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标准规范
智能卡国际标准

智能卡国际标准智能卡国际标准是指智能卡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状况制定的标准。
其中比较重要的标准有:1. ISO/IEC 7816-1:2005:“Identification card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Part 1: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标准记号7816-1):智能卡物理特性的规定标准。
2. ISO/IEC 14443:“Identification cards —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Proximity cards”(标准记号14443):无触点智能卡与读写器之间通讯接口的标准。
3. ISO/IEC 7816-2:2017:“Identification card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Part 2: Cards with contacts —Dimensions and location of the contacts”(标准记号7816-2):智能卡接触点的位置和尺寸的规定标准。
4. ISO/IEC 7816-4:2005:“Identification card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Part 4: Organization, security and commands for interchange”(标准记号7816-4):智能卡应用层通信协议的规定标准。
5. ISO/IEC 7816-8:2016:“Identification card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Part 8: Commands for security operations”(标准记号7816-8):智能卡安全操作命令的规定标准。
这些标准对智能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智能卡的通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智能卡ISO7816-4规范(中文版)

第二部分行业间交换命令目录1范围 (3)2参考文件 (3)3定义 (3)4缩略语和记号 (5)5基本组织结构 (5)5.2 卡的安全体系结构 (9)5.3 APDU报文结构 (11)5.4 命令首标、数据字段和响应尾标用的编码约定 (13)5.5 逻辑信道 (18)5.6 安全报文交换 (19)6基本的行业间命令 (23)6.1 READ BINARY命令 (23)6.2 WRITE BINARY命令 (24)6.3 UPDATE BINARY命令 (25)6.4 ERASE BINARY命令 (26)6.5 READ RECORD命令 (27)6.6 WRITE RECORD命令 (29)6.7 APPEND RECORD命令 (31)6.8 UPDATE RECORD命令 (32)6.9 GET DATA 命令 (33)6.10 PUT DATA 命令 (35)6.11 SELECT FILE 命令 (36)6.12 VERIFY 命令 (38)6.13 INTERNAL AUTHENTICATE 命令 (39)6.14 EXTERNAL AUTHENTICATE 命令 (40)6.15 GET CHALLENGE命令 (42)6.16 MANAGE CHANNEL命令 (42)7面向传输的行业间命令 (43)7.1 GET RESPONSE 命令 (43)7.2 ENVELOPE 命令 (44)8历史字节 (45)9与应用无关的卡服务 (49)通过T=0传输APDU报文 (52)通过T=1传输APDU报文 (57)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由接口设备至卡以及相反方向所发送的报文、命令和响应的内容;——在复位应答期间卡所发送的历史字节的结构及内容;——当处理交换用的行业间命令时,在接口处所看到的文件和数据的结构;——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方法;——定义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权利的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报文交换的方法;——访问卡所处理算法的方法。
ic卡 标准

ic卡标准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即集成电路卡,是一种具有集成电路芯片的智能卡,它可以存储和处理数据,并具有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
IC卡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医疗等领域,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C卡的标准化对于保障用户权益、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IC卡的物理标准包括尺寸、外观和接口等方面。
根据国际标准ISO/IEC 7816,IC卡的尺寸为85.60mm×53.98mm×0.76mm,外观采用白色塑料卡片,表面平整无划痕。
而IC卡的接口标准主要包括接触式接口和非接触式接口两种形式,分别对应金属接点和射频天线,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其次,IC卡的逻辑标准涉及数据存储、指令集和安全认证等方面。
IC卡的数据存储标准按照ISO/IEC 7816-4规定,采用文件系统进行组织管理,包括主文件、目录文件和数据文件等,以满足应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需求。
指令集标准定义了IC卡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包括数据传输指令、安全认证指令等,确保IC卡与终端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再次,IC卡的安全标准是保障IC卡应用安全的重要保障。
IC 卡安全标准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方面。
物理安全主要指IC卡芯片的封装和防护,防止芯片被非法读取或篡改。
逻辑安全包括数据加密、认证机制和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IC卡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应用安全则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设计的安全机制,如金融交易安全、身份认证安全等。
最后,IC卡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厂商和研究机构等。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IC卡标准化工作的引导和监督,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行业协会应组织各方力量,推动IC卡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厂商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工作,为IC卡的标准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IC卡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IC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智能卡ISO7816-4规范(中文版)

第二部分行业间交换命令目录1范围 (3)2参考文件 (3)3定义 (3)4缩略语和记号 (5)5基本组织结构 (5)5.2 卡的安全体系结构 (9)5.3 APDU报文结构 (11)5.4 命令首标、数据字段和响应尾标用的编码约定 (13)5.5 逻辑信道 (18)5.6 安全报文交换 (19)6基本的行业间命令 (23)6.1 READ BINARY命令 (23)6.2 WRITE BINARY命令 (24)6.3 UPDATE BINARY命令 (25)6.4 ERASE BINARY命令 (26)6.5 READ RECORD命令 (27)6.6 WRITE RECORD命令 (29)6.7 APPEND RECORD命令 (31)6.8 UPDATE RECORD命令 (32)6.9 GET DATA 命令 (33)6.10 PUT DATA 命令 (35)6.11 SELECT FILE 命令 (36)6.12 VERIFY 命令 (38)6.13 INTERNAL AUTHENTICATE 命令 (39)6.14 EXTERNAL AUTHENTICATE 命令 (40)6.15 GET CHALLENGE命令 (42)6.16 MANAGE CHANNEL命令 (42)7面向传输的行业间命令 (43)7.1 GET RESPONSE 命令 (43)7.2 ENVELOPE 命令 (44)8历史字节 (45)9与应用无关的卡服务 (49)通过T=0传输APDU报文 (52)通过T=1传输APDU报文 (57)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由接口设备至卡以及相反方向所发送的报文、命令和响应的内容;——在复位应答期间卡所发送的历史字节的结构及内容;——当处理交换用的行业间命令时,在接口处所看到的文件和数据的结构;——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方法;——定义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权利的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报文交换的方法;——访问卡所处理算法的方法。
中国联通电信智能卡SWP卡测试规范v2.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V II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术语 (1)3.2符号 (2)3.3缩略语 (3)3.4编码规则 (3)4测试环境 (4)4.1应用测试环境 (4)4.1.1测试环境 (4)4.2测试设备 (4)4.3初始条件 (4)4.4SWP协议测试环境 (5)4.4.1测试设备 (5)4.4.2测试条件 (5)4.4.2.1测量和环境参数的范围 (5)4.4.2.2温度 (5)4.4.2.3TS 102 221接口触点(CLK, RST, I/O)和触点Vcc (6)4.4.2.4TS 102 613接口触点(SWIO) (6)4.4.2.5UICC接口的状态 (7)4.4.2.6LLC层的特性 (7)4.4.2.7触点Vcc (7)4.4.3测试执行 (7)4.5HCI协议测试环境 (7)4.5.1测试设备 (7)4.5.2测试条件 (8)4.5.2.1一般情况 (8)4.5.2.2UICC接口的状态 (8)4.5.3测试执行 (8)4.5.3.1参数种类 (8)4.5.3.2执行要求 (8)4.6HCI API测试 (8)4.6.1测试终端 (9)4.6.2测试卡片 (9)4.6.3读卡器 (9)4.6.4测试应用 (9)5应用测试 (11)6SWP协议测试 (11)6.1系统结构 (11)6.1.1配置 (11)6.1.1.1符合条件 (11)6.1.1.2ATR的全局接口字节 (11)6.1.1.3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在UICC接收数据时激活SWP接口 (11)6.1.1.4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当UICC发送数据时激活SWP接口 (12)6.1.2与其他接口并存 (12)6.1.2.1符合条件 (12)6.1.2.2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TS 102 221时钟停止 (13)6.1.2.3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TS 102 221复位 (13)6.1.2.4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UICC接收数据时使SWP接口失效 (14)6.1.2.5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UICC发送数据时使SWP接口失效 (14)6.1.2.6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UICC接收数据时复位SWP (15)6.1.2.7与TS 102 221接口并存,UICC发送数据时复位SWP (15)6.2物理特性 (16)6.2.1卡工作运行的温度范围 (16)6.2.1.1一致性要求 (16)6.2.2触点 (16)6.2.2.1一致性要求 (16)6.2.3接口激活 (16)6.2.3.1一致性要求 (16)6.2.3.2在终端不支持SWP时UICC的行为 (24)6.3电气特性 (25)6.3.1支持电压等级 (25)6.3.1.1一致性要求 (25)6.3.1.2TS102 221电压等级B和C (25)6.3.2Vcc(C1)低电压模式定义 (25)6.3.2.1一致性要求 (25)6.3.2.2低电压模式操作 (25)6.3.3信号S1 (26)6.3.3.1一致性要求 (26)6.3.3.2电压等级B中的S1信号 (26)6.3.3.3电压等级C中的S1信号 (27)6.3.3.4低电压模式下的S1信号 (28)6.3.4信号S2 (29)6.3.4.1一致性要求 (29)6.3.4.2电压等级B下的信号S2 (29)6.3.4.3电压等级C中的S2信号 (30)6.3.4.4低电压模式下的S2信号 (30)6.4物理传输层 (31)6.4.1S1 Bit 编码和抽样时间 (31)6.4.1.1一致性要求 (31)6.4.1.2变化时序,默认比特时间的通讯 (32)6.4.1.3变化时序,延展比特时间的通讯 (32)6.4.1.4S1上升和下降时间 (33)6.4.1.5C6输入电容测量 (34)6.4.2S2转换测量 (35)6.4.2.1一致性要求 (35)6.4.2.2S2转换测量 (35)6.4.3SWP接口状态管理 (35)6.4.3.1一致性要求 (35)6.4.3.2UICC管理SWP接口状态 (36)6.4.4供电模式状态/转换和省电模式 (36)6.4.4.1一致性要求 (36)6.4.4.2低电模式下的供电状态(ACT_POWER_MODE) (36)6.4.4.3低电模式下的电压模式(非ACT) (37)6.4.4.4全供电模式下的供电状态不包含TS102.221 (37)6.4.4.5省电模式包括TS102.221接口–先重启TS102.221接口 (38)6.4.4.6省电模式包括TS102.221 –先重启TS102.613接口 (38)6.4.4.7全供电模式供电状态,包括TS102.221 (38)6.5数据链路层 (39)6.5.1MAC层 (39)6.5.1.1比特顺序 (39)6.5.1.2一致性要求 (39)6.5.1.3默认状态下的帧交换 (39)6.5.1.4结构 (39)6.5.1.5一致性要求 (39)6.5.1.6错误格式帧的解释-ACT LLC (40)6.5.1.7比特填充 (42)6.5.1.8错误检测 (42)6.5.2支持的LLC层 (43)6.5.2.1支持的LLC层 (43)6.5.2.2LLC层的交互 (43)6.5.3ACT LLC的定义 (47)6.5.3.1ACT LLC的定义 (47)6.6SHDLC LLC定义 (49)6.6.1SHDLC 概述 (49)6.6.1.1一致性要求 (49)6.6.1.2非正常数据到下一层的传输处理 (49)6.6.1.3出错管理,EUT发送I-帧 (50)6.6.1.4出错管理 (50)6.6.1.5修改滑动窗口和端点能力 (50)6.6.1.6UA帧有效负载 (51)6.6.1.7无有效负载UA帧-ES复位 (51)6.6.1.8无有效负载UA帧-EUT复位 (51)6.6.1.9SHDLC上下文 (51)6.6.1.10初始复位状态 (51)6.6.1.11连接复位时初始状态-由EUT复位 (52)6.6.1.12连接复位时初始状态-由ES复位 (52)6.6.1.13SHDLC帧序列 (52)6.6.1.14数据流 (58)6.6.1.15拒收(回退N) (60)6.6.1.16最后一帧丢失 (62)6.6.1.17接收未准备就绪 (63)6.6.1.18选择性拒绝 (64)6.7CLT LLC定义 (66)6.7.1CLT 帧格式 (67)6.7.1.1一致性要求 (67)6.7.1.2CLT PAYLOAD以A型排列结构的字符填充 (67)6.7.2CLT命令配置 (67)6.7.2.1一致性要求 (67)6.7.2.2CLT 指令, ISO/IEC 14443 A型 (68)6.7.2.3CLT 指令, ISO/IEC 18092 (69)6.7.3CLT 帧编译 (69)6.7.3.1ADMIN_FIELD的处理:CL_PROTO_INF(A) (69)7HCP测试 (70)7.1HCP消息结构 (70)7.1.1一致性要求 (70)7.1.2管道未打开时, 该管道上命令和事件的测试. (71)7.2指令 (72)7.2.1通用命令 (72)7.2.1.1ANY_SET_PARAMETER (72)7.2.1.2ANY_SET_PARAMETER接收-无效结构 (72)7.2.1.3ANY_SET_PARAMETER接收-RO注册参数 (73)7.2.1.4ANY_GET_PARAMETER (73)7.2.1.5ANY_SET_PARAMETER接收-无效结构 (73)7.2.1.6ANY_GET_PARAMETER接收-WO注册参数 (74)7.2.1.7ANY_OPEN_PIPE (74)7.2.1.8ANY_OPEN_PIPE接收 (74)7.2.1.9ANY_OPEN_PIPE传输 (76)7.2.1.10ANY_CLOSE_PIPE (76)7.2.1.11ANY_CLOSE_PIPE接收 (76)7.2.1.12ANY_CLOSE_PIPE传输 (77)7.3响应 (78)7.3.1一致性要求 (78)7.3.2对未知命令的响应 (78)7.3.3对乱序的,以前由主机控制器发出的命令的响应 (78)7.3.4对乱序的,以前由主机发出的命令的响应 (79)7.4事件 (79)7.4.1一致性要求 (79)7.4.2对未知事件的接收 (79)7.5网关和相关条款 (80)7.5.1网关 (80)7.5.1.1一致性要求 (80)7.5.1.2链接管理网关支持的命令和事件 (80)7.5.1.3除链接管理网关外其他管理网关支持的命令和事件 (80)7.5.2管理网关 (81)7.5.2.1主机控制器管理网关 (81)7.5.2.2主机控制器链路管理网关 (82)7.5.2.3主机链路管理网关 (83)7.5.2.4身份管理网关本地注册表 (83)7.6HCI过程 (85)7.6.1Pipe管理 (85)7.6.1.1Pipe创建 (85)7.6.1.2Pipe删除 (87)7.6.1.3清除全部Pipes (88)7.6.2会话初始化 (91)7.6.2.1一致性要求 (91)7.6.2.2SESSION_IDENTITY 未改变 (92)7.6.2.3SESSION_IDENTITY 改变 (92)7.6.3回环测试 (93)7.6.3.1一致性要求 (93)7.6.3.2Host控制器Pipe创建 (93)7.6.3.3另一Host控制器Pipe创建 (93)7.6.3.4EVT_POST_DATA过程 (94)7.7HCI API测试 (94)7.7.1基础包测试 (94)7.7.1.1HCIDevice测试 (94)7.7.1.2HCIService测试 (97)7.7.1.3HCIMessage测试 (102)7.7.1.4HCIListener测试 (107)7.7.1.5HCIException测试 (107)7.7.2卡模拟模式 (109)7.7.2.1CardEmulationMessage测试 (109)7.7.2.2CardEmulationService测试 (111)7.7.3连接模式 (112)7.7.3.1Connectivity Service测试 (112)7.7.4读卡器模式 (115)7.7.4.1ReaderService测试 (115)7.7.4.2ReaderMessage测试 (115)8GP测试 (118)9JAVA CARD API测试 (118)10基础引擎模块API测试 (118)11空间检测测试 (118)11.1应用下载空间测试 (118)11.2RTR空间测试 (118)11.3DTR空间检测 (119)12非接触性能测试 (120)12.1刷卡距离测试 (120)12.2脱机消费响应时间测试 (121)12.3刷卡成功率测试 (121)12.4通讯速率测试 (122)13OTA测试 (122)13.1OTA引擎测试 (122)13.2菜单翻页测试 (123)前言近场通信(NFC)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在13.56MHz 频段,可在短距离内实现电子身份识别或者数据传输功能。
中国联通电信智能卡现场写卡管理规范

中国联通电信智能卡现场写卡管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国联通电信智能卡的现场写卡管理流程,确保写卡过程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遵循本规范,可以提高现场写卡操作的效率,减少错误和风险。
2. 写卡管理流程2.1 任务分配写卡任务由主管部门根据需求分配给相应的操作人员,确保任务的合理分配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性。
2.2 环境准备在进行写卡操作之前,操作人员需进行环境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 确认写卡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 清理工作台和工具,确保整洁和无杂物 - 准备好所需的写卡软件和固件2.3 卡片准备在写卡之前,操作人员需进行卡片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 检查卡片的状态和完整性 - 确认卡片的类型和版本信息 - 通过检验卡片序列号和PIN码等信息,确保卡片的身份和合法性2.4 写卡操作写卡操作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插入待写入数据的卡片到写卡设备中,并确保卡片与设备连接良好。
2. 打开写卡软件,并选择相应的写卡任务。
3. 根据任务要求,填写写卡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卡片序列号、PIN码等。
4. 点击开始写卡按钮,等待写卡过程完成。
5. 验证写卡结果,确认数据写入完整且准确。
6. 如写卡失败,根据错误提示进行相应处理,直至成功。
7. 将已完成写卡的卡片放置在指定位置,并进行记录。
2.5 异常处理在写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操作人员需能够及时识别并处理。
常见的异常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卡片与设备连接断开:重新插拔卡片,确保连接良好。
- 写卡过程中出现错误提示:依据错误提示,检查写卡参数和操作是否正确,并重新尝试写卡。
- 写卡设备故障: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
2.6 现场操作记录每次现场写卡操作需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 写卡日期和时间 - 写卡任务描述和要求 - 操作人员姓名和工号 - 卡片序列号和状态 - 写卡结果和备注操作记录可用于追踪和分析写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依据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中国联通M2M-UICC卡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M2M-UICC卡技术规范QB/CU W52-124(2015)代替QB/CU 195-2011中国联通M2M UICC卡技术规范Machine to Machine UICC for China UnicomTechnical Specification(V 3.0)2015-10-30发布2015-10-30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GSM/WCDMA/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2M UICC卡标准。
M2M UICC卡是应用于M2M业务的智能卡,提供M2M终端设备接入移动网络的鉴权和智能卡业务承载的功能。
为适应中国联通M2M业务系统对智能卡设备的需要,规划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充分了解中国联通M2M UICC卡功能业务规划、试点和测试情况,在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标准为2011年发布的《中国联通M2MUICC 卡技术规范 v2.0》的修订标准并代替该标准。
主要修订内容如下:‐范围中增加了适用于LTE网络的说明;‐修改产品形态要求,定义了车规级贴片卡、工业级贴片卡、工业级普通卡、消费电子级贴片卡和消费电子级普通卡5类产品(见4);‐增加支持增强型OTA业务的要求(见5.11);‐增加支持嵌入式UICC卡远程管理业务的要求(见5.12)‐增加车规级贴片卡产品通过AEC-Q100认证和ISO/TS 16949的要求(见5.13);‐增加码号配置产品分类的要求(见5.13);‐增加可选支持OTA业务的要求(见5.13)‐增加插接卡8PIN或6PIN形态的要求(见6.1);‐增加Mini-UICC和4FF封装规格的要求(见6.1.2和6.1.3);‐增加对环境要求中湿度等级的定义(见7.4);‐删除射频RF功能的定义。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物联网运营支撑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物联网运营支撑中心中国联通公司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联通M2M UICC卡技术规范 v3.0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的GSM/WCDMA/LTE的M2M UICC卡,规定了产品形态定义,并针对各产品特性规定了M2M UICC卡的基本要求及封装形式、使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iso7816协议

ISO7816协议ISO7816是一种智能卡接口标准,定义了与智能卡进行通信的物理和电气特性,以及指令集和应答规则。
该协议被广泛应用于银行卡、身份证、门禁卡等智能卡领域,为智能卡的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基础。
1. 背景智能卡作为一种集成电路卡片,具有存储和运算能力,以及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能力。
为了实现智能卡与读卡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ISO7816协议应运而生。
该协议的制定旨在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智能卡和读卡设备可以互相兼容,从而保证智能卡应用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2. 协议结构ISO7816协议包括物理特性、电气特性、传输特性以及指令集等方面的规定,下面将分别介绍:2.1 物理特性ISO7816规定了智能卡的尺寸、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类型的接口等物理特性。
其中,接触式接口通过卡片与读卡设备之间的接触实现数据传输,非接触式接口则利用无线射频技术进行通信。
2.2 电气特性ISO7816针对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口,定义了电气特性。
接触式接口使用金属接触点进行信号传递,而非接触式接口则通过无线射频进行通信。
电气特性规定了智能卡和读卡设备之间的电压、时序等参数,以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2.3 传输特性ISO7816规定了智能卡和读卡设备之间的传输特性,包括传输速率、传输模式等。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可以将ISO7816协议分为T=0和T=1两种传输模式。
T=0模式是基于字符传输的协议,适用于低速传输环境;T=1模式是基于块传输的协议,适用于高速传输环境。
2.4 指令集ISO7816定义了与智能卡进行通信的指令集。
指令集包括了与智能卡进行数据交互的各种指令,例如读取卡片信息、写入数据、进行身份验证等。
通过遵循ISO7816定义的指令集,读卡设备可以与智能卡进行有效的通信。
3. 应用领域ISO7816协议作为智能卡领域的标准化协议,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3.1 银行卡银行卡是ISO7816协议的主要应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卡标准规范ISO 国际标准1 .ANSI X3.106---1983 《美国国家标准信息系统数据加密算法操作方式》, DEA 规定一种将 64 比特输入数据变换成 64 比特输出数据的传送过程。
本标准则规定了 DEA 用的四种操作方式。
2 .ANSI X3.92---1981 《美国国家标准数据加密算法》,该标准为加密和解密二进制编码信息提供了一种数学算法的完整描述。
3 .ANSI X.9.8---1982 《美国国家标准个人标识号( PIN )的管理和安全》,该标准对生命周期内 PIN 的管理提供安全指南。
它规定了一些管理 PIN 、使用 PIN 的规范方法。
4 .ANSI 9.23---1988 《美国国家标准金融机构批发金融报文的加密》,该标准规定了批发金融报文(如:电报汇兑、信用证函件)的加密和解密方法,以及报文内加密元素的加密和解密方法。
用该标准保护的报文可以通过任何通信媒体进行交换,包括存储转发网络和用户电报网络。
由于加密的正文与现有批量金融网络中的通信过程相互干扰,本标准还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支持加密的报文在不同网络中发送而不被误解为通信协议。
5 .ISO 8730---1990 《银行业务报文鉴别要求(批发)》,该标准是为交换金融报文的相应机构的使用而设计的。
它可用来鉴别使用任何有线通信服务或其他通信服务方式的报文。
它规定了利用报文鉴别代码( MAC )保护机构之间传递的批发金融报文的真实性所使用的几种方示。
它还规定了保护整个报文或保护报文中被指定元素的技术。
6 .ISO 8731.1---1987 《银行业务已批准的报文鉴别算法第 1 部分: DEA 》,该标准把数据加密算法( DEA )作为报文鉴别代码( M AC )计算的一种方式予以处理。
7 .ISO 9731.2---1992 《银行业务已批准的报文鉴别算法第 2 部分:报文鉴别符算法》,该标准涉及报文鉴别代码( MAC )计算中使用的报文鉴别符算法。
这种算法专门适用于数据容量高且希望用软件实现的情况。
8 .ISO 9564.1---1991 《银行业务个人识别号的管理与安全第 1 部分: PIN 保护原理和技术》,该标准详述了有效的国标化 PIN 管理所需的最起码的安全措施,并提供了一个交换 PIN 数据的标准方法。
它适用于负责实现银行交易卡 PIN 的管理和保护技术的机构。
9 .ISO 9564.2---1991 《银行业务个人识别号的管理与安全第 2 部分:已批准的 PIN 加密算法》,该标准规定了已批准的 PIN 的加密算法。
10 .ISO 11568.1---1994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业务)第 1 部分:密钥管理介绍》,该标准规定了在银行零售业务环境中运行的密码系统所使用的密钥的管理原则。
它适用用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和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和公钥。
11 .ISO 11568.2---1994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业务)第 2 部分: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技术》,该标准规定了在银行零售业务环境中使用对称密码的密钥保护技术。
它适用于任何负现实现生命周期内密钥保护的机构。
12 .ISO 11568.2---1994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业务)第 3 部分: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生命周期》,该标准规定了银行零售环境下密钥生命周期中每一步的安全需求和实现方法。
ISO 国际标准 7816-1一、引言本标准是描述 ISO 7816 中定义的识别卡参数及这种卡在国际交换中应用的一系列标准之一。
二、应用范围和领域ISO 7816 的本部分描述了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的物理特性。
它适用于 ISO 7811 第 1 部分至第 5 部分中描述的可能包括有磁条和凸字的 ID-1 卡。
ISO 7816 的本部分适用于带有电子触点的物理接口的卡,但是没有定义卡上集成电路的性质、数目和位置。
注:将来可能会研制其它类型的 IC 卡、格式或接口,因而会要求对 ISO 7816 的本部分进行补充,或者导致制定另外的国际标准。
三、引用标准ISO 7810 ,识别卡一物理特性。
ISO 7811 ,识别卡一记录技术第 1 部分:凸字。
第 2 部分:磁条。
第 3 部分: ID-1 卡上凸印字符的位置。
第 4 部分:只读磁道的位置一第 1 和第 2 磁道。
第 5 部分:读写磁道的位置一第 3 磁道。
ISO 7812 ,识别卡一发卡者标识符编号体系和注册程序。
ISO 7813 ,识别卡一金融交易卡。
四、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集成电路卡( IC ):用于执行处理和 / 或存储功能的电子器件。
2、集成电路卡( IC 卡):其内封装着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的 IC-1 卡(如 ISO 7810 、 ISO 7811 第 1 至第 5 部分、 ISO 7812 和 ISO 7813 中描述的)。
3、触点:在集成电路和外部接口设备之间保持电流连续性的导电元件。
五、物理特性符合 ISO 7810 、 ISO 7811 中等 1 至第 5 部分、 ISO 7812 和 ISO 7813 要求的 ID-1 卡插入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后,应具有以下物理特性。
一般特性ISO 7810 中描述的各类识别卡的物理特性应适用于 IC 卡, ISO 781 3 中描述的金融交易卡的全部尺寸要求也应适用于这类卡。
注: ISO 7810 中规定的卡厚度适用于无凸印卡,包括触点及集成电路。
附加特性能紫外光:超过周围紫外线水平的防护就是制造商的责任。
X- 射线:卡的任何一面暴光 0.1Gy 剂量,相当于 70-140Kv 的中等能量 X- 射线(每年的累积剂量),应不引起卡的失效(故障)。
触点的表面断面:所有的触点及其附近的卡的表面之间在水平上的误差应小于 0.01mm 。
机械强度(卡和触点):卡座能抵抗对其表面及其任何组成部件的损害,并在正常使用、保存和处理中保持完好。
每个触点表面和触点区域(整个导电表面)在相当于对直径 1 毫米的钢球施加 1.5N 的工作压力下不应被破坏。
(触点的)电阻:卡的接头组件的接触电阻可通过测试来确定和测量。
该测试卡在卡的触点之间有短路线。
在加 50 微安到 30 0mA 的直流电流时,任何两列触点(两触点串联)之间的电阻应小于 0.5 欧姆。
对于一个峰值为 10mA 频率为 4MHz 的交流电来说,跨过阻抗的电压应保持低于 10mV 。
电磁干扰(磁条和集成电路之间):如果卡带有磁条,磁条在读、写或抹磁后 IC 卡不应被损坏、失效或改变。
反之,集成电路的读、写也不应引起磁条失效或其读、写也不应引起磁条失效或其读、写和处理机制的失效。
电磁场:卡暴露在 79.500A.r/m ( 1 000 Oe )的磁场中应不会造成集成电路失效,测试应该用指定值的静磁场进行。
警告:磁场将会抹去磁条上的内容(如果用磁条)。
静电:在带静电的人正常使用情况下,应不会损坏集成电路。
在任意触点和地之间, 1 , 500V 的静电由一个 100pF 的电容经过 1 , 500 欧姆的电阻放电,卡暴露在其中时,其功能不应降低。
见附录 A .3 条款的测试方法散热:卡中的集成电路的散热不应大于 2.5W 。
警告:应当小心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卡的表面温度不能超过 50 ° C 。
附录 A 检测方法(本附录是本标准化的组成部分)一、弯曲特性1. 方法:把卡入在机器的两个夹头中间,其中一个夹头是可移动和可弯曲的。
(a) 长边棗桡度( f ): 2cm ;棗周期:每分钟弯曲 30 次;( b )短边棗桡度( f ): 1cm ;棗周期:每分钟弯曲 30 次;每弯曲 125 次,在读、写状态下检验卡的功能。
推荐检测持续时间:在四个测试方向,每次至少操作 250 次。
2. 接受标准:在 1 , 000 次弯曲后,卡应保持其功能完好,且不应显示出任何破裂。
二、扭曲特性步骤:把卡放在机器中,对其短边进行扭曲,交替交换方向,速率为 30 次 / 分钟,最大偏差过 15 °± 1 °。
每扭曲 125 次,在适当的读、写状态下检验卡正确的功能。
接受标准:在 1 , 000 次弯曲后,卡应保持其功能完好,且不应显示出任何破裂。
三、静电1 .方法如图 5-3 所示,一个 100pF 的电容经过 1 , 500 欧姆的电阻进行放电;在卡的各触点之间按正常极性放电之后,再按相反极性放电。
放电电压: 1.500V2 .接受标准在测试开始和结束时,检验集成电路在读、写状态下的功能。
ISO 国际标准 7816-2引言本标准是描述 ISO 7810 中定义的识别卡的参数及其在国际交换中应用的一系列标准之一。
一、应用范围ISO 7816 的这一部分描述了 ID-1 型的 IC 卡上每个触点的尺寸、位置和分配。
ISO 7816 的这一部分要和 ISO 7816?/FONT>1 结合使用。
二、标准参考文献通过在正文中引用下列标准的一些条款构成 ISO 7816 本部分的一些条款。
标准出版时,所标明版本是正式有效的,但所有的标准都须进行复审,欢迎在 ISO 7816 这一部分基础上达成协议的各方,对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应用可行性进行调查。
IEC 和 ISO 的成员维护当前有效的国际标准的索引目录。
ISO 7810 ,识别卡一物理特性。
ISO 7816-1 ,识别卡一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一第 1 部分:物理特性。
三、触点的尺寸包含有每一个触点的传导区表面及形状不在 ISO 7816 的这一部分中定义。
每个触点都应有一个不小于图 1 规定尺寸的最小矩形表面区域。
图 1 触点的最小尺寸除了要求每个触点和其它触点应该电隔离之外, ISO 7816 的这一部分不规定触点的形状和最大尺寸。
四、触点的数量和位置ISO 7816 的本部分定义了 8 个触点,称作为 CI-C8 。
触点按图 2 或图 3 所示定位,触点可以被定位在卡的正面或背面,但在任一种情况下,其尺寸都以卡的相应表面的左和上边缘为基准。
在本国际标准之前已开发并执行的这种触点位置可继续存在到不迟于 1990 年底。
五、触点的分配各个编号触点应按照表 1 中的规定分配。
表 1 触点的分配触点号分配触点号分配C1VCC (提供电压)C5GND (地)C2RST (复位信号)C6VPP (编程电压)C3CLK (时钟信号)C7I/O (输入 / 输出)C4留给 ISO/IECJTC 1/SC 17将来使用C8留给 ISO/IECJTC 1/SC 17将来使用附录 B (补充件)触点的位置一测量方法建立 X 和 Y 两条正交的参考轴,原点 O 相交。
在轴线上标出三个参考点:在 X 轴上标出 P2 和 P3 ,分别距 O 点 11.25mm 和 71.25mm ;在 Y 轴上标出 P1 ,距 O 点 27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