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经动物养殖学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3J11G 学分:3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3.1 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英文名称:Culture and Muitiplication of Aquatic animal适用专业:15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无网络课程地址: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水产二、课程简介《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学位课,主要讲授我国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原理和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课程。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水产动物增养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增养殖基本原理及主要增养殖技术;结合生产实习,掌握水产经济动物的苗种生产技术和增养殖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讲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的任务、研究内容;水产养殖的历史与发展;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海洋学院的海洋生物标本陈列馆,熟悉水产经济动物种类;第一篇水产增养殖的通用技术与原理(教材第1-3章)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养殖、育苗的通用技术和相关技术原理;基本内容: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与调控、育苗场的设计与建造、主要养殖种类的育苗通用技术;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附近养殖场、育苗场第二篇主要经济鱼类增养殖(教材第4-7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渔业增殖技术;基本内容:鱼类养殖技术、鱼类资源保护、活鱼运输;学时分配:1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鱼类养殖、资源增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三篇主要经济虾蟹类增养殖(教材第8-11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虾蟹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主要经济虾类养殖、经济蟹类养殖、虾蟹类增殖、虾蟹塘的综合利用;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虾蟹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四篇主要经济贝类增养殖(教材第12-15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贝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固着性种类、附着性种类、埋栖性种类的养殖;腹足类的养殖;贝类的增殖;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贝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五篇其他水产动物养殖(教材第16-18章)教学目标:熟悉其他经济种类的养殖技术;基本内容: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的养殖;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苗种培育、养殖的技术资料;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请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淡水虾养殖技术

淡水虾养殖技术淡水虾在我国各处都有分布,小编今天为大家阐述一下淡水虾人工养殖的方法。
淡水虾是很常见的水产品,高蛋白含量深受大家喜爱,淡水虾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销量不错,是值得推荐的养殖产品,大家可以好好学习淡水虾的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与清理。
选择面积3~5亩,水深1.5~2.5米,淡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沙质底的淡水池塘或虾塘为宜。
二、施肥培饵。
虾苗放养前1周,用60~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30厘米,亩施基肥(发酵畜粪)50公斤或尿素5公斤以培养基础饵料。
三、虾苗放养。
一般5月下旬水温稳定在18~20℃时可放养虾苗。
虾苗需经一星期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比重1.003以下方可放养。
一般亩放0.7~1.0厘米虾苗3~4万尾,0.7厘米以下苗需暂养。
虾塘可混养10~20厘米花白鲢鱼种80~150尾。
四、饵料投喂。
虾苗下塘1月内基本不必投喂配合饵料,主要依靠塘中浮游生物为食。
1个月后投喂配合饵料,辅以鲜鱼、贝肉等,投饵率一般为虾体重的3%~5%。
7~9月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不剩残饵为原则,投饵次数为每天2~3次,白天投量占1/3,傍晚2/3。
五、调水防病。
虾苗放养10天后,开始逐渐加水,每周加水10~15厘米。
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20~30厘米。
每半月左右,亩用生石灰5~1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既改善水质和底质,又杀菌促进脱壳生长。
同时,15~20天时,应拌制1‰~3‰大蒜药饵,连投3~5天。
六、收捕。
一般养殖80~100天,虾体长达7~10厘米即可根据市场行情起捕出售。
可用网捕或放水收捕,离水36小时干法活运,成活率可达90%。
淡水虾的日常管理1、建立巡池检查制度。
每天巡池,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对策。
2、调控水质。
保持虾池溶氧量在5 克/升以上,pH值7~8.5,透明度40厘米左右。
每15~2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3。
每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
保持水位稳定,不能忽高忽低。
基围虾淡水养殖技术

基围虾淡水养殖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淡水养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和选择。
而在淡水养殖中,基围虾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产品。
本文将介绍基围虾淡水养殖技术,包括基围虾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一、基围虾的生长环境基围虾是一种温暖水域的底栖动物,它们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30℃,pH值为7.0-8.5。
在淡水养殖中,基围虾需要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氧气供应。
因此,养殖池应该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合适的水流和氧气供应。
同时,养殖池的水质也需要得到保障,包括水质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二、基围虾的饲养管理1、饲料选择基围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饲料可以选择鱼粉、虾粉、豆粕、玉米粉等,同时也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饲料的种类和用量应该根据基围虾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2、养殖密度基围虾的养殖密度应该根据养殖池的大小和基围虾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般来说,幼虾期的养殖密度可以设置为200-300只/m2,青虾期的养殖密度可以设置为100-150只/m2,成虾期的养殖密度可以设置为50-80只/m2。
需要注意的是,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基围虾的竞争激烈,影响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3、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基围虾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
同时,还需要注意定期更换养殖池的水,保持水体清洁和氧气供应。
三、基围虾的病害防治基围虾的病害主要包括白斑病、红壳病、黑虾病等。
预防和治疗病害的关键是加强养殖池的卫生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进行病害防治,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及药物残留对基围虾的影响。
四、基围虾的收获和销售基围虾的收获时间主要根据基围虾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进行决定。
一般来说,成虾期的基围虾可以在6-8个月后进行收获。
基围虾的销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另一种是销售给食品加工厂。
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

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澳洲淡水小龙虾,学名红螯螯虾,是目前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是我国继罗氏沼虾之后引进的又一名贵淡水经济虾种。
它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因粗壮威武酷似海中龙虾,故称为澳洲淡水龙虾。
该品种养殖适应性强,市场售价高、养殖技术简单、养殖效益好。
一、生活习性澳洲淡水小龙虾,属底栖类爬行动物,喜新水活水,喜群居,喜夜晚出来活动,大多傍晚和及黎明前索食,但白天投喂,该虾也食饲料,常栖息在水体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具逆水移动特性。
该虾气温适应性广,生存温度在3℃-37℃,最适生长温度18℃-32℃,耐低氧,并可在各种劣质水体中生长。
澳洲淡水小龙虾不喜斗和自相残杀,能忍受高密度环境。
澳洲淡水小龙虾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脱皮,脱皮多在晚上及浅水区进行,过程大体上需时10-30分钟,脱皮后,虾体比原体宽大15%-35%。
随着虾体的成长,脱皮的时间跨度越长。
该虾为广谱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食物(鱼肉及螺肉等)为主,植物性食物(绿色水生植物的根叶)为辅,在人工饲养中,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有好的生长。
澳洲龙虾长到75克左右就可食用,最大可长到250克,味道极为香、脆。
它离水后至少还可成活5个小时,最长可达3天,有利于运输。
由于澳洲龙虾产卵少,一只虾母一次只产大约100个卵,而且孵化率低,所以产量一直不高,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澳洲小龙虾吃什么饲料?澳洲小龙虾为杂食性,喜食植物性饲料,为降低养殖成本,饵料投喂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如新鲜水草、水花生、空心菜、麸皮、米糠,或半糊状的大麦、小麦、蚕豆、水稻等作物的秸秆。
有条件的投放一些动物性饲料,如打碎的螺蛳、小杂鱼和动物内脏等,会使其生长更快。
澳洲淡水小龙虾的人工养植,先天成就于它极好的生态特点:1、气温适应性广,安全气温3℃-37℃,最适生长温度18℃-32℃,养殖时限长,中国南北均可养植;2、生长速度快,3-6cm的虾苗养植4-5个月便可上市(上市规格为60-200g);3、耐低氧(养殖可不设增氧机),能忍受各种劣质水体,耐运输(可脱水长短途干运,本地及空运充氧运输);4、个体适中,可鲜活上市。
鲈鱼淡水养殖技术研究

黄豆、豆渣、麦麸、玉米、米糠和各类水草等。
也可投喂河蟹专用的配合饲料。
每天投喂1~2次。
如果每天喂两次,早晨6时至7时投喂一次,傍晚5时至6时投喂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上午的投喂量占一天投喂量的1/3,傍晚的投喂量占一天投喂量的2/3。
如果每天喂一次,傍晚投喂一次即可。
每天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根据河蟹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七、强化日常管理强化日常管理的目标是做到精细化管理,要精细到每一个生产环节。
一是要做好水质调控。
蟹种刚入稻田时,田面水位保持在5~10cm;进入夏季高温季节,稻田水位加深至15~20cm。
水源充足,可定期换水。
每隔2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生石灰用量为5~8kg/亩,有利于河蟹蜕壳和恢复。
二是勤巡蟹田,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河蟹生长情况、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
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问题,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另外,防止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田中。
为防治鼠害,可使用鼠药,也可用电猫、鼠夹等捕鼠工具,捕鼠工具设置在稻田的周围,但使用电猫要注意用电安全。
下雨天,还要注意防止田水漫埂逃蟹,及时疏通排水。
三是蟹病应以防为主,严把扣种消毒、底质消毒、水质消毒三个环节。
发现蟹病,要及时对症治疗。
八、适时捕捞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稻田排水时开始捕捞成蟹。
可采用地笼网等网具捕捞,操作时应注意保持河蟹附肢完整。
成蟹捕出后直接上市或放入暂养池育肥15~20天。
成蟹经育肥后,可显著提高河蟹肥满度,提升品质,销售价格也会大幅度提高,有利增收。
鲈鱼淡水养殖技术研究吴 琼(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保护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摘要:鲈鱼的自身生长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在淡水中养殖又能在海水中生存。
同时,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和食用口感好的特点,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大。
另外,在水产品中也属于营养价值较高品种,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淡水养殖蚬的长江流域适应性与养殖模式研究

淡水养殖蚬的长江流域适应性与养殖模式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不断追求,淡水养殖蚬逐渐成为中国养殖业的热点之一。
在长江流域这样的水域环境中,研究淡水养殖蚬的适应性以及养殖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探讨,分析淡水养殖蚬在长江流域的适应性,并探讨适合该地区的养殖模式。
淡水养殖蚬是指将蚬类动物在淡水环境中的养殖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海水养殖蚬,淡水养殖蚬具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淡水养殖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体中的盐度,这使得养殖过程更加可控。
其次,淡水养殖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会受到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其生长环境的纯净和安全。
因此,淡水养殖蚬在长江流域这样的内陆水域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淡水养殖蚬的适应性是研究该养殖方式的关键。
在长江流域这样的淡水环境中,淡水养殖蚬需要具备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蚬类动物具有一定的耐受低盐度的能力,可在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盐度对蚬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针对长江流域盐度的特点,需要对养殖环境进行精准调控,以满足淡水养殖蚬的生长需求。
除了盐度调控外,适宜的水质也是淡水养殖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腹地,水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养殖者需要对水体进行定期监测和水质调节,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适宜性。
此外,长江流域的水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由于水位的变化较大,可能会影响淡水养殖蚬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养殖者需要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如适时增减水草覆盖、控制水体流动等来应对水位变化。
在养殖模式方面,淡水养殖蚬的种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水培式和土培式。
水培式是将蚬直接放置在水中,利用水中的养分供给蚬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省空间、高产量的特点,适用于流速较快的水域。
土培式是将蚬放置在特制的养殖池或箱中,利用土壤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供给蚬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养殖模式相对稳定,适用于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域。
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

2018 年第 10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40科研◎水产渔业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许扣宝1 刘政权2小龙虾是存活于淡水中一种经济型的甲壳类动物,学名克氏绒螯虾或者淡水小龙虾。
因其肉味鲜美、适应能力强、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强而深受水产养殖户的喜爱,近年来,龙虾养殖在我地迅速发展,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1 池塘建造1.1 虾池环境及水质要求虾塘的面积不受大小的控制,河沟、池塘、水库、稻田加以改造均可养殖,一般面积10~50亩。
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建养殖场,溶氧4mg/L 以上,pH 值6.5~9。
1.2 防逃措施龙虾喜欢打洞,爬行能力很强,因此,要建好防逃设施。
四周池埂宽度要求不低于1.5m ,要夯实加固,仔细检查有无漏洞。
水池埂的外围需要用石棉瓦、花绸布、塑料薄膜或钢纱网等,用木桩作支架,建一高55cm 的防逃墙,底部埋入土中封严,保证无龙虾爬出。
1.3 进排水及增氧设施根据养虾池四周实际情况,建好进排水设施,保证涝可排、旱可进,有较强的防汛抗旱能力。
为提高产量,可安装增氧设备,如增氧机等。
近年来,很多养殖户建造了微孔增氧设备,效果非常好,产量也可增加15%左右。
1.4 池水消毒小龙虾养殖水体的消毒,可以选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
建议使用生石灰,每亩150~300kg 化浆后全池泼洒,既可杀毒,又能有效补充水体中的钙,利于龙虾生长。
1.5 水草的种植养虾池需要种植水草,既可净化水质,也可作为小龙虾植物性饵料,同时利于小龙虾脱壳。
水草的种植一般在冬、春季进行。
水草的种类主要是: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
要求水草面积占池塘总面积30%左右。
2 苗种放养 2.1 放苗准备小龙虾在放苗前应培肥水质,培育浮游生物及适口饵料。
可以用经过发酵后的动物性粪便(如,猪、牛、羊等动物的粪便)2250~3750kg/hm2,池水深度控制在80~120cm 之间,观察池水的变化,如果3d 后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泼洒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水,使池水达到合适的肥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1958-1965
➢ 一是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为我国鱼类增养 殖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 二是总结群众养鱼经验,概括为“水、种、饵、混、 密、轮、防、管”八个技术关键,简称“八字精养 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从而建立起我国鱼类养殖 完整技术体系。
➢ 三是在渔业发展总方针上,展开了“养捕之争”的全 国性讨论,最终确定了我国渔业采取“养捕并举”的 方针,改变以往以捕为主的渔业方针和管理体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带
➢ 1927年大连首次发现自然生长海带苗 ➢ 1951年首次从烟台移植到青岛养殖成功 ➢ 1953-1955年解决贫瘠海区海带养殖技术 ➢ 1956-1957年海带南移成功,从辽宁、山东到浙江、
福建 ➢ 1957-1958年海带自然光育苗法成功 ➢ 1959-1962年选育59-1耐高温高产新品种 ➢ 1970-175年选育860高碘高产新品种 ➢ 2000年,养殖面积2.4万公顷同,产量83万吨
➢ 为解决城市人民吃鱼难问题,发展了城郊养鱼业。
1977年以来
➢ 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 渔业发展方针调整为“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 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 近年来为“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业,保护、增殖和合 理利用近海资源,积极发展外海、远洋渔业,狠抓流通 和加工,强化法制管理”;
➢ 公元220年-618年(魏、晋、南北朝、隋),曹操《四时食制》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 郭璞《江赋》记载,“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 或商”。
➢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养技术。
《陶朱公养鱼经》
➢ 闻公在湖为渔父 ,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 万家,累亿金,何术?”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 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 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 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 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 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 无穷,自谓江湖也。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 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 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 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取钱, 五百二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秆也。”王乃于后苑治地, 一年得钱三十余万。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 水六尺,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又易长也。
➢ 1959年,我国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23万t。
1966-1976
➢ 我国养鱼业的徘徊时期。 ➢ 1976年,全国淡水鱼总产只有105.6万t,比1959年减
产14%。 ➢ 在这10年中,克服困难,积极发展养鱼生产。渔区连家
渔船陆上定居,落实养鱼基地,改捕捞为养鱼,扭转了 淡水渔区酷鱼滥捕、破坏水产资源的现象。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 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 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 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 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 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 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该学科以研 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 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 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 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 据统计,2019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为56.04万吨。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 20科43种23 51(不包括丽鲷科的罗非鱼和香鱼科的香鱼)。
➢ 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美国红鱼、鮸状黄姑鱼、鮸鱼、褐毛鲿, 浅色黄姑鱼和黄姑鱼;鲷科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和平鲷;鲻 科的鮻鱼和鲻鱼;鮨科的花鲈、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 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 石鲈和三线矶鲈;牙鲆科的牙鲆;尖吻鲈科的尖吻鲈;鲀科的 红鰭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笛鲷科的勒氏笛鲷、红鰭笛鲷和紫 红笛鲷;鲉科的许氏平鲉和褐菖鲉;鲹科的高体魳和卵形鲳鲹; 塘鳢科的中华乌塘鳢;鲆科的大菱鲆;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毒鲉科的鬼鲉;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鲽科的石鲽;海龙科 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军曹鱼科的军曹鱼;鲟科的中华鲟。
年份
海养 淡养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 鲤形目:鲤、鲫、青、草、鲢、鳙、鳊、鲂、 团头鲂、鲮、鲴、胭脂鱼、泥鳅等
➢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长吻鱼危等
➢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罗非 鱼、蓝鳃太阳鱼等
➢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 淡水白鲳、黄鳝、鳗鲡、鲥鱼、乌鳢
➢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程:
➢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又有口圆 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其水之盈者”。
➢ ②“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仿其伤众,故去之”清 除野杂鱼,否则它们会造成养殖鱼苗的死亡。
➢ ③开始时,“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新水,日 换数度”。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与技术的进步
➢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 水库、湖泊施化肥养鱼技术 ➢ 生物增氧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 稻田养鱼技术 ➢ 桑基、蔗基、菜基和杂基鱼塘及鱼、畜、禽综合养殖
贝类
➢ 占海水养殖产量的80% ➢ 主要种类:牡蛎、扇贝、贻贝、蛤、蛏、蚶 ➢ 50年代实现缢蛏半人工采苗 ➢ 70年代突破贻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 ➢ 扇贝,1974栉孔扇贝、1976华贵栉孔扇贝、1981虾
夷扇贝、1983海湾扇贝(年产百万吨) ➢ 80年代鲍鱼人工育苗、苗种培育、养成技术 ➢ 海水珍珠,62年马氏珍珠贝植核成功,65年育苗成
➢ 增养殖对象由近20种发展到80多种。
➢ 我国海水鱼类的集约化养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 猛发展。全国鱼类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上升。 1980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49.7万t,居世界第三位。日 本1043、苏联956。
二)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变化
产量(万吨)
2000 1500 1000
7161400719213781630229174421201651117113519151261934
清1644-1911及20世纪初
➢ 屈大均 (1630-1696)《广东新语》记载咸淡水鱼类50多种。 ➢ 《南越笔记》(1744年) :“鲈以冬初从江入海,趋咸水就
暖,以后从海入江,趋淡就冻。” 指出鲈鱼有海、淡水洄游 特性。 ➢ 1846年,里氏,《中国与日本海鱼类的报告》。 ➢ 1928年,方炳文,《鲢鱼的鳃耙及鳃上器官》。 ➢ 1929年,陈兼善,《广东鳗鲡类的研究》。 ➢ 1931年,朱元鼎《中国鱼类之索引》林书颜《广东鱼类目录》。 ➢ 1932年,方炳文,《中国鳜鱼的研究》;伍献文,《中国比目 鱼类研究》;朱元鼎,《西湖鱼类志》 。 ➢ 1935年,张春霖,《中国鲤科鱼类之研究》。
➢ ④途中,“终日奔驰,夜不得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一人时加动 摇。”
➢ 《京口寻》记载,“鲻鱼头扁而骨软,惟喜食泥,色鲻黑故名”。
1368-1644(明)
➢ 黄省曾《养鱼经》云:“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中捕盈 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是食泥。与百药 无忌”。
➢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位、 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 鱼塭养殖(北方称作港湾养殖) ➢ 池塘养殖 ➢ 水库、湖泊、浅海浮筏式网箱养殖 ➢ 淡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 稻田养殖 ➢ 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 ➢ 海水鱼类工程化养殖
功,66育珠成功,2019年产珍珠30吨
对虾
产量 万吨
80
70
70
60
50
40
30
30
20 22
20
10 0.045 2
8.7 5.5 10.3 12
0
1978 1984 1988 1992 1993 1994 1997 1998 2001 2003
年份
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种类
➢ 黄勃海海区:鲆、鲽类,包括美国大菱鲆、舌鳎等。
➢ 又作鱼池法,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促难求。若养小鱼,积 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要须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 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 大鱼子,得水即生也。
《癸辛杂识》
➢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运输到各地, 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了。
三、我国鱼类养殖的主要成就
➢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
➢ 四个历史时期:
➢ 1949-1957年,恢复和发展阶段
➢ 1957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18万t,比1950年 36.6万t增长了3倍,比历史最高水平1936年50万 t增长了2倍。
➢ 1957年,海水鱼总产量达到21.4万t,1949年仅1 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