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研究基本烈度意义
• 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 • 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 • 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
(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将抗震目标与三 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
• 1.1 创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伤亡之最的大地震 — 华县 地震
• 1.2 推动封建统治者革除弊政的地震 — 三河、平谷 地震
• 1.3 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 — 邢台地震 • 1.4 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 海城
地震 • 1.5 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震劫难——唐山 • 1.6 稳定社会的震后地震趋势预报 — 南黄海地震
Love 波(L波)的传播
•
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
这类波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
为面波。常见的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
(Love)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 P波,速度 VP
K 3/ 4
•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地球内部
• •
水K和: μV为p拉= 梅1.常5千数米,/ρ秒为随密变速深化度度度的怎变?么化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一、地震波的序列
(一) 体波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
(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1、P波: 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 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
地震概论综合题整理

③ 注重地震前兆观测,发现异常,认真分析。
④ 抗震设防问题,开展工程的证的工作,加强建筑物的设防。
12、内核是如何发现的
在不该有地震信号的影区内观察到了地震信号。
13、靠近震中的地方破坏为什么不是最严重?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了和地震的大小、震中距有关外,还与地质情况有关。沉 积 盆地的
④ 利用同一地区地震的记录要多做比较,掌握其形态概貌。
⑤ 与理论地震图对比识别震相。
10、地,如图(a), T =
当 h≠0 时,如图(b),T =
故FA = [ ! + R − h
则T = [ ! + R − h
!
!
!"
固有频率如果与地震震动频率相同也会发生共振,凹 陷 地区松软的粘土会放大地震面波,
含 水 多 的地层会沙土液化,从而加剧震害。墨西哥城震害最严重的地方是松软湖泊沉积区,
从历史上看属于,地质环境不好,所以震害比更接近震中的地方还严重。
14、低矮建筑损坏较轻,较高(三层以上)的都倒塌了,但是摩天大楼几
报,一旦误报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省级以上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
5、单台地震定位原理
① P 波、S 波倒时差和 P 波、S 波速度可 i 确定震源距离:
② 令 Ux、Uy、Uz 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上下方向的地震记录。
射线矢量(Ux,Uy,Uz)或(
,
,
),此矢量唯一确定
近震还是远震,或是极远震;是浅震还是深震。然后粗略估计震中距在那一段范围和初
至波的类型,参考该震中距范围内震相出现的规律,进一步肯定初至波的性质,并找出
其实确切的其他基本震相。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一、一些概念与常识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
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
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
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8.地震序列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
(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a.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20%左右。
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
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
(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应用)宇宙演化1. 距离光年天文单位(AU/UA)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地震概论地概笔记1号

知识要硬才会有力量,如果不应用那只是一种负担。
不然北大的老师为什么没什么力量。
第一章地震介绍✧中国多地震国家,死亡超过20万世界6次,中国4次。
地震两面性。
唐山、海南、华县、汶川)✧9.11双子塔倒塌。
原因:不是豆腐渣,钢结构混凝土少,不防高温,火烧。
✧震级是微观标准,用仪器测量,表示的真能量传播。
烈度是宏观标准,实际强度。
✧地方震(100公里以内)、近震、远震(1000公里以外)✧李嘉诚的书要多看3.4 地概看电影《大地震》3.11 第二章地震波✧复习:小地震大灾害(板块密度大)✧地震分类:大小分,深度分,距离分。
一、波的性质✧波的性质;横波(切变)纵波;气体和液体只能传播纵波。
(因为没有剪切效应),外核是液体剪切力:只作用在固体表面上的力。
(力的方向和受力面平行)平面球面波:太阳光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都可视为平面波。
波面为平面/球面波/柱面波驻波:两列频率相同的想干波相遇✧波长大于介质分子间的距离是介质才是连续的;若小于,不连续,不能传播弹性波✧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频率上限✧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振面垂直✧在任意时刻,波面有很多个,最前面的波面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波动是不同频率波的混合;光线描述光的传播。
✧我们认为地球介质是:均匀连续的,✧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很短时可以假定为:完全弹性体✧研究地震发生:脆性、二、地震波✧弹性介质:(塑性不能回复,)✧杨氏模量/泊松比/体变模量/切变模量✧波动方程:体积变化引起纵波,对方程求散度,求旋度✧P波S波差异1)纵波P波比横波S波速度快根号3倍;2)质点振动方向互相垂直;3)p波垂直分量较强,s波水平;4)s波低频成分丰富;5)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位为主。
6)P波无旋波通过,质元无转动而有体积变化;s波无散等容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面波的振幅急剧衰减,地震记录上面波的振幅大于体波✧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耳语长廊或者天坛回音壁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周期越大的波渗透深度越大✧半无限不均匀介质不产生勒夫波,瑞利波无频散✧到达顺序:P波,S波,love面波,Rayleigh面波,尾波3.18第三章首波、侧面波3.25第三章第一节✧费尔马原理:地震波传播的路是走时最短的路线,但是只适用于高频/短波(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尺度)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高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地震射线: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能量达到某一标准的分布范围)反比于频率,高频时,能量束成为线✧首波(地震波由低速层向高速层入射)与直达波,超过一定临界距离,首波先于直达波到达。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
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
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M=<4.5);中强震(4.5<M<6);强震(6=<M);巨/特大震(8=<M)。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特性(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视波速: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这时观测到的波速称为视波速,视波速c与真实波速v之间有简单的换算关系C=V/sina;a为波的入射角。
地震波的复杂性:1、波的种类多,既有纵波又有横波;2、地球内部各种性质不同,形成很多分层;3、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的;4、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复杂,所以辐射出的弹性波场也是非常复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死要活得终于整理完了.........不过对考试还是么什么信心==需要滴孩子就参考一下吧,选地概的都是上辈子折翼滴天使呐~还有每年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想要明年选修这门课的孩纸就更别指望这份东西了...~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7、地震的意象:印度—大象台湾—地牛新西兰—地母印第安—乌龟8、弹性回跳理论:美国地震学家里德(H.F.Reid),1910年9、60-70年代地震成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第二章地震波1、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不是永远成立,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
2、地震射线能量束,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一般为横波速度的根号3倍)因此,在地震记录上纵波首先到达。
所以,纵波也被称为P波(Primary wave),横波也被称为S波(Secondary wave)纵波——颠横波——摇4、面波的性质:(1)能量分布(简正振型);(2)频散特征。
利用面波探测地球内部构造5、地球的自由振荡:环形振荡和球形振荡影响自由振荡周期的因素:(1)自转(2)横向非均匀性6、波序:P波——S波——Love波——Rayleigh波主要破坏:Rayleigh波第三章地震仪及基本参数测定1、第一个远震记录:在德国Potsdam记录到的日本发生的地震2、全球地震台网:由128个超宽频带数字式观测台组成3、地震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4、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这点就是震源,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于震源之上那点称为震中。
5、对一个100千米外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000倍),则震级46、震级相差2,能量相差1000倍第四章地震机制一、断层1、受力状态下,岩石发生变形。
冷的脆性岩石容易发生脆性破裂(断层),从而导致天然地震;地球深部的岩石由于温度较高,在受力状态下岩石容易发生弯曲或流动。
2、岩石变形的类型主要依赖于:组合成份、温度、压力、应变率3、弹性体:处于弹性状态时,岩石在破裂前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应变(应变能)。
当应力撤销时,岩石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4、破裂面的两边未发生相互移动时,叫结合。
.破裂面两边发生相互移动后,叫断层.5、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6、较大的地震断层的滑动面也较大.7、老断层上的地震通常具有周期性8、倾角:断层面与地球表面的夹角较倾角。
范围为0—90度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
断层面和地表的交线的走向方向与正北的顺时针夹角叫断层的走向。
范围为:0-360度。
滑移:描述断层的上盘相对于下盘滑动的方向。
范围-180-180度9、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断层类型取决于断层的滑移方向。
10、断层面上的应力(单位面积受到的力)超过其摩擦力时断层发生滑动。
11、我们用三种应力来描述地球内部的应力状况,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正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大逆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小走滑断层压力:垂向压力中等二、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12、Wegner提出大陆漂移的证据:(1)形状复杂的板块拟合(利用大陆架)(2)化石(3)岩石(大西洋两岸的岩石组成、年龄、地质结构相似)(4)山脉(大西洋两岸的山脉具有连续性)(5)古气候数据进一步证据:海洋钻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同位素测定年龄13、恐龙灭绝说: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14、(1959年非正式)1962年发表《History of Ocean Basins》正式发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教授Hess提出海底扩张假说:熔融的岩浆从地球的深部沿着洋中脊流出产生新的洋壳,并向两边扩展,最后在海沟处消失,回到地球内部,形成洋壳的不断更新和循环。
15、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六)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板块边界类型:扩散边界——新的地壳在此产生。
汇聚边界——地壳在此消失(消减带)。
转换边界——由于扩散边界的扩散速度差异而产生走滑断层,板块之间在此作相互水平运动。
大洋中脊是扩散边界,冰岛是最好的研究地点;海沟是汇聚边界。
16、洋陆碰撞特点:火山弧,陆壳迅速隆起,深源地震。
洋洋碰撞特点:火山弧,岛弧,大的深源地震。
陆陆碰撞特点:两者都不消减;褶皱隆起;形成高原17、高原隆起的影响:气候温湿、严重荒漠化、堆积大量黄土、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使长江中下游和我国东南地区成为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18、转换边界(转换断层):把两段扩散边界(大洋中脊)连在一起;一般都在海洋,个别在陆地(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浅源地震圣安德列斯断层: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在此作相互水平滑动19、Wilson 1963年提出地幔热柱说,1965年提出转换断层三、应力及应变20、物质受到应力作用后:变形、流动或断裂21、应变:描述介质受应力后介质产生的形变应变有两种基本类型: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是无量纲量22、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变性释放。
能量的来源: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驱动着板块运动.23、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地震能24、地震的过程: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
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
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释放应力。
这就是主地震。
断层调整(余震)25、陆地至今40亿年,海洋<2亿年四、震源机制解26、震源机制解:中间黑的是逆断层,中间白的是正断层,黑白相间是走滑断层黑色部分表示,人站在其表面感到地表上升白色部分表示下降27、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欧亚、海岭(有时称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板块:地壳薄易碎亚欧板块:地壳厚,构造活跃地带,地壳活动剧烈28、非天然地震:水库地震、地下核爆水库地震特点:建造水库引起。
蓄水一定程度出现小震,满库会发生大震,期限约在两年后,以后会减弱。
地震分布在库区附近或者下游,有时在大坝附近,威胁下游29、鉴别地下核爆与天然地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地下核爆的震源深度一般较浅波形复杂性:天然地震的波形复杂得多初动解:核爆炸的震源机制解的图示是全黑的地震波频谱第五章Snell定律,临界投射,首波反射波与直达波的问题,波形转换时的Snell定律第六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反演:先用观测走时给出距离,并由此推导出速度分布以及地质构造。
2、地震层析成像:射线理论、面波、自由振荡3、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固体)、地幔(固体)、外地核(固)内地核(液)第七章地震预报一、地震预报1、地震预报的方法: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2、地震预测: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非地震前兆的识别假设:(1)均匀应变积累(2)地震不会改变断层的性质3、应变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释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释放4、地震预测面临的问题: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差需要更早时间的地震目录记载; 需要更详细的地质构造研究5、地震空区定义: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
(处于断裂活动构造带上的无震区域)6、利用概率预测将来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7、地震预报: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8、已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最有希望的5个前兆: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9、中国的地震试验场: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投入大,预报经验无法推广10、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二、防震措施1、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3、避震要点: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