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农场五十年场史报告

合集下载

深耕殷实农场勾画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

深耕殷实农场勾画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

372018.11 中国农垦风从海上来,潮涌天地宽。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缓解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上海市举全市之力发起了一些列围垦战役。

围垦大军喝咸水、睡茅屋,艰苦创业,创建了一批国营农牧场,把昔日“潮来白茫茫,潮退见荒凉”的江海滩涂,变成了上海的“米袋子” “菜篮子”“奶罐子”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垦从首批试点农工商综合经营开始,在全国农垦系统率先跨出了推进改革、强化管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步伐,改革发展一直敢为人先。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上海农垦整建制组建光明食品集团,并相继吸收合并了与农业、食品产业相关的市属国企和域外司法农场,成为拥有近100万亩土地资源、年营业收入逾16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食品控股集团。

农场始终是光明食品集团的基础和底板。

光明食品集团在农场资源资产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殷实农场的战略目标。

通过“一场一策”开展殷实农场建设,不断深化农场公司化改造,推进农场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勾画出了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

五四农场:突出“3+1”产业,打造“湾区农场”“集团对五四提出的战略定位是‘湾区农场、全域生态、临港腹地’。

”五四农场党委委员陈志贵说。

深耕殷实农场勾画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本刊记者 蔡基松五四农场位于奉贤县东南部的杭州湾畔,是上海市郊最早建立的国营农场。

五四农场现区域面积63.8平方公里,2000年由原五四、燎原、星火三农场合并组成。

当时正是农场形势最艰难的时候。

陈志贵说:“当时集团公司成立了专业公司,农场的情况是,只保留了种植业,单个农场经济总量小,管理人员多,职工收入比地方差得很远。

”关于收入差距,陈志贵讲起了自己的实例。

他2000年前后在农场连队任技术员,每月工资仅700多元,妻子是农场学校的教师,工资每月仅1100元出头,而当地普通学校的教师工资达到4500元。

上海五四农场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花满枝头

上海五四农场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花满枝头

上海五四农场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花满枝头沈红然【期刊名称】《中国农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15-17)【作者】沈红然【作者单位】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农场型子公司,也是上海农垦第一家农场,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区域面积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多亩。

近年来,五四农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蔬果产业、食品包装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培育打造观光旅游业的产业格局,不仅实现了农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规模由2008年的10.86亿元,利润总额7670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44亿元,利润总额2亿多元,而且农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区域内培育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都市菜园”主题公园2家农业旅游国家4A级景区,发展建设了“上海农垦博物馆”、“小木屋会所”、“葡萄主题公园”、“南部渔村”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农场还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着近50万市民及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度假,已逐步成长为上海南郊休闲度假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上海是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达到了2300万,为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夏季东南风的吹送下,将清新空气带到市区。

10年前,在上海市有关部门论证下,选中了位于上海市东南端的五四农场16000亩土地,以“模拟自然、回归自然”为基本理念,建设起大型生态型人工森林——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尽管项目建设期投入由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完成,项目建成后就交由五四农场管理,每年16000亩土地不再有产出,而且公园的每年苗木养护费1000万元则需要企业承担,仅就经济效益而言,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但作为国有企业,农场对承担这一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多情的土地上谱写农垦之歌

在多情的土地上谱写农垦之歌

在多情的土地上谱写农垦之歌
李鑫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2022()4
【摘要】辽宁省五四农场位于黄海最北端,鸭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与朝鲜新义州陆地接壤,民间曾称之为“一步跨”“安东的北大荒”。

曾经,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经过
这里进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谱写出震惊中外的壮丽史篇;如今,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这里碱滩变良田,品牌大米倍受青睐,多情的土地上,农垦之歌久久传唱。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李鑫
【作者单位】辽宁省东港市五四农场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改革·创新·发展,谱写农垦建设新篇章——对话宁夏农垦企业(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董事长周生信2.温婉多情的爱情之歌——浅论《玉台新咏》中徐悱夫妇的赠
答诗3.明确思路形成共识挥改革之笔谱写农垦新篇章──记全国农垦经济体制改
革工作会议4.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打造绿色垦区系列报道之三绿色食品基地上的秀
美家园——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林业纪实5.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做大做强垦区经济建设美丽新农场阳江农垦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花香里看临海——纪念江苏省临海农场建场50周年

稻花香里看临海——纪念江苏省临海农场建场50周年
2 世 纪 8 年代 以来 ,在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精 0 0 神和 改革开放 方针政策 指引下 ,临海 农场通过 深化改
线,满足了生产经营需要 ;建设多幢标准粮库 ,粮 食仓储 能 力达 3 万吨 ;农机 化水 平 由7 年 代 中期 的 . 6 0
上海产 的 “ 丰收 3 ”小型拖拉 机 , 0 代后 期的 “ 5 8年 铁 企来自业广角

稻花香 里看 临海
纪念江苏省临海农场建场 5 周年 0
文 /王继林
1月 2 0 7日,誉称 江苏农垦 “ 稻香村 ”临海农 场穿 上节 日的盛装 ,迎 来了她建场 5 周年 的喜庆 日子 。来 0 自该场 的五个 农业分 场、一个淡 水养殖 场和二 三产业
近 3 个 国有 、民营 单位的上 千名职 工隆重 集会 ,以多 0 种方式庆祝农场的生 日。
江 、南 京 、苏 州 、常 州 、常 熟 、上 海 等 近 70 名 城 00 镇 知识 青 年 落 户农 场 ,在 陆不 通 车 ,水 不 通 船 ,物
质极 为 匮 乏 的 条件 下 ,他 们 吃粗 粮 、住 草房 、喝咸
学 技术 的推广运用 ,农产 品产量 稳 中有升 ,生产 能力 得 到 不 断 提 高 。2 多 年 间 ,粮 食 单 产 增 长超 过 3 。 0 倍
资 金和 自筹 资 金 , 围绕 改善 生 产 条 件 、提 高生 产 水 平 ,加 大 了 道 路 、桥 梁 、 防渗 渠 道 、 电灌 排 站 、水 泥 晒 场 、农 业机 械 、粮 食 仓 储 等 基 础性 投 入 ,已具
备 初 步 的 农 业 现代 化基 础 。农 场道 路 经 过 近几 年 的 努力 ,全 部 实 现 了硬 质 化 ,支 路变 成 了沙 石 路 ,干 路 改造 成 了 水 泥 路 ,全 场 水 泥 路 面 累 计 达 4 公 里 ; l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知青50周年聚会实况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知青50周年聚会实况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知青50周年聚会实况一、背景介绍哈尔滨市综合牧场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也是知青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年前,一批年轻的知识青年来到哈尔滨市综合牧场,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纪念他们的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哈尔滨市综合牧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知青50周年聚会。

二、聚会准备工作1. 确定聚会日期和地点聚会的日期定在了知青来到哈尔滨市综合牧场的50周年纪念日,地点则选择在牧场内的礼堂举行。

2. 邀请知青及其家属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大部分知青及其家属,并发出了正式邀请函。

邀请函中详细介绍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安排,并提醒知青们携带相关证件和照片。

3. 筹备聚会活动为了丰富聚会内容,组织者准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座谈会、文艺演出、展览等。

同时,还联系了当地媒体,邀请他们对聚会进行报道。

三、聚会当天1. 座谈会聚会当天上午,座谈会在礼堂举行。

知青们围绕着桌子坐下,一边喝着热茶,一边互相交流。

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牧场的工作经历和回忆,感慨万分。

同时,还邀请了一些曾经在牧场工作过的领导和专家发表演讲,分享他们对知青运动的看法和评价。

2. 文艺演出下午,文艺演出在礼堂上演。

知青们组织了合唱、舞蹈、小品等节目,展现了他们的才艺和青春活力。

观众们热烈鼓掌,回忆起了过去的岁月。

演出结束后,还进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抽奖活动,给到场的知青们送上了许多惊喜和纪念品。

3. 展览聚会期间,还设立了一场展览,展示了牧场的发展历程和知青们的工作成果。

展览包括照片、文件、实物等,让知青们重温当年的点滴,感慨时光荏苒。

4. 晚宴晚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

知青们和家属们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畅谈人生。

晚宴上,还有一些表彰活动,对在牧场工作期间表现突出的知青进行表彰,让大家感受到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四、聚会结束后聚会结束后,知青们纷纷表示,这次聚会让他们重温了青春岁月,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从事水产科研50年的片断回忆

我从事水产科研50年的片断回忆

我从事水产科研50年的片断回忆
张大伟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产》
【年(卷),期】1999(0)3
【摘要】欣逢建国50周年盛典的到来,令人欢欣,使人振奋。

蜗居斗室,想入非非,临窗远眺,往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欣然命笔,50年水产工作历程,弹指一挥间。

仅就所能记忆的片断于此,以示永念。

乘风破浪随船出海 1950年建国后,第一个黄花鱼汛期,当年五月在勃海的盖平、熊岳沿岸一带,捕鱼的战斗打响了,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水产科研;大麻哈鱼;乌苏里江;科技人员;鱼类资源;“四大家鱼”;建国50周年;生产实践;黄花鱼;工作历程
【作者】张大伟
【作者单位】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哈尔滨水产试验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2
【相关文献】
1.陶行知在国外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片断回忆 [J], 陆璀
2.积极开展科研善于从事科研争取最大效益——从事医学科研40年的几点感受[J], 裴德恺
3.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片断回忆 [J], 吴至诚
4.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管理及其成效——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为例 [J], 郑蓓蓓;石莹;张辉;陈大庆;李创举
5.日本水产企业在越南建立水产合营企业从事水产品加工 [J], 缪圣赐(摘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荒精神的锻造者与践行者——纪念10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60周年

北大荒精神的锻造者与践行者——纪念10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60周年

49【作者简介】胡中禄(1939—),男,研究员,本科,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政研室。

北大荒精神的锻造者与践行者胡中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摘要】 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使北大荒农垦事业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60年来,广大复转官兵团结带领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农场老职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精神,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锻造者与践行者。

【关键词】 10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精神—纪念10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60周年在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1年的征程中,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掀起大规模开发建设高潮是其最俱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此,北大荒农垦事业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60年来,广大复转官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精神,成为北大荒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一、10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决策的作出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

1947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在财经工作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于是一批批荣复军人陆续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公营机械农场,黑龙江垦区也就由此诞生。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就发布了“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

后经历“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黑龙江垦区农场数由1949年的15个增加到1955年的54个。

1956年,党中央为加强对全国农垦事业的领导,决定成立农垦部,并任命王震同志为第一任部长,那时的王震同志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铁道兵司令员,又给他加上农垦的担子,足见党中央对农垦事业的重视和对王震同志的信任。

风雨历程五十载南腊河畔铸辉煌——为云南省勐腊农场建场50周年作

风雨历程五十载南腊河畔铸辉煌——为云南省勐腊农场建场50周年作

风雨历程五十载南腊河畔铸辉煌——为云南省勐腊农场建场50周年作黄志敏【期刊名称】《中国农垦》【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4页(P65-66,81,82)【作者】黄志敏【作者单位】云南省勐腊农场【正文语种】中文1959年9月,由孟庆山带领的63名拓荒者从云南省橄榄坝农场转战至勐腊县,创建了最早期的勐腊农场。

随后,来自毛主席家乡湖南醴陵和祁东的湘江儿女作为支边人员也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创业的征程。

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农村、企业、部队、学校的热血青年先后汇聚勐腊农场,参与祖国橡胶事业的开发与建设。

回眸往事,历历在目。

历史承载着勐腊农场人岁月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当年的拓荒者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满怀赤子之心,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共同经受了风雨霜寒、风餐露宿、伤痛病害的垦荒岁月,凭借锄头砍刀,用汗水和鲜血、青春和生命、毅力和智慧,书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史诗。

两代农垦人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艰苦创业,为发展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繁荣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场以来,农场先后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1974年勐腊总场分为勐腊、勐捧、勐满三个农场;1981年再次分出了勐醒和龙茵两个农场;1984年企业改革又将龙茵农场合并到勐腊农场。

勐腊农场现同3个乡镇12个村公所57个自然村寨相邻,全场现有土地面积15万亩,截至2009年,有橡胶面积11.8万亩。

有5个分场和一个大型制胶厂、职工医院、建筑公司、场直社区等单位。

有40个橡胶生产队,总人口11543人,职工6019人。

今天的勐腊农场,已发展成为了一个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

农场从白手起家到开创基业,从励精图治到发展繁荣,将昔日蛮荒之地变成了碧波荡漾的万顷胶园,实现了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植胶成功的辉煌成就,曾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割胶生产成绩显著”奖。

已累计为国家生产干胶16.6万吨,实现利税2.75亿元,是国家投资的4倍,平均亩产、株产干胶都跻身于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农场五十年场史报告主讲:四方面内容一、创业阶段(五四年~六三年)一、二、三次围垦。

二、初期发展阶段(六三年~七三年)知识青年与后三次围垦。

三、飞速发展阶段(八五年~九四年)辉煌的十年。

四、调整阶段上海市五四农场位于奉贤县东南部的杭州湾畔,地理图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为28.14平方公里。

这是一片由两代农垦战士用汗水和青春向大海争来的一片热土。

被誉为东海之滨的一棵璀灿明珠。

五四农场创建与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初建为“江苏省奉贤农场”一九六0年八月十八日划归为上海市,改名为“上海奉贤农场”。

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日上海市农垦局决定以创业年命名为“上海五四农场”。

当年,杭州湾畔是人烟稀少,沙土飞扬,旱时无水,涝是则是汪洋一片的荒海滩。

解放前这里的农民生活更是贫苦不堪,而今天他们的后代们都住进了现代化的别树一帜小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五四农场自创始以来,共有六次围垦的过程,而每一次围垦都是围垦人艰苦创业的过程。

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根据中央农业部,财委,华东农林水利局发出的关于“先在南汇县泥城区,进行建场开荒,支援市区居民的生活的批示,由淞江专业区派遣1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的南下干部,开设由坦克改变的东方红拖拉机,带着刚枪,来到杭州湾,在这“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荒凉”的海滩上搭起帐篷,插上了一面围垦的战旗。

围垦造田的战役从五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开始了,在南下十一名干部的带领下,奉贤南汇两县的十一个乡的四千五百名民工,开赴到海滩,硬凭着一个肩膀一双手开垦、挖掘、筑堤。

历时38天,完成了土方九万三千九百七十四立方,围垦土地三千一百七十七亩,形成了东海之滨的第一个国营农场——“江苏省奉贤农场”.为支援上海市区工业建设,缓解城区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扎下脚跟的奉贤农场,即于1955年12月又打起了第二次围垦的战役,总人数为2100名职工,历时7个月于1956年7月25日结束,完成土方四十五万一千六百立方(451’600立方)筑起七公里长的海塘,开筑了5公里长的瀡塘河,当年就种植了棉花1460亩。

同学们,仅仅凭这点数字并不惊人,要想凭这点力量来缓冲刚解放的上海市区的吃饭、穿衣问题,更是沧海一粟,谈何容易,但是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

是值得后人赞颂和学习的。

当时的条件很差,真所谓“天当被子,地当床“,最好的住房是用芦苇搭成的大草房(后人称之为“滚地龙”)。

海边的风很大,每一样东西都得打桩,就连床铺、桌子、凳子都得先打桩造床,后打桩围墙,盖顶建成营房。

碰到阴雨天,屋里屋外都是泥浆,那时大多数人没有雨鞋,赤着脚,走一步滑一跤。

夏天的蚊子极多,也没有蚊帐,更没有纱窗纱门,平时生活上用的热水也是有限的,喝的茶水也是咸的,水面上有一层白白的盐花。

由于交通不便,有一次竟在雨季中吃了40多天的青菜。

当时的农场几乎是白手起家,指挥部内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但是他们凭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没有桌子就站着开会,站着讨论,站着筹划,制定围垦计划。

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同时,还于土匪、海盗和美、蒋特务作斗争。

二、第三次围垦于1958年1月28日开始,这一次从上海市动员,组织了3700名知识青年来农场参加建设(这也是第一次上海知识青年来农场),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知识文化,也给农场补充了新鲜血液和生命力。

这一次的围垦线是从三团港(即我们营地后面)海滩至东门港海滩(现旅专)。

工程从58年3月18日动工至6月20日完工,历时3个月,共完成土方二十七万六千三百立方(276’300立方)还筑起了挡潮塘,开筑了“青年塘”“瀡塘河”“外港河”等较科学水利工程。

1963年改名为“上海市五四农场”以后,又有大批的知识青年投入,向大自然进军。

向大海要粮的第四、第五次围垦中,此时的五四农场地域以至芦潮港,西至东门港南起新筑塘(五四公路)。

北至平安的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型地域。

随着规模的扩充和土壤改良的好转,五四农场领导才第一次向农垦局申请投资二十六万一千五百元的拨款,用于垦植,这笔款项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但是通过这笔数目不小的拨款也看到了当时领导对上海农垦战线的支持和围海造田,造福市民的决心。

后三次围垦是在文革期间,1973年是农场的第六次围垦,在市围垦领导小组提出“围垦造田,扩建国营农场发展农业生产,安置本市知识青年”的号令下,组织南汇、奉贤两县农民,汇同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并肩作战,筑起了规模最大的“团结塘”,这项工程仅五四农场境内就长达9.45公里。

从此五四农场就形成了“水利自我控制系统,土地成方,河流成网,绿树成形,居民点整齐,水陆交通便利的新垦区,这时的农场已经有了新公路,有了黄浦江水系的水上运输线。

地域南端已直达东海边。

五四农场的场部也由芦潮港迁至东门港旅专,后迁到老场部,新场部至今(54年)(58~60)(60~64)(64~78)(78~今)五四农场的人口也从54年的2000发展到11’400人,上海知青8’200名(据悉上海人数最高峰二万多人)。

农场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大批知识青年,从1968年老三届的第一批到来至1976年最后一批青年学生,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初、高中生,他们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凭着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来到农场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营房,建起了连队,军事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我们将在社会考察时参观知青的第一个连队)他们带来了城市的文明,带来了知识和文化,他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农场的人文景观,改变了老围垦的生活观念。

知青是活跃的、乐观的、进取的,他们建起了影剧院,盖起俱乐部,组织了文工团、黑板报,小广播,营造了初期的机械厂、拖拉机,修理厂等单位。

上海的知识青年们用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今后的农场向工业化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知识青年是勇敢的,坚强的,不怕艰苦、用于磨练。

他们虚心向老战士们学习,开沙、挖河、插秧、种地样样争先,但他们不甘于仅此而以,更想有所作为,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发展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当然也就给上海的知识青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971年起农场有计划的办起了两级工业,最先投产的有助剂厂,药厂,矿厂,试剂厂,那是在极困苦的条件下办工业,农场资金少,物资短,条件差、困难大。

四家工厂投资十万元。

知识青年们是在年在牛棚里办起的试剂厂,在奶牛场挤奶台上办起了有名的五四药厂,72年知青们凭着所学的文化知识和勇气开拓的头脑,利用简陋的厂房,来边学习、边筹划的办法,又办起了化工厂、塑料厂、纸袋厂、印刷厂等。

物质的发展,带动精神生活的需要,活跃的上海知青们组建起了文工团,到各连队,建起了五四影剧院、五四俱乐部、五四医院,五四人的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五四人的社区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了连队住房,也从最初的大草房,变了整齐的营房(如:我们营地的营房,就是原果园二连的营房),五四文化的改变也带来了五四本质的巨大变化,所以应该说五四农场沧海桑田的巨变中,上海知青在农场参加建设的十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更是农场知青的骄傲。

三、1985年~1994年的十年是五四农场经济大发展、职工生活水平大提高的十年(可以说是黄金般的十年)。

十年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个农场的社会总值由1985年的7186万元,上升到1994年54251万元,提高了37.5倍。

十年在经济发展,造福职工的思想指导下,职工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全场职工人均收入有1984年的872元上升到1994年末的一亿元,增加了倍,职工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基本达到住房园林化,炊事燃气化,通讯自动化,生活现代化。

十年中,五四农场的现代小城镇建设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场部为中心的合理布局及区域(一)、职工的住宅区域:场部新村、兴隆新村、洪卫港新村和海城花苑(二)、教育区域:幼儿园一所,中学一所、职校一所。

(三)、文化娱乐区域:五四俱乐部、五四影剧院、迪斯科舞厅、图书馆。

(四)、商业服务区域:菜场、商店、及各类服务性门市部、家用电器修理部等。

最后,我们讲一讲我们的教育情况。

五四农场学校教育起步于60年代。

形成于70年代。

???搭成的所谓校舍里。

当时一无师资,二无设备的情况下,我场学校教育大发展的。

十年中,我们引进了大批专科以上的专业教师,重新兴建和改善了中心幼儿园二所,中心小学一所,分校一所和五四中学。

五四中学是南片六家农场中唯一的一所高中,由于农场领导十分重视教育和教职工的努力,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近年来高考升学率达60%以上。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五四职校。

五四农场的发展史是五四人不畏艰难,努力进取的创业史,通过这段历史,同学们可以了解老一辈开拓者,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式我们下一代所要继承和发扬的。

尤其是同学们作为跨世纪的建设人材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好好学习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创业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才能成为跨实际的建设人才。

五四农场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框架:1、以农业园区为重点,实现现代农业:(1)、彩色树林(2)、优质草坪(3)、绿化工程(4)、提供形象工程2、以企业赢利为目的、发展都市服务业。

(1)、提升和发挥墓葬服务(2)、驾驶员培训品牌效应(上海市汽车驾驶员培训中心)(3)、房地产业(星火开发区房产开发)(4)、物流业3、以上海森林和黄山为依托开拓都市旅游业(1)、国家森林公园,临港新城,东海深水港码头,洋山(2)、旅游带(3)、以立体交通带为基础。

(拓展都市观光旅游业)五四总公司05~09总体规划一大转变,四大目标经过一年努力,实现总公司扭亏为盈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的历史性转变。

一、整产业结构及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a. 以农业园区为重点,实现现代农业彩色树苗种,为上海绿化添彩增绿(冬青树、红叶石楠)b. 优种草坪(地毯草坪、无土草坪)c. 绿化公司(大力培育苗木,引种成年树,香樟树、银杏树等)d. 形象展示: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a.滨墓业(滨海古园,全市最大,全国最大仿园林古建筑,民政、五四、园林,合体)b.驾驶员培训业(星火培训中心)c.房地产业(星火房产群,旅游,世纪森林公园,相配套,以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

)d.物流业(东海大桥开通后,抓住好时机)。

三、上森林和黄山依托发展旅游业。

整体规划50平方公里,分期实施。

提前实现相互配套的生态、健康、度假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