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分析

学生:张妍,江汉大学法学院

指导老师:黄璐,江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对乡镇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然而,深入分析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现状可以看出,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大,行政法制不健全导致监管缺失,对待改革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和障碍。同时,还在部门之间的关系、人员分流安置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机构改革不能如愿进行。因此,本文就当前乡镇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改革策略,提出转变特权思维,增强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观念,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其权利、规模、行为等正确定位,同时完善立法制度,保障乡镇机构改革长远发展,合理解决改革中人员分流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从而促使地方政府从“瘦身”到“健身”的完美转变。

关键字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For many years,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the villages and town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has obtain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Howev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gencies can be seen, this reform is not enough, Lack of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its treatment of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ence of errors and barri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personnel place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led to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can not be carried out.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trategy, To change the privilege of thinking, to enhance the concept of market economy equal competitio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lear their rights, size, behavior and other correct positioning, while improving the legislative system, Guarante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institutions reform, reasonable solution to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diversion and other issues to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so as to achieve the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downsizing" to the "fitness" of the perfect transforma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can only play a norm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ownship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引言 (1)

ABSTRACT (1)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1)

(一)基本概念 (1)

(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本质与特点 (2)

二、乡镇政府机构的现状 (3)

(一)编制人员多,财政负担重 (3)

(二)财政供养人员多,分流难度大 (3)

(三)机构庞杂,撤并难度大 (3)

(四)职能不明,转变难度大 (3)

三、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4)

(一)改革思想有误区,改变思想有障碍 (4)

(二)自身定位不准确,职能转换不到位 (5)

(三)行政法制不健全,监管保障有缺失 (6)

(四)人员分流渠道窄,人员安置难度大 (6)

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应对策略 (6)

(一)转变特权思维,注重平等竞争 (6)

(二)明确政府定位,实现职能转换 (7)

(三)完备立法制度,保障长远发展 (7)

(四)解决人员分流,提高行政效率 (8)

结语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从建国初到现在,乡镇机构已经进行了若干次大的改革。但是,这一系列改革,只是在浅层次上进行了变动,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的病疾进而发挥其作用。2000年后,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全国范围内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开始触及到一些症结性问题,改革初步收到实效,但距离现代行政管理效率要求来说,仍任重道远。近年来,国务院下达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和推进方案,措施更得力,相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以往数次改革的不足。但是,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政治、国防、民族、地理状况复杂,乡镇机构数量巨大、情况各异,采取单一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乡镇机构不从根本上理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不利,也会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障碍性内容,在一些地方可能造成尾大难除之势。

本文从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人员分流问题和财政负担问题入笔,试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并对其大致总结:一是有利于丰富改革问题理论的研究。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是,基于现代改革开放的管理研究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因此,对地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有利于丰富乡镇政府改革的研究。乡镇政府改革效率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体改革的水平和效率。目前乡镇政府改革面临种种挑战,如何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制度建设,引入现代政府改革的新观念、新方法,推动我国乡镇政府改革模式的完善,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水平,创建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就成为一项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基本概念

1、乡镇政府

基层地方政府处于地方政府体系的最低层级。乡镇政府是地方性政府的最基层。它最直接面向地方居民,直接管理和服务本地居民和本地公共事务。能否充分吸收当地居民广泛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能否充分发挥基层地方政府的效率,是影响基层地方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基层地方政府的规模一般有适度、过小、过大三种类型。

所谓乡镇政府,亦可分为乡政府和镇政府。乡政府一般所辖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经济总量较低;镇政府相对而言,人口较大,规模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本文所研究的是响水县所辖的所有乡与镇。

2、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机构核编定员,精兵简政;二是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原则,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保障长效机制。

(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本质与特点

1、改革本质

所谓机构体质改革,主要是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职能相近、业务性质相似的各个分支部门进行合并重构,使新组织机构实现优化配置,使其管辖的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活动。

这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管理模式的进化,能够减少机构层级数量,降低行政成本,有效避免政府机构分工过、职能交叉重叠,防治标准不同、协调难;它的本质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2、改革特点

首先,依据中央精神,此番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强调灵活,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预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其次,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责任界定、等环节,都要紧密围绕并充分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服务型”新组织。

最后,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着力解决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对称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权责相一致、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型”政府建设。

二、乡镇政府机构的现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乡镇政府机构的现状就大不相同。每个地方都有其奇特之处,所谓因地制宜,机构改革适自己的地域特色而定。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从理论上来说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是难就难在地方的特点上,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只有对地方做一番实际的考察才会

得出一番结果。目前乡镇行政机构存在不少现实中的问题。例如:机构庞杂、冗员过多、效率低下在乡镇一级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乡镇入不敷出、财政难以正常运行。目前乡镇政府机构的普遍情况是:

(一)编制人员多,财政负担重

乡镇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偏多,人头费用大,财政负担重。即使总数控制在额定的编制以内,从乡镇的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从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的现实情况看,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偏多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有的人忙死,有点人空闲死”就是一幅真实写照。

(二)财政供养人员多,分流难度大

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三套班子成员完全分立,不仅职数过多,而且容易产生内耗,造成党政合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基层党政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约有4、5万个,财政供给人员约1280万友包括离退休人员和教师,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按照中央和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每个乡镇平均要精简110人,这就给分流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主要是精简的人员难以确定及安置,他们很难在短期内面向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岗位。

(三)机构庞杂,撤并难度大

目前各乡镇机关一般都设有几大办公室,同时还有企管、农经、农技、水利、农机、文化、广电等多个事业站所,加上各种附属机构,乡镇内部机构总数不下于20个。机构过多,必然导致人员庞大。他们业务和人事大多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这些机构的撤并如果不由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进行,单靠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很难完成。

(四)职能不明,转变难度大

目前乡镇政府普遍存在职能不明情况,即乡镇一级政府做了许多不应该是政府做的事情。政府职能不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收税本是国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的职能,但各地都将税收任务压给了乡镇政府,使得乡镇政府无法从收钱收款等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执法监督部门承担了创收任务。公安、交管等执法监督部门的经费本应该由财政全额拨发,但实际上基层部分单位每年要承担创收任务,以弥补财政拨款的缺口。三是一些涉农部门职能不明确,不是运用市场的办法提高经济效益,而是靠行政手段来强行收费,其职能作用大都没有发挥

出来。

三、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思想有误区,改变思想有障碍

首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先改革先吃亏,等等再看”,地方政府中很多人的意识还非常保守,姿态非常怯懦。“起步越早,付出的成本代价也许会越高,吃亏也许会越大”,大量固步自封的思想支流充斥在改革的大潮中。

其次,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自主、公平公正、积极活跃等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既得利益者,管中窥豹,对自身眼前和局部的利益难以舍弃。所谓既得利益部门就是某些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凭借其行政特权(劳动用工人事权、技术改造审批权、产品价格审定权等),通过合法与不合法的收费,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吃、拿、卡、要,为本部门人员的消费而牟取经济收入。

例如,经贸、劳务、土地等部门,都可能利用其特有的行政权力为本部门、本单位谋取某种收入,有的甚至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巧立名目,混乱收费,吃请收礼。

再次,失于形势观察与把握,对改革缺乏足够信心,不具备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认为改革就是喊口号,觉得政府机构改革路途远、险阻多,更有甚者妄言改革是无法实现成功的。

最后,还有些人认为改革就是减人,“只要人员精简了,机构改革就成功了”。把改革看成是简单的人员精简,而未能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去认真考虑机构改革问题。这类肤浅的认识,歪曲了机构改革的目的,直接影响改革计划与措施的制定执行,甚至会为改革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极端思想与负面舆论,从而拖延进程,降低效率。

(二)自身定位不准确,职能转换不到位

当前影响政府职能定位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身定位不准确。比如,有人认为政府就应该是“控制型”机构,政府官员就是百姓群众的“父母”官,这个“父母”可不是关爱型的,而是“指挥型”、“裁夺型”、“震慑型”的。

某些乡镇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内部缺失约束,外部缺少监管,行使权力没有准则框架,对社会法制、市场经济、人民生活干涉过多。这样一来,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 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造成官僚主义,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

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

机构的精简必须与转换政府职能相辅相成、协调进行。若职能无法根本性转变,功能分解脱离实际需要,就势必还要回到原来的运行方式上去;那么,这个改革就是形式主义,就会失败。例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种常见办法就是将某某部局改名换姓,更名为某某行业总会或企业公司。这种做法实属“换汤不换药”、“新壶装老酒”,尽管在形式上缩减了行政机构,但行政管理职能并未转变,人员也未削弱或重新配置;其结果不仅不能实现按经济规律办事、灵活机动的监管,反而加重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不良局面,更谈不上以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地方良性发展了。

根据联合国的政府职能分类(COFOG)体系,政府公共服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普通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二是社会服务(包括教育事务和服务、健康事务和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住房、供水、文化等方面),三是经济服务(包括燃油和电力、农林渔业、交通运输与通信等方面);四是未按大类划分的支出(如政府间转移支付)等。

国内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品包括教育类、社会保障类、公共医疗卫生类、环境保护类、公共科技类、公共事业类、公共秩序类、公共行政类等八大类。2002至2008年,中国中央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反复重申, 将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即使有这样的政策公告与宣传引导,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不该政府管的不移出,该由政府管的管不好”的问题与尴尬局面。

(三)行政法制不健全,监管保障有缺失

开始转变职能,继而调整机构,最后保障立法;这“三步走”战略是通过多年改革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然而改革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前两项工作,置后者于不顾,虎头蛇尾,使改革成果缺乏法律保护;加之改革任务重、困难多,缺乏持久性,改革风潮一过,一些机关又会以种种借口集中权力,因人设岗,重蹈旧辙。

由于缺少相应法规,造成日常的机构权力制约、部门设置、编制管理等“无法可依”,同时,由于现有现行行政法规形式化、表面化、粗疏化,造成了有法难依和事实上无法可依的现状。

(四)人员分流渠道窄,人员安置难度大

人员分流是历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不同于国务院等国家级行政组织机

构,地方政府下属单位相对较少,分流渠道单一,可吸纳空间小。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两级基层政府,政府管辖区域比较狭小,所属企业大多经营状况不乐观,又多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状况,使其可以自由调动的资源显得非常有限,机构改革人员回旋余地颇为紧张。

从客观上讲,部分机关干部多年从事党政工作,技术能力、行业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可能确实对市场经济较难适应。没有了“铁饭碗”,生存支持会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负面效应。

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特权思维,注重平等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各乡镇政府公务人员都应该树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行政观念,切实转变特权思维、官本位思想、“铁饭碗”思想等,增强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观念。将乡镇改革与宣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功能,深入细致,积极引导,使人们认清,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乃至国家总体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织分布。特别是乡镇政府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更要有自我否定、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勇气,有“壮士断腕”的豪气;在机构改革中起模范表率作用;同时还要有“争先而恐后,先改先得利”的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使广大公务员对机构改革有信心、愿配合、肯支持,建立改革共识,决不在战役还未打响就断言失败。

(二)明确政府定位,实现职能转换

任何政府职能都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固定的模式,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另外,现实与理论存在一定差距,不尊重客观规律与现实,盲目定位政府、仓促合并重组、跟风式转换职能,只会适得其反。故政府职能定位,必须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符合我国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指权力、职能、规模和行为都受到宪法和法律明确限制,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与制约的政府。有限政府强调自身的宏观调控与社会的自我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过多直接干预,而只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而实现彼此独立、相互分开:即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等,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市分开,客观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明确政府应该干些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政府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政府需要市场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市

场需要政府的换位理解、有力支持与依法保障。政府是制度环境的主要提供者,在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凡是市场能自我调节、自我消化的事情,政府要坚决放开手脚,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循规而行,顺势而为。

再如政企分开。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调整国有股权结构,理顺产权,资源优化重组,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必须条件。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项目领域,国有垄断型产业吸纳私有资本、融合社会力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政府机构减少或弱化专业经济部门设置,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转变成为企业服务,转化为规范行业秩序、维护公平合理的新时代新组织。

(三)完备立法制度,保障长远发展

首先,加快行政机关组织立法,根据现实需求,相关法律要以社会政体、国民经济为大背景,出台新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法,满足内容充实、细化到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根本要求。

其次,根据阶段性政府职能任务及国家财力,以科学论证为基础,政府机构编制法必须通过严格程序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使其法制性不容违犯、权威性不容亵渎、公正性不容私利、严谨性不容篡疑。

最后,具备了立法纲要、设定了立法程序、成文了法律文规,有法可依了,就必须监督法律实施过程,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政府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需要外部的检查监督;可采用全国人大检查监督审核制,可试用社会权威组织辅助观察建议制,等等,以实现执法严明,落实到位,保证机构改革前几步走得又快、又远、又好。

(四)解决人员分流,提高行政效率

要把乡镇机构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结合起来。既要完善乡镇政府功能,又要精简机构完善人员分流应对措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要解决好这对矛盾,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要和乡镇区划调整结合起来。乡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机构不应仿效上级党政机关要求上下对口,应根据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着精干、效能的原则,对现有机构进行精简。坚持综合办站方针,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应因地制宜,合并设置,规模较大的乡镇或中心镇可设置3-4个综合性办公室;一般乡镇可设置2-3个综合性办公室或实行办公机构与助理员制并存的组织形式;规模较小的乡镇可不设内部机构,继续实行助理员分工制,撤消乡镇以下的管区层次,乡镇领导可交叉任职。

过多的政府职员不仅会造成政府管理上的混乱并滋生懒惰思想,更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成本。以往的政府老是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是因为行政机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行政人员有很大的权力,行政机关自己就可以确定,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约束,没有外部的约束力量。地方政府亦是如此,所以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的“健身”。在实行大部制后很多职能相近的机构被合并,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大部门里出现了很多有着相同工作的人,这势必会造成人员的拥挤。若某些同一职位上的职员为了能赢得上司的赞赏或是保住自己的饭碗,那么混乱和腐败便会悄然而至。所以只有重组人员及其职位,才能打造一个精品团队达到健身的效果,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结语

过去乡镇政府职能总的特征是侧重在行政管理以及生产问题上,轻在社会服务问题。而根据现在的新形势和任务,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定位有了新的改变,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服务等建设几个方面。因此,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是刻不容缓的,它是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甚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过程。新时期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将职能划分定位清楚,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具体措施。改革事业机构设置,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不死板,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人员分流,他们将得到有效的安置。健全完善教育、考核、流动机制,建立竞争开放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实行配套联动,理顺关系,为乡镇机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能巩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总之,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就是乡镇政府,它的职能发挥正常,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深远的意义。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农民基层民主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因此乡镇政府改革必须稳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致谢

本论文从选题到定稿,渗透着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于那些曾经为我解答疑惑的各位同学,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一份份友谊,深表谢意。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教师,感谢老师对这篇文章不厌其烦的推敲,在为我提供很多的参考资料,为论文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同时,更让我学习到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领略了老师的风采,使得我的论文和知识有了长足进步。

感谢行政管理系的各位老师在开题、格式、框架结构等方面给予我的帮助,正是各位老师的指导,使得这篇文章更加完善规范。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R].1980-8-18

[2]精兵简政转变职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DB].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7249063.html,/ziliao/2003-03/06/content_761776.htm

[3]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坎波丹尼尔托马西.公共支出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7-78.

[4]张永生.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59-165

[5]许耀桐.如何把准大部制改革的实质[J].人民论坛,2008(7):43.

[6]王杰玲.新政府机构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能转变工作指导全书(第一卷)[M].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08:27-28.

[7]雷振元.浅谈政府职能定位[J]福州党校学报,2007,(1)

[8]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1—151.

[9]叶克林.政府“经济人”假说[J].EastAsi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006, (2):51-79.

[10]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N].深圳特区报,2009-5-22.

[11]朱建波.当前村民自治改革的制度变迁困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2]赵海龙,拓宏伟.2001年以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08,(02).

[13]韩玲梅,张霞,黄祖辉. 制度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现状、发展及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14]潘丽萍.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府的政治与道德责任[J].闽江学院学报,2006,(04).

[15]克林顿治下美国联邦政府改革述评[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3,(5)

[16]杨康.试论转型时期我国乡镇行政体制[J].法制与社会,2008,(30).

[17]张海燕,周游.传统政治文化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6).

[18]徐兴华.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的个案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山东省广饶县央上五个村的村民自治为个案[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11) .

[19]宋瑞芝.全球视野下的民主化研究:当代民主化浪潮研究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20]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Integrity of Federal Payments 2005 .

[21]Robert L.mathis . By South - Western,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2003 .

.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关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之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关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之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改革领域已经逐渐的从经济建设延伸到政治以及其他领域,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建设,我国政府的职能正在积极转变,行政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作为我国国计民生发展中重要的基石,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的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行政机构的进一步改革,是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严峻考验。所以本文针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政府加快角色转变,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职能转变;行政改革;权力分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坚持政府职能的转变,自觉落实简政放权的指导方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步入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很多不足都逐渐的突显出来,行政审批程序复杂,职能转变不得当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进一步明确了

政府的职能,对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想要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更好更快的推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强化经济服务角色 我国当前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政府对于经济发展中职能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想要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加以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极易导致政府过多的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走向,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隐患。而这中参与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行政审批环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十分激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过多的行政审批束缚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也就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往往一套流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很多市场竞争行为的失败,也导致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衰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于政府和市场界限的认识,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领域的职能,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文献综述

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 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 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 1、城乡一体原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 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 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 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关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草案)的说明(提交市委用)

关于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 说明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及9月11日召开的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和规定,参考其他设区市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制定有关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确立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主要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为依据,按照“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原则,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原则。提出本次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复和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省《意见》及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六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扶贫和移民),三个探索(农业、文化、城乡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的讲话精神。 二、关于机构设置调整的的基本思路

(一)行政机构的调整和设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中关于各设区市机构限额规定,我市最多只能设置30个政府工作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共32个机构。我市目前设置政府组成部门3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防办),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资委),部门管理机构2个(城管局、法制办),共计36个机构,即将下放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原本也含算在省定机构限额内,后经我们争取,省编办答复可在30个机构限额外设置为工作部门。这样我市将需要硬性减少4个行政机构。 为此,在与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多次交流意见,并于9月27日专程赴省编办进行沟通后,经慎重考虑研究,结合鹰潭实际,提出了我市的机构设置思路为“五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两个加强(加强机构编制、加强城市管理)、三个调整(将市粮食局、民族宗教局调整为部门管理,法制办调整为合署办公,国资委调整为内设机构)。 1、省里提出的六个整合,因交通运输领域、扶贫移民两个领域因我市之前实际已经整合,无须进行改革,只需进行相应的更名即可。因此,《方案》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了调整: 一是整合工业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等有关行政管理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7249063.html,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作者:刘晓光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 【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 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 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从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下放了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从1960年起,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1961年,为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原来撤销的机构又相继恢复,而且又增设了新的部门。 (二)第二、第三次机构改革。一是1960至1964年,先后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两次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以精简事业单位为重点,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000余人,事业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 在当下经济增加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大部制的推行,各地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改就成的事,改革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加上各地政府的改革是探索式的前进不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失误。因此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改革进行研究,在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之后,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对当地政府的改革政策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实例来阐述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因所在,而且能够从中找到应对改革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制度;利益冲突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1.1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 (3) 2.1.2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 (3) 2.1.3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2.2.1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 (4) 2.2.2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 (4)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6)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6) 3.1.1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 (6) 3.1.2地方政府结构优化 (6)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7) 3.2.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7) 3.2.2正确的目标取向 (7)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9) 4.1 案例分析 (9)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9) 4.2.1存在的问题 (9) 4.2.2解决措施 (11) 结论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1608_行政管理--14858--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模板)(答辩类论题)_2016-06-17_10-17-45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这部分可以分两段论述:第一段写明课题的来源,即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段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写清楚全文的研究内容。内容摘要部分要求约含200个字符。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目录 内容摘要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4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4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4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5 4.1 案例分析 5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7

引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 注意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课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诸如机构改革所涉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研究的中心论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可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段:选题的提出。即详细介绍本课题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段:本文的研究内容。按全文章节安排分别概括每章的写作内容。 第三段: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四段:本文的研究意义。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可根据自己对政府改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理解,自行确定所写的内容,但所写的内容一定是对政府改革相关知识的总结及整理)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地方政府机构制度创新。我们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定义为:地方政府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平等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进行的创新性的活动。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摆脱地方行政困境等方面,自己可以扩展开论述)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公共财政;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等)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在前两章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汲取已有理论,分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注重政府转型,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地方政府结构。)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的重点)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4.1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或参考社会实例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案例进行分析)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 结论与展望 这部分需要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要求不少于250字符。 参考文献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 2008-3-17 10:5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

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英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英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周志忍 【摘要】英国执行机构改革的国际地位及其当前在我国产生的影响使其备受瞩目。本文对执行机构改革背景及针对的问题、执行机构体现出的组织模式多样化原则、执行机构的管理体制、执行机构的改革趋势等进行系统描述讨论。其目的在于阐明:执行机构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机构类型和组织模式的多样化,其性质是一场管理革命而非机构的革命。在此基础上,就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对我国的启迪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执行机构;新公共管理;机构改革;行政分权 The Reform of Executive Agencies in Britai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OU Zhi-ren Abstract: The reform of executive agencies in Britain has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was taken seriousl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we demonstrate and discuss in detail of its background, problems, organizational type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 The i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ideas underpinning the reform w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types and organization models. In essence, the reform is a managemental revolution and not a institutional one. Based on this judgment, this article give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范文.docx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范文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 同志们: 机构改革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件大事。党的xx大、xx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会议,对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书记傅德辉、市长王玲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今天的会议很重要,郑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推进改革是大势所趋 (一)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先后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无论政府机构设置还是职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还不够,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省、市政府机构改革目前

也已基本完成。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对县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权限、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县政府职能定位更加明确,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岗位职责更加明晰,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行能力更加提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 (二)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涉及到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政府机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须与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相适应,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果政府机构改革滞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还是老一套,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甚至阻碍科学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完善体制,优化机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沙洋跨越式发展。 (三)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履行政府职责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反映在: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的问题仍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政府机构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也正因为如此,机构改革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但其改革的成效不彰,究其原因在于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调整的勇气不足,决心不大,措施不力且不到位,因而出现政府机构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度重复,无疑须在权力结构、利益结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上下功夫。对此,笔者认为,着力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一、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权力,是一种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权力的主体。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的权力是源于人民,是受公众的庄严嘱托而行使,以为公共运用所限制,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目标而代表、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的权力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结构,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尤其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去管理企业,造成了政府部门分兵把口行使企业董事会职能,计划部门掌握着投资决策权,经贸委掌握着技术改造审批权,物价部门掌握着产品价格审定权,劳动人事部门掌握着劳动用工人事审批权等等,特别是一些专业经济行政部门还直接充当大中型企业的“婆婆”,掌握着整个行业的企业管理大权。这种无限膨胀其权力,把本应属于企业的权力而由政府各部门所分割的权力部门化(即市场主体的权力政府部门化)的结果,使企业成为了政府各部门的附属物,政府各部门分别执掌着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各种大权,企业无论是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工程上马、企业投产,还是产品销售、技术更新、规模扩张、资金融聚,都必须依赖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安排。企业所依赖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部门,这种权力部门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已日益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羁绊。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它造成了政府办企业的政企不分的普遍现象,障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阻滞了市场主体的形成。第二,它制约着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部门不放下项目与贷款审批的笔,新的投融资体制就难以建立起来。同时,国有专业银行如果不与政府脱钩而实现商业化,也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政府也会被金融风险和责任纠缠不休。第三,它影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因为,权力的部门化必然导致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的“诸侯经济”的出现,阻碍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第四,权力部门化影响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政府各部门分兵把口插手企业的微观经济事务,就无暇也无心顾及宏观调控,而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职权,实现政市、政企、政社分开,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企业、社会,把那些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市场主体。具体说,就是要把国有资产营运职能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生产经营职能转移给企业,把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市场,把评估、计量、公证、仲裁、科研设计等服务性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让所有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则集中精力为各市场主体的运行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宏观稳定的经济环境。把由此失去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特别是专业经济行政机构及失去事务的行政人员加以裁减,进而给行政机构彻底消肿。如果不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市场主体,权力部门化问题不解决,不仅政府机构难以精简,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二、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利益部门化问题利益部门化是与权力部门化紧密相联的。权力部门化的实质在于利益部门化。所谓利益部门化就是某些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凭借其行政特权(劳动用工人事权、项目资金审批权、技术改造审批权、质量监督检验权、产品价格审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家一直都在履行着统治、管理、和口号性的服务职能,作为国家的显著性代表,政府机构(行政机构)所发挥的职能更是至关重要。世界各国搜十分重视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机构改革,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紧随时代步伐,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与时偕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一)国际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一体化趋势。这就加剧了各国的各方位竞争,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统一的服务指标和规则体系,要求各国及时改变落后的法律规章和市场准则。第三,一体化使得政府的部分权利发生了转移,要担负起更多的国际事务,在区域组织中要进行各方面的参与和活动。 2、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浪潮。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西方各国相继陷入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与之相伴的是持续的政府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在此,西方社会相继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而席卷全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国内环境 1、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它以1978年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起点,主要针对“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问题和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后两个标准被邓小平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主要理论武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历史进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的大解放,既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包括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又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2、政治主题的转变。阶级斗争为纲只能是社会倒退、民心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政治路线。

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县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服从改革发展大局,齐心协力、坚持“三个突出”,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突出高位推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此次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每项工作也都成立工作组,有具体分管县领导担任组长,并明确相关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每个月至少调度一次,每个工作组每周至少调度一次,确保工作有人拍板、有人管事,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是突出高点谋划。每个工作组在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三性”,即:统筹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既突出当前重点,也考虑到长远发展,不“吃一节剥一节”,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既有特色、亮点,也充分考虑到用地、资金等方面的现实承载力;既有清晰的目标,也有清楚的步骤,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总目标中细化每一步,在做好每一步中体现机构改革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 三是突出高效落实。市委书记**同志在参加在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时,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五个抓落实”,即: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抓落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落实,切实提高能力素

质抓落实,创新方法改进作风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问责抓落实,我们一定贯彻落实**书记讲话精神,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化、责任化”的要求,列出项目表、路线图、责任人。按照定下来的时序进度,各位组长抓调度、抓协调,各责任单位去抓执行、抓落实,督查考核办去抓督查、抓考核,确保我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 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稳步有序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