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 的影响 .人人都应遵守 礼教 . 讲究恕道 . 有利于改善人 际关系 ,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 , 有利于造就优 良品格 , 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 . 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 与 中国传统文化 不同 . 美 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美国人认 为在 家庭 中 , 父母通常 只在子 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 . 而 对于父母年 老. 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这种理性 的宗教伦理思想导致美 国社会 人 与人之 间缺乏温情 这种强烈的 自 我 中心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 主 1 中美民族性格的特点 义盛行 . 人人都想充分发挥 自己独特的个性 . 充分 享受个人的权利 与 自由。 1 . 1 中庸与个性 张扬 . 3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由于所处 的地理位置和几千年的风俗 习惯 . 形成 了封闭型的 2 中国人 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中国人非常强调家庭 的整体性 、 家 大陆文化, 中国崇 尚儒家思想 。中庸是儒家提倡 的一种 主张 待人 接物 庭成员之间互相 干涉 . 讲究 “ 以和为贵 ” 、 “ 和气生 财” 。因为中国人认 采取调和折 中的态度 要求人们 自 我修养 . 自我完善 . 把 自己培养成至 善、 至仁 、 至诚 、 至德 的理想人物。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 为家庭成员 的事便是整个家庭的事 。而西方人 的家庭观念 比较淡薄 , 家庭成员 之间互 干 和谐 。因此 , 中国人在处世上 比西方人保守 , 多忍让 , 多数人不愿去冒 他们更倾 向于把 自己当作独立的个性 的个体来看 . 涉. 相互之间有相对不受他人打扰的空间 险、 竞争 。 在教育问题上 . 美 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 、 自 信、 富于探 索等 美 国人崇尚个 人主义 ,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形成了张扬 、 好 让小孩从 小完全力所能及的家务 . 而大多数 1 8 岁以 上的青 动、 求变的性格 。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 己, 循规蹈矩 , 有较强 的进取 1 2 , , 说 个性品格。 少年都 自己挣钱读 书 中国的独生子女大多过着饭来张 1 : 3 衣来伸手的 话办事讲求效率。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 喜欢 冒险 、 竞争 , 好斗。 对美 国 独立和 自理能力很差 美 国的父母与孩子之 间是 自由、 平等的关 人而言 . 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 . 不断创新 , 没有变化 , 就没有创新 。 生活 , 系 中国的孩子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 的安排 , 在家 里不能 和 自己的父 求变、 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母有平等 的沟通理解, 这样 的家庭教 育方式会使很 多中国孩子感到压 1 . 2 稳 中发展与 冒险开拓 影响他们的成长 中国人追求稳定的 民族性格 . 而美 国人总是尝试新 的事物 . 不管 抑, . 4 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 再大的风 险. 也乐于尝试 。 以择业观 为例 . 西方人很少一生只从事一 2 中国人 大多是曲线式思维方式 中国人会 围绕着某个 主题绕圈 种 工作 . 相反他们会很频繁 地更 换工作 . 而 中国人 如果能找到一份稳 从不 同的不切主题的方 面迂 回靠近主题。 说话讲究 委婉含蓄 . 强调 定 的工作 , 有稳定的收入就很少有人去尝试别的工作 他们 喜欢创新 . 子, 尤其在上下级 之间 . 上级通常不会直接 指示下级做什么 , 冒险的精神激励 了一代代的美国人向危险 叫板 , 向极 限挑 战。有些美 暗示 的作用 意会” 。美国人大多是直线式思维方式 . 他们直接切入 国人为了打破生活上 的沉寂 . 敢于从耸立 的高楼 攀援 而上 , 更有人敢 而是让下级去“ 主题 . 直截 了当地解决问题 或表 明 自己的意见。 中国人多倾 向直觉 , 更 于乘 著气球 飞越大西洋 。 多地依赖直觉来做选择。 美国人多注重思维的实用性 , 根据数据 、 信息 l _ 3 仁爱与务实 判断如何解决问题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化 于心性 . 讲求个人修养和品行 日常交际时讲 等事实.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
,
事 后 仍然 是 朋 友


中 国人 强 调 一 致 性 美 国 人 强 调 个 性


,
” 中国 人 大都认 为 克 己 守 道 ” 毕 露 因 为 枪 打 出头 鸟
,

循 规蹈 矩




与 集体 保持 一 致 是 比 较 明智 的做 法 人 们 已 习 惯 于 避免锋 芒

, , ,
,

, “


谦逊



谦恭
,



谦 让 等许
,

多 不 同的 词 汇来 表 达 描 述 这 一美 德
,


” 尚谦 的 丰 富 内 涵 大体 可 分 为三个部分 其 一 正 确 估价 认 识 自 己 有
, , ,

:
自知 自明 能看 到 他 人 的 长 处 和 自 己 的 不 足 虚 心 学 习 永 不 自满 表 现为 谦 虚 谨 慎 虚怀 若 谷 ; 其 二 用 尊敬 的

,
,
,
,


,

这 种 自主 的 精 神从 早 期殖
,
民 地 时期 一 直 延续 至 今 成为 美 国人 信 奉的 精 神 之 一 他 们追 求 个人 享 受 放任个 性
人 物质利 益 的 追 求 还 包 括个 人 意 志 个 性 自由 及 自我 实 现 自 由进 取 的追 求

,
,
,
自由发展 不 仅 包 括个

们有 目共 睹 的 正 是 有 了 他们 开 放 自信 的性格 美 国 才 可 以 在 短 短 几 百年中 发 展 为世 界 强 国

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

第十章内倾与外向——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民族性格,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

它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种族的、地理的、语言的、心理的、文化的因素。

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据说,有一次国际联盟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 英国人——《英国统治下的非洲猎象事业》法国人——《象的恋爱观》意大利人——《象啊!象》德国人——《关于象的研究》波兰人——《波兰主权与象之关系》单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这几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特点:英国是个老牌殖民主义者,征服和占领似乎成了英国人的特长;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是个诗意的国家;德国是思想家的故乡;波兰则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维护主权是头等大事。

又有一则报道说,有一次国际公寓突遭大火,紧急之中人们来不及考虑,犹太人抢出了保险箱,法国人抢出了情人,中国人背出了老母,美国人抢出了妻小,日本女人则拉出了丈夫。

东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一、动与静西方民族生存的空间,多以海岛为主,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在漫长的日月里,形成了爱动的脾性。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不喜欢老死故土。

一到成年,就脱离父母,独自谋生,漂洋过海,从事商业贸易,过着流动不居的生活。

他们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鲁莽从事。

古希腊的青年不是养在书斋之中,而是整天骑马、射箭、赛跑、玩铅球、掷铁饼、投标枪。

在运动场上显身手,得到运动会比赛的桂冠,是最荣耀的事。

古罗马的勇士都是生活在军营里,展威猛于角斗场上。

西班牙的勇士以斗牛为乐,明知有危险,但无人退缩。

不但在场上斗,甚至把牛赶到大街上,向人群猛冲,惨死者吓不倒生还者。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热血时刻都在沸腾,时刻都在准备战斗。

那种躁动、狂热的激情伴随人的终生。

“宁静以致远”,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常常写成条幅挂于居室,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起,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邓小雄[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两个民族的性格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行事稳重因循守旧与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内向与外向;爱面子与讲实惠四个大方面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了解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性格;比较;差异前言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各种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发展。

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中美两个民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群体意识比较强烈。

中国人注重整体价值,强调个人应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由此便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公私义利观念。

轻视个人利益,强调群体利益,这种心态树立起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家族、社会、国家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得以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但群体意识忽视和压抑了个性发展,个人缺少自由发展,缺少独立思考,因此中华民族虽然人数众多,但顶尖人才却相对过少。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与历史上的小农生产方式、重农抑商政策、地理环境和重要人物有关。

小农生产使人们对集体有很大的依赖性。

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增长缓慢,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不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自成完整的体系,宜合不宜分,民族间强调的是群体的和谐。

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家学派大师强调“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思想,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In terms of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e of the key distinctions lies in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the West, people tend to be more direct and explicit in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or example, if a Westerner disagrees with someon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ay it outright rather than beat around the bush. This straightforwardness can sometimes be perceived as rude or confrontational by those from Eastern cultures, wher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is more common.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Western societies often emphasize individual rights and personal achievement, while Eastern cultures place more value on harmony within the group and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This can manifest in various ways, such as the way decisions are made or theimportance placed on personal success versus the success of the community.Furthermore, attitudes towards time and punctuality can vary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Western cultures, being on time is seen as a sign of respect and professionalism. However, in some Eastern cultures, being a few minutes late is not as big of a deal and can be more socially acceptable.Overall,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s important to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approach interactionswith an open mind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中文回答:中西方性格差异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沟通方式。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何亚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举例简单阐述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并分析了民族性格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民族性格的几点启示,以期人们在认识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同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做出恰当的取舍。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启示一、民族性格的概念所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可见,民族性格的形成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们在经受各种磨难、各种外族入侵后彼此之间相互磨合、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民族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特点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是:忠孝、尚节、守义;谦虚、谨慎,恪守中庸之道;既含蓄忍让、又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慈悲温厚。

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是:猎奇、冒险、竞争;惜时、坦率、真诚;自信自立,开拓创新。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一)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1:习语在中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儒家文化“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习主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从此思想出发,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崇俭养德”。

受此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谦和保守、勤俭节约的民族性格。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陆游”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如“To put all hi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2:神话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都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修炼才能得道,待修得正果时,他们往往法力无边,几乎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总能斩妖除魔、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神仙们必须遵守天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与人类恋爱结婚,如若违背,必遭重罚。

2024届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24届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

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

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

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由于千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

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

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

汉儒董仲舒指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个体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家国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

纵观中国历史,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壮大,才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情操得以弘扬。

而西方则与此相反,西方是个重个性发展的社会。

早在古希腊时代,民族血缘关系就已打破,个性原则便成了西方民族的基本心理和性格。

到基督教文化支配欧洲以后,家族的权威更让位于宗教义务和个体意识。

《圣经.新约》中耶稣说:“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圣经.新约.路德福音》这就把人们对家族承担的责任引向对超越家庭的精神权威和宗教力量的效忠上,进而产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基督教宣称人只要积极努力,接受苦难的考验,未来也便可进入天堂。

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承认、发展个性的原则基础上的。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只不过是把这种个性原则宗教化了。

欧洲13-14世纪的任侠之风,17-18世纪的人权主义,都是这种个性崇拜突出表现。

二、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伦理刚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追求伦理道德成为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成功便成仁”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理论化表现。

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毫无疑问,重义轻利价值观对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为“物”的地位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这种义利观把人的正常物欲视为悖论,忽视道德与物资的统一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严重的障碍作用。

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

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人们轻视现世生活,但它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来世的天堂。

事实上,基督教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基础之上的。

“救赎论”突出表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指出,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

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中世纪的罗马教会则是“金钱的主要宣传家”。

打着基督教旗号所发动的西方对东方战争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实质上就是在罗马教皇的唆使下西方基督教徒对东方财富的掠夺。

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利”的社会心理。

三、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

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要达到“和”,自然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执其中”。

(《论语.尧日》)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

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

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

所谓“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因此,当今许多人仍把中庸看作追求恰如其分的道德行为的择善固执。

然而,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明哲保身”、“知足长乐”、“适可而止”、“一争两丑、一让两有”等俗语成了中国人的处世格言。

这固然为社会保持和平不可少,但由此衍生的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无疑消融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西方人由于受截然二分的宗教哲学观的影响,处世好走极端,崇力尚争。

《圣经》中,大力士、与敌同归于尽的壮士参孙(Samson)有超人之力,他徒手打死狮子,以驴骨退敌千里;民族英雄、神人间的使者摩西(Moses)带领以色列人与埃及人抗争,最后逃出埃及;少年英雄大卫(David)徒手打死狮子和熊,又用甩石击杀非利士巨人哥利亚(Goliath),等等这些典故在西方基督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故事中象征着力量和抗争的英雄人物无疑给西方世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使得西方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力尚争的性格。

自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世界从此进入基督教的“千年王国”时代。

教权慢慢地从精神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

到了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他有一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纵观这一千多年里发生的无数影响西方文明进度的战争,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基督教有关。

这些战争无不影响着西方基督世界各民族的性格—崇力尚争。

所以,可以说“以刚道取天下”乃是西方最擅长者。

四、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开拓求新儒家思想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源在于一己之心,因而重"心术",重身心修养,重伦理道德,重三纲五常,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通过"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以汇通万物,达到去恶求善。

"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熊十力)。

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

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

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是内向性的思维方式。

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

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安静自守,洁身自好,好自为之,节制欲望,不可争名夺利。

"静"、"思"、"悟"、"忍",成了大多数中国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

内向自求还造成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安逸现状,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我国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却形成鲜明的对比。

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求新的民族性格。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的《旧约.创世纪》中关于人类始祖夏娃、亚当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有了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敢于违抗象征权威、传统力量的上帝的意志。

从这里我们似乎能找到西方民族中那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性格的萌芽。

基督教信徒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上帝,寄托于超越世间的精神欢乐,反而把现世人生视为一种痛苦。

人只有通过体验这种痛苦,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路。

基督教信徒“对超越的向往”的宗教态度也暗示着西方人的那种超越创新的民族性格。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正是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使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求新精神得以产生。

中世纪中后期,西方发动的对东方的“十字架对新月的战争”——十字军东征,虽说是西方对东方的一场大规模的掠夺战争,但客观上来讲西方和东方的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是西方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的一次大开拓创新,直接反映了基督教影响下西方人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当然,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哲学、宗教的视角对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作一粗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研究民族文化心态不仅需要研究它的常态,更要从它的反常态中去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心态结构和思维模式,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