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油外治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蛋黄油外用治疗带状疱疹37例

蛋黄油外用治疗带状疱疹37例
刘云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4(22)1
【摘要】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最为常见,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多见.发病过程中神经痛明显,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痛症状明显加重.临床上多用抗病毒、消炎、营养神经、镇痛等对症治疗.2006 年2 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蛋黄油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显效.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刘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妇幼保健院,25709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外用蛋黄油糊治疗婴儿湿疹疗效观察
2.当归双黄液加蛋黄油外用治疗皮肤粘膜慢性溃疡31例
3.外用蛋黄油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
4.蛋黄油外用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效果观察
5.藻酸盐敷料联合蛋黄油外用在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中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蛋黄油治烧烫伤、溃疡久不愈、痔疮、湿疹、消化不良、肝炎、中耳炎、淋巴结核等

蛋黄油治烧烫伤、溃疡久不愈、痔疮、湿疹、消化不良、肝炎、中耳炎、淋巴结核等第 1851 期作者 / 贾传春王秀娟山东省淄博市鲁中中医院编辑 / 刘刚⊙ 校对 / 张芊芊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鸡蛋蛋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中性甘油三酯和磷脂等化学成分,通常可作为乳化剂应用于蛋黄酱、沙拉酱、焙烤等食品的生产中。
由于对温度等因素比较敏感,通常蛋黄的加工温度不是很高,即使的巴氏杀菌条件也不会超过100℃,否则会影响蛋黄体系的理化特性。
然而,高温(通常大于200℃)却是获得具有较高的医药应用价值的蛋黄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研究发现,近300℃的高温条件下,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碱成分如哈尔满和去甲哈尔满等含氮杂环化合物可主要由蛋黄中蛋白质形成所得;油脂中生理活性高的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s,PE)、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的含量明显高于低温法提取的蛋黄油。
此油可作为传统中药,其外用或内服可治疗皮肤创面、消化道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已有1400年历史。
我国蛋黄资源丰富,研究蛋黄粉的高温热处理对发展传统中药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来源《高温热处理制备蛋黄油研究》作者:杜俊民,张朔生,庞维荣,李慧峰,韩毅丽,山西中医学院,《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年第23期P29-33页)蛋黄油的临床效用本文所参考的文章文献资料如下:[1]徐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3[2]中级医刊编辑室.中级医刊,1966(6):382[3]承忠委.陕西中医,1991,12(6):271[4]戴为群.山东中医杂志,1985(1):49[5]徐艳平.四川中医,1991(11):42[6]李晓荣.河北中医,1991,13(5):38[7]娄亚杰.黑龙江中医药,1994(6):10[8]曹素梅.广西中医药,1980(4):33[9]薛振宗.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5):239[10]宁波第一医院内科.中华儿科杂志,1966,15(1):49[11]项平.中医食疗方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63[12]李兴华.湖北中医杂志,1990(5):22[13]冯秀贞.河北中医,1988,10(2):21[14]温启宗.陕西中医,1980,1(5):7[15]夏治平.江苏医药,1975(1):79。
蛋黄油的功效与作用

蛋黄油的功效与作用鸡蛋萤油的功效与作用蛋黄油的原料是家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之蛋黄,因鸡蛋易得而习为常用,用鸡蛋炼制的油脂又称为鸡蛋黄油,鸡子油,鸡蛋油,凤凰油,至圣膏等,一般说的蛋黄油即为鸡蛋黄油。
1治水火烫伤方:熟鸡子10个,取黄炒取油,入10文腻粉,搅匀,鸡翎扫疮上,三、五日,永除瘢痕(《姚氏集验方》)。
按:此方于《圣济总录》、《普济方》、《济阳纲目》、《疡医大全》等书皆见引录,方中腻粉,又名韶粉、胡粉,或简称“粉”者。
在明清方书里有单用蛋黄油者,如《急救良方》、《悬袖便方》、《增订验方新编》,有加用菜油煎炼的,如《暴证知要》载方。
2治疮痍瘢痕方:2.1治伤寒热毒发豌豆疮,差后满面瘢痕:鸡子7枚,煮熟用黄,乱发1两剪碎,同于铫子炒,候发消尽成油,用薄绵滤,入瓷盒中盛,夜卧时涂抹之(《太平圣惠方》)。
2.2治久患疮痍,差后瘢痕不灭,疮痕无问新旧必除:鸡子5~7枚,取黄,于铛中炒,如黑脂成膏。
以布先揩破瘢痕,然后涂膏,日三两度,自然灭瘢,与旧肉无别(《太平圣惠方》)。
3治头面热疮肿毒、肥疮秃疮方:3.1乱~发鸡子膏主孩子热疮。
用鸡子5枚去白取黄,乱发如鸡子许大,二味相和,于铁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须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粉之(《传信方》)。
3.2治疮肿毒鸡子油加头发、黄蜡须许,量用黄丹试熬贴,每用1个即消(《鳍府禁方》)。
3.3治肥疮鸡子2~3个,煮熟,去白用黄,炒出油,搽疮数次即愈(《仙方合集》、《回生集》)。
3.4治秃疮用鸡子1个,煎出油来,入人言3分,为末入内,搽疮上。
先将秃壳剃净后搽1~2次愈(《龚氏济世全书》)又方:取鸡子油、松香、小儿头发,用香油煎熬成膏,涂上即愈(《神福堂公选良方》)。
4治赤鼻、平疳方:4.1治赤鼻用极臭盐蛋10~20个,煮熟,取黄煎油1小盏,和细辛末,白菊花末各2钱,调匀,常擦患处。
并每日用鲜枇杷叶(去毛蜜炙)煎汤服,半月愈(《神福堂公选良方》)。
自制蛋黄油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淹尻(kāo)疮,证属湿热证。 西医诊断:尿布皮炎。中医治宜祛湿解毒。嘱家 属给患儿勤换尿布和勤洗会阴,保持局部清洁、 干燥。治疗前常规温水清洗,用软布或纸巾吸干 创面水分;在此基础上,用自制蛋黄油涂搽患 处,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5天后痊愈。
39 2019.11 No.32
40
2019.11 No.32
中医 药
E-mail:wuwangqun部发红、渗 液、瘙痒等症状减轻;经治3次后,患儿痊愈。
按:婴幼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过 敏性皮肤疾患。由于患儿素体脾虚湿重,内蕴胎 毒,外感风热而成;或因消化不良,衣物摩擦, 肥皂或热水洗拭等刺激而诱发。该病好发于两 颊、前额、颈项、胸腋,波及全身。皮疹为多形 性,有斑疹、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 分布对称。患部瘙痒剧烈,愈后容易复发成慢 性。多见于生后2个月左右的婴幼儿,约在1~2 岁断奶后发病,绝大多数能自愈,不留疤痕,一 般冬季较重,夏季较轻。
按:尿布皮炎常发生于婴儿,主要见于臀 部、会阴部等尿布覆盖的地方。原因是尿布更换 不及时,使用橡皮布、油布、塑料,使局部皮肤 经常处于潮湿或浸渍状态;或尿布洗涤不净,残 留的尿渍及粪便易被寄生菌分解而产生氨,刺激 皮肤;或尿布上的染料,残留的肥皂及橡胶或塑 料本身有时也可成刺激因素;故而诱发本病。
正由于患儿臀部、阴部、下腹等部位长期 受湿而浸渍肌肤,故有水肿性红斑、丘疹、水 疱、糜烂、渗出、舌质红润、苔黄腻等表现, 中医辨证属于外感毒邪,内兼蕴热,脾失健
运,湿热内盛,浸渍肌肤所致。与中医的“淹 尻疮”“猴子疳”相似,如《外科启玄》记载 淹尻疮“月子乳孩绷缚手足颐下颊肢窝腿内湿 热之气,常皆淹成疮”。《外科证治全书》记 载猴子疳“是证小儿多得之,从肛门或阴囊边 红晕烂起,渐至皮肤”。
巧用蛋黄油

巧用蛋黄油2010-07-09 22:43:18| 分类:它山之石|字号订阅蛋黄油,顾名思义,即是用鸡蛋的蛋黄熬成的油。
具体做法为:取煮熟鸡蛋的蛋黄数个(根据需要而定),捣碎后用文火煎熬,边熬边用筷子搅动,待有油渗出后,将油置入容器内备用。
蛋黄油可治疗以下这些常见的疾病:腮腺炎(痄腮)取蛋黄油10克、冰片3克,研末调匀后涂于患处。
每日2次,一般3日可愈。
外痔、肛裂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擦干,将蛋黄油直接涂于痔核表面或肛裂处。
每日2~3次,一般连用6~8天可愈。
中耳炎取蛋黄油12克、冰片1克,将冰片放入蛋黄油中溶解调匀。
先用双氧水清洗患耳,用干棉球沾干后,再滴入调好的蛋黄油2~3滴。
每日2次,5天为一疗程。
烧烫伤取大黄末5克、蜂蜜10克,加入20克蛋黄油中调匀。
将患处常规消毒后,用调好的蛋黄油涂于创面。
每日早晚各1次。
口腔溃疡将溃疡处用干棉球沾干,局部涂以适量蛋黄油。
每日4~5次,一般3日即可愈合。
湿疹取黄连末5克,加入20克蛋黄油中调匀。
常规消毒患处,除去痂面并擦干分泌物。
用棉签沾取调匀的蛋黄油涂抹患处,不宜包扎。
每日1次。
溃疡取蛋黄油50克、冰片3克、血褐3克调成糊状。
对患处进行常规消毒,除去坏死组织,用庆大霉素反复清洗溃疡面数次后,将调好的蛋黄油涂于患处,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
每日1次,一般2周左右即可愈合。
鸡眼将患处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刮去角化组织,滴入蛋黄油1~2滴,外用无毒塑料纸包扎,胶布固定。
每日1次,一般4~6天可愈。
小儿腹泻(非脓血便)1岁以下的小儿每次服2克,2岁以上小儿每次服4克,每天3次,连用3天。
同时热敷脐部,可以起到调整和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蛋黄油治疗湿疹3例报告

蛋黄油治疗湿疹3例报告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表皮炎症,临床上具有明显的渗出倾向和多种形态的皮疹,有剧烈瘙痒,易向慢性转化,因病因不易查询常反复发作。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19岁,学生,因备考复习比较紧张,也比较疲劳,一天突然感觉阴囊有不适感,并未在意。
2天后发现阴茎与阴囊接触部位颜色变深,稍痒,无渗出液及皮疹。
又过2天后,患者感觉阴囊颜色变深部位剧烈瘙痒,表面潮湿、糜烂,摩擦后疼痛。
曾在附近诊所就诊,诊断为“阴囊湿疹”,用紫药水涂擦,1日2次;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不吃鱼、虾等易致敏食物。
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劳和精神紧张,贴身穿着棉质内衣裤等。
患者按医嘱治疗4~5天后,病情无丝毫好转。
涂擦上紫药水后,短时间内皮肤可干燥,在皮肤表面可形成一层薄薄的痂,但阴茎或内裤与长湿疹的部位一摩擦,那层薄痂即会破裂,渗液流出。
后患者又使用一些膏剂治疗,效果亦不理想。
病情如此反复发作近20天后,患者来我院门诊就诊,亦诊断为“阴囊湿疹”。
给其蛋黄油治疗。
用棉签蘸蛋黄油涂擦患处,每日2~3次。
涂擦后患者的剧烈瘙痒立刻消失,糜烂面渐渐干燥,修复,3天后痊愈,无复发。
例2,患儿,男,8个月,右侧面颊部潮红,有散在的小米粒大小丘疹,痒。
因婴儿皮肤娇嫩,在来我院就诊前,家长未曾擅自使用药物治疗。
我院诊断为“面部湿疹”,给其用蛋黄油治疗。
涂擦上蛋黄油后,观察婴儿,见婴儿不再用手去搔抓患处。
一天后,面部潮红逐渐消失。
3天后痊愈,无复发。
例3,患者,女,25岁,因“左耳后剧烈瘙痒,皮肤糜烂2天”就诊,诊断为“耳部湿疹”。
患者在1个月以前,相同部位曾患过湿疹,用硼酸湿敷加口服赛庚啶治疗,约4~5天后痊愈,此次又复发。
同样给予蛋黄油治疗,涂擦患处后,瘙痒感消失,4天后痊愈,无复发。
2 讨论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湿疹用药较多,治疗过程较复杂,且有的见效较慢,易复发。
蛋黄油具有清热、散风、祛湿之功效,制作既经济又简单,取鸡蛋2~3个,去蛋清,留蛋黄,搅匀后放入锅中翻炒,注意不要加油,炒至有油渗出,将蛋黄油倒入干净小瓶中待冷却后使用。
蛋黄油现代研究进展

【关键词】蛋黄油;成分;提取工艺;药理活性;应用;综述蛋黄油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鲜卵的卵黄提取物[1]。
蛋黄油既可食用,又有药用价值。
《集验方》、《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医林纂要》、《本草品汇精要》等著作中均有蛋黄油治疗疮、褥等疾病的记载[2]。
笔者现从成分、提取工艺、药理、应用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黄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药品与保健食品方面的开发前景展开讨论。
1 成分鸡蛋蛋黄由51.7%的水分、16.3%的蛋白质、31.2%的脂质、0.8%的糖质和无机物组成[3],是鸡蛋中营养价值最为丰富的一部分。
蛋黄油来源于鸡蛋黄,是鸡蛋黄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对蛋黄油性状的描述为“棕黄色的黏稠状物,具蛋黄特有的香气。
温度低时,凝固成棕黄色固体,加热后,溶化为红棕色液体”,在室温下易析出硬脂而逐渐分层,上层为红棕色液体,下层为黄棕色稠膏状物[1,4]。
由于提取方法不同,蛋黄油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蛋黄油含脂肪类、蛋白质氨基酸类、维生素、矿物质四类成分[5]。
1.1 脂肪类蛋黄油含有的脂肪类成分主要为磷脂类(32.8%)、脂肪酸类(62.3%)以及少量的固醇(4.9%)和微量脑磷脂[6]。
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蛋黄油的主要特征。
1.1.1 磷脂类蛋黄油中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脑磷脂[6],其中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 e)73.0%、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15.0%、溶血磷酸胆碱(Lysoph osphatidylcholine)5.8%、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2.1%、神经鞘髓磷脂(Sphingomyelin)2.5%、磷脂酰肌醇(Inositol phospholipid) 0.6%、缩醛磷脂(Plasma logen)0.9%。
蛋黄油的临床效用

蛋黄油的临床效用蛋黄油的临床效用蛋黄油制备方法: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取蛋黄,置锅内文火加热,待水分蒸发后再用武火,在280 ℃左右即可熬出蛋黄油,过滤装瓶备用即可。
本品味甘、性平,归心肾经,具有解毒消肿、敛疮生肌等作用,多用于涂搽患处,亦可内服。
用于治疗烧烫伤、皮肤溃疡久不愈合、痔疮、皮肤湿疹、小儿消化不良、传染性肝炎、慢性中耳炎、溃破型淋巴结结核等症,可获满意疗效,现将其用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烧烫伤有报道将蛋黄油涂于经清创处理后的烧伤创面上,暴露创面,治疗Ⅰ度及Ⅱ度中小面积烧伤100余例,效果良好,均未发生继发感染。
涂药后创面有清凉感,疼痛减轻, 渗出减少,结痂快,痂皮可自行脱落,不留瘢痕。
承氏报道用本品治疗小面积Ⅰ度~Ⅱ度烧烫伤,全部获愈。
皮肤溃疡久不愈合戴氏报道用蛋黄油包扎治疗小腿溃疡22例,除2例因溃疡较大而行外科植皮外,余20例均于20~30天内治愈。
徐氏报道用蛋黄油治愈1例左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瘤体溃破者,每日换药1次,治疗52日后痊愈,未留瘢痕,关节活动正常。
李氏报道用蛋黄油外敷治疗顽固性体表溃疡效果满意。
痔疮娄氏报道用蛋黄油治疗痔疮24例,其中内痔5例,外痔13例,混合痔6例,睡前以0.9 %生理盐水洗净患处后以药棉蘸蛋黄油外敷,晨起取出,用药2~4次,治愈23例,好转1例。
曹氏报道用蛋黄油治疗混合痔7例全部获愈,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
皮肤湿疹薛氏报道用蛋黄油治疗急慢性湿疹24例,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除去痂皮, 后将蛋黄油厚涂于创面及创缘,用四层纱布敷盖,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愈20例,显效2例,有效2例。
另据《中药大辞典》载:将蛋黄油直接涂于患处治疗皮肤湿疹,每日1次,用药后即可见局部发红、渗液、瘙痒等症状减轻,经治3~5次即可愈。
小儿消化不良宁波第一医院儿科报道用蛋黄油治疗婴儿消化不良患者20例,每日5~10ml 内服 ,4~5日为1疗程。
结果: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平均治疗时间3.4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医务所(050021)**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卫生学校(250000)
蛋黄油外治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申海明* 韩丽庭**
主题词 蛋黄油/治疗应用 外治法 综述 蛋黄油外治法是指应用家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之卵黄加热熬炼制取的油剂及其调配制剂作涂敷外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民间,由来已久,始见于北周・姚僧垣(499~583)撰《集验方》用治汤火烧疮方,以后历代医籍亦有散载记述,治病范围渐趋扩大,解放后于五十年代末有人报道用于麻风病溃疡的治疗[1],此后递见有外用蛋黄油治疗皮外、妇科、五官科一些病证取得较好疗效,兹将有关报道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供同道参考。
1 蛋黄油及其制作方法
1.1 蛋黄油的制取可用鸡蛋或鸭蛋、鹅蛋之卵黄为原料,因鸡蛋易得而常用,故可称为鸡蛋黄油,又名鸡蛋油、鸡子油、鸡卵油、凤凰油、至圣膏等。
蛋黄油既可内服,也可外用。
其外治法可单独使用,或调配他药成油膏糊状作涂敷外搽用之。
1.2 制作方法 根据病灶大小,病情需要,用药次数等情况,酌取鲜鸡蛋若干枚煮熟后,剥壳去蛋清,留用蛋黄置于铁勺内,压扁挟碎,于炉火上加热煎熬,待浓烟过后,蛋黄由黄变黑,有油溢出,此时用锅铲边压边用小勺取油,直至取油尽为度,将油盛于消毒容器中冷却备用,焦渣弃之。
每枚蛋黄约可制油2ml 左右以随用随炼油鲜者较好,冰箱冷藏不超过一周。
有人指出所有器具可用铜锅勺,但禁用铝锅勺,在制作时应加注意。
2 蛋黄油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2.1 外科疾病
2.1.1 烧 伤 承选生等用鸡蛋黄油治疗烫伤68例,为小面积Ⅰ~Ⅱ度者,先以生理盐水洗净疮面,用消毒棉签蘸油均匀地涂于疮面上,外盖消毒纱布(若气温高时暴露疮面),每日3次,涂油时不用洗去原油迹,结果全部治愈,一般7天结痂,10天痊愈,愈后大多不留疤痕[2]。
陵万华则用复方蛋黄油(含白矾末、痢特灵粉)治烧伤13例,无1例感染,经18~26天痊愈[3]。
王长惠等用鲜蛋黄、小麻油、全蝎、蟾蜍为原料煎炼去渣
制成“生肌油”治疗450例大面积Ⅲ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取得满意疗效,认为本法可促进上皮新生,从而达到修复创面的目的,基本解决了烧伤残余创面长期不愈的问题[4]。
李兴华介绍用外涂蛋黄油治愈1例开水烫伤患者,原多治未效,改用此法仅用6天即获愈[5]。
2.1.2 多发性毛囊炎 王维华介绍验方用倍冰蛋黄油(含五倍子、冰片)治疗多发性毛囊炎,每日外涂1~2次,至痊愈为止[6]。
严天顺则以复方蛋黄油膏(含五倍子、冰片、樟脑粉)外涂治疗本病获治愈效果[7]。
2.1.3 疮疡鼠瘘 温启宗用乱发鸡子膏(《传信方》)纱条填充瘘管法治愈7例溃破型淋巴结核[8]。
李留记等报道用胎盘蛋黄油纱条塞置疮口基底部,2天换药1次,治慢性疮疡久不收口者87例,全部治愈[9]。
李晓荣等单用蛋黄油外涂治疗顽固性体表溃疡效验颇佳[10]。
戴为群等用蛋黄油纱布块外敷法治疗小腿溃疡22例,痊愈20例,无效2例[11]。
张利军等先后两次报道蛋黄油纱条外敷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溃疡创面12例和25例,均获治愈[12][13]。
2.1.4 痔疮肛裂 曹素梅用蛋黄油治愈7例混合痔,其方法是将油直接涂敷痔核表面,每次用1~2滴,每日早晚各1次,如为内痔则将蘸油棉签涂塞肛内痔核部位[14]。
薛维振用蛋黄油治愈15例肛裂,每天早晚各1次,一般涂油4~7次即愈[15]。
2.2 皮肤疾病
2.2.1 皮肤皲裂 钱焕祥介绍用蛋黄油外敷治疗皮肤皲裂症,治愈不少,一般1~3次可愈[16]。
李兴华用治手足皲裂效验可靠[16]。
2.2.2 疥疮 张跃祖用家传方双黄油(蛋黄油、雄黄、血竭)治愈疥疮30例,用药1~5次[17]。
2.2.3 其他皮肤病 有人介绍用蛋黄油治疗斑秃、头癣、体癣、各种湿疹(包括黄水疮、绣球风)以及鸡眼、冻伤等。
2.3 妇科疾病
2.3.1 阴道炎 有人用薏莲蛋黄油锭剂(含薏苡仁、莲子、蛋黄油、凡士林)于临睡时塞纳患妇阴道内,翌晨
・30・Jour nal o f Ext ernal T hera py of T CM Feb 1998,7(1)
取出的方法治疗妇女阴道炎,宫颈糜烂,女阴肿痛,赤白带下症取得效果[18]。
2.3.2 外阴干燥症 有人介绍用蛋黄油治女性外阴干燥皲裂,常伴疼痛,有碍性生活,成难言之隐,每日涂2次,可获理想效果[19]。
2.3.3 乳房病证 以蛋黄油外涂可治乳癣,乳头皲裂,结核性乳瘘等[19][20]。
2.4 五官科疾病
2.4.1 眼科炎症 韦文贵老中医经验方“凤凰油膏”(含蛋黄油、煅炉甘石、西月石、冰片)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睑缘炎,点涂患处,1日2次[21]。
商丘眼科名中医徐鸿纪经验方“冰片蛋黄油”滴眼角内,每日3~4次,可治愈红眼病、沙眼等[22]。
2.4.2 中耳炎 冯秀贞用蛋黄油滴耳,每次3~4滴,日2次,连用4~5天,治疗慢性中耳炎36例,结果痊愈26例,好转5例,无效5例[23]。
2.4.3 鼻窦炎 有用冰片蛋黄油治疗鼻窦炎,每次滴1~2滴,每日2次[19]。
2.4.4 口腔病 来春茂治唇茧风(剥脱性唇炎)10余例,均外搽蛋黄油,配合内服辨证用药方(如养阴活络方,龙胆泻肝汤等)取得治愈效果[24]。
肖志安用外涂蛋黄油治愈急性溃疡性口腔炎20余例[25]。
3 结 语
从以上搜集资料表明,蛋黄油外治法用于治疗外科疮疡、瘘管瘘道、各种皮肤皲裂(唇裂、乳裂、外阴裂、手足裂)、湿疹及五官、口腔某些炎症等有着较好效果,本法简便廉验,无痛苦,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蛋黄油是蛋黄的熬炼加工品,已不同于蛋黄,通过加热,水分蒸发、枯渣废弃,只存油脂精华加以治疗应用定有着独特价值,有关鸡蛋黄之营养成份已为人们揭示,而蛋黄油之成份及药理作用研究是摆在药物化学、药理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鸡子黄条,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7:1202.
[2]承选生,等.陕西中医,1991,12(6):271.[3]陵万华.甘肃中医,1994,7(3):42.[4]王长惠,等.中医杂志,1989,30(5):29.[5]李兴华.湖北中医杂志,1990(5):22.[6]王维华.新中医,1981(7):22.[7]严天顺.四川中医,1989,7(1):41.[8]温启宗.陕西中医,1980,1(5):7.
[9]李留记,等.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1):513.[10]李晓宋,等.河北中医,1991(5):38.
[11]戴为群,等.浙江中医杂志,1985,20(9):402.[12]张利军,等.中医杂志,1991,32(8):37.[13]张利军,等.四川中医,1991,9(11):42.[14]曹素梅.广西中医药,1980(4):30.[15]薛维振.河北中医,1987,9(4):43.[16]钱焕祥.四川中医,1989,7(3):45.[17]张跃祖.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1):3.
[18]蔡金波著.中国实用药蛋疗法.知识出版社,1994.
269.
[19]马立森等主编,新编醋蛋治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2.252,127,299.
[20]薛少敏主编.醋蛋妙方八百八.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3.229,118.
[2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韦文贵眼科临床
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35.[22]王亚民.河南中医,1986(4):45.[23]冯秀贞.河北中医,1988,10(2):21.[24]来春茂.新中医,1979(4):23.[25]肖志安.新中医,1983(3):18.
(收稿日期:1997-8-25)
*山东省博兴师范卫生所(256500)
穴位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32例
房师勤
*
主题词 结膜炎/外治法 放血疗法
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3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32例对照,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治疗组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0~30岁。
结膜充血及粘液性分泌物32例,占100%;有异物感及流泪32例,占100%;灼痛畏光25例,占78.1%。
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8~23岁;灼痛畏光者23例,占71.9%;结膜充血及粘液性分泌物32例,占100%;有异物感及流泪32例,占100%。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患眼侧取太阳、攒竹、印堂、耳针之眼穴,常规皮肤消毒,然后用三棱针在上述穴位上点刺放血0.5~2ml 。
每天1次,连用3d 。
・
31・中医外治杂志 1998年2月第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