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中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的关系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林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木材、纤维和食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由于传统的育种方法进展缓慢,传统的林木育种方法不足以满足人类对林木品质的需求。

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林木遗传育种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林木遗传育种提供了更精准的手段,可以加速林木育种的进程,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抗病性和耐逆性等性状,从而为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

基因组学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对林木基因组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林木的遗传特性,发现对林木有益的基因,从而为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基因组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林木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珍稀的林木资源。

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林木遗传育种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直接修改林木的基因组,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性、抗逆性等特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加速林木的育种进程,获得更为优良的林木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中,使其具有新的性状,例如提高木材产量、改善纤维质量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林木育种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满足人类对林木资源品质的不断提高的需求。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生态环境风险。

尽管生物技术为林木遗传育种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手段,但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险,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对非目标物种产生不利影响,而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引起基因污染。

在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林木遗传育种时,需要加强生态风险评估,确保生物技术的应用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

其次是生物安全风险。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也可能影响人类健康,例如转基因林木可能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doc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doc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是林木良种的选育:林木遗传品质的改良及其理论和方法。

改良树种的培育:优良树种繁殖的理论和方法。

品种属性:人工育种,经济性状优良,主要性状整齐一致,性状遗传稳定,适应性和特异性较好。

理解多样性应注意的问题;(1)品种是林业的一个经济概念和重要生产资料,而不是一个分类单位;(2)评价品种的唯一标准是其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育种技术是否先进;(3)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

林木育种的特点、趋势和任务;1.功能:(1)树木生长周期长,特别是童年期较长,导致树木繁殖周期长,特别不利于多代繁殖;(2)树高、面积大,基因测定困难且昂贵;(3)大多数树种为异花授粉,高度杂合,近交衰退严重,应避免近交;自交很难用作育种方法。

(4)大部分在野外,研究基础薄弱。

有大量的遗传变异可用;⑤多年生开花结实植物,可通过后代测定进行逆向选择,提高选择效率。

2.趋势:(1)育种目标多样化;(2)常规育种仍然是森林育种的主要方式;(3)种子园仍然是培育优良树种的重要途径;(4)无性繁殖技术日趋成熟,克隆育种前景广阔,克隆造林越来越受到重视。

(5)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3.任务:基本任务:育种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创新,良种选育和繁殖。

(例如:林木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开发;林木新品种(类型)的选育;改良树种的培育等。

变异的种类可以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非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

变异的分化通过了严格的实验设计的田间对比实验。

遗传物质变化的直接检测。

林木遗传变异水平①地理种源变异②同一种源内不同地点间变异③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间变异④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间变异⑤个体间变异⑥非遗传基础变化引起的变异: 早晚木材密度的变化;⑦遗传基础变化引起的变异:体细胞变异(芽突变)和有性细胞变异(产生2n配子)。

树木育种的本质是①发现(存在于自然界)和创造(不存在于自然界)变异(关键);(2)评价、识别和选择变异;③变异的稳定性和利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1. 引言1.1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改良和提高林木的遗传育种效率和质量。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林木遗传育种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改良树种、细胞培养与植物再生、基因组学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以及CRISPR/Cas9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加快遗传改良过程,提高遗传变异的效率,从而获得更快速、更准确的遗传育种结果。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林木遗传育种带来了巨大机遇,未来生物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林木遗传育种的进步,为林业发展提供更加可持续、高效的解决方案。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林业生产和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和选择。

2. 正文2.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辅助选择优良树种的方法。

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或基因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育种效率,还可以避免传统育种中长时间的生长和观察。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主要包括SNP标记、SSR标记和AFLP标记等几种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在育种过程中对种质资源进行快速筛选和鉴定,从而选择出具有抗病性、耐旱性、高产性等优良性状的树种。

利用分子标记还可以进行亲本配对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为育种者提供重要的遗传信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林木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未来的林木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林木遗传育种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2.2 转基因技术改良树种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利用外源基因将目标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改良的技术。

在林木遗传育种中,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和生长速度等方面。

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改良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林木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育种和栽培等手段,改良林木品质和增加产量的活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现在利用生物技术,对林木进行改良。

1.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使用CRISPR/Cas9系统和TAL效应蛋白等工具选择和改变特定基因的DNA序列的技术。

林木科学家在利用CRISPR / Cas9系统和TAL效应蛋白等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林木基因。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林木进行定点改良。

例如,2019年,加拿大的研究人员使用CRISPR / Cas9系统成功地编辑了银枫树的基因,以改变其叶形和树干形态,这有望为产生类似枫叶的呈现的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提供基础。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物种克隆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目标物种获得某项新的功能的过程。

利用这一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具有特定性状的林木。

例如,橡树和红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而它们的生长过程过长,导致生长速度很慢。

在这些情况下,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将相应的基因从其他物种引入橡树和红松中,而提高它们的生长速度。

3.生碱复制联合渐近扩增技术生碱复制联合渐近扩增技术是一种形式的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对许多基因进行分析。

与其他检测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可以检测仅含有极少量DNA的样品。

这项技术可帮助科学家研究和保护林木物种。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使用这项技术,对遗传多样性在加州的杜松属植物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这些结果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野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防止出现体系偏向问题。

总的来说,生物技术为林木遗传育种提供了独特的手段,使科学家能够对林木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良,从而提高其品质和产量。

尽管这些技术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如今已向林业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分析王兆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卧龙镇人民政府,河北承德067500)摘要:林木育种的目的在于培育优质林木,为保证林木育种的效果,就要恰当引入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木育种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其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成为林业研究当中的一项前沿内容。

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林木育种效果,并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撑促进林木遗传改良,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关键词:生物技术;林木育种;应用中图分类号:S7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4-0186-02生物技术指的是对生物成分进行改造利用,使其能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并推动社会发展。

生物技术推广应用到林业育种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这项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林业事业的发展,在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林木品质,促进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为保证生物技术应用价值的发挥,在具体的林木育种当中,需要根据实际要求选择恰当的生物技术类别,摒弃传统的育种观念和育种方法,进一步深化技术研究。

1生物技术概述生物技术是一种新兴科技,囊括范围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细胞学说,该学说的提出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组织培养的发展,也发现了更多新植物类型,使得生物技术逐步得到推广普及。

把生物技术应用到林木育种当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对普通育种改良品种进行优化,以便从提高细胞水平角度出发进行生物改造,让普通品种的品质也可以得到综合提高。

②运用生物技术方法进行育种,可以满足定向改造要求,规避传统育种技术的缺陷与不足,促进育种技术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

③生物技术的育种方法可以催生出大量全新品种,增加植物性能,为新资源发展拓展空间。

事实上生物技术和林业育种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利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可以增加林木产量和质量,提高林木的环境适应力、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等等。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6]陈英,何秋玲,诸葛强等.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
[7]苏晓华,张冰玉,黄秦军,等.我国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关键领域[J].林业科学,2003.
[8]苏晓华,张冰玉,李义良,等.转抗鞘翅目害虫基因银腺杨的获得及其抗虫性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9]王敏杰,卢孟柱.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勇刚.林木遗传育种学科50年成就与展望[J].山西林业科技.2004(3):1-5
[2]祝列克.新世纪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发展战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3]徐刚标.中国林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J].经济林研究.
[4]王晓莉,马祥庆.遗传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
[5]Scott A Merkle , Jeggrey FDean .Forest tree biotechnology[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0,11.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林木遗传育种学是探索木材遗传改良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世界林木遗传育种已有200年的历史,目前,全球已有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林木育种工作【1-2】。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改良起步较晚,通过多年的研究,主要在地里变异及种源选择、种子园多世代改良、无性系选育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开展了杨树、杉木多个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繁育,先后培育出桑树、刺槐和毛白杨同源及异源三倍体。树种的引种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成功引进利了国外桉、杨、松、相思等优良用材、抗逆和经济林树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杨树、杉木、马尾松、桉树等重要树种遗传图谱的构建,在种群分布、繁殖方式、遗传多样性、保存对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进展研究【3】。林木育种周期长,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相结合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创造选育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传统育种研究成果的结合,拓宽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为21世纪林木遗传改良地高校可持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林木育种材料的名词解释与简答

林木育种材料的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1、林木品种:是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征和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

(品种不是分类单位,是经济上的概念)2、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殖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3、林木育种学的任务:选育和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林木优良品种。

4、家系:由同一植株上产生的全部种子(子代)属同一个家系。

5、无性系:凡是从同一植株上采条,通过无性繁殖方法产生的群体。

6、遗传资源:也称为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7、林木育种资源: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

包括创育新品种中备用的资源。

8乡土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乡土树种。

9外来树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

10、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称引种。

11、种源:指从同一树种分布区范围由不同地点手机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12、原产地:指获得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原始地理区域。

13、种源选择:在种源试验的基础上,为各造林地区选择生产力高稳定性好的种源过程。

14、优树:又称正号树,是指在相同立地条件、相同林龄,采取相同营林措施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生长量、干形、材性及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15、远缘杂交:是不同种、属间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它主要用于创造更丰富的变异类型。

16、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取得杂种,对杂种进行鉴定和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17、杂种优势:它是指2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18、无性系选育:从天然群体或人工杂交、诱变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经无性系测定,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L i n y e y u a n y i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需要用先进细胞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成熟的生物技术、科学育种技术推动和促进林业的发展,改善目前各地区传统林业育种方式的缺陷和落后的林业发展模式等情况。

但由于目前多种综合因素的限制,林业育种培育周期较长,林业的常规化、传统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与供给。

本文从生物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优势出发,对林业育种现状与应用以及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发展前景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生物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优势1、实现优良林木品种定向性的筛选和培植。

传统林业育种一般是通过杂交和改良品种来实现,在品种筛选上针对性不强,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育种方式,生物技术对不同的优良品种林木之间进行细胞融合,通过对筛选品种细胞、基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改良和研究等生物学原理,对相关生物原料的成分进行处理、改造和利用,按需求对林木进行改造,得到一个新兴的林木育种途径,实现优良林木品种定向性的筛选和培植,缩短林木的培育周期,产生新的林木品种,增加产量,增强树木的抗旱涝、抗虫、抗盐碱、抗寒冷、抗病等的能力,以实现林木品质的提升和保护濒危林木品种,全面提高林业生产效能。

2、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融合,促进行业的长远良性发展。

林业育种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期下,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逐渐应用到林业育种当中来,解决了各种林业育种问题,在优化自然环境、促进林业生态平衡、保持林业资源多样性、快速培育优质树苗,减少病虫害侵害等方面,发挥了优良品种优势,有效增加生物性能,改善种子病菌的基因和细胞,提高了林木抵抗力,提升林木质量和产量,增加了林业育种成活率,促进了林业新能源体系的发展,拓宽了林业育种的发展模式。

为此,应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于林业育种工作中来,推动其平稳、有序发展与进行,促进我国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程度的可持续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育种中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的关系摘要: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和繁育林木优良繁殖材料, 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该文简要介绍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 选育良种的主要途径。

生物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 概括了林木遗传标记和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 并论述了生物技术在林木中应用的前景。

正确处理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是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我国林木育种, 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 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 林木遗传改良;林木常规育种;;生物技术;林木育种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ree breeding is an excellent breeding and breeding forest reproductive material is very practical discipline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way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ee breeding, breeding of improved varietie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main technical forest genetic marker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biotechnology in forestry applications.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biotechnology, is sustainable, health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ree breed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production base, new technology and conventional breeding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aspects.Keywords: Genetic Improvement; forest conventional breeding; biotechnology; tree breeding1 引言林木遗传育种学是探索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世界林木遗传育种约有200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 全球已有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林木育种工作(李悦et al. 2005; 赵勇刚2004)。

林木遗传育种主要由选育、遗传测定和良种繁殖3 个部份组成。

选育的方式包括: 树种、种源和优树选择, 杂交育种、倍性育种等, 遗传( 育种) 资源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础。

遗传测定包括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两种方式。

选择- 组配- 遗传测定是林木育种3 个重要的基本环节, 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根本措施。

林木繁育的主要途径是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 也可包括组织培养和胚繁殖。

选育、测定和良种繁殖是一个整体, 相互联系和依存(沈熙环2006)。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的林木遗传改良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而有了较大发展, 林木遗传育种也成了林学学科中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和龙头学科, 但是林木生长周期长, 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进而缩短育种周期, 加速育种进程, 创造选育新品种。

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常规育种研究成果的结合, 拓展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21世纪林木遗传改良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毕影东and 杨传平2007)。

2 林木遗传育种途径2.1 林木常规育种常规林木育种最重要的途径是利用树种现有的自然遗传变异以及利用育种手段创造遗传变异,通过选择获得优良品种,使目的性状在遗传上得到改良。

遗传变异是常规林木育种的重要前提条件,利用树种现有的自然遗传变异或通过不同的育种手段人为创造遗传变异,通过选择获得优良品种,使目的性状在遗传上得到改良。

林木育种首先利用树种现有的自然遗传变异,通过一系列遗传测定来选择合适的遗传材料。

遗传测定通常从树种选择开始,进而进行树种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然后集中分布区种源试验,再开展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人工遗传变异通过对林木的谱系操作来获得,如不同种源(或群体)间、不同家系间的杂交和单株间控制授粉等。

通过子代测定,选择优良家系和单株,并对它们进行无性繁殖,最后经过无性系测定,筛选优良无性系。

通过这些测定程序后,确定最优良的遗传材料,用于建立种子园和生产造林。

同时,用这些优良遗传材料,建立下一代的育种群体,开始新一轮的育种周期,以获得更多的遗传增益。

所有的遗传测试或谱系操作都是按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并都以前一阶段试验结果为基础。

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长,完成一次从树种选择到无性系林业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郑勇奇2001)。

2.2 生物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等等。

2.2.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易于鉴别的遗传标记来辅助选择,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是最早用于植物育种辅助选择的标记。

这种通过表现型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的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DNA多态性分子标记,给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简称分子标记。

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识别和研究这种遗传多态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方法叫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2.2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又称为分子克隆或重组DNA技术,是利用重组技术。

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各种生物的核酸(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

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改造、创造新的生物类型。

基因工程从实质上将外源DNA分子引入到一种新的生物细胞中.并将含有这样DNA新组合的生物进行繁殖.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问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创造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

2.2.3 细胞工程育种林木细胞工程是指在离体无菌条件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将林木的离体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去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分化并成长为完整植株的过程.细胞工程以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德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为基础,过程大体划分为:诱导和脱分化阶段、继代增殖阶段、分化生芽生根阶段和移栽成活阶段.每一阶段根据培养的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其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繁殖良种,缩短育种周期,可以克服种子生活力低下和自然不育性,提高种子发芽事,解决了远缘杂种胚早期败育的问题,可以提高后代抗性,改良品质。

同时,林木细胞工程也为林木基因工程、林木的倍性育种和除去植物病毒等方面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2.2.4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理化因素诱导植物遗传性发生变异。

然后从变异后代中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

物理诱变是利用物理因素,例如各种射线、超卢波、激光等处理植物而诱发可遗传变异的方法。

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辐射育种。

化学诱变是用化学药品处理植株,使之遗传性发生变异的方法。

2.2.5 倍性育种倍性育种就是在研究染色体倍性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人工条件下诱发植物染色体数日发生变异,在此基础上选育植物新品种的技术方法。

根据染色体数目,倍性育种主要分为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两部分。

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的方法诱发植物形成多倍体,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例如在自然条件下,在某些树上出现的多倍性的芽变现象。

此外,通过配子未减数的途径,也可产生各种多倍体。

但是这种天然染色体变异的概率很低,无法满足育种要求,所以多倍性育种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物理因素、化学试剂以及细胞融合和胚乳组织培养等人工方式诱导多倍体的产生.单倍体育种是指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植物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加倍成为纯合二倍体,然后从中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单倍体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诱发产生,应用最广泛的是雄配子体的培养.相对于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具有取材数量大,离体培养过程中操作简便,容易诱导等优点。

无论初代培养的对象是花药还是花粉都是利用花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特性而产生单倍体植株。

此外,通过培养未授粉的予房和胚珠也可以获得单倍体.其原理也是利用雌配子为单倍体细胞的性质形成单倍体植株(侯炳柱et al. 2010)。

3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关系3.1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育种是否能达到传统育种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呢?由于生物技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所以对这一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显然,生物技术育种至少是对传统育种计划的扩充和辅助。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深化育种目标的内涵。

育种目标深入到分子水平上,育种的目标包括基因的分离和鉴定、体外修饰与改造,导入植物体后基因的表达及其监测、基因的失活或活化等等。

②增加选择的精度,提高育种效率。

当育种目标定义在分子水平上时,选择精度将会随之增加。

在分离世代中,通过使用DNA探针或借助于生化免疫分析可以识别特定的等位基因或等位基因产物。

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可以在早期识别,而不必等到长成植株或成熟以后,提高了育种效率。

③导入外源基因。

对于某些作物,由于借助传统的育种方法难以发现有利的变异,因而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病害、虫害、品质等方面的问题。

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微生物中分离来源广泛的外源基因,以及借助于多途径的基因转移技术,可以跨越品种和遗传障碍,进行远缘杂交。

3.2 生物技术育种的优势在实际育种工作中,育种工作者长期遇到的两大难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①在建立一个新品种时,可能碰到的问题是“没有现存的基因可以利用”。

虽然可以通过多次复合杂交来积累有关基因,但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外来基因引入后在原有的基因群体中的协调问题。

传统育种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而生物技术虽然在理论上作好了准备,但在技术上存在相当的难度。

因为任何一个生物的控制系统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新的基因的导入,必将对基因组原有的遗传控制系统产生“干扰”,因而目的基因的导入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预期的效果,要使整合的目的基因稳定表达更非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