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鲁迅小说启蒙主题的变化

合集下载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简介《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思想家鲁迅所编写。

这部文集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和对当时社会的尖锐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鲁迅文集》中涉及的主要思想和对社会现象进行的批判。

思想启蒙1. 民众意识觉醒与自我认知在《鲁迅文集》中,鲁迅通过描绘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和残酷现实,唤起了读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他大胆揭示了封建旧制度下民众被束缚和压迫的真相,呼吁人们要有自我认知、自我解放的勇气。

2. 科学精神与现代意识形态鲁迅倡导科学精神,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他强调科学方法在理性思维和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迷信和愚昧。

3. 个体尊重与民主思想《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也包括对个体尊重和民主思想的提倡。

鲁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且有权享受自由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并提出了民主政治和社会公正的观点。

社会批判1. 封建社会与旧文化的批判鲁迅通过在作品中描述封建社会现象,揭示了旧文化对社会进步造成的阻碍。

他痛斥绅士阶级腐朽无能、仇视知识,坚持以新文化来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2. 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家危机《鲁迅文集》中也涉及到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家危机的批评。

他揭露列强对中国进行压迫剥削,深刻指出了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3. 社会问题的剖析与道德批判鲁迅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道德批判。

他关注贫富差距、妇女地位、教育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并以其独特的文笔表达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总结通过《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鲁迅打破封建束缚,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以深邃思想和犀利笔触展现出对旧制度和不公正现象的坚定反抗,也为中国近代文化进步与社会变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救他与救己_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思想的二重性

救他与救己_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思想的二重性

第24卷 第6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4 N o.6 2004年12月Journal of Bao ji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D ec.2004救他与救己Ξ——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思想的二重性谷鹏飞1,耿承雄2(1.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2.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在现代性视野内,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呈现出“救他”与“救己”的双重意蕴。

这种意蕴根源于中国思想启蒙的独特困境。

《狂人日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标示了这种困境。

[关键词]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救他;救己[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93(2004)0620063203 所谓“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思想的二重性”,是指在现代性视野内鲁迅小说呈现出以启蒙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乐观进取技术策略和审美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文化策略为内容的双声复调的文本及意义结构。

这种“二重性”的深刻点在于它通过体认中国现代化伊始个人自主平等的基本向往和这种向往作为普遍主义的公共价值的不可恃,揭示出中国启蒙运动的“救他”与“救己”的双重困难。

认识到这种困难,是理解鲁迅启蒙主义小说的关键。

从前期的《呐喊》、《彷徨》到后期的《故事新编》,都鲜明反映了这一点。

一、《狂人日记》:启蒙主义小说的首次提案《狂人日记》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启蒙主义小说,也是鲁迅早期启蒙主义思想的典范性作品。

从启蒙角度看,这篇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使现代自由公义的价值理性必须咬牙面对前现代的道德伦理情境,甚至不惜破釜沉舟。

换言之,鲁迅以“吃人”为中心意象构设的“吃者”与“被吃者”的交互主体性,揭示了在中国进行思想启蒙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同时标示了启蒙主义小说主题的两难和叙述的尴尬。

“吃人”既是小说构设的中心意象,也是解读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教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的关键符码。

鲁迅小说的聚焦方式与隐含的启蒙意图

鲁迅小说的聚焦方式与隐含的启蒙意图

鲁迅小说的聚焦方式与隐含的启蒙意图雷亚平【摘要】鲁迅的三部小说集表现荒诞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呐喊》描画的是悬置了健全理性的外在世界的荒诞;《彷徨》展示了主体理性参与制造的更加完满的荒诞;《故事新编》在以油滑嘲弄荒诞的同时显示了理性的回归.这些对荒诞的不同表现是由低于常人的聚焦、等同于常人的聚焦、高于常人的聚焦等相应的聚焦方式来完成的.鲁迅小说聚焦荒诞的历程中所显示的文体方面的变化,展示了隐合作者和假想读者地位的变化:隐合作者由期待假想读者运用理性超越荒诞转变为希望假想读者不加思考地追随自己.进一步的推论则是,该过程显示了启蒙者对真正的启蒙的放弃.【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鲁迅小说;聚焦方式;荒诞;常人;启蒙【作者】雷亚平【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鲁迅的小说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荒诞色彩,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分析这种荒诞表现,会发现它们有可能是鲁迅精神历程的一类标志物。

这一标志物因其更接近作家的无意识,可能比明确的思想更加可靠。

笔者大致同意谭玉良先生关于鲁迅思想分期的划分:“1924年以前为前期,1925年至1930年为中期,1930年以后为晚期”[1]。

但对以往的分期方式有一些补充性的看法:传统的分期方式过于注重思想方面的表现,却往往忽视文体自身的演变,然而,文体本身即是一种沉默的“思想”,甚至是先于明确思想的潜意识表现,以文体特点对作家创作所做的分期似乎可以与作家的思想分期并行不悖;有时候一些研究者所做的思想分期的来源之一就是作家文体的标志性变化,但其他学者又用这种来源于文体变化的思想分期去解释文体方面的变化,于是形成了循环性的解释。

本文在论述鲁迅表现荒诞的历程时遵循的分期基本上以三个文本为标志:《呐喊》、《彷徨》、《故事新编》① 本文需要对文本的文体进行细致的分析,一些在文体上有争议的文本难以适应这一需要,因此,《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因与散文较为相似的4个文本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内,《故事新编》里的《起死》因其为剧本体裁也不在本文分析范围内。

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

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

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命运。

而在他的作品中,童话作品占据了一部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童话译介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启蒙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童话文学的概念和鲁迅童话作品的特点。

童话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通过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向读者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而鲁迅的童话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儿童文学,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和启示。

他通过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儿童透露出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形象。

其次,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童话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人”代表着社会的权威和压迫,而“孩子”则象征着无辜和纯真。

通过故事中的冲突和化身,鲁迅向儿童展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道德,激励他们保持正直和公正的品质。

其次,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力量的斗争。

在鲁迅的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虫子、狗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角色扮演。

通过这种设定,鲁迅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并激发他们在善与恶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此外,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还体现在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知识才能摆脱黑暗和无知的束缚。

在鲁迅的童话中,儿童往往是英勇和聪明的,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和改变命运。

鲁迅希望通过这种塑造,激发儿童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追求真理的勇气。

最后,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还体现在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上。

在他的一些童话作品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试图向儿童传达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勇敢面对死亡的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希望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综上所述,鲁迅童话译介中的启蒙思想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鲁迅全集思想与文化的启蒙

鲁迅全集思想与文化的启蒙

鲁迅全集思想与文化的启蒙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在于他对思想与文化的启蒙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鲁迅全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贡献,以及他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鲁迅全集思想与文化的启蒙。

一、批判封建文化的启蒙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断批判封建社会的封建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虚伪,通过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鲁迅为中国人民的觉醒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他通过小说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荒诞和虚伪,深入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启发了人们对封建文化的深入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探索民族精神的启蒙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关注了中国社会的问题,还关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他通过对民族精神的深入研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自信和自豪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复兴。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阿Q”这一普通农民的描写,鲁迅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和民族精神。

他以阿Q为代表,剖析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的无力和自卑感。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解决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三、传播科学知识的启蒙鲁迅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不断呼吁人们追求科学,接受科学启蒙。

在《自杀日记》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痛切地剖析了科学知识对迷信和无知的批判。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没有科学知识的人会陷入无知和迷信的泥淖中。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热爱,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四、启蒙人民觉醒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鲁迅全集思想与文化的启蒙,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说《补天》中看近代启蒙思想

从小说《补天》中看近代启蒙思想

•书丛文评199文/王冉从小说《补天》中看近代启蒙思想内容摘要 鲁迅的小说《补天》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但却具有时代色彩的启蒙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当时时代“启蒙”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鲁迅;《补天》;启蒙思想在鲁迅的创作里,启蒙是至关重要的主题。

比如小说《补天》,原名《不周山》,取材自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与“女娲造人”的故事,并在其中运用鲁迅自己的想象和虚构将历史传说典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在内容上也深刻地体现出启蒙思想的精髓所在。

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女娲造人的背景及过程。

“女娲忽然醒来了”这开头突兀的一句,简洁却又充分展现出语言的张力,不禁让人带着疑问:女娲为什么醒来了呢,是谁叫醒了她?通读完全文,结合文章特殊的社会背景和鲁迅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来看,很显然,女娲担负起了一个创造新时代的启蒙者的角色。

她因时代启蒙的客观需要而醒,因为需要革除封建思想、启蒙国民心智来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而被自由、清醒的中国人、被已经启蒙的中国人唤醒,而鲁迅正是这为数不多的被启蒙的中国人中的一员。

那为什么会选择女娲来充当启蒙者的角色呢?其中自有深意。

启蒙者,意味着前无古人,至于有没有后来者,不可预计,也意味着孤独。

而选择女娲,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女娲造人一说,对于女娲来说,她本身也是无前者的,也是她给予了人类新的语言、新的思想。

“女娲忽然醒来了”,醒来的人要去进行启蒙,然而醒来以后呢?后文不止一遍提到过“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无聊过”,女娲醒来以后,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是一个“无聊”的世界,启蒙者自身的使命便已然注定了要承受这种孤独寂寞,而女娲所处的客观的远古荒蛮世界,正是启蒙者在启蒙过程中主观精神上所处的无人理解的荒凉世界。

“只是不由得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第一次造人的成功,使女娲感到了喜悦,于是她“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这也正如孤独的启蒙者一样,当社会现实给予了他们些许回应时,便感到了些许欣慰。

浅谈鲁迅文学中的启蒙思想

浅谈鲁迅文学中的启蒙思想

浅谈鲁迅文学中的启蒙思想龙源期刊网 /doc/c916924458.html,浅谈鲁迅文学中的启蒙思想作者:张静旖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摘要:鲁迅文学作品是“五四”新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本文探讨鲁迅文学中启蒙思想的变化,试以更加辩证的角度分析其启蒙思想内涵。

关键词:鲁迅文学启蒙思想辩证角度谈及鲁迅的创作动机,与“启蒙”和“救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能够更加科学理性、辩证客观地解读鲁迅文学中的启蒙思想,更加准确地理解鲁迅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这已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探讨课题。

一、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提及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离不开对《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一句话的探讨。

在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鲁迅便提出了立人为首,凡事后举的重要主张。

在鲁迅先生看来,当时的中国社会并非是健康的社会形态,而是不健全的甚至是不正常的社会形态。

当时的中国人也有着种种国民劣根性。

如何通过思想文化改造这样的国民劣根性,是鲁迅文学中启蒙思想萌发的初始动机,“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一)典型叙事模式阐述启蒙思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是非常典型的叙事模式。

除开带有浓重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外,以“我”这个自我主体为叙述视角的文学作品数量有很多,在小说集《呐喊》以及《彷徨》中便有近半的作品是采取了这一典型叙事模式。

在鲁迅早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关于社会现实和历史反思的凝重感及其厚重,以“我”为代表的自我主体往往代表着启蒙思想的清醒萌芽,而其他的叙事人格则往往代表着国民愚昧的落后思想和劣根性所在。

以著名的文学作品《故乡》为例,尽管在童年时代,主人公“我”与闰土亲密无间,但多年之后久别重逢,“闰土”的一声“老爷”便将两人之间的思想意识鸿沟拉出了距离,由于“我”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文化教育,与当年那个记忆中的传统故乡早已隔开了厚重屏障。

鲁迅文学启蒙思想论文

鲁迅文学启蒙思想论文

浅谈鲁迅文学的启蒙思想摘要:在鲁迅特有的生活年代里,他经历过苦闷与彷徨,总结与冲刺。

是历史启发了他,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病态生活引导了他,经过他的观察、思考、尝试和总结,揭示了病态生活的社会根源。

通过他长期的摇旗“呐喊”,最终使麻木、堕落、遭人凌辱的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思想,从而中国的政治革命才有了最根本的基础。

这正是鲁迅文学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鲁迅文学;启蒙思想经过清末文学的改良运动到“五·四”时的文学革新,中国的现代文学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因此,“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了新的文学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推动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就其功绩和成就而言,鲁迅最是功不可磨的第一人。

追溯鲁迅的经历,回顾他的求学及文学革命的历程,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有他自身的思想蜕变推动了社会思想的革命,使麻木、堕落、遭人凌辱的民族有了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政治革命才有了最根本的基础。

鲁迅于1902年到日本留学,在学完日语及其留学的基本课程之后,1904年9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攻读医学。

当时,他认为中国积贫积弱,遭人歧视,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东亚病夫,没有强健的体魄。

他要学医来挽救这个病危的民族。

然而,在他学习解剖学期间,讲课之余学生们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记录片。

有一次影片上出现了日本人处死中国人的画面,而在一旁观看的仍然是一些呆呆的中国观众。

这给当时的青年鲁迅以极大的精神震动,从而使他真正地看出了“医学并非第一要务,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的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的第一要务,是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

是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了,于是提倡文艺运动”。

鲁迅的这一精神境界是多么的博大、崇高。

正如:“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足以动天地以泣鬼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发韧于五四时期, 是漫长文学史长河中的 一次激烈转身,有此转身,则有一代风流,数辈绝妙文章。 鲁迅 先生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开创了知识分子与农民这 两大全新题材,影响深远。
叶圣陶是为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多集中于教育界。 人物刻画十分成功,但却寄意不深,旨在写 出一种灰色的人生, 将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呈现给读 者,没有赋予他们任何的责任。 《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是其 代表,他们苟安、怯懦、胆小,实在担不起任何责任。 乡土派小 说对农民题材利用得最多, 所表现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 方面:一是直面现实,揭示农村的落后闭塞;一是将农村理想 化,礼赞其间的田园风物与人性淳朴。 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 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虽较少涉及农村题材,但他们大量 进行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恰好与人生派、乡土派的现实主义 创作形成互补。 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多为归国的留学生, 情绪脆弱敏感,生活穷困潦倒。 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抒发一己 的情感,而这种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
《孤独者》中的叙述事件可进行如下概括: 1.社会的否定:S 城 人 将 其 作 为 谈 助 ;本 家 视 其 为 异 类 ;学 界流言;被校长辞退。 2.对 自 己 的 坚 持 : 悲 哭 祖 母 过 世 ; 相 信 孩 子 们 是 好 的 ; 卖 掉 藏书;托“我”寻事作。 3.社 会 的 肯 定 :客 厅 中 新 的 馈 赠 、颂 扬 ,钻 营 ;《 学 理 七 日 报》刊载赞颂诗文;大良母亲的议论;戒装入敛。 4.对 自 己 的 背 弃 :做 师 长 顾 问 ;猜 拳 行 令 ;作 诗 打 牌 ;戏 弄 孩子们;流水似的花钱。 借用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结构主义的人类学》中提出的深 层结构模式,可得以下两组对立范畴: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相当 于坚持与背弃的对立,两者是相通的。 后者隐含着对于前者的
(下转第 123 页)
— 115 —
了实实在在的事实依据,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动人! 《高僧传》常常通过细节从侧面来烘托人物形象。 如《释法
遇传》中有一段细节:“(遇)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余人。 时一僧 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 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 子,手自缄封,以寄遇。 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 训领不勤,远贻忧赐。 ’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 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 於是伏地,命维那行杖三 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 ”法遇少时极其任性夸诞,遇道安后 却忽然信佛,以安公为师。 收到老师的信后,法遇见信如见师, 深深自责。 这就让我们通过法遇的言行从侧面对道安德行之 高远、道风之谨严、影响之深远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道安到底 学识个性如何,则还需去道安本传中寻找答案。 再如《支遁传》 中叙众名士为支遁饯行:“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 蔡子叔前 至,近遁而坐。 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 蔡还,合 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 ”这里对传主支遁没有作任何正面 的描绘,但通过蔡子叔与谢万石一连串的举动,将支遁为当时 名士所倾慕的情形极为生动地烘托了出来。 又如 《鸠摩罗什 传》中有一段对鸠摩罗什与其师槃头达多相互切磋、反复辩难 的精彩描写:“师谓什曰:‘汝於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 ’什 曰:‘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诸漏失。 ’师曰:‘汝 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爱空乎? 如昔狂人,令绩师 绩缕,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 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 ”师曰:“此 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 师,师亦效焉。 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汝之空法,亦由此也。 ”什 乃连类而陈之,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方乃信服。 师叹曰:‘师 不能达,反启其志,验于今矣。 ’于是礼什为师,言:‘和尚是我大 乘 师 ,我 是 和 尚 小 乘 师 矣 。 ’”在 这 一 段 流 畅 有 致 而 又 饶 有 趣 味 的 描写中,主要记叙了槃头达多的辩词,并没写鸠摩罗什到底是如 何驳难让其师臣服的, 而我们愈是感觉其师之言的生动有趣和
启蒙既然是无功的,无法撼动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结 构,那么启蒙者以后的命运如何呢 ? 《彷徨》集中的《孤独者》回答 了它。 在这里,启蒙的主题仍然被坚持,但关注的重点已经转为 启蒙失败之后启蒙者痛苦处境的揭示。 鲁迅对此表现出一种绝 望与希望相交织、承认绝望又反抗绝望的令人动容的态度。我们 可以通过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的文本“纵读”法去 追踪文本的深层叙述结构,从而理解启蒙者的矛盾处境。
“吃人的事,对么? ”
“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 “对么? ” “……今天天气很好。 ” “对么? ” “……不” “不对? 他们何以竟吃?! ” “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 “……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 鲁迅先生尽管犹豫、疑惑,疑惑于“铁屋子”究竟能否打 破, 可终究还是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可见他还是寄望于启蒙 的。 因此尽管作品中的“狂人”处在一个充满敌意危险的环境 中, 尽管狂人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我未 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这是鲁迅十分可贵的对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自省,启蒙者 并不高高在上,一样是受传统专制文化浸染过的人,但还是安 排了这一段激烈辩驳的情节, 赋予笔下的启蒙者一种一往无 前、压倒一切的气势。 因为他对启蒙,怀着深切的希望。 可很快,鲁迅先生对启蒙这一主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 开始时的寄予希望转变为怀疑。 《示众》是一篇颇为独特的小 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一幅速写:去看犯人行刑的各色人 等,胖孩子,红鼻大汉,白背心,苏州俏……人各不同,却全都 一样的麻木无聊,充满着深深的冷漠与隔膜,无动于衷地赏鉴 着他人的死亡。 作者淡漠的叙述背后是隐匿着的感情:这样的 民众,这样永远只是看客的民众,启蒙真的可以改变他们么? 《药》给出了沉重的回答。 夏瑜在狱中依然鼓动看守他的人去 反抗,坚持启蒙的责任,可他的话只成为茶馆中众人的谈资, 他 的 启 蒙 只 换 回 众 人 “恍 然 大 悟 ”似 的 觉 悟— ——“疯 了 ”,这 便 是民众对启蒙者最后的评价。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也是 人们眼中的疯子,但却带有一份冲破阻碍、勇往直前的锐气, 而这里的一句“疯子”却只带来无限悲凉。 凉夜已深,寒已侵 骨,但仍未结束。 鲁迅一向主张创作要打破“欺”与“瞒”,直面 现实的人生,不管这现实是如何的惨淡残酷。 夏瑜死了,他的 血变成了人血馒头,成为去治小栓痨病的偏方。 几千年的旧式 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一堵看不见的高墙,使人们各个分离, 完全感受不到同类的痛苦,无论这痛苦来自于肉体还是精神。
文学的发展总是由粗到细。 “细节描写越多,描写的密度越 大,生活具象感就越强。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细节描写,便构 不成生动的形象,也就称不得是文学。 ”[4]可以说,细节描写是传 记作品生动性之所在,也是其文学性之所在。《高僧传》把笔触深 入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通过深入的观察分析,于细微 处显精神,丰满了人物形象,也丰富了传记文学创作的内涵。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几千年前的高僧们早已成为历 史,可《高僧传》的出现,使他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为人们所认知 了,仿佛他们又复活了。 慧皎已有意识地把这各式各样的细节 描写当作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传人笔法来运 用,对之后出现的三部僧传(唐道宣的《高僧传》、宋赞宁的《宋 高僧传》、明如惺的《明高僧传》)颇有影响,对当代已成为热点 的传记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3] 汤用彤.汉 魏 两 晋 南 北 朝 佛 教 史[M].石 家 庄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作为这两种题材开创者的鲁迅, 却从中提炼出更为深刻 的主题,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那就是启蒙。 这一主题在以后 的文学创作中不断地被叙述。 尽管在以后的两个十年中启蒙 的主体、受众对象和方式不断变化,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其核 心仍然是一种启蒙叙事。 鲁迅小说中关于启蒙主题的提出并 不是偶然的,它是来自于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鲁迅是 一位具有深切责任感的伟大作家,对国民性、国家前途等重大 问题的思考贯穿了其一生。 中国为何落后? 从文化角度鲁迅得 出结论是:“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诲 人们不要去直面或改变严酷的现实,而安于麻木、苟且的生存 状态,这是中国落后的文化原因。 如何改变它? 只有进行启蒙。
颇具说服力,便愈能显出鸠摩罗什学识之博、辩才之高! 慧远栖居庐山三十余年,不仕王侯,高尚其事,以其“历
然不群,独立高林”之人格精神使群情翕服。 传中有几处生动的 侧面描写:“慧义法师,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 ‘诸君庸才,望风推服,今试观我如何? ’至山,值远讲法华,每欲 难问,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出谓慧宝曰:‘此公定可讶。 ’”“陈 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描述极平 淡、简洁,我们却可以深切感知慧远之人格魅力。 以慧义之强正 不惮,谢灵运之负才傲物,乃俱各倾倒,非其精神卓绝、至德感 人,岂能若此[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8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8 2009
简析鲁迅小说启蒙主题的变化
赵震,刘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中,启蒙是其重要的主题。在此总的主题下,不同篇目具体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鲁迅先生对 启蒙的态度影响了对主题的处理。 从希望到绝望,是鲁迅态度的沉痛变化,由此折射出他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启蒙;希望;怀疑;绝望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8-0115-01 作 者 简 介 :赵 震 (1984 - ), 男 , 辽 宁 鞍 山 人 ,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 四 川 南 充 637000)2007 级 现 当 代 文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刘 进 (1971-),男 ,四 川 南 充 人 ,博 士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副 院 长 ,硕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文 艺 美 学 。 收 稿 日 期 :2009-0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