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客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客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婚俗、丧葬、节日等方面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首先是客家婚俗。

客家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往往是非常盛大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白马去接新娘,这被视为祈求美满姻缘的象征。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阖家欢乐地前往新郎家。

在抵达新郎家后,双方亲友都要进行热情的互动,以表达美好祝福。

婚宴上,客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上新娘仪式,新娘要坐在红色布上,由家中长者领导,然后由新郎跪拜向新娘行礼,并敬酒,以示尊重和感恩。

其次是客家丧葬。

客家人对待丧葬非常重视,讲究礼仪和风俗。

客家家庭在有人去世时,会举行盖棺仪式和告别仪式。

盖棺仪式是指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在家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将棺材盖好。

告别仪式则是在丧家设席,亲友来吊唁的场合。

客家人认为,告别仪式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和告别,因此要烧纸、燃香,举行祭祀仪式,以帮助逝者在天堂找到归宿。

丧家礼仪非常注重,亲友必须穿上孝服,依照客家民间传统的规矩来安葬逝者,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心情。

此外,客家节日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民热爱传统节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例如,“赶坟节”是祭祖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的一天,家人会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扫祖先,烧纸燃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这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表现。

另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客家人盛行的节日。

他们相信在这个月里,鬼魂会出来游荡,为了不惊扰到鬼魂,人们会在门口点上纸灯笼,烧纸钱,以示对鬼魂的尊重。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总结词
客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工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等。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如引入现代设计理 念、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强化客家文化保护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 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防 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加强市场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市场 推广,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
THANKS感谢观看客家文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客家文 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传承人制度
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确 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03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 客家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年 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
自豪感。
传统技艺失传
客家传统技艺如民间艺术、手工技 艺等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 且人数稀少。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 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其构成要素主 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 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
●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梅州 、惠州、河源、韶关 ;福建的龙岩 ]、三明;江西的赣州,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 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 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 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 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 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 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是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

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

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

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

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

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文化影响••客家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广东、台湾客家联谊会•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引题:黄河之水,一泻千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从唐宋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条支流。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客家人的世界,了解并且感受客家文化。

提问:什么是客家?答1客家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在漫无止境的迁移中,一直被视为做客他乡的族群,在辗转客居的过程中,土著居民用“客人”,“客“,客仔”来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和接受了“客人、”的名称,自称为“客人”或者“客家”。

答2”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它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自北方南迁移的大量汉人,第二,南迁汉人在迁入某一地区,以其人数,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居民,又吸收原住居民的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具有自己发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种新文化载体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之源客家人的“源“是在河洛。

也就是黄河,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

客家人迁移之因1犁地面积与人数的逆向发展。

早在东汉时,河洛地区,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十亩共桑之迫”“人稠地土狭,不足相供。

”2自然灾害,外族压迫,战乱使得数以百计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较为安宁的环境。

3官职迁调4,游学经商5争斗,客家迁移不是一次性迁移到闽,赣,湘三省交界地区,而是逐渐迁移,并且不断加入新的百姓。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1女劳男逸。

自宋灭亡以后,元朝为了根绝后患,企图搜素追随宋室迁移,进行抗元斗争的客家人,被搜捕到的都有诛九族的危险,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男的都不敢外出,所有的耕作,搬运,劳动,不得不由妇女来替代,男的在家中负起读书,手艺,营商,抚育,烹饪的责任。

先代如此,后代也就相沿成习,所以客家妇女没有不从事耕作和劳动的。

2平等意识。

在农忙时候,家里人手不够,不是去雇请工人,而是去找左邻右舍来帮工,也就是你来替我做工,不是我用钱买来的,而是你发挥友爱精神来给我帮忙。

这种平等精神是孕育于长期的移民生活,在客家人逃难迁移的时候,一路上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毒蛇猛兽,土匪强盗,碰到危险的时候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共度难关,请是请不来的,也没有人愿意受请。

还有,客家人到了一个地方,土人一定会成群结对的用武力赶跑他们,每当土人出动欺辱他们时,全村的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帮忙打仗,因为今天你帮我打土人,说不定明天你也靠我帮你打土人,这是玩命的事情,不是请得来的,只能说帮,还有客家人居住的都是别人不要的贫瘠丘陵和山地,大家都有地,但是都不多,没有佃农,所以只有靠帮。

3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乡土情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

虽然客家人饱经迁移之苦,但是客家人的乡土情谊却没有消失,首先表现的是血亲情谊,客家人以家族庞大为荣,以手足少为耻辱,一荣具荣,一耻俱耻。

这也是客家人迁移的一个原因,家族如果有人发达了,那必定要带动家族的其他人一起发达。

其次乡党的团结友爱之情,乡村如果有人收欺辱了,全村人变会团结起来与其抗衡,这也是很多村庄排斥外姓的根源,再次族谱家乘和地方志,个姓氏大都有编族谱或家谱,无论迁移到国内各省,或播迁到海外,历代子孙都要继续编写。

最后是方言,客家人屡经迁移,分布地区广大,又很分散,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客家人内部凝聚力强,主义保持自己的方言,新媳妇进门不会说客家话的要学习客家话,小伙子外出工作,回家探亲更得说客家话,女儿远嫁,或娘家也必须说客家话。

否则会被斥为“忘了祖宗,忘了本4圆的文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饱经离乱播迁之苦,是客家人更具有圆的文化心态。

崇拜天,敬重神灵的精神气氛,思想环境,铸就了圆的文化心态。

祭祀的天坛呈圆形建筑地坛呈方形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市间流通的钱币也是外圆内方写字用的砚台,也是外方内圆,筷子也是圆的。

等等,这些都是圆的观念在支配。

和合是谷神话里的象征团结友爱的神名,年画里的“和合二仙”蓬首,笑面,其一手持荷花,另一手捧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

人们用于婚礼时张贴或作为中堂悬挂,以图吉利。

围楼,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客家人圆的文化形态大家都知道中秋拜月是期求团圆,但是在客家人眼中除夕年夜饭才是真正实现团圆,在除夕夜,在外谋生的男人,远在国外的亲人,一般都会赶回来斥年夜饭,一碗碗肉丸,鱼丸,腐卷都意味着团圆,而除夕夜,意味的是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年之末尾,所以称为除夕,而天明即大年初一为’一元复始’是新的一年的开头,头尾相接,如同一个圆圈,除夕夜作为圆周的焊接点,在客家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1客家衣食客家饮食的主要特点:粗糙,节俭原因:遭受战乱,灾祸,饥荒而背井离乡,长途转迁,到了谋生地方,因为要从事开垦,建家园,所以生活不得不节俭,刻苦。

、客家的主食是稻米和番薯,一日三餐中。

中上人家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者早晚两顿斥粥,中午吃饭,一般贫苦人家,除了农忙时可得一粥二饭的享受外,其余时间三餐都吃粥,一般人家都是吃熟米饭或熟米粥,因为熟米无论做成粥或者饭数量都比生米多,许多清苦人家会在饭里加入番薯芋头,萝卜等,节约粮食。

粉条类食物是客家人一大特色,米粉,冬粉,薯粉,河粉,西粉,冬粉牛丸是客家人的一道名菜。

咸菜更是客家饮食不可缺少的一角。

萝卜干,菜干,芥菜干,酸菜,豆腐乳都是客家的主要咸菜。

客家特殊饮食风俗七色菜客家人每逢正月初七要煮食“七色菜”。

何谓“七色菜”?七样菜者,即葱子、芹菜、蒜子、韭菜、芫姜、豆腐、鱼肉等合共一锅煮熟,全家老幼大小齐齐吃。

此种岁时食俗,今人看来类似“打火锅”,纯属是一种饮食习惯。

其实不然,究其内蕴,它有着深邃的食俗文化内涵。

:葱子之“葱”,是以客家话“聪明”之“聪”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聪明”;芹菜之“芹”,是以客家话“勤劳”之“勤”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勤劳”;韭菜之“韭”,是以客家话“长久”之“久”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幸福“长久”;“芫萎”之“芫”,是以客家话“缘分份之“缘”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缘有分”;豆腐之“腐”,是以客家话“富裕”之“富”为谐r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富裕”尹鱼肉”之“肉”,是以客家话“福禄”之“禄”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福有禄”。

用七样菜谐音作比喻,起球家庭幸福。

酿豆腐客家每逢年过节或喜庆和人宴请嘉宾。

独有酿豆腐的习惯,酿豆腐的料子,是豆腐,猪肉,大乌咸鱼,辣椒酱,酱油,薯粉,七项具备,才能做出正宗的酿豆腐,相传此菜与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关。

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仍保留其习俗。

但岭南少麦缺面,过年时吃不上饺子。

后来,先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从中得到一点慰藉。

还有传言说从前,有位兴宁人和一位五华人是好朋友,秉性耿直执着,结成同年。

一天,他俩在兴宁县城相遇,相邀到饭馆吃饭,在商议吃什么菜时,兴宁人说要吃豆腐,五华人说要吃猪肉,两个人互不相让的争吵起来,店老板怕他们会翻脸,丢了生意,便想出一条妙计。

店老板把捣碎的猪肉拌上鲜美的佐料,然后酿进一块块豆腐里,先煎后煮。

弄得又香又甜,两个人吃起来,觉得滋味比单独一样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此,酿豆腐变成了客家地区的民菜挟食旧时客家人由于择山而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产粮也就不多,因此客家人更加爱惜粮食,深深地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粒饭一根菜掉在桌上也会捡来吃下去。

在他们眼中,糟蹋粮食的人是败家子。

暴殄天物,那是罪过。

在客家地区的一些山村,从前有一种奇特的“挟食”之俗:在偏僻山村举办的婚嫁、生子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宴席上,男宾女客常常分席入坐。

席间,女客吃食甚少,而把各种菜肴挟进事先准备的食器里,带回家去给未能赴宴的老人和孩子吃。

相传,这种敬老爱幼的风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小凤的姑娘,十分聪明贤慧。

她出嫁后不久,公公、丈夫皆相继去世,只能与家婆相依为命。

一天,村里有人大寿,小凤前去帮忙干活。

席间,小凤惦记着在家的家婆,她只喝了一些汤,而将肉菜挟在空碗里。

散席后,她急忙送菜回去给家婆吃。

谁知走得太急了,进门时不小心摔倒了,把一碗肉也撒了。

小凤伤心难过极了,家婆劝慰她,把肉菜挟起来,洗净后煮过就可以吃了。

后来有一天,雷电交加,小凤以为自己给婆婆吃了“倒地肉”,雷公来惩罚她了。

她唯恐祸及婆婆,便冒雨跑到村外一棵古树下去躲避。

婆婆急忙去叫小风回家。

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古树被雷电击倒了,而小凤却躺在一堆白银上。

婆婆叫醒昏过去的小凤,搬回银子,婆媳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从此,贤孝的小凤和她的“挟食”之举,远近传为美谈,并相沿成俗了。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渊源客家人的祖先,由中原逐步南迁,中原到达华南地区,他们迁移路线遥远,所到之处也都是些荒山原野,于是披棘斩刺,艰苦卓绝,在和荒山原野的奋斗过程中,心有所感就把那种喜怒哀乐的感受,用歌声表示出来起初只是一种单调的欢呼或哀丧,后来配合挑担,砍树,挖地,撑船等的劳动而哼出曲调,更为呼朋引伴而唱出的情歌或为了与远山河岸那边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声,慢慢形成所谓的山歌。

客家山歌的内容1.歌谣突显出客家人对爱情的炽热追求。

客家少女在口语中称作阿妹、细妹、老妹,不称姑娘。

她们大胆、执着、勤劳、勇敢、富有卓见、温柔多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

2.歌谣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

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

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歌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

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客家人追求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

即使是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家长们仍然经常教训孩子们不要大吃大喝,要勤劳俭朴。

4.歌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如:自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星火燎原,传遍神州大地。

1927年李坚真回到丰顺县动员农会推翻打倒土劣豪绅时唱道:哎哟哟……农友快来入农会,捏成拳头团结紧,减租减息不还债,组织起来斗豪绅。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

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

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宗教信仰。

多神崇拜客家人信奉的神明多而庞杂,除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天地,自然物,鬼魂崇拜和汉民族普遍信仰的正统佛教,道教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神明,其属性非佛非道非儒,而又亦佛亦道亦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