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实验中本底及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ELISA试验效果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第10页/共18页
问题4:质控品灵敏度偏高 。
处理意见: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控品存在 批间批内差异。 实验室相关条件改变导致质控变化,
看阳性对照品是否有明显变化。
第11页/共18页
问题5:多次实验灵敏度一直偏低。 处理意见:A保存环境不规范。
B孵箱温度不足。 C温育时间不足。
(3)孵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温箱孵育时未贴封片或加盖,使标本或稀释 液蒸发,吸附于孔壁,难于清洗彻底; 2.孵育时间人为延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难 以清洗彻底。 3.孵育时温度不符合说明书的规定范围。
第2页/共18页
(4)洗板过程中易出现的几点情况
1.采用手工洗板,孔与孔之间液体容易交叉,切 不可随意洗板。
第14页/共18页
处理意见:D假阳性标本表现在临界值附近较 多,通常与当时实验的水平有关, 注意检查实验条件的波动 。 E避免加样时间过长 。 F由于试剂盒灵敏度过高而造成
临 床假阳性偏高的结果。
第15页/共18页
问题8:多次实验重复性差。 处理意见:A加样后充分混均。
B尽可能使用同一加样器,装紧 枪头。
第17页/共1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8页/共18页
第12页/共18页
问题6:单次实验中出现假阳性 处理意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特
别是实验中的洗板应设置浸泡 30---60秒时间。
第13页/共18页
问题7:临床实验中出现假阳性偏高。
处理意见:A注意检查洗涤液中结晶部份是否 完全溶解。
B注意检查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设 备是否定期校准 。
C注意检查实验中所用的板、酶标 试剂的批号是否相同,不同批号 试剂不得混用。
ELISA实验中的假阳与假阴分析

ELISA实验中的假阳与假阴分析医学实验中,ELISA是一种常用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ELISA操作的各方面均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另外一些非主观因素会对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ELISA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原因与解决办法:1.假阳性:假阳性的出现通常是样本中掺杂有同源或同工物质,例如类风湿因子、补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A.原因:溶血会使样本中具有弱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亚铁血红素催化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产生假阳性结果。
解决办法:在处理ELISA最常检查的血清样本时,注意凝集过程、离心过程等细节,避免出现溶血和掺杂血细胞;B.原因:类风湿因子(一种能结合多种动物IgG Fc的自身IgM抗体)可与酶标二抗Fc结合造成假阳性。
解决办法:在检测抗原时可加入2-巯基乙醇使其降解,或用热变性IgG(63℃,10 min)进行封闭处理,另外,使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也可达到目的。
一些其他的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球蛋白等在检测时,可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干扰测定结果,所以在测定前需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后再测定;C.原因:补体一方面会使一抗和酶标二抗分子发生变构暴露出Fc段C1q分子结合位点,从而将二者连接起来造成假阳性。
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结合固相抗体从而封闭其与抗原的结合表位而造成假阴性。
解决办法:对细胞培养用血清、动物血清样本进行56 ℃,30 min的补体灭活,另外,通过用EDTA稀释样本也可降低这种作用;D.原因:类地高辛、类AFP等物质能与抗原产生交叉反应。
尤其在使用单抗测定抗原时,如果正好交叉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是单抗结合位点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E.原因:样本中因实验处理或污染含有某些细菌,如表皮球菌,菌体释放的内源性HRP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假阳性;F.原因:血液标本未完全抗凝即开始离心,析出的纤维蛋白易在孔板中形成白色薄膜或者絮状物,若清洗不干净,残余在孔板中极易使吸光度值偏高,造成假阳性;G:原因:血液标本保存过久易滋生细菌,影响检测结果,时间过长的标本,血清标本IgG聚集成多聚体,AFP形成二聚体,造成假阳性;H.原因:试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引起血清蛋白异常,造成假阳性。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的分析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
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
结论 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关键词】ELISA法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最常用的ELISA法,但由于标本、检测环节、实验仪器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少量的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结果。
本文对220例门诊患者空腹血清标本进行测试乙肝表面抗原,就出现假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及总结出现假阳性原因及防止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随机对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门诊传染科220例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1.2 方法采用ELISA法中的双抗体夹心法。
试剂选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
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
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试剂选用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提供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严格遵循试剂操作步骤及相关作业指导书进行测试。
1.3 仪器酶标仪选用深圳雷杜有限公司提供的RT-2000i酶标仪及其配套的中文处理系统。
1.4 标准阴阳性判定标准是利用RT-2000i酶标仪测试的吸光度值OD值≥COV为阳性,标本OD值<COV值为阴性;Cutoff值计算公式:COV=阴性对照平均OD 值×2.1。
ELISA实验操作中常见问题分析

ELISA实验操作中常见问题分析严峻溶血,以HRP 为标记的ELISA 测定中,残留在孔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催化底物显色造成假阳性;混有红细胞的血清易沉淀或附着在聚乙烯孔内不易洗净;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标本凝固不全,有时为了争取时刻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使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采血试管洗涤不完全、反复使用易交叉污染;塑料试管能吸附抗原物质,样本久置在塑料管内会使样本内抗原含量下降造成假阴性。
2、试剂的阻碍a.分子量大。
合成肽采纳化学方法制备,由于工艺的局限,合成数量有限,只能达到数百个氨基酸;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抗原,分子量更大。
d.纯化难度大。
基因工程抗原的纯化技术难度较大。
合成多肽抗原是按照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
合成肽抗原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太小;b.一样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c.纯度高;d.稳固性差。
国内乙肝两对半试剂厂家较多;不同厂家出产的试剂灵敏度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别,资料显示,不同厂家试剂的特异性和敏锐性分别为89.4%—99.3%,78%—89%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厂家酶标板孔间A值差大于15%;标记酶的活性及显色液的稳固比较差。
使用质劣的试剂必定导致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因此。
选择高质量的试剂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之一。
•选择试剂时应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稳固性好、批间差小、操作方便省时的优良检测试剂,国家参比实验室每年对各厂家的试剂进行质量评估并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可作为选择试剂的要紧依据。
•要注意试剂的批号和出厂日期,尽管试剂的有效期多为1年。
最好选择刚出厂的试剂使用。
不同厂家的试剂不能混用。
不同方法学的检测试剂,会使两对半结果显现一些不同。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常用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阴性,而电化学发光检测为阳性。
ELISA实验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ELISA实验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分析ELISA 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引起 ELISA 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标本因素;②试剂因素;③操作因素。
标本因素血清是最常用的 ELISA 标本,血浆一般可视为与血清同等的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两种。
一、内源性物质有人认为大约 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s)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类风湿因子人血清中 IgM、IgG 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 ELISA 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 FC 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2、补体ELISA 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 FC 段的补体 C1q 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 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
3、嗜异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能与啮齿类动物(如鼠等)Ig (s) 结合的天然嗜异性抗体,可将 ELISA系统中一抗和二抗连接起来,也能造成假阳性。
4、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 ELISA 方法中均可干扰抗原抗体测定结果。
5、医源性诱导的抗鼠 Ig (s) 抗体临床开展的用鼠源性 CD3等单克隆抗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鼠源性抗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体内产生抗鼠抗体;另外,被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产生抗鼠 Ig (s) 抗体。
这些病人 ELISA测定时均可产生假阳性。
6、交叉反应物质类地高辛、类 AFP 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
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ELISA检测梅毒抗体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基 于 其 危 害 性 ,梅 毒 螺 旋 体 抗 体 检 测 的 重 要 意 义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酶 联 免 的 主 要 参 考 凭 借 ,不 过 考 虑 到 检 测 结 果 并 不 绝 对 准 确 ,所 以 大 部 分 情 况 疫 吸 附 试 验(ELISA)自 投 入 使 用 以 来 取 得 不 错 反 响 ,该 技 术 凭 借 耗 费 成 还 需 结 合 患 者 个 人 症 状 、体 征 等 以 便 做 出 准 确 判 断 。 [4] 针 对 TPPA 阳 性
健 康 之 路 2016 年 5 月 第 15 卷 第 5 期 Health way May 2016 Volume 15 No.5
243
ELISA 检测梅毒抗体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夏勇波
(山 西 省 运 城 市 中 心 医 院 检 验 科 运 城 044000)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ELISA 检 测 梅 毒 抗 体 假 阳 性 产 生 的 原 因 。 方 法 :选 取 我 院 2010 年 10 月 ~2015 年 10 月 纳 入 的 门 诊 、住 院 患 者 及 健 康 体 检 者 ,共 计5238份 。受 检 者 于 清 晨 空 腹 状 态 下 ,抽 取3ml静 脉 血 ,常 规 制 取 血 清 待 检 。所 有 标 本 均 行 TP-ELISE 法 检 测 ,首 次 检 测 结 果 呈 阳 性 者 需 再行 TRUST 试 验 和 TPPA 确 认 试 验 。结 果 :本 组5328份 标 本 TP-ELISA 法 共 筛 查 出 梅 毒 抗 体 呈 阳 性 者462例 ,其 中 共 计 402 例 患 者 S/CO 值 超 过1.0;阳 性 者 经 TRUST 复 检 ,共 筛 查 阳 性 者338例 ,再 经 TPPA 检 测 ,均 呈 阳 性 。TP-ELISA 法 S/CO 值在0.7~1.0 的 阳 性 标 本 共 计 60 例 , 60例 阳 性 标 本 TRUST 复 检 共 筛 查 出24例 阳 性 标 本 ,TPPA 筛 查 阳 性 标 本 共 计38例 ,化 验 结 果 准 确 率 为63.3%(38/60)。其 中 ,42例 S/CO 值 在 0.751-1.0的 标 本 TPPA 复检 共 筛 查 出30例 阳 性 者 ,12例阴 性 ,阳 性 率 为72.4% ;18例 S/CO 值 在0.7-0.750的 标 本 TPPA 复 检 共 筛 查 出8例 阳 性 者 ,10例 阴 性 ,阳 性 率 为44.4% 。32例 TP-ELISA 法 阳 性 经 TPPA 复 检 为 阴 性 的 样 本 中 ,风 湿 病 患 者8例 ,SLE 患 者6例 ,其 他 疾 病18例 。结 论 :对 TP-ELISA 法 检 测 阳 性 、S/CO 为0.70-1.0者 可 采 用 TRUST 和 TPPA 法 联 合 检 验 ,并 对 处 在 实 验 室“灰 区”检 测 范 围 内 的 标 本 进 行 复 检 , 可 减 少 漏 诊 、误 诊 的 发 生 。
ELISA检测HBsAg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分析

ELISA检测HBsAg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分析ELISA法假阴性原因1、标本用肝素或EDTA等抗凝处理易造成HBsAg检测结果假阴性,肝素抗凝血浆会增加OD值,可能与高浓度肝素具有强大的负电荷,能吸附酶标记物不易洗脱有关;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造成假阴性。
2、标本保存不当,在冰箱内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
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如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便出现假阴性。
因此若采血后不能及时检测,5天内检测标本分离血清置于4℃冰箱内;超过5天不能检测的,应放在-20℃低温冰箱中。
3、低浓度HBsAg标本(弱阳性HBsAg)易受加样时间(特别是大批量标本)、试剂平衡时间、溶血程度的影响,出现假阴性。
如加样时间在30分钟内的差异是最大的。
4、高浓度HBsAg在ELISA一步法检测中易出现假阴性,即HBsAg的钩状效应。
从原理来讲,一步法中HBsAg与包被板上的HBsAb及酶结合的HBsAb结合是双向的,当HBsAg浓度过高时,HBsAg与包被板上的抗体及酶结合物中的抗体均是单向结合,不能形成抗体-抗原-抗体酶复合物,使酶标记抗体在随后的洗板中洗掉,从而显出阴性结果。
但是在ELISA两步法中,高浓度的HBsAg只能与包被的HBsAb“饱和”地结合,多余部分被洗掉,随后加入的酶结合的HBsAb正好通过HBsAg的“桥梁”作用而结合在酶标板上,显示阳性结果。
因此当HBsAg强浓度时用ELISA一步法检测存在假阴性现象。
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有:对标本进行稀释;不单检测HBsAg;采用ELISA两步法检测可消除漏检现象。
5、由于慢性病毒携带者(低水平HBsAg携带者)或HBV感染的潜伏期,HBsAg浓度低于检测水平的下限,由此造成假阴性。
6、S基因突变导致HBsAg的氨基酸结构改变,由于多数商用试剂盒检测系统采用的为多克隆抗体检测HBsAg的a决定簇,这一区域的点突变即可导致临界观测值或阴性结果,造成假阴性。
ELISA检测弱阳性结果原因分析

ELISA检测弱阳性结果原因分析ELISA检测时常出现的弱阳性结果是每个免疫实验室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常见问题①同一实验室重复结果不一致;②不同实验室结果不一致;③同一实验室不同方法间(如手工与仪器)结果不一致;④准确性问题。
2原因分析2.1不同方法间以及不同实验室结果不一致:①不同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差异;②不同实验室使用的试剂差异;③判断标准(CUTOFF)不同;④室间质量评价的作用。
2.2ELISA检测主要影响因素:①标本的质量;②加酶结合物前放置不同时间对竞争法的影响;③不同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④温育;⑤洗板;⑥CUTOFF值。
2.3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的标本因素内源性干扰因素:如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溶菌酶;②外源性干扰因素:如溶血、细菌污染、标本保存时间过长、凝固不全。
2.4结果不一致另外的主要原因:“张冠李戴”。
2.5实验室操作时差的影响。
3解决方法3.1标本的处理①做好三查三对,保证标本正确;②“张冠李戴”解决办法:制定规则、质量监督、严格复查、人员固定、适当的工作强度;③离心3000r/min离心10min;④非抗凝血;⑤保证血清清亮、无混浊。
3.2干扰因素的排除①补体干扰的排除:56°加热30min;②类风湿因子的排除:稀释标本,改变酶标抗体;③孵育时间温度一致:37℃水浴箱中温育,每天监测水温、水浴箱中水量,确保水要浸至板条的1/3,均匀孵育,避免边缘效应(见表1)4结果的解释与报告4.1弱阳性结果的报告①保存实验记录;②保存标本一周;③根据比较选择CUTOFF值;④使用室内质控;⑤建立SOP杜绝违规操作。
4.2临界结果的处理对策①建立进一步检测的程序;②标本的重复检测;③第二份标本的检测(另取标本);④数周或数月后采取标本检测;⑤可能的话,用另一个更敏感特异的方法检测;⑥检测标准化。
4.3结果的报告①认真阅读试剂盒说明书,按其要求报告结果;②如出现临界结果,应明确进行复查,确定是否需对患者进一步追踪观察;③清楚结果对特定疾病诊断意义(如梅毒抗体),如需进一步检测应在报告中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LISA实验中本底及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1.基因工程抗原与合成肽抗原的区别基因工程抗原是抗原基因在质粒载体中原核或真核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多以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为表达系统。
该类抗原与合成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大。
合成肽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由于工艺的局限,合成数量有限,只能达到数百个氨基酸;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抗原,分子量更大。
b.稳定性好。
包被的抗原的稳定性可使试剂盒的效期得到保证,早期以合成肽为包被抗原的试剂盒效期只有3-4个月,采用基因工程抗原后效期大大延长了。
c.基因工程抗原将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基因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包含更多的抗原决定簇,可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提高检出率。
d.纯化难度大。
基因工程抗原的纯化技术难度较大。
合成多肽抗原是根据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
合成肽抗原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太小b.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c.纯度高d.稳定性差由于基因工程抗原较于合成肽抗原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ELISA诊断试剂经历了从合成肽向基因工程抗原的过渡。
就HCV ELISA试剂盒来讲,第一代产品为合成肽抗原,主要是HCV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肽片段;第二代产品包被的抗原既有基因工程抗原又有合成肽,只是当时的基因工程抗原不全,仅包括了HCV的核心区片段;第三代产品基本上采用了基因工程抗原,而且这些抗原包括更多、更稳定、纯度更高的HCV特异性抗原。
第三代试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以反应本底的好坏来衡量ELISA反应试剂盒,因此有些厂家为了保持较好的本底采用了单片段基因工程抗原及合成肽包被,该类试剂盒的流行病学敏感度不够,稳定性也成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厂家坚持试剂盒高的流行病学敏感度,科学得对待反应结果。
2 •假阳性本底产生的原因2.1抗原因素2.1.1 融合蛋白对基因工程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以丙肝诊断试剂盒为例为例,因为包被的基因工程抗原为融合蛋白,包含了来自表达载体的一些序列,因此可以与血清中抗大肠杆菌的因子发生反应而产生了可疑标本。
2.1.2错误排序的影响。
合成肽在制备过程中,如果某些肽序列错误,会导致合成肽特异性改变而产生假阳性。
另外,在构建基因工程表达载体时引入的HCV核苷酸发生相位改变或点突变也会对抗原的特异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但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由工艺原因造成的抗原特异性降低会逐渐被克服。
2.2.3抗原纯度对特异性的影响。
以HCV抗原为例,利用大肠杆菌大规模表达后需经破碎细胞、盐析、粒子交换柱等分离纯化步骤才能最后的到一定纯度的HCV抗原。
目前的工艺还不能做到抗原纯度为100 %,因此抗原中还混有大肠杆菌的其它杂蛋白,受过大肠杆菌感染的人,血清中的抗大肠杆菌抗体可和这些杂蛋白产生反应而引起假阳性。
人血清中的正常IgG人血清中IgG的浓度对HCV试剂盒有较大的影响。
HCV试剂盒采用的间接法,酶标抗抗体能与人所有IgG结合,而IgG吸附于板孔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采用100微升样稀加10微升血清来将其稀释以降低本底。
到成人时,据统计学调查,成人的IgG为12mg/ml,而有些人的IgG浓度会远远高于此,这部分人的血清经ELISA反应后往往会显色。
人血情中异常的IgG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等病症时,血清中的风湿小体和其它异常IgG (IgG浓度达到50mg/ml)会引起本底升高或假阳性。
溶血的影响当溶血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清中,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的性质,当其通过吸附或“ PP效应”(蛋白质间相互吸附的现象)结合后,可催化A、B液显色而造成假阳性。
操作不当引起任何操作不当都会影响结果,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操作的规范,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是得到准确结果的关键和基础。
2.5.1加样2.5.1.1样品稀释液少加,或血清多加,都会引起本底增高。
对于间接法来说,受上述两个因素影响更大。
因为血清中受检的特异性IgG只占总IgG中的一小部分。
IgG的吸附性很强,非特异IgG可直接吸附到固相载体上,有时也可吸附到包被抗原的表面。
这些非特异的IgG均可以和酶标二抗发生反应而造成较高阴性本底或假阳性。
如果加入的血清过多,高于规定的稀释倍数,必将带来阴性高值。
2.5.1.2酶结合物的不正确加入。
一般来讲,酶也有一定的非特异吸附,将包被好的酶联板再封闭,一方面也可避免酶的非特异性吸附。
通常每孔加入的封闭液为120卩l。
如果加入的酶多于120卩l或加在较高的孔壁上或孔口,也会引起本底升高或假阳性。
2.5.2温育5.2.1由于试剂盒确定的一定温度下的反应时间并不是反应的终点,升高反应的温度,会加快反应,同样增加时间会延长反应,这样得到的反应程度会比试剂盒确定的反应程度多,也会引起阴性高值或假阳性。
5.2.2由于试剂盒通常设定的反应温度为 37度,在这个温度下放置 30分钟,蒸发的水分会很多,对于整个反应体系来讲,各种反应物的浓度会不断增加,这样必会导致反应最后的值升高。
因此温育时应盖上胶贴。
5.2.3试剂盒在设计时,反应是在静置条件下完成的,如果反应改变为振动条件, 会加快分子的2.532 试剂盒中提供的洗液是浓缩的,应该稀释到规定的倍数使用,过多稀释洗液,会影响洗液的效果,而使反应的本底过高。
2.5.3.3稀释洗液的水应该是新鲜的蒸馏水, 电导率小于卩s 。
如果水中含有过多的 Ca2+、Mg2+,这些离子会占用表面活性剂,影响洗涤效果。
2.5.3.4洗板时,应每孔加满洗液,如果加入的洗液液量不够,对洗涤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
本公司的酶联板板孔为 400卩l ,比别的厂家的板孔大,因此洗了别公司的板后要及时调整液量, 以避免加液量不满。
2.5.3.5 洗板的次数不够孔内多余的抗原 (抗体)或酶结合物不能彻底去除, 也会因此本底升高。
2.5.3.6洗板的强度和洗板的浸泡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洗板机不同,使用的泵不同,液体加入时的冲力不同。
如果加入洗液的冲力不大,也没有设定浸泡时间,同样会使结果的A 值偏高。
2.5.3.7洗板完毕后,要进行拍板,尽量采用质量好的毛巾和吸水纸, 使用易掉渣的纸,纸屑会留在板孔中,由于纸屑中含有氧化剂而造成高值阴性。
2.5.4 显色。
加A 、B 液准确,顺序不能颠倒,要及时终止显色。
终止后要在3分钟内读数,否则强阳性会变低。
2.5.5. 枪头、加样槽或其它来源的污染如果使用的枪头、 加样槽是反复使用的, 必须肯定其没有来自酶或阳性的污染。
酶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微量也会很明显影响反应。
反复使用的枪头、加样槽清洗不当,也会干扰反应。
如将 枪头使用84消毒液浸泡而没有冲洗干净,因为 84是强氧化剂,加入 AB 液后就会显色。
同样 枪头和加样槽不正确清洗,改变加入试剂的PH 值,反应的结果也会不正常。
常常有人用手纸将加样槽擦干,但是如果使用的手纸容易掉渣,会将纸上的强氧化剂留在槽中而影响反应。
2.5.6. 测A 值时,微孔条底部不透明、带水滴、有划痕及不规则的表面都可能引起 A 值的升高。
热运动,增加反应的机会。
5.2.4 试剂盒的温育过程是在培养箱中进行,但较难将温度控制在较稳定的温度,往往高于2.5.3.洗板2.5.3.1 各个厂家使用的洗液配方是不同的,常会得到不正常的反应结果, 包括本底过高的试剂盒混用。
这和水浴的条件不一样。
水浴可是酶联板迅速升温,37度,同样会引起高值阴性。
是根据各自试剂的条件配制的, 采用不配套的洗液 本公司的洗液采用独特的洗涤系统不能和其它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影响因素;控制方法论文摘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ayme li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因其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的测定,为辅助临床诊断与生物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 E 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操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出现错误的结果。
现笔者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分析探讨1试剂的因素试剂的选择试剂的选择是保证血液检测质量的关键要素。
虽然国家采用批批检定的形式对ELISA试剂严格把关,但不同厂家的试剂在使用效果上仍存在在差异。
要选购知名度相对高、具有“三证”的试剂,不要用无批号的试剂,最好选用与仪器配套的试剂。
更不要使用过期的试剂和混用不同批号的试剂。
试剂的准备在临床实验室,对试剂的准备一般不太注意,通常的做法是在实验时将试剂从冰箱中拿出来即用,而忽略了这种做法有可能影响后面时间不够的问题,其直接的后果是对一些弱阳性标本的检测出现假阴性。
因此,在ELISA测定中试剂的准备最为关键的是,将试剂盒先从冰箱中拿出来,在室温下放置20〜30 min后,再进行测定,使试剂盒在使用前与室温平衡,这样做的目的能使反应微孔内的温度较快地达到所需的温度,以满足后面的测定需求。
2样本的因素内源性干扰因素包括类风湿因子、补体、高浓度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异嗜性抗体、某些自身抗体等[1]。
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较高或不同浓度的类风湿因子(RF),其一般为IgM型,亦有IgG和IgA型,具有与变性IgG产生非特异结合的特点,因为在ELISA测定中,其可与固相上包被的特异抗体IgG以及随后加入的酶标的特异抗体IgG结合,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有:①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
②标本用联有热变性IgG的固相吸附剂处理。
③检测抗原时,可用2-巯基乙醇加入到标本稀释液中使RF降解。
补体在固相酶免疫测定中,来自哺乳动物的固相抗体和酶标二抗均有激活人补体系统的功能。
一方面,固相抗体和酶标二抗可因其吸附及结合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使Fc 段的补体C1q结合点暴露出来,使C1q成为一个中介物将二者交联起来出现假阳性结果。
另一方面,固相抗体也会因为活化补体的结合,封闭抗体和抗原的表位结合能力而引起假阴性。
解决的办法是:①用EDTA稀释标本。
②56 C 30 min 加热血清使C1q灭活[1 , 2]。
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保存时间过长和标本凝固不全等。
标本的溶血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有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志的ELISA测定中,如血清样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则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底物反应显色。
所以在采血时应注意手法,采集的血液勿用力振荡,严防标本溶血。
标本的污染菌体可能含有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可使实验出现非特异性显色。
因此,ELISA检测宜采集新鲜标本,如不能当时测定, 5 d之内应4C保存,1周后检测应低温冻存;同时,收集标本采用无菌试管,可防止标本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