离开大陆,到1979年来到香港,已经有30年没有回过故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意象、语言的陌生化2.了解洛夫的写作风格教学重点:通过意象理解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解读意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跟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视频中老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言停顿,这些细节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思念家乡、感动、悲伤、浓厚的思乡之情等。

视频里的老人祖籍江西,随军赴台,被迫离乡几十载。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诗人洛夫与百岁老人有何相似之处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诗歌后记以及课后的作者简介。

一生朗读师:由此可见,洛夫也是被迫离乡几十载。

这样背景下的思乡之情则显得格外深厚。

下面请同学们先自读两遍诗歌,再全班齐读一遍,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

要求读得慢、读得轻、注意到诗歌的意思。

二、初步感知板书边界望乡美国劳·坡林建议:1、一首诗不能只读一遍。

2、诗要轻读,读诗越慢越好。

3、总要注意到诗的意思。

环节:读诗歌;谈感受。

师:大家已经读了两遍,应该已经熟悉了!请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读出诗歌味来!1.齐声朗读:读准、尽量读慢;师:读完本诗,感觉如何?生:悲伤、压抑、哀伤、沉重等。

三、理解性阅读师:不错,同学们都有所体会。

诗歌是语言的游戏。

今天教给同学们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第一把是咀嚼语言。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请找出让你感到疑惑、惊奇、震撼的文字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到疑惑、惊奇或者震撼。

生朗读。

请两名学生回答。

生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或者疑惑?(1.非常好,乡愁能被望远镜扩大吗?)(2.乡愁能被肉眼看到吗?)生:望远镜是望不见乡愁的。

(1.不能。

)(2.不能)师:非常好。

也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不能通过肉眼看到的,也是不能用望远镜扩大的。

所以这个时候作者写望远镜中扩大的是什么?(乡愁是一种内心情感,只能感受而不能看到,但作者却将一种内心感受写成了视觉体验,所以这个地方运用了通感,化虚为实,制造了一种语言的惊奇,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在逐渐加深)生:景物。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够: 1.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并领略边疆风光; 2.理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追忆; 3.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赏析诗歌和散文作品; 4.掌握写作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追忆。

教学难点1.领略边疆风光,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2.掌握写作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先放映边疆的宣传片,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然后展示边疆的风光照片和旅游形象片,了解边疆的自然风光及特色文化。

2.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边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学生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领悟。

3.演示法:教师示范如何完成诗歌和散文的写作,学生讨论和练习,展示各自的创作。

4.评价法:通过学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进行班级评比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课时:边疆风光和历史(40分钟)1.放映边疆的宣传片(10分钟)2.介绍边疆的历史和文化(10分钟)3.展示边疆的照片和旅游形象片(20分钟)第二课时:赏析《边界》(50分钟)1.导读:了解《边界》的作者和背景(10分钟)2.讲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20分钟)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边界》的思想和哲理(20分钟)第三课时:诗歌创作(50分钟)1.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0分钟)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写诗(20分钟)3.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诗歌(10分钟)第四课时:散文创作(50分钟)1.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0分钟)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写散文(20分钟)3.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散文(10分钟)第五课时:综合评价和总结(50分钟)1.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20分钟)2.班级评比和交流(20分钟)3.总结和反思(10分钟)五、教学资源及准备1.边疆的宣传片、照片和旅游形象片(第一课时);2.杨牧《边界》课文(第二课时);3.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素材(第三和第四课时);4.评价表和总结反思材料(第五课时)。

教学设计8:边界望乡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

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一生写诗、译诗、教诗、编诗,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六部,诗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

诗人百感交集,怀着对故国的思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成此诗。

三、整体感知《边界望乡》写了诗人参观落马洲边界时,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通过杜鹃、白鹭、鹧鸪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成功地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因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四、文本探究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

2.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心跳”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更怯”。

“迎面飞来”的“远山”“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形象冲击,由视觉直接冲击心灵,在我们被其跳跃的思维和脱俗的奇句震得目瞠口结时,我们也被撞成“严重的内伤”。

边界望乡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学习目标】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语言的奇妙组合【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洛夫(1928.5.11~),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

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

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

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

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

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

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探究与合作】一、自主探究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2.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这三个意象?二、小组合作赏析以下句子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4、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三、拓展探究,品味语言1、本诗的语言特点2、对比分析余光中的《乡愁》当堂检测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课后反思】学完本诗,我学习到了什么抒情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借鉴使用?【布置作业】找出洛夫的一首诗认真诵读,并写出赏析。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边界望乡》王崇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高中语文《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王崇明学校:林芝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乡愁”的普遍性,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通过品读, 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联想之间的关系;3、体会诗人魔术般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示范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2、联系“乡愁”的经典诗歌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2、用诗人的爱国感情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之情。

难点: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教学思路通过台湾“乡愁”的诗歌,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进行多重交流,得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使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的感情,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诵示范法:听朗诵示范感受诗歌情韵,培养语感营造氛围。

2、资料补充法:教师补充一定的历史材料,使学生知道研究需要严谨。

3、对话教学法: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踊跃发言,教师点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音频展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积极补充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生成。

教学资源1、《经典咏流传》关于“乡愁”节目中的音频片段。

2、诗人返乡的文本、图片资料。

3、台湾其他诗人的“乡愁”诗歌。

教学过程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胡德夫先生传唱的音频材料。

学生聆听音频材料,很快能够进入音乐营造的诗歌氛围。

1、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2、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 2 |二、作者介绍1、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知道的诗人简介。

2、教师补充诗人的作品及成就,并进行情感点拨。

学生对诗人不熟悉,介绍不全面。

1、了解学生的基础。

2、开拓学生的视野。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 写“我们”来到落马洲,隔着边界,借助 望远镜,遥望故国山河。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第二节诗有什么新的特点?
• 古典意象魔幻新用(联想法)
第二节诗写了什么?
乡愁是人生的永恒的境遇,是文学不绝 的母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多 彩的反映。具体到一个作家,这种乡愁又 与时代紧密联系。大规模乡愁作品的出现 总与大多数人流浪在乡土之外有关。怀乡 的游子有着个人的父母乡土,有着童年故 乡的美好回忆,这又是作家个人的独特体 验。
洛夫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 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 曾就读于衡阳市岳云中学。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 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 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
反衬 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 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 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 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 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 显其悲。
联想
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 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 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 蕴味无穷。
语言的陌生化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 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 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 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 之情。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 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 地反映了作者深重悲苦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和影响
1954年洛夫与张默、 痖弦共同创办 《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力 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 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 瑞典等文,并被收入各类诗选。
评价
1982年膺选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 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近乎魔幻 的表现手法,被称为“诗魔”。 世界华语诗坛泰斗,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
语言的陌生化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 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 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 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 之情。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 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 地反映了作者深重悲苦的感情。
• 诗人移情于物,托物抒情。紧承前文“内伤”,反复自言 “病了”,表达内心的伤痛沉郁。“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 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 后面/咯血”句,用神奇的比拟和生动的情态、动作描写, 突出杜鹃花的形销神伤,以此自喻。白鹭飞跃边界又猛然 折回,意谓连飞鸟都畏惧并受制于那股“禁止”的力量, 人何以堪?借此,表达对“边界”隔断乡情的怨愤。
对比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
《边界望乡》力求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 因的语字组合方案,摒除那种流行的缺乏生机的 语言模式,使语句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 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刺激读者想象的美学效 果。如“内伤”本来是与医学有关的名词,常是 外物撞击所致,但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把它和一座 飞来的远山组合在一起,给人以意外的如发现一 颗新星般的喜悦。鹧鸪的“冒烟的啼声”本来已 经很妙, 而啼声竟然烧得诗人“双目尽赤,血 脉贲张”,更是令人百思不到的语言组合。没有 对语言的驱谴自如的功力,何来这等妙语奇句?
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
反衬 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 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 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 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 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 显其悲。
联想
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 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 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 蕴味无穷。
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 写“我们”来到落马洲,隔着边界,借助 望远镜,遥望故国山河。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第二节诗有什么新的特点?
• 古典意象魔幻新用(联想法)
第二节诗写了什么?
乡愁是人生的永恒的境遇,是文学不绝 的母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多 彩的反映。具体到一个作家,这种乡愁又 与时代紧密联系。大规模乡愁作品的出现 总与大多数人流浪在乡土之外有关。怀乡 的游子有着个人的父母乡土,有着童年故 乡的美好回忆,这又是作家个人的独特体 验。
洛夫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 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 曾就读于衡阳市岳云中学。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 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 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洛夫先生第四次回故乡:2007年为母 校衡阳市八中百年校庆致辞、参观新修的 石鼓书院、游览衡阳湘江风光带。 洛夫先生第五次回故乡:2009年 2009年4月22日,母校衡阳市岳云中学 百年校庆,洛夫不忘家乡情,发来贺电。
这首诗为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 “昔我往矣”,风华正茂, 时诗人去台已有整整三十年。大陆与 “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想象
作者由望乡进而想像自己听到故国乡 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 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 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 诗人浓浓的乡思。
语言的陌生化
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 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 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 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 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 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 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 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
• • 诗歌里自有诗人独特的姿态。 低调而自然的引入 。
开篇之后,诗人是怎么承接的,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虚与实的反复交错倒置 。
情感本是虚缈,知觉却是实在,在虚与实的反 复交错倒置间,一切都来得有力,贴切,纵观历史, 这更是来得新奇,来得经典! 但似乎有一瑕疵,“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中的“调整”与突如其来的冲击有悖。“调整”应 该是预定的,有事先目的的,而把“我”“撞成/ 严重的内伤”是不可预定的。
诗歌写到这里,已然结束,但诗情——余韵未了 诗人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跳跃的思维,丰富 的想象,从不同的写作角度,驾驽着多变的表现手 法,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唱响思乡怀故的这一古老 歌。起伏跌宕,余韵未了,显得冷寂又充满了惆怅 ……
第四节写什么?
诗人从时令着笔, 由清明节将至引发感 想。
如何理解“杜鹃” “白鹭”“鹧鸪”三个 意象?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第三节诗怎么与第二节诗相接? 怎么样继续 “古典意象魔幻新 用”?
• 第三节的开头紧承第二节末尾的句式, 而意象却与“白鹭”形成对比,含义深刻。
古典意象魔幻新用(联想、对比、夸张、 通感)”】《边界望乡》中这种经典意象的 新用是诗人深沉的文化底蕴、时代思想冲击 力和思维跳跃能力的完美结合和展现。
鹧鸪
又名山鹧鸪, 其声凄厉悲惨,似 云“行不得也哥 哥”。诗人用“以 火发音”发出“冒 烟的啼声”的鹧鸪 使自己“双目尽赤, 血脉贲张”,抒发 了自己回望故国时 急剧沸腾、摧肝裂 肺、肝肠寸断的情 感。
通过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 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 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拓展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 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对比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
《乡愁》利用巧妙的比喻, 整齐的结 构,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 形式,表达了思乡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 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 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语言的对比法
本诗有多处对比。 如在“三月的春寒”天气,“我”却“双目 尽赤,血脉贲张”,反衬出游子思乡情感之强烈; “我”热血沸腾,情绪激昂。 “你”却问“我”“冷,还是/不冷?”, 一热一冷,凸显作者个人独特的感受;只见“故 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抓回来的仍是一掌 冷雾”,主观的愿望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进 一步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通过对比与转换, 诗歌生长出一种鲜明的 张力, 把一个离别家乡30年的游子的心绪、感 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洛夫先生第一次回故乡:1988年 母亲已经去世,写下《血的再版》祭 奠母亲。 洛夫先生第二次回故乡:1992年写下 《衡阳车站》追寻乡情。 洛夫先生第三次回故乡:2004年 书赠衡阳第一长联,为长联剪彩,举 办诗书艺展、回母校衡阳市岳云中学,参 观南岳衡山、船山故里、神农耒阳、常宁 印山、家乡新县城云集、出生成长地相市 乡。
细读全诗,了解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登山——望乡——怀乡 ——想象——夙愿难偿
品读,体悟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诗歌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除了“低调而自然的引入”“ 虚与 实的反复交错倒置”“ 古典意象魔 幻新用”以外,诗歌还会呈现什么新 的特点?
• 热铁上一倾冷水 诗人一浪一浪将感情推上高潮,达到火热 的程度,然后写“同行者”的隔膜(?)或者 说异感(?),就好像烧红的铁块猛然浇上一 瓢冷水,反差之大,反应之烈,冲击之巨,实 在是达到极致。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通过“低调而自然的引入”“ 虚与实的 反复交错倒置”“ 古典意象魔幻新 用”“ 热铁上一倾冷水”,诗人将感情 的波涛掀起了不小的漩涡,接下来,诗 人又采用了什么写法?在第四节中,诗 人的角度与上文有什么不同?
杜鹃在古典诗歌中 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 的情调。同样,诗人 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 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 鹃的意象,表达了自 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 怨悲苦之情。
白鹭
在古典诗歌中 多用来 表 现 对安 静、平和生活的向 往。诗人在这里则 借白鹭来表明自己 自由飞到故国的渴 望。而“又猛然折 了回来”写出了诗 人亲吻故国土地无 望的黯然神伤的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