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血糖

正常人血糖较稳定,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一般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过7.8mmol/L。

空腹血糖超过(包括)7.0mmol/L或/和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或者任何时间的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即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超过了正常的血糖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把它称为“糖调节异常”(IGR.也有人称为“糖尿病前期”的),包括三种情况:①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5.6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2小时<7.8mmol/L;②单纯糖耐量减低(IGT):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③:①+②。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发现9.9%的糖代谢异常者;进行口服葡糖糖耐量实验(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检测2小时血糖),则可以发现64.2%的糖代谢异常者。这就是说,即是空腹血糖不高,如果不进行糖耐量实验的话,将有84.5%的糖耐量异常者被漏诊。所以,对于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者,我们一般都要建议再检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检测方便,但是波动大,重复性不好;餐后2小时血糖重复性好,但是检测不太方便。

另外,这里说的血糖指标都是静脉血糖检测指标,我们自己在家里用血糖仪查的末梢(即扎手指头)血糖跟这个指标有差异,可以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血糖升高的原因包括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等;

③急性应激,比如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及急性严重的精神刺激等等;

④服用某些药物,如比较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强的松、地塞米松,避孕药,利尿剂,异烟肼(抗结核药)等;

⑤严重的肝病和胰腺疾病;

⑥饮酒可以导致低血糖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⑦Somogyi现象:发生低血糖以后的一两个小时。出现低血糖现象以后由于人的调节机制,虽然没有进食,但是血糖也可能反射性的升高。所以总是有人不解的问,自己总是出现低血糖怎么可能会有糖尿病?

胰岛素和C-肽

胰腺β细胞分泌出来的是胰岛素原,一分子胰岛素原迅速分解为一分子胰岛素原和一分子C-肽。胰岛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大约有一半在肝脏被代谢分解,所以门静脉血的胰岛素水平是周围动脉血的2—3倍,周围静脉血的3—4倍。

胰岛素的半衰期为4—5分钟,C肽的半衰期为11—13分钟,外周静脉血C肽的浓度为胰岛素的5倍。因为C肽的半衰期长,浓度高,不受注射胰岛素的影响,和内源性胰岛素是1:1分泌,所以临床上常以C肽来反映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

胰岛素的分泌受进食影响很大。正常基础状态时每小时分泌胰岛素1单位,全天大约分泌24个单位,称为基础分泌;进食食物后马上分泌5—6个单位,称为峰分泌。1型糖尿病基础和峰分泌都缺失,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的基础分泌正常(也存在高或低),峰分泌延迟在2—3小时。通过检查胰岛素的分泌可以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也可以知道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或者是胰岛素缺失为主,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己糖结合的产物,其中与葡萄糖结合的部

分占80%左右,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

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一旦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不再解离,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的寿命一致,它反映的是90—120天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不受暂时血糖波动的影响,它可以在餐前或者餐后任何时候检测,我们把它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金指标”,大型的临床研究都是以HbA1C高低作为血糖控制的标准。我们一般要求病人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一下,如果是新诊断的糖尿病,能控制在6.5%一下可能会有更大的获益。但是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而血糖的波动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过去,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今年的欧洲糖尿病学会也把它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我们国家没见到这方面的说明。

糖化血清蛋白: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未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寿期约21天,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采血时的血糖浓度的影响。正常值 1.65~2.15 mmol/L 抗体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如果这些抗体阳性就有可能是1型糖尿病或者LADA(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胰岛素怎样计算用量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维持在3.3~6.1mmol/L(60~110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 mg/dl),餐后2小时又回到7.8mmol/L(140 mg/dl)。

胰岛素怎样计算用量

(一)怎样估算其初始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

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x10x体重(公斤)x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

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

÷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

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详见下表:

血糖值(mmol/l) mg/dl 餐前胰岛素增量其它处理 <2.8 <50 减少2--3μ立即进餐2.8--3.9 50--70 减少1--2μ 3.9--7.2 70--130 原剂量7.2--8.3 130--150 加1μ8.3--11.1 150--200 加2

μ11.1--13.9 200--250 加3μ13.9--16.6 250--300 加4--6

μ16.6--19.4 300--350 加8--10 μ餐前活动量增加减1--2μ或加餐加餐前活动量减少加1--2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