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审美与旅游观赏原理

旅游景观审美与旅游观赏原理
旅游景观审美与旅游观赏原理

旅游景观审美与旅游观赏原理

主讲人:陈璇

“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是旅游审美者和观赏对象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作为旅游审美的客体,应是具有审美价值或者说具有审美潜能的环境综合体。

旅游审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旅游景观,抛开旅游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旅游景观。其次,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发展的概念性产物,旅游景观本身早已存在,只是单纯地以“景观”出现而已。随着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并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一些“景观”中能够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的部分便成为旅游景观。

第一节旅游景观

一、旅游景观的概念

旅游景观概念的提出是在旅游业全面兴起之后,根本上来说,是“景观”概念的延伸和细化。为此,有必要先了解“景观”概念的演变及基本含义。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随时间发展演进和学科认识不断深入而内涵、外延逐渐丰富的概念。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对“景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审美的角度,一是系统的角度。就审美的角度而言,“景观”是指对主体有审美影响和吸引力的各种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它们是审美情趣产生的基础。就系统的角度而言,亦即学科研究的角度,“景观”就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景象或生态系统。

事实上,基于美学欣赏的景观理解,是“景观”最初的、最朴素的含义。

从“景观”一词发展、演变来看,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地理学家将其视作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地表景象;艺术家则将其视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生态学家视其为一个生态系统;旅游学家视其为旅游资源等等。

1、艺术家眼中:

景观是指有观赏价值的空间综合景象或将其视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

2、近代地理学中:

(1)作为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2)作为自然地理区,指发生学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

(3)作为类型概念,是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

3、科学研究:景观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把旅游景观的概念定义为:具有旅游审美价值的能够吸引旅游者,促使其产生旅游活动和愉悦体验的环境综合体。

由此可见,既包括了具有形态结构的各种景物、景点、场所,也包括了旅游审美活动进行中不可或缺的非形态意义上的“景致”,如服务、风俗、态度等,当然前者是旅游景观构成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了这些具有形态结构的“景观”,服务、风俗、态度等则难以展开和发挥作用。即旅游景观具有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含义。

(1)景观:客观存在的景物、景象的总体。

(2)旅游资源:指吸引旅游者所有“有用”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了旅游景观资源和其他观赏资源,还包括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

二、旅游景观的构成及特点

根据旅游景观表现内容的基本属性,可以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一)自然旅游景观

指以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旅游审美对象。它源于自然,表现自然,形式、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要素:地形、气象、天象、水体和生物。

划分:山岳旅游景观:各种地貌景观名山、岩溶洞穴等;

水体旅游景观:江河、飞瀑流泉、湖光水色、温泉、冰川、风景海域等;

气象气候旅游景观:霞光、雾景、海市蜃楼等;

生物旅游景观: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

观赏特征:被观赏时想像空间较大。它们的旅游价值具有直观性、自然性,是客观存在,但需要旅游者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二)人文旅游景观

指人类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它可以是历史遗留物,也可以是今人的景观创造;可以是有形的古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民俗表演。

如古建筑景观、古典园林景观、雕塑景观、民俗旅游景观和聚落旅游景观等。

观赏特征:挖掘文化内涵。其旅游价值表现为主观性、潜藏性。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主体从中获得信息要多于自然景观。其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是渐进的。

(人民币背后图案是:一元北京八达岭长城二元海南岛南天一柱五元是长江三峡十元是珠穆朗玛峰五十元是黄河壶口瀑布一百元是井冈山主峰)

三、旅游景观的特点

1、美学欣赏性

从旅游活动的角度而言,旅游者的出行动力主要来自于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以此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说明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景观不仅具有吸引力,还能产生审美愉悦。因此,具有美学欣赏性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特征。

2、复合性

旅游景观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环境综合体,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序组合。例如,园林景观,无论其景观要素之间,还是园林与周围环境要素之间,都在造园原则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组景规律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系统性

旅游景观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子系统之间在“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就此来看,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有十分重要的区别,它是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环境。而旅游资源只是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不一定是一个系统性的总体环境。

4、地域性

任何类别的旅游景观,其形成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受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打上地域的烙印。哈尔滨的冰灯雪雕、海南三亚的椰风海韵,都是地域性鲜明的自然景观。与此同时,受制于各种自然环境,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地域的社会心理和民风民俗,造就出各地不同的人文旅游景观。这也恰恰是旅游景观的魅力所在。

由以上特点可见,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旅游景观强调的是美学意义和环境综合体(系统性);而旅游资源更注重的是吸引力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美学特征的分析。旅游景观是从欣赏的视角界定,更大程度上受旅游主体的认可,而旅游资源是从开发和利用的视角界定,虽然有旅游者认可的成分,但旅游业以及相关部门的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旅游景观美

一、旅游景观美的特征

1、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

由于旅游景观构成的多样性,导致了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旅游景观美既可以是自然美,也可以是人文美。即使同类旅游景观,也会由于形状、成因、环境、主体认识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美的状态。如同是山岳,泰山之美体现在雄伟,华山之美体现在险峻,峨眉山则体现在秀美,清城山则以幽静著称。同样是园林又有南北之分、中西风格之分。即使是同一旅游景观,也会因旅游者审美个性、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的不同而不同。2、旅游景观美的愉悦性

旅游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审美对象,必定是有吸引力的、有欣赏价值的。旅游景观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历史文化都可以激起旅游者的喜悦之情,当然外在的形式首先引起旅游者注意,或是形状、或是色彩、或是体量、或是质地,都能直接作用于旅游者,使其审美情绪瞬间受到感染,并陶醉于景观的形式美之中。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往往间接地借助景观本身得以体现,其中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调动需要一定的时

间,旅游者通过细细品味或借助讲解才能领略深藏于其中的美,但这种愉悦感持续时间更长。

3、旅游景观美的社会性

旅游景观美由于人的欣赏和喜爱得以发现,它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心情,表现出与人类社会之间带有功利关系的社会性。中国文人之所以对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情有独钟,就在于它们隐含的意义:梅花高洁傲岸;兰花优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花冷艳清真。梅、兰、竹、菊的品质傲、幽、坚、淡,显然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景观的社会性也就充分显示出来。同样,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使山、水具有人格属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社会性。至于人文旅游景观美的社会属性则更是显而易见。

4、旅游景观美的时间性

旅游景观的时间性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时段性;一个是历史性。一些有赖于季节、时间变化而呈现的旅游美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如日出日落、花草树木、冰灯雪雕、节日活动、民风民俗等,它们的景观美只有在特定时间内才能呈现。还有一些旅游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它们的美更加深邃、丰富,更具有欣赏价值。如历史古迹、古建筑、各种文物等。从广义角度讲,一切客观事物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旅游景观也不例外,由此带来的景观美也同时具有时间性。

二、旅游景观美的要素

无论世纪自然山水、生物气候,还是古迹名胜、遗址园林,都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美,可以说景观类型的多样化,造就了旅游景观美的形式的丰富性。而这些美的形式、美的的形态的呈现都离不开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有机构成与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形式美得法则,风景美便由此产生。

1、质

旅游景观美与旅游景观本身构成物的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形的旅游景观美的质,体现在构成物的材料,即材料的质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美感的差异。例如,古建筑虽为土木结构,但木材的材质多种多样,檀木、松木、黄杨木,质地不同,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有差别;雕塑的材料可以是花岗岩的、也可以是青铜的或大理石的,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使得以这三种材料完成的雕塑呈现的美有所不同,花岗岩给人以坚毅感,青铜给人以苍劲感,大理石由于表面光滑细腻而具有温柔的美感特质。

无形的旅游景观美的质,体现在内涵的丰富、水平的高低和表现的优劣等方面。例如,多种多样的民风民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往往与自然山水、人文古迹交相辉映,为风景添魅力,强化和丰富了美的内涵。云南石林,由于有了阿诗玛的传说,使单纯的地貌景观被赋予了浪漫色彩,增加了人情味,美感大大提高。

2、量

量是旅游景观美形成的重要因素。它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数量的多少;二是体量的大小。旅游景观美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与数量多少有关,数量众多,可显示出磅礴之气。秦始皇兵马俑几千陶俑陶马有规律的军阵排列,展示出秦始皇在位时的权势与霸气,获得一种令人震惊的威武之美、雄壮之美。贵州黄果树瀑布,水流自77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震天巨响,十里之外即闻其声,犹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构成了崇高之美。体量的大小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注意程度,泰山海拔不足2000米,但却以雄伟著称,原因在于它庞大的体量与周围丘陵地带形成极大反差,突显出它的高大、宏伟。而一些体量小、数量少的旅游景观也因其小巧玲珑、精雕细刻而呈现出精致细腻之美。

3、艺术创造

在旅游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旅游景观含有艺术创造的成分,古代建筑、雕塑、古典园林、碑刻、书法、绘画等都是艺术创造或表现,民间歌舞、娱乐表演、剪纸刺绣是民间艺术的创造和表现。就本质来看,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而形成的旅游景观自然是美的。中国园林中的桥、亭、廊、榭、楼、阁等建筑虽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但就其外观而言,其功能远不只如此,审美的功能、愉悦心情的功能显而易见,它们也成了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泥塑、剪纸、彩灯、年画极富有生活气息,它们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向往、追求的体现,也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至今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从广义角度来看,任何旅游景观的存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没有绝对的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景观,也没有绝对的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的产物,当然它的美便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但并不意味着不受任何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自然旅游景观在接受人们审美体验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往往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使景观美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样是山体,华山之险与峨眉山之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同类景观美的差异源于自然环境,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留下的许多赞美诗篇、题记碑刻又为这些景观增添了人文因素,使这些自然景观在具有自然美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了人文美。人文旅游景观与自然旅游景观一样也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是民居,北方民居的四合院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截然不同,这便源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但在民居装饰、布置等方面更多的是受当地的社会风俗的影响。

各种人文旅游景观的美更多受自然环境与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自然旅游景观美中社会因素的影响。山西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同属北方四合院,但两者在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作为“九边重镇”的山西,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十分注重住宅的安全,院墙高大壁立、外观封闭,显示出

对外界的戒备,有很强的防御性,但内部却丰富多样、细腻精致,梁思成先生曾以“外雄内秀”概括山西民居的特色。显然,山西民居特色的形成已不单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了,社会因素在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再如,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它是客家人将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创造性的艺术杰作,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和防御的要求,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是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中国的许多古建筑景观名称的命名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天安门”、“太和殿”、“文峰塔”、“豫园”,等等,至于高等级官式建筑中的色彩、数字、造型、方位的象征意义则更加丰富。

由此可见,旅游景观美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讲,可以归为两大类:外在要素和内在要素。质、量、自然环境是造就旅游景观美的外在要素,也可称为客观要素,更具直观性;艺术创造和社会因素是造就旅游景观美的内在要素,也可称为主观要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自然旅游景观美受到客观要素影响更多些,而人文旅游景观受到主观要素影响更多些。而且,受主观要素(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的旅游景观美,更具有潜藏性,需要我们透过景观表象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得到体验和享受。

第三节旅游景观观赏原理

旅游景观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旅游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对旅游美的鉴赏,需要旅游主体的亲身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阅历、职业、教育背景、个性心理、审美潜能,以及需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在观赏旅游景观时,审美感受的获得也会因人而异。尽管存在着审美个体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开动视、听等感觉器官直接地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联想或想象,以获得对景观形象及内涵的真正理解,最后将情感融入审美对象中,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便是这样,在实际中仍有许多旅游者没有感受到景观的美,原因是仅有“投入”、仅仅开动全部感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旅游景观观赏的方法、距离、角度、时间等。

一、旅游景观观赏的方法

旅游者对于旅游景观美的观赏,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2种。

1、静态观赏

静态观赏是旅游者在游赏过程中选择一定的观景位置,面对景观的一种相对静止的观赏方法,通过视线的移动,仔细领略和品位景观中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内涵。静态观赏是一种对景观美的纵向体验、感知的过程,有益于深藏景观之中的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获得更多的审美信息。但静态观赏需要较长时间。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较适宜静态观赏。

2、动态观赏

动态观赏是旅游者在游赏过程中以各种形式移动观赏的方法,可以是步行,也可以是乘车、乘船等运动方式。动态观赏是一种对景观美的空间横向体验、感知的过程,容易获得对景观美的整体把握。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早发百帝城》中所描绘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流动的景象,就是对运动感以及流动美的精彩写照。可见,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如,风景如画的漓江,乘舟游漓江,可以欣赏到两岸变幻无穷、奇异优美的自然景色,宛如“人在画中游”。观赏长江三峡、武夷山等也

与静态观赏相比,动态观赏在单位时间内游程长,对于旅游观赏时间有限的旅游者可以采取动态观赏的方法。不足的是,由于游赏时间短,对景观美的体验和感知不够充分,审美信息获得不够丰富。

在旅游审美活动实践中,这2种观赏方法常常相互变换,当有足以吸引人们驻足观赏的景观时,旅游者会变动态观赏为静态观赏,细细体会、品味景观对象。

二、旅游景观观赏的距离

旅游景观观赏的距离指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距离。它包含4种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主体与旅游景观之间的空间距离,二是指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三是指视觉的距离,四是指主体的心理距离。

1、空间距离

旅游者在审美活动实践中,体验、体察旅游景观美时需要与对象有一定的空间上的间隔。空间距离的把握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景观整体与局部美的感受。有些旅游景观适于远距离观赏,可以获得整体美或全景的审美感知,而有些旅游景观则适于近距离观赏。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即使最美的人,如果在近距离观察也会找到不足。这就是因为距离太近的缘故。同样的道理,一座美丽的山峰,如果身处其中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乱石和杂草,但如果拉开一定的距离,远远望去,黛色参天,云环雾绕,就十分美丽。

空间上的观赏距离的意义还在于,有些景物适宜全景或远距离观赏,有些景物则宜于近距离观赏。北京香山的红叶,放眼望去,确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感,这是远距离观赏带来的审美感受,但如果身在其中,近看一树一叶,则难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反之,观赏牡丹则应近看,一枝一叶一花,都是美的。故宫的规模庞大与富丽堂皇,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进行远距离观赏会有更真切的感受。近距离观赏适宜体量较小或景观的细微处,如故宫建筑的结构、材质、构件、做工,珍宝馆中的各种珍宝,都比较适合近距离观赏。

此外,对于高大雄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雄伟峻秀的峰峦、大江大河,要想观赏到全景,应采取远眺的方式,才能见其全貌和整体的美;而对于较小的景观,如山中的峡谷、山洞、一线天之类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而观之,方知其妙;观赏瀑布,宜在适当

2、时间距离

绝大多数旅游景观形成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时间上仍然有远近之分,它们与观赏者之间,就形成一定的时间上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形成年代越久的旅游景观,与旅游者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大,但其历史积淀也越深厚,观赏价值和吸引力也越大。例如,当我们走进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或在武夷山中遥望悬崖上先民留下的令人惊叹的悬棺、回首远望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会产生无限的遐想,思古之幽情便油然而生。面对这样的景观,犹如面对过往的历史,旅游者审美情感不知不觉被唤起。这种因时间距离带来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会因旅游主体自身的审美鉴赏力而产生程度上的差异。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时间距离的把握,应注意在选择时间距离远的景观时,对景观的“时间”(即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准备,这样会大大增强审美感受的程度,以便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如,赵州桥只有在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才知道其设计科学、精妙,巧夺天工,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3、视觉距离

所谓视觉的距离,也就是所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花和人、人和月之间的空间距离没有变化,但由于有雾和水的间隔,视觉的距离似乎延长了。杜牧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月亮蒙上淡淡的云彩,秦淮河水面被雾气笼罩,这种间隔的效

果,视觉距离的延伸,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月亮和秦淮河看上去显得更美了。人们常把这种美称为朦胧美。因为朦胧,延长了视觉距离,对象之美变得更加含蓄,意境更深远,也更耐人寻味。

4、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旅游者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审美态度应与其现实生活或工作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旅游时应将景观作为一个纯粹的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在游赏目的指引下完成旅游审美活动。与旅游活动无关的状态离旅游者越远,越有利于缩短旅游者与景观对象的心理距离,全身心地投入到景观审美体验和感知中。这意味着旅游者与景观对象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进入审美状态,得到美的享受。如地质学家登黄山,如果是以考察黄山地质构造为目的对黄山进行调查时,自然不会把黄山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观照,只有当他出于单纯的游赏目的并以美的欣赏者的身份感受黄山时,他与黄山才构成了审美关系,也只有如此进入景观审美状态,才会得到深层次的美的感受。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指出:心理距离也是一条审美原理。

三、旅游景观观赏的角度

所谓观赏的角度,是指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构成的不同视角与方位。角度不同,观赏到的景观效果也就不同,甚至,掌握不好,有时看不到也体会不到景观的美。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对景观(庐山)观赏角度带来不同审美感享受的绝好概括。近视、远眺、平视、仰望、俯瞰、正面看、侧面看,观赏角度变化带来的同样的景观也会呈现出千变万化,所获得美感也千差万别。黄山之美在于“奇特”,除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之外,黄山之奇特还在于“步移景异,移步换景”,同样的景致,变化一下位置或角度则又成一景。在黄山的天都峰脚下向上仰望,陡峭山峰直插云天,惊险绝伦;一旦登上峰顶,向下俯瞰,茫茫云海之中,这些陡峭壁立的山峰变成了浮在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小岛,随着云海的出没,若隐若现,游人恍若进入神话世界。

由此可见,观赏的角度对于景观观赏的重要性,把握不当,则感受不到“步移景异”的神奇玄妙之美。当然有些景物,只有在特定的视角或方位才能观赏到。如漓江上九马画山、巫山神女峰上的神女等,只有舟行至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

此外,江河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湖海以旷景取胜。因此,观赏江、河、湖、海,位置要在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远眺,以俯瞰全景之貌,兼收远眺之趣。如观赏洞庭湖这样水域广大,视野开阔的大江大湖,需登高楼(岳阳楼)方知其胜景。类似的还有滇池与大观楼、长江与黄鹤楼、赣江与滕王阁等。对比较小的湖、沼、池、塘,观赏地点不宜过高。因此亭、榭、廊、阁等建筑,多低临水面,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地貌的酷似造型,如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只能在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感知其某种形象。

四、旅游景观观赏的时间

旅游景观观赏时间是指季节、朝暮、晴雨等。自然景观受时间的影响非常大,会随四季、朝暮、雨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观赏心情及审美感受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郭熙(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派杰出代表)在其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指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一座山在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状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因此,对于旅游者来说,选择适当的时间出游非常重要。既要根据个人的年龄、爱好和职业特点来安排,也要根据审美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就对象而言,各种自然景观都有其最佳的观赏时间,如游杭州西湖,自然以春天最佳,此时春风拂面,桃花盛开,嫩柳披金,一株杨柳一株桃,可谓美不胜收。游北京香山,自然以金秋时节最佳。游北国名城哈尔滨,冬天固然好,是赏冰、滑雪的好去处;哈尔滨之夏,游松花江、太阳岛、中央十街,也十分怡人。至于到南国,像海南岛,选择每年的11月份前后更好,那时的海南岛,气候又如春天夏初,此时去天涯海角、鹿回头等地,会使你乐而忘返。

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季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

一些景观观赏受朝暮、晴雨的限制。看日出、日落,自然要在太阳升起和西落之前到达。如“泰山日出”在早晨日出之时。其实在许多旅游景观环境中,无论是太阳升起、万道霞光,还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无论是在山间、在林间,或在海边观赏晨景,对旅游者而言都是极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目前居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景观会感到与自然的接触与回归,忘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

景观受晴雨的影响,会带给人们清晰与朦胧的视觉效果。在晴朗的天空下赏景,会令人精神振奋、神清气爽,获得的美感十分感性而直接。一旦云雾缭绕、细雨纷纷,景色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心情便也朦胧。雨中游漓江、雨中游西湖带来的美感是异样的、温柔的,也是多情的。每年3~4月份的江南春雨,虽是极为自然的现象,但在特

定的审美心境的作用下,降雨的过程却变成了赏景和品位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在欣赏者的眼中,霏霏细雨飘飘洒洒,构成了云雾缭绕的美妙境界,韵味无穷。

此外,一些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观赏青海湖宜选择每年的5月最佳;“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十八最为壮观,大理蝴蝶会在每年的3月份,洛阳牡丹花会在每年的4月15日—25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

当然景观观赏时间也并非绝对,如杭州西湖,虽然春天桃红柳绿,但夏季却有十里荷香,秋季金桂飘香,到了冬季赶上雪天,静谧的西湖又显得妖媚动人。对于西湖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别样景致。

时间虽然对人文旅游景观本身的影响不十分重要,但毕竟这些景观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其美的展现需要自然环境的衬托,达到整体的和谐。因此,观赏景观之前,应根据对象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时间,以达到审美享受的最佳效果。

旅游景观观赏原理的掌握对于旅游活动中审美感受的获得十分重要。但无论如何,作为审美主体的旅游者应首先进入良好的审美状态,并对旅游景观的背景常识有先期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正确掌握景观观赏原理的同时,能够迅速调动审美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景与情、情与景的共鸣,得到最佳的审美享受。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欣赏美。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哪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板书) (十分钟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展示: 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吾讲四“美”) A.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总结特征及举例) (1)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2)地貌的形态美: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 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险、秀体现在哪里: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B.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1 (2 2 (1 (2) 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 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 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 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知识点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美感形成举例

旅游景观美学

前言: “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泛学科。“旅游景观美学”作为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以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主要从事开发旅游资源、塑造旅游景观的从业人员,掌握一些基础的旅游景观美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旅游美学”观,将对更好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工作大有裨益。 我们尝试着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的案例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对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旅游景观美学”专题之一 巴厘岛度假村特色建筑及景观设计 1、“巴厘岛”特色的形成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它邻近赤道南端,无暴风侵扰,气温常年保持在日均27℃左右。岛上的地形变化极大,因而形成多样的风景特色:美丽的梯田、苍翠的山林、平静的湖泊、壮丽的火山、宽阔的海岸及悬崖等。巴厘岛的优美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文化象磁铁一样吸引着海外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旅游者纷至沓来,从自己已知的文化中提取素材并与本岛或亚洲的风格相结合,建造自己的住宅。尽管他们设计的建筑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乐于接受巴厘岛的传统材料和手工艺术,并热衷于使用当地的茅草屋顶。 1977年,政府当局规定:岛上所有新的城市建筑必须具有“巴厘岛特征”。在本岛建筑师和重视地域特征的西方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一种现代的“巴厘岛”风格的建筑出现了:他们巧妙地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材料,如茅草、原木、竹子、陶瓷、石头、玻璃和钢等,使传统建筑被一种更具想象力的空间代替。 2、“巴厘岛”风格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们对建造具有巴厘岛特色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重新诠释了热带生活艺术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

高中地理第3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1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学案

第一节旅游景观得审美特征 1.理解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内涵。 2.掌握自然美与人工美得表现形式。(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自然美 阅读教材P32~P34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内涵 形象美自然景观得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得美,旅游景观最显著得特征 色彩美颜色不同得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得色彩图案 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以及风吹林动、流水飘烟等 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呈现出得美有朦胧感 正误判断: (1)地貌就是构成自然景观美得基础。(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描绘旅游景观得形象美。( ) 【提示】(1)√ (2)×古诗描绘了瀑布得动态美。 教材整理2人工美 阅读教材P34剩余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事物所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 素组合而成得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得美景浓缩到有限得空间内

古建筑 城池、宫殿、陵墓、寺院、 楼阁、 桥、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 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 饰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 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 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正误判断: (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楼阁、桥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破坏了自然景观得自然美。( ) (3)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与谐美。( ) 【提示】(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使之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3)√作为我国得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中有许多庙宇等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了与谐美。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您得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 [合作探讨] 自然美就是指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就是自然景观美得主要表现,就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得审美特征。 探讨1: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就是如何形成得?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和饭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意义、旅游审美发展历程和提高审美能力途径等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观审美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美学特征;掌握旅游环境审美、旅游审美心理和旅游接待艺术审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教学总课时安排54--72课时,结合野外实习,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区进行审美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理解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掌握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重点 1. 旅游美学的研究意义 2.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3.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内容 1.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美学的概念、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2. 旅游美学研究的意义 3.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审美意识产生时期、自然崇拜时期、古典审美时期、崇尚山水时期、旅游审美发展时期、大众旅游审美时期 4.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时数 6~8课时 第二章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共关系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历史,将公共关系历史分成古代自发时期,近代萌芽时期,现代开端时期,现代成熟时期,当代普及发展时期。介绍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和公关观念,分析了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理论的、传播的。最后,介绍了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公关事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概述了当前中国公关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公关事业的构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掌握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重点 1. 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 2. 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 3. 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 4. 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1.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doc 10页)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doc 10页)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 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旅游资源审美与赏析论文

九华山旅游资源审美赏析 九华山,在汉代称陵阳山,南朝梁时又称九子山,只因诗仙李白的到访而改为今名。李白的更名正突出了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山水审美特征,从此以后“何人不道九华奇”。这“奇”既不同于黄山的山水文化,也有别于齐云山的道教文化,而是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由于九华山的奇山秀水、藏奇僧,造就了九华山奇特的佛教旅游文化,这就是九华山的魂、九华山的精髓。 一、教圣迹的神奇显现 九华山素有“佛国圣境”的美称,自晋代天竺僧人杯渡入山立茅庵以来,几经兴衰。特别是唐代地藏菩萨道场创立后,形成了“顶礼膜拜,不绝于道”的空前盛况。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让人着迷、人称绝的僧尼圣迹。 1、藏菩萨转世之奇。中国佛教名山所形成的四大佛教道场,惟独九华山道场奇特。五台山为文殊大慧菩萨道场,因唐太宗登基前在华阴曾遇文殊菩萨的帮助,称帝后在五台山诏修文殊殿,遂成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为普贤大行菩萨道场,传说普贤菩萨骑白象、用船运佛经来到此山,显灵说法,遂成道场;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也是出于观音显灵于此。 2、人肉身不腐之奇。肉身菩萨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一大奇观。自金地藏圆寂后 1000,多年来,肉身不腐的和尚不断地出现,至今共有 6尊。九华山地处江南,雨量充足,气候潮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此之多的肉身不腐,确是千古奇迹。这既留给人们解不开、不透的谜团,又有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佛僧塑像特征之奇。九华山的佛像有 6000余尊,从构造的材料来看,有铜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苎合塑佛像、木雕佛像、画像及肉体真身像。最突出的有三大奇像。一是祗园寺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的“肉髻”佛像,其头饰并非僧帽,而是“发髻”,额头一块光滑的红色装饰,是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发粘结的样子。“肉髻”是大鹏啄食不尽的疙瘩。二是金地藏别致独特的塑像,十王殿内和肉身殿正面的金地藏塑像的骑坐是四不象的“谛听”,名为独角闪电兽,金乔觉当年就是骑着这只怪物渡海来九华山开辟道场,这与其他地藏像截然不同,是纪念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生活而建造的。 佛教圣迹的四大奇观,是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精华。肉身不腐之奇,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向往,这既增强了佛教旅游文资源的吸引力,更给人一种精神修炼的不尽启迪。血写佛经之奇,体现了僧人对佛教的虔诚至极,不惜将一生的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_doc 10页

一、旅游审美概述: 1.含义: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些潜在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用户会源 源不断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 2.旅游审美的特点: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 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完整版)《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美学》 课号:091D74D 所属学院:旅游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选修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 1.2设计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练”、“准确”、“基本”。“熟练”指能在所规定的

浅谈旅游审美自然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美学专题 题目:浅谈旅游美学和自然美 系(院)旅游外语学院 专业班级 12旅管(3)班 学号 1225050328 学生姓名周烨雯 2013年 6 月 20 日

目录 引言 (1)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2) (一)审美的含义 (3)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3) (三) 旅游审美的特点 (4) 1、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二、自然美的含义和具体类型 (4) (一)自然美的含义 (5) (二)自然美的具体类型 (5) 1、形态美 2、色彩美 3、声音美 4、嗅觉美 5、动态美 6、结构美 7、质感美 8、综合美 三、旅游审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6) (一)做好观赏前的准备 (6) (二)把握好观赏时机 (7) (三)选择好观赏位置 (7) (四)安排好观赏节奏 (8) (五)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9)

浅谈旅游审美与自然美 引言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所谓的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在此先对审美的内涵作简要阐述。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一)、审美的含义 审美是指人(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 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动机和审美场。首先,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审美客体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审美主体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而言不是对象。”这就是说,对于无审美素质的人,即使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也不能与其形成审美关系,发生审美现象。其次,审美动机是构成审美关系的现实条件,只有当审美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审美需求,对审美客体产生审美注意,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时,才能形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再次,要构成良好的现实审美关系,还需要有审美场,即良好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氛围,这一要素对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审美属意识范畴,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和审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中和为美”,道家崇尚“自然为美”,而禅宗则追求“空灵之美”,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另外,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总体精神,主要融贯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之中,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乃至整个旅游的全过程。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的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向往异地闻名遐迩的高山大川或者阳光灿烂的海滨,有的向往他乡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或者异彩纷呈的风情习俗,但不管·人们的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人们通过旅游活动,在变换地域、开阔视野、观察接触和认识环境中寻求娱乐和消遣,增知益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

旅游审美赏析总结.doc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 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1、自然美 (1)即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清澈的河水、苍劲的大山、(2)自然美常分为两大类:天然形态的美和“人化自然”的美。 (3)自然美的特点: 自然美贵在自然——客观自然性特征。 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可贵特征。 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绝妙特征。 2、社会美 (1)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的种种精品。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三3.1【教学设计】《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出某地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多媒体课件 【讲授新课】 一、自然美 提问:让学生读课本P32第一自然段明确:什么是自然美? 师生答疑: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1)形象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形象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形象美?②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是什么?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哪几类?形成了哪些习惯说法?

师生答疑:①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②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形成了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说法。 展示图片资料:华山之险与峨眉之秀 师:两幅照片怎么看出名山“险”与“秀”? 学生回答 师: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点拨: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2)色彩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色彩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色彩美?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 师生答疑:①自然景观中的色彩美是极富变化的。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被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变化。 展示图片资料:花、水、霞、叶 (3)动态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动态美”这一部分明确:动态美有哪些? 师生答疑: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此外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展示视频资料:庐山三叠泉瀑布 师: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4)朦胧美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陈昌茂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景观”是与视觉美感意义相关的事物。旅游景观是与旅游美创生活动相联系的质料,是旅游美形成意向性结构的审美对象。由于一次旅游活动过程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因此,旅游景观便作品性地形成五种类型: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关键词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它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对象。艺术美的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自然美的审美对象是原真自然——旅游美的审美对象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说,与旅游审美态度形成意向性结构的事物构成旅游审美对象。所以,我们把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界定为旅游审美对象。从实践上来看,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表现为旅游景观。所以,我们把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旅游景观界定为旅游美创生中的可感物像的总称,它是旅游美及美感发生的质料基础。 一、与旅游审美意识形成意向性结构的旅游景观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①,使自生得以体现。这种体现就是旅游审美意识意向性结构的形成。 1、拟态环境景观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旅游拟态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旅游地形象,它并不是旅游地的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旅游地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形象——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_1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选修3教案 3.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3.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 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 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 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 美。 知识点二 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 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________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1.图表法记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2.图表法记忆色彩美 3.图表法记忆动态美 典例剖析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图中既有形象美又具有朦胧美 的是________。 (2>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幅景观图中,从形成原因上看属于断层一侧抬升形成断块山体的是________。 答案(1>②(2>③(3>① 思路剖析该题通过四幅景观图反映了旅游景观的自然美,“华山天下险”主要展示的 是形象美,“峨眉天下秀”体现的主要是色彩美,“黄山天下奇”既有奇松、怪石的形象 美,又有云海滚滚的朦胧美,而瀑布景观给人以动态美的感受。变式训练1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 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1>~(4>题。 (1>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2>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诗赞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描 绘了旅游景观的(>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4>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的意境,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A.模糊美 B.朦胧美 C.声音美 D.动态美 二、人工美的类型与形成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类型美感形成举例 古典园林美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 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 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古建筑美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 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 人以视觉的影响从而获得美感 故宫、大小雁塔 民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