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_韩昀松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创客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创客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创客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空间建设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年(总第26卷)第4期张希胜 曾小娟(同济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92)摘 要 首先对创客空间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进行揭示,概括了国内外(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现状。

分析和总结了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创客空间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如动力不足、意愿不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运行效益低下,资金缺乏,专业服务团队不足,实力不够,以及物理空间不足等问题。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创客空间 问题与对策1 创客空间概念的内涵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态势1.1 创客空间概念的缘起及其内涵“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

创客们分为创意者、设计者、实施者三类。

其工作模式主要有: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出模型样品;分享设计成果、进行合作;可以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

[1]“创客空间”出自《创客杂志》(Make Magazine),英文名称是 HackerSpace、makerspace。

其实体最初源于2001年美国MIT 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

它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融合了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

它是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聚集于此的人们通常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在这样的场所里聚会、活动与合作。

因此,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和技能,可以共享资料和知识,可以制作或创作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学习场所,其学习空间的再造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主要以纸质书籍为主,师生在此处主要是静态地进行阅读和研究。

但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学习需求的场所。

对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进行再造,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了非常必要的举措。

现代学习环境需要更多的数字资源和设备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纸质书籍固然是学习的基础,但是数字资源也必不可少。

高校图书馆应该配备更多的电脑、电子书籍、数字数据库、在线期刊等数字资源,以满足师生们对数字化学习资料的需求。

也需要配备更多的多媒体设备,以支持师生们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比如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实验演示、举行学术讲座等等。

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空间的布局和设施也需要得到优化。

传统的图书馆学习空间大多采用了固定的阅览座位和书架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的利用效率。

需要对学习空间的布局进行重新设计,开放更多的自习区域,设置更为灵活的学习场所。

同时也需要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设施,比如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舒适的座椅、静音区域等等,以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

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比如合作学习区、小组讨论区、创新实验区等等,以满足学生们不同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

学习环境的氛围也需要得到优化。

传统的图书馆学习空间大多以安静、沉闷的氛围为主,这种氛围有时候会给师生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孤独感。

需要对学习空间的氛围进行调整,创造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比如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一些轻松活泼的装饰、音乐、饮品自助区等等,以提升学习环境的舒适度和活跃度。

也可以在图书馆内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术沙龙等,以打破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增加学生们对学习空间的归属感和亲和力。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案例分析与启示:智慧之舟,启航未来在高等教育的广阔海洋中,高校图书馆就像一艘智慧的航船,承载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术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艘航船正在被重新塑造,向着未来学习中心的目标航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向未来学习中心转变的路径,以及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高校图书馆向未来学习中心的转变,就像是一场航船的升级改造。

这艘航船需要装备新的引擎——智能化技术,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例如,图书馆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这就像是为航船换上了新的动力系统,让它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得更快、更远。

其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服务模式的转变。

图书馆从传统的书籍借阅场所,转变为一个集学习、研究、交流、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空间。

这就像是将航船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图书馆提供创客空间、协作学习区、个性化学习辅导等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这场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未来学习中心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技术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高校的财政资源有限;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需要时间和培训;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也是影响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些挑战就像是在航船的航行中遇到的暗礁和风暴,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和应对。

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向未来学习中心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它不仅需要技术的更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更需要我们从观念上认识到图书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一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二是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和技能提升是关键;三是学生的需求和参与是推动转型的重要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高校图书馆这艘智慧之舟能够顺利地驶向未来学习中心的彼岸,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学习空间进行再造。

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包括对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功能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要注重空间规划。

原来的图书馆空间往往以书库为主,学生只能坐在阅览室的座位上进行学习。

随着学生对图书馆使用需求的变化,单一的座位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图书馆的再造中,可以增设一些小型的学习团队空间,供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也可以设置一些休闲休息区,供学生们放松休息,缓解学习压力。

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要考虑功能布局。

传统的图书馆布局往往以书库为核心,其他功能区域相对独立,导致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信息查找。

在再造中,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布局形式,将不同的功能区域融合在一起。

将阅览室、自习室、电子资源区等功能区域进行合并,方便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学习。

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还需考虑设备配置。

现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便捷的电脑、网络设备和图书查询系统等。

在再造中,可以增设电子资源区,提供充足的电脑和网络设备,让学生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和信息查找。

同样,还可以增加一些数字展示屏,方便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还需注重环境氛围的打造。

学习环境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再造中,可以采用音乐环境调节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的音乐背景。

还可以增加一些室内植物,增加空气湿度和氧气含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舒适度。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功能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案。

一、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图书馆阶段,其特点是注重纸质图书的收藏和借阅,空间功能布局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借阅区、阅览区、书库等。

第二阶段是现代图书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开始注重电子资源的收藏和利用,空间功能布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借阅区、阅览区外,还增加了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区等。

第三阶段是智慧图书馆阶段,这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其特点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空间功能布局也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借阅区、阅览区外,还增加了智能导览区、自助服务区、多功能学习区等。

二、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现状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过于传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导致资源浪费和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过于复杂,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使得读者难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布局缺乏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未来趋势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同时也会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图书馆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服务的应用,通过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案为了优化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方案。

高校图书馆发展现况

高校图书馆发展现况

高校图书馆发展现况【摘要】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智能化服务、空间规划与设计、读者服务创新以及合作共建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化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空间规划与设计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学习和阅读需求,读者服务创新提升了服务质量,合作共建模式使得资源共享更加便利。

未来高校图书馆将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度。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共建,推动高校图书馆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研究支持。

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将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智能化服务,空间规划,读者服务,合作共建,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现况,展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支撑和服务设施,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仓库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承载着传承和创新的使命,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而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收藏堆书”的场所,而是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本文将探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现状、智能化服务提升、空间规划与设计、读者服务创新以及合作共建模式等方面,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况,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探讨数字化、智能化、空间规划与设计、读者服务创新以及合作共建模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空间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空间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空间
赵凤娟
【期刊名称】《《管理观察》》
【年(卷),期】2009(000)017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及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指出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服务增值的新空间。

【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赵凤娟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视角[J], 古志文;陈春;吴新年
2.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J], 赵凤月;韩京武
3.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再解读——以信息服务为基础发展知识服务,实现二者协调兼顾的服务模式 [J], 曹静仁
4.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J], 胡煜祺
5.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J], 胡煜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四五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

十四五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

十四五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一、引言在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加强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大学图书馆需要进行规划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十四五时期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优化图书馆空间布局1. 提高图书馆的功能性: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划分,分出学习区、研究区、合作区、沉思区等功能区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 提升阅览环境:增加舒适的座位、提供个人学习空间、布置舒缓的灯光和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3. 引入先进技术:配置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设施,如自助借还系统、远程访问数据库等,提升读者的使用体验。

三、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1. 扩大数字资源:加大数字资源的采购力度,订购多样化的电子书籍、期刊、学术数据库,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2. 持续完善纸质馆藏:针对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学生的需求,加强图书采购工作,保持纸质馆藏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3. 建立特色馆藏:根据学校的研究重点和优势学科,建立特色馆藏,如数字人文馆、专门收藏特定学科资料的区域。

四、提升读者服务水平1. 加强培训和指导:开展图书馆资源与检索技能培训,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和学术写作指导,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和学术能力。

2. 强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研讨会和讲座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促进学术合作与思想碰撞。

3. 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知识普及、文化活动、社交交流等服务。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 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与知名高校和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员互访、资源共享等活动,拓宽图书馆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渠道。

2. 扩大外文馆藏:增加外文书籍的采购和订阅,提供更多面向国际读者的学术资源。

3.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图书馆组织的项目和合作,提高图书馆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六、加强数字化建设1. 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采集和管理,建立全面的数字化图书馆,方便读者在线阅读和检索相关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 韩昀松 邢 凯 孙 澄■Han Yunsong Xing Kai Sun Che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摘 要]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校图书馆设计作品,分析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在呈现出的秩序多元化、划分混沌化、形态媒介化以及建构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秩序多元化 划分混沌化 形态媒介化 建构个性化[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university libraries that have been designed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ose spaces featuring diversified order, integrated partition, media form and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Diversified order, Integrated partition, Media form,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高校图书馆作为象牙塔内的精神文化圣殿、信息资源中心,深受社会关注,它身处时代变革的前沿,具有藏书专业性强、服务人群固定、馆藏资源紧密追踪学科发展、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敏感,同时担负着传播前沿学术信息的任务。

“高校图书馆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图书馆各功能元素的组织,体现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空间秩序和空间划分;一是指空间各实体元素的塑造,体现为空间形态和空间建构。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

从外因上讲,今天公众对建筑空间的讨论日趋多元化、交叉化,直接影响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影响建筑师的设计手法,更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受到其他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促进。

从内因上讲,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急速膨胀,人文精神得到关注,公众审美意趣有所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功能上、管理上都在发生变革,相比之下许多高校图书馆空间显得秩序单一、划分僵硬、形态陈旧、建构平庸,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需要。

因此,内外因素共同引发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秩序、空间划分、空间形态、空间建构方面的新发展。

一、空间秩序多元化空间秩序是空间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存在的法则。

空间秩序在建筑中具体表征为轴线关系、流线布局和体量配置。

传统高校图书馆作为学府的象征,其空间秩序在轴线关系上强调对称性和纪念性,在流线布局上多以山字形、日字形为主,在体量配置上多呈现为条形体量搭接。

随着人本精神日渐提高、管理模式日渐开放、结构体系日趋先进、图书馆功能日趋复杂,高校图书馆空间秩序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Dalarna UniversityLibrary)空间秩序强调轴线的导向性作用,注重流线连续性,力图营造出有动态感的空间秩序。

设计中,ADEPT Architects深入研究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习惯,将各种功能空间、共享空间、交通空间整合到一条螺旋坡道上,师生在坡道上根据学习需要进行资料查阅、团体交流、休闲放松等活动,坡道外围设置若干围合的安静阅览区。

坡道成为指引师生使用图书馆空间的导向性轴线,坡道独特的体量形态营造了连贯通畅的视觉效果,读者可以在轻松的空间漫游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进而从枯燥乏味的检索流程走向新奇有趣的漫游体验,使简洁的空间充满趣味性、新奇性,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心理体验(图1~图5)。

首尔明知大学图书馆(Myongji UniversityBangmok Library)在空间秩序上一方面强调轴线关系的均质化,弱化馆内空间的对称性;另一方面运用不规则的曲线界面削弱了轴线关系的纪念意义,体现出平和、安静的人文精神,使高校图书馆摆脱了学术衙门的形象。

整个建筑空间围绕中庭展开,建筑体量柔和、均质,环形流线围绕中庭布置联系周边功能体块,流线布局简洁清晰,各功能体块联系紧密。

设计师将休憩、交流、阅读等多种功能围绕中庭展开,使中庭成为承载多种活动的核心空间,增加了图书馆空间的内聚性,整个内部空间呈现出富于聚合感的空间秩序(图6 图9)。

空间秩序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丰富了图书馆空间组织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功能流线布置形式,优化了图书馆空间构成模式;另一方面增加了图书馆空间的趣味性,为读者提供了更情景化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馆空间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二、空间划分混沌化空间划分包括对空间功能的界定和空间体块的组合。

混沌化是指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表现为无序、类随机的趋势。

空间划分混沌化是指在空间秩序的逻辑制约下,设计师对空间功能、空间体块的划分日趋柔和化、模糊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空间功能“柔性复合”和空间体块“重叠透明”。

可以说空间划分混沌化是空间划分在“分”与“合”之间往复运动这一客观规律的物化表现。

由 Anttinen Oiva Architects设计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市校区图书馆(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City Campus Library)由5个系馆合并而成。

在功能空间划分上,设计师一改将各功能在空间上截然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 收稿日期:2011-06-19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183)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FEATURE-THEME分开、空间与功能单一对应固定分隔的手法,将图书馆体量集中化,同时在结构上采用统一柱网,空间内部不再用隔墙划分,进而形成了通透、开敞的室内空间。

各种功能(如阅览、藏书、休息、讨论)混合于一个空间体量中,读者可以在一层空间内完成多项行为活动,呈现出空间与人、空间与功能柔性复合的关系。

这种相近功能互相整合、不同功能有机复合的方式使读者活动与空间功能柔性连接,呈现出松弛、自由的状态。

空间功能交叉复合、读者活动柔性承载的功能划分体现出混沌化空间划分的柔和性、模糊性(图10,图11)。

空间体块的重叠透明是指当观者同时感知两个或更多空间叠合在一起时,会自发地进行视觉假设而臆想出一个透明空间的现象。

这时,空间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甚至被透明空间所填充。

在拉特兰大学图书馆(Lateran University Library)中,设计师用一组围绕中庭连接南部阅览区和北部书库的螺旋坡道打破体块的垂直分隔关系。

相互交叠的空间体块形成了重叠、穿插的不规则空间形态。

读者无法锁定明确的空间界限,进而产生了空间维度上的矛盾,自发地沿着坡道假想出一个连续、透明化的空间,视线便追踪着这个透明化的假想空间穿过重重楼板,展开对图书馆空间的动态解读,丰富了空间趣味性。

重叠透明与以往论述的空间渗透、融合、穿插等手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根据经验和传统美学观念对完形空间进行加法、减法处理,而“重叠透明”是建筑师根据读者心理、视觉规律设计的重叠化异形空间,其目的是通过重叠透明引发读者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使之产生深入解读空间的动力,从而引发对空间关系无穷无尽的动态解读(图12~图14)。

空间划分混沌化是复杂性科学在建筑空间的物化反映,随着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灵活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空间功能划分与体块划分日趋表现出融合、模糊的混沌化特征。

空间划分混沌化提升了空间灵活性,增强了读者使用的舒适性,提高了空间复合使用率,增加了空间之间的渗透联系。

三、空间形态媒介化信息容量的激增加速了人们对科学的应用与传播,现代科学理论正在不断地被衍生、援引。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学术气氛浓厚,使用人群科学素养高,所以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正愈发成为一种现代科学传播的语言和媒介。

师生通过图书馆空间形态不仅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冲击,更体会到现代科学与前沿理论的魅力。

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正在从建筑师主观意向的阐述中摆脱出来,走向充满科学维度的新时代。

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正如同书籍、音像一样,成为向师生传播现代科学的“扩音器”。

空间形态媒介化相比于空间界面的信息传递是更高维度的信息表达,它通过空间本身的形状、8 明知大学图书馆中庭环形流线9 明知大学图书馆中庭透视6 明知大学图书馆一层平面7 明知大学图书馆二层平面5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二层平面4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一层平面3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坡道功能分布图1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中心共享空间模型2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中心共享大厅透视后结合功能、施工等要求整合成建筑空间形态,反映出抽象科学理论(图19 图22)。

当代科学在高校这片土壤中生长、壮大,反过来又影响着校园中的建筑空间。

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媒介化体现出信息大爆炸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冲击,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高效率要求,引发了高校师生对当代前沿科学理论的关注与思考。

四、空间建构个性化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校图书馆已不再局限于满足结构的功能需要,而愈发要求空间建构反映高校师生审美品位,体现不同高校特色化的教学模式。

设计师结合工程技术成果,根据不同高校尺度来向观者传达信息,而非借助颜色、材料等外在元素。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Library & Learn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ienna)不再局限于传统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正交垂直的形态,而以灵动的、流畅的非匀理线条穿梭其间,勾勒出或倾斜或弯曲的三维空间曲面。

设计通过在空间层面上对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构,打破了楼板、墙面之间的界限,使空间界限趋向模糊、相互融合。

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如同是流体凝固的瞬间形态,充满动态趋向、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影射出非线性科学的迅猛发展。

读者在图书馆中不仅能感受到动态空间形态的魅力,也能体会到当代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脉搏。

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日趋成为传播前沿科学理论的媒介,反映出当代科学理论的空间表达(图15 图18)。

库哈斯设计的朱苏大学图书馆(J u s s ieu University Library)竞赛方案通过对现代科学进行分析、演化,借助图解手段将设计概念转化为形式语言,最后适配整合成建筑空间形态,从而传达混沌学概念。

这座图书馆设计的初衷是改善校园内不良的生活环境,使之成为校园人际交往的舞台,所以要求多功能、多流线汇聚于图书馆。

库哈斯在设计中借助混沌学中对复杂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流线、功能、元素整合入混沌系统中,再对这一系统内的元素进行图解,进一步形成空间形式语言,最21 朱苏大学图书馆空间形态手工模型20 朱苏大学图书馆阅览空间手工模型19 朱苏大学图书馆与周边环境模型18 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休息空间17 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阅览空间16 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共享大厅15 维也纳经贸大学图书馆交通空间14 拉特兰大学图书馆中部螺旋上升的坡道13 拉特兰大学图书馆北部书库12 拉特兰大学图书馆剖面示意图11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市校区图书馆阅览层平面图10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市校区图书馆阅览区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FEATURE-THEME参考文献1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斯.透明性.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26的校园环境、办学宗旨,兼顾图书馆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出很多造型新颖、功能合理的空间建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