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介绍龙川县的宣传语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1我的家乡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非常值得前来游览和探索。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龙川,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语,旨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龙川。
以下是我们的宣传语:1. "走进龙川,感受客家文化"。
龙川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我们可以带您领略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风情,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龙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温泉度假村等。
我们倡导绿色发展,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保护这片绿水青山。
3. "品味龙川,尝尽美食天下"。
龙川有独特的美食文化,如客家菜、擂茶、米酒等。
这里的食材新鲜、味道正宗,让您品尝到最地道的客家美食。
4. "龙川,让您的梦想起航"。
龙川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我们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创业,和我们一起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2龙川,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享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誉。
其宣传语为:山水秀丽,花木飘香;客家古邑,魅力龙川。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3龙川,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区。
为了宣传家乡龙川,以下是一些客观完整的宣传语:1. 龙川,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欢迎您来探索。
2. 龙川,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3. 龙川,传承客家文化,感受客家风情。
4. 龙川,广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让您畅享粤港澳大湾区。
5. 龙川,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6. 龙川,教育优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客家·河源

客家·河源河源,别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拥有华南最大湖——万绿湖,设有河源国家高新区。
总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下辖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5个县及源城区1个区,户籍人口372.7万人。
因东江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河源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因而得名河源。
历史上,南越武王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佗城治所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河源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冯云山的祖居地,是客家学鼻祖徐旭曾、中国革命的审计创始人阮啸仙、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刘尔崧的故乡,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也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汉时属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南齐(483年)始置河源县;隋唐宋属循州;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立和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连平州;清属惠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连平改州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原惠州府永安县更名为紫金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6个县区。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后东特委的所在地,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是粤赣湘边纵队的活跃地区,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其中龙川县是广东最早解放的县份。
河源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 客家方言 • 综述 •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 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 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四川 叫土广东话,却鲜见‘土广东人’的说法,客家 人直接被叫做‘广东人’。闽、赣迁川的,同样 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 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 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 的合一。
• •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 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 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 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 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 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 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 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 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 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 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 客家源流 • 综述 • 客家城市——河源 •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 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 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 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 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历史内涵与现实认同: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建构

域 文 化 建构 的 文脉 梳 理
客家 尽管是 一个 较 晚建构起 来 的族群 与文 化概 念, 但并 非无 中生有 ,确 有赣 闽粤 边地 区历史 文 化 与地 理环 境 为其 提 供 了 厚 实 的建 构 基 础 。毫 无 疑
起义军转战赣闽粤湘起义被镇压之后王阳明在畲族和客家流民较多的地区设其中就有和帄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畲民进行压迫和限制使畲族人不敢聚居于一起一些畲民隐瞒族性或依附汉族畲族与此时居住在山区的北来流民一起成为了官府的编户齐民致客家地区畲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汉畲民族融合最后完成客家文化形态已完全成熟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Chi n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Vo I . 1 5 No . 3 J u n e 2 01 3
从 上世 纪 3 0年 代起 ,“ 客家” 不但 在学 术论 著 、
作为第 2 3 届世客会举办地 的河源 , 在“ 客家古
邑” 文化 形象 下 的地 区文 化建 构亦初 见成 效 , 然而 , 如 何更 为深入 和有 效 的文化建 构仍 然是河 源 文化界 的最大 课题 。本文 将从 文化认 同的角度对 这个 课题 进 行思 考 , 希望 对河 源客家 文化 建构有 所裨 益 。
营 中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区 , 在宋 以来 的客家形成过程中直到了重要作用 , 是客家文化 的源发 区和核 心区之一 。第 2 3届世 客会前后 , 河源充分挖掘了 自身的历史 内涵 , 利用学术研究和以文化旅 游为主的文化产业 建构起 了“ 客家
客家古邑 红色龙川

客家古邑红色龙川作者:刘芳朱光进来源:《源流》2016年第08期巍巍霍山,悠悠东江。
客家古邑,红色龙川。
龙川县,始设于公元前214年,是广东省最早立县的4个古邑之一,也是至今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龙川原县城佗城,自秦至民国的2200多年来,历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之称。
客家人勤劳向上,热爱生活,龙川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乐土。
而在战争时期,为了守护家园,向往和平的客家人亦奋起抗争,积极投身到革命热潮之中,龙川也因此成了一方革命热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是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并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活动的地方之一。
毛泽东、彭湃、彭德怀、林伯渠、古柏、罗屏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亲自到龙川指导革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多次转战龙川,一大批留守红军和革命将士牺牲在龙川,为中央苏区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壮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龙川涌现出一大批像黄居仁、黄克、叶卓等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领民众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创立了丰功伟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011年4月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县,恢复了龙川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
据统计,龙川全县有老区镇18个,占全县24个镇的75%,老区行政村202个,占全县315个行政村的64.13%,老区自然村674个,革命老区的面积很大。
仰天堂革命旧址、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茶活战斗旧址、鹤市武装暴动旧址、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数十处重要革命事迹分布在龙川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处处的革命遗址,一座座历史丰碑,都是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龙川县高度重视对革命旧(遗)址的保护,成立了县革命史迹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龙川县加强革命史迹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旧(遗)址保护和修缮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资金对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老隆福建会馆、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7处重要革命旧(遗)址进行抢救性修缮,对鹤市武装暴动、古柏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0余处革命史迹进行了立碑纪念和保护。
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第一章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民族与民系汉族的形成中国古代无所谓“汉族”。
春秋以前,住在中国内地的民族十分复杂。
周朝时有“莱夷、岛夷、嵎夷、淮夷、徐夷、猃狁、犬戎、荆、舒”等等无数外族,而当时中国人自称“诸夏”,可知其内部也复杂不纯。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促进民族混化融合。
联姻不仅在诸侯之间,诸侯与蛮夷之间也盛行——“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秦国统一天下——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刘邦建立国号“汉” ——始称“汉族”。
也有称“华族”北部民族、南部民族北部民族——东胡、匈奴、氐dī羌东汉以后向内地逐渐迁徙,与汉族杂居。
东胡:东北三省。
春秋为“山戎”,后称东胡,西汉分乌桓、鲜卑二族。
匈奴:内外蒙古及青海一部分,周称猃狁,春秋称狄,战国称匈奴。
氐羌:新疆、青海、西藏、甘肃一部分,春秋称西戎。
)南部民族——南蛮、缅、黎、百越南蛮:湖南、广西、贵州及广东、江西、福建一小部分。
昔日苗猺与畲民。
缅族:云南,以及四川、广西、广东一小部分。
黎族:广东、海南等地。
百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一部分。
原为春秋时越国民族,楚国灭越后,越裔散居东南各地,与南方固有蛮族混化。
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话、吴语、闽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
不同民系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客家民系——汉民族南迁二、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汉民族南迁背景五胡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西晋【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袭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晋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
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链接:西晋“八王之乱”——晋武帝崩,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继位(291年)后,司马氏八大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史上空前内讧(291-306年,历时16年)。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形成及古龙川是最早纯中原人定居聚落之地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形成及古龙川是最早纯中原人定居聚落之地摘要:客家人的形成,在研究文化史及移民史的专家和学者当中存在很多不同学术争议,客家的源流在不同时期移民所共同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最早提出经过五次移民大迁徙形成, 而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说法,自五胡乱华时期以来的五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而形成为客家的源流。
但是五期迁徙说在方法论上有较大的漏洞,五期迁徙论至今仍然是解释客家源流的权威说法,是极不准确、不科学诠释客家人的源和流。
客家先民是经过六次大迁徙形成客家民系。
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为屠睢、任嚣、赵佗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士兵和被秦始皇发配一起平定岭南的劳役及随军的1.5万的中原女子第一次客家大迁徙而形成了首批客家人。
而古龙川因戍边原因是最早迁徙南方定居的纯中原人,古龙川是首批客家先民聚落之地。
关键词:客家文化;群居;历史什么是客家人?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他们是如何由中原汉人演化为汉族客家民系呢?可以肯定,客家民系是中原人士在经历各时代重大事件迫使迁徙移居异地生根发展,客家先民是在迁徙运动中形成。
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
客家大本营:即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域。
在传统学术上于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为代表,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赞美客家人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赞美客家人的诗句:
1. 客家古邑,源远流长。
中原儿女,南迁拓荒。
2. 客风汉韵,文明发祥。
越王古井,道尽沧桑。
3. 佗城敬祖,香绕祠堂。
林寨角楼,画栋雕梁。
4. 苏家围屋,耕读两忙。
花朝戏美,山歌迤飏。
5. 木偶献艺,舞龙祈康。
八喜临门,娘酒飘香。
6. 花灯添彩,家训延昌。
望郎回归,故事恸肠。
7. 百花仙子,传说流芳。
钟灵沃土,辈出贤良。
8. 击鼓高亢,凤翥龙骧。
苏轼兄弟,浓情诗行。
9. 名相吴潜,宝塔追伤。
天祥抗元,气震山岗。
10. 阳明心学,九连施张。
翰林昌明,经略大唐。
11. 岭南文化,成之力倡。
五省称誉,李焘骏昂。
12. 颜氏官箴,正气铿锵。
逸仙粤祖,中坝耕桑。
13. 缵先戍疆,大漠胡杨。
东江三杰,举旗担当。
14. 万名壮士,捐躯沙场。
和平英团,淞沪救亡。
15. 营救文魁,老隆飞缰。
东方日晓,神州红妆。
16. 同圆梦想,慨当以慷。
文豪萧殷,才情众仰。
17. 航天其彬,建功国防。
邬氏保良,武大领桨。
18. 岭南画苑,绿野争芒。
两库移民,大爱舍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
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
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
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
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
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
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
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的爱国爱乡热枕和精神。
(三)很特别的人文景观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其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迫使客家人既要学会保护自己,又要懂得团结当地土著人。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越不毛之地,所以,客家民居是很特别的一道人文景观。
其中,客家围龙屋便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建筑。
据传,当初由北往南迁移来的客家人,为避当地人的骚扰,出于防御的需要,建起了围龙式围屋,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四碉楼”,并且朝外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晚上紧闭,遇到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自卫。
此外,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等都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客家人爱歌亦能歌,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成就。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
”客家人以歌解乏、抒情、言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一道很独特的人文景观。
(四)特色饮食文化
客家人的在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和艰苦创业中,把中原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饮食制作和烹饪方式相融合,形成了自己优秀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经历、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
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第三,山区草木多,客家人觉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于国于民于家都有利
为弘扬客家文化,发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少客属有识之士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目的和要求的载体,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
其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客家地区对外交往的频繁,客家文化已经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这是客家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