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设计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doc

关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doc

关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如下文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过程,其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我们在欣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得不冷静的总结和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自我特色、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最后强调文化内涵是任何优秀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失去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就必将失去其生命力。

现代平面设计在中国的真正起步和发展也仅有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令人兴奋同样也值得反思的一个过程。

当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殖民、全面渗透的语境中,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立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迁,鲜明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

在设计领域,由西方传入的以商业广告设计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同样也面临着向现代化的转型。

被设计界堪称经典的月份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月份牌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国殖民企业通过采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仕女画、年画和山水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促销,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取大量的销售利润。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觉醒,民族企业同样采用月份牌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手段来振兴和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月份牌设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时期,并产生了以郑曼陀、杭稚英、金梅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月份牌画家。

从历史角度审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月份牌绘制广告是当时最具视觉美感和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为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极其辉煌繁荣的局面,同时也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继月份牌在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中创造辉煌之后,中国的平面设计理应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良胜发展。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元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运用中国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给作品带来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设计师通过使用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颜色等元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不仅使得现代设计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带来新颖和独特的设计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设计。

在家居设计中,中国元素经常被运用在壁纸、地毯、灯饰等方面,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烘托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氛围。

还有,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中国文化悠久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许多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通过设计手法的巧妙运用,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传统的绣花、刺绣等工艺,将作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也可以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共济”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简约、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独特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需求。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创造出新颖和独特的设计效果,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以及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因而,设计师们应该积极去运用中国元素,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为世界带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种趋势可以从各种设计领域中看到,包括建筑、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等。

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突出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还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感悟。

中国传统的五千年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等传统建筑,以及其独特的木构结构和屋顶设计,都对现代建筑的外观和结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建筑师通过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创造出独特的现代建筑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与时俱进地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国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传统的红木家具、瓷器和屏风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大量出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的追求。

传统的刺绣、织锦和刻字等手艺也得到了传承和提升,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中国元素,室内设计师能够为空间注入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使其更加丰富和有趣。

服装设计是中国元素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之一。

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汉服、唐装和民族服饰等都成为了现代时尚的一部分。

许多设计师在时尚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创造出了风格独特、充满东方韵味的作品。

服装的剪裁、面料的选择和图案的运用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元素,使得服装在时尚的同时也保留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产品设计是另一个应用中国元素的领域。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以及中国传统的工艺和制作技术,都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灵感和技术支持。

中国传统的瓷器和宝石等,以其独特的纹饰和工艺成为了现代首饰设计和家居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禅宗文化和书法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现代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在功能性的同时也能带给人们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通过运用中国元素,现代设计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2 组织教师编写 教材 。现行的教材不能 完全适 应模 块教 学, 学校 可以根据专 业和 实际需要 , 组织 老师编写 突 模 块教 学 特色 的讲 义 和教材 , 笔者昕 在学校 就组织 老师编写 了《 如 实
完善学校实训搴 , 加强校内实践 训练。学校要有计 划 、 有针 埘性 地组织实 习文训活动 , 加强理论 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 使学生做到
训教 材》 《 、 模块 补 充教 材》 等教 材 , 保证 了模 块 教学 法 的正常
实施 :
2 立实习基地 , . 建 促进 校企联合 ,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
模块教 学实践 中 , 者所 在学 校加大 了实 习实训教 学的 比重 = 笔
每个学期均开设有 1 2 的教学 实习, ~周 在第 3 学期还有一 个为期 8 的下厂实训 为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 周 学校联 系并走访 了多
家 印 刷 企业 , 行 了 充 分 的 市 场 调 研 , 过 彼 此 协 商 、 互 沟 通 , 进 通 相
能教学实施中 , l 我f 以群体 、 ’ 1 分组和个体 3 种形式进行教学 , 即组 织学生集 体看技能操 作录像或 老师进行 系统 、 直观 的演示 和讲 解, 学生分组 反复练 习 、 互相检 查 , 老师再进行 个体 指导 这样 使伞体学生既熟练掌握 了专业技能 , 又培养 了相互合作 、 协调 的


近 现 代 环境 艺术 设 计 的发 展 轨 迹 及 趋 势
1 国环 境 艺 术 设 计 自 2 世 纪 7 年 代 以来 经 历 的各 个 时 期 冲 0 0 养模 式 的 目标 和方 法 , 培 养 学 生 技 能 、 进 学 生 就 业 方 面取 得 在 促

从“图案”到“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形态的演变

从“图案”到“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形态的演变

但是在具 体的使用中常无意 间更 多地指 亦因 图案的技术缺 乏所致 ……盖工业 的发达 , 须视制 品良否以 虽然兼指机 器与手工 , 为衡 ,制品的优劣起源 即肇端干图案的装饰 。 … [ 6 1 ‘ 图案 ”涉 及美 向手 工 工 艺 。
与实用 ,涉及人的心理接受程度 ,还 涉及工业发达与商业 的繁

对关 系紧密的术语 ,时常配合使用 ,且各有所指 ;图案主要 为 D e s i g n的代替。同时 ,它们主要使用 De s i g n的名词性 含义,
是作 为名词 ,而意 匠则主要作为动 词使用I ,图案是 意匠的结 所 以 “ 图案”在这里接近 “ 设计图纸” 、“ 设计方案”的意思 ,这
工艺主要是作为名词使用指系统的装饰装饰的类书流传面较广且往往作为工具书很多人以此为模版制作体系现象可视为图案设计的实施实用与美结合的作宣传画黑板报等这就进一步扩大了书的影响力并不断地设计论坛19圈竺案序法靛abc量有寿研的当薹


1 8—— 设计论坛
。由此 ,“ 图案” 、“ 意 匠” 、“ 工艺”这 三者 的关系便基本 明 路的广狭 ,一 方面 虽说是物质本身 的优 良,另一方面 即全赖 图 业” 意 匠”指涉创意 、构思 及其过程 ;“ 图案”意指 “ 意匠” 案的精美 ,藉 以装饰品的观瞻 ,是 以图案学实含有广告上 的权 晰 了:“
在 复杂的语言环境 中 ,新术语 ( “ 图案 ” 、“ 意 匠” 、“ 工艺”
荣 ,这与我们现在对于 D e s i g n的理解是 吻合的。至此 , 我 们基 不是汉 语 中的新 词 ,但它们在 全新环境 中有全新的使用 方法 )
本可以得 出结论 ,“ 图案”一词的含义 与 De s i g n大致重合 。但 不可能立即被普遍接 受并 固化 ,其意 义可能会随着社会接受程 是, 需要特别注意 的是 , 这 时的 “ 图案”是作为名词使 用的 , 而 度的不断变化而 出现 彼此互换位置 、彼此取 代的现 象。 现在的 D e s i g n 在 使用方式上则更加灵活 ,既可以作为名词 , 也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一、中国现代设计现状(一)学习西方现代设计中国现代设计是在学习西方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具体体现在:一是目前国内大学开设的现代设计课程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为基础,借鉴西方国家的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择,使西方现代设计课程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二是现代设计的独立性、艺术性和个性较强,这便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国内设计师推崇欧美发达国家现代设计,但国内设计师缺乏设计独立性和个性,同时国内设计环境难以给设计师成长的空间。

(二)中国传统文化受设计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独特的中国风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现代设计师的关注,这对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效用、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具有重要作用。

部分设计师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简单地把传统观念文化中的元素和符号放在自己设计创作中,作品仅具有文化内容,缺乏文化深度,也使得设计的作品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标志设计标志设计是产品或某一物象的抽象概括,往往带有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会徽、2010年世博会会徽、黑龙江和四川卫视台标等,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巧妙结合,彰显出了该物象的深厚文化底蕴。

以2010年世博会会徽为例,该会徽以传统文化中的世字书法创意为积淀,标注了该活动举办的时间为2010年;世字可看做三个人相拥在一起,寓意着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同时该字还可引申为广义上人类地相互帮助和合作。

会徽下方为世博会举办地中国上海的英文拼写。

上海世博会会徽巧妙地把中国传统书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和底蕴,又凸显出设计的创新,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影视动漫设计国内外影视动漫作品经常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既包含国内知名导演的演绎,也涉及国外作品对中共传统文化的探索,涌现出了优秀的影视作品。

简述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

简述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

简述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
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借鉴西方设计到创新发展。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阶段:
1. 传统设计阶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设计形式,如中国画、织锦等。

这些传统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2. 外来设计阶段: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许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引入中国,如建筑学、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

3. 国内设计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
始积极发展国内设计能力。

政府推动了设计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并且鼓励设计师创新。

这一时期注重应用型设计,主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4. 设计领域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设计也开始转型。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创新性和个性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本土文化的设计。

5. 融合与创新阶段:近年来,中国的设计界逐渐走向国际化和多元化。

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更注重跨学科合作,将不同的设计元素和技术融合,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风格和创意的作品。

总体来说,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是由外来设计的引入到与本土
文化的结合和发展。

中国的设计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认可和关注,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时代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

数字时代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

数字时代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数字时代正在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着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创作策略、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以及艺术行业的经营模式等方面。

数字技术改变着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数字化技术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数字化媒介成为了艺术设计表现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

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较为方便地表现出特别效果,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更加逼真地模拟真实世界,使观众更能够沉浸在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场景中。

数字技术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创作策略数字化技术让艺术家可以更快地构思和实现自己设计的理想,同时节省时间和资源。

例如,数字化技术允许艺术家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制作,结合艺术策划等技术,节省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以更快更有效地创作艺术作品。

数字技术改变着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数字技术改变着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方式,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使观众更有自由地探索作品中的元素,感受艺术作品的气息,甚至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数字技术改变着艺术行业的经营模式数字技术改变着艺术行业的经营模式,如基于网络的营销模式、在线艺术品交易等。

互联网的普及使艺术市场的范围得到扩大,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可以获得作品,并且提前部分获得艺术品内幕的人也拥有了更多的信息。

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也大大方便了艺术市场上的交易。

总之,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艺术表现形式到艺术创作策略,再到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以及艺术市场的经营模式,数字技术的影响贯穿其中。

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的发展也对于中国现代艺术产业的具体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化时代的不断探索中,艺术设计在新的平台上将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并能够满足观众深层次需求的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开埠之初,国人见到洋货莫不叹为奇观、不知所措,因此只能以一些陈旧的词语去形容,例如把西方工业文明之制品形容成“神仙蓬莱骤降凡间的奇珍异品”。渐渐地,国人把西洋器物安立在富人的玩物世界中,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来判定它们为“既奢侈又堕落”,广大民众应敬而远之。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工业文明终于由远而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中国要制造中国人使用的空间和器物,中国要重新创造中国人的视觉传讯文化,中国的现代设计也因而诞生。

20世纪初期,除了工业家在工业生产及商品推广倾销的营运角度大力发展设计外,在教育界的学者们也积极推行设计教育。如前述,陈之佛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图案”学的学者,他于l917年编出了中国第一部图案教科书,特别着意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现代化设计。根据袁熙呖所言,陈之佛指出了中国近代美术工艺衰弱不堪,其最重要的原因乃在于因袭固守及只模仿以前的古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品,乃是合时宜、“适应于人生”的制品。在袁熙肠的描述中,陈之佛及卢章耀等人都很明白旧有工艺品之师徒制生产方式,及现代化机制品以图案师、工程师及工人分工以机械生产方式之分别。l932年,卢章耀于《工艺美术与社会》一文中,提出:“欲振兴工业,改良日用品,在抛弃手工采用机械之际,断不可缺少高等的图案师、工程师以及有技艺和美术概念的工人,只有三者的通力合作方能创造完美的用品,同时达到改良国粹图案的的。””这一段话,已说明了中国工艺美术界于当时已很清楚理解到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专业分工机械化生产方式之分别。当时的人很清晰地将两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分别开来,图案的设计并非传统的装饰或纹样的绘画,图案设计工作乃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从事将物品的形状、模型、色彩勾画的专业人士被尊称为“图案师”,他们是在一个工业分工生产过程中担当专门的工作的。从雷圭元对图案设计工作界定,正好阐明图案设计的现代性:

“图案设计工作,就是促进近代分工合作成功之妙道。” 于外在层面,陈之佛界定设计如何营造现代化生活的物质环境,而蔡元培等思想家则更进一步,去对“人”的理想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作全新的解释,他们提倡“美感教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明言:“吾国‘美育’之术语,既由德文之Ästhetische Erziehung 译出者也。”他认为中国人除了要学习科学及科技外,还应学习美术,美感教育目的乃在陶冶性情。对情感的教育,一方面是培育自由独立富创造性的自我个性;另一方面是培育以热烈之感情与人同乐,舍己为群的精神,其最高目的乃是“图德育之完成”。。1922年,蔡元培在《美育实施方法》一文中,他提出了自然及城市的环境和一个健康生活的关系。1931年,蔡元培提出:“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而美育的推行,归宿于都市的美化。”换句话说,所谓美育的推行,其实是希望通过教育,让国民在公共环境中,实践与其他人有礼貌并和洽相处的行为操守。先从外在礼仪教育出发,继而潜移默化,使中国国民确立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共伦理”意识。由此,蔡元培特别重视公共空间如公园、展览会、美术馆以及还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音乐演奏场地、剧院、影戏馆等之设立。中国人要离开家族、家庭的狭窄伦理,走到公共空间去,成为一个对公共事务有承担的“公民”,如此中国才能成就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这种由外在物质生活环境的设计,而成全了公私德并存的理想化生活实践,继而达致“美化人的心灵、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理念之呈现,乃是蔡元培“美感教育”的最高目的。

李纪祥认为中国在空间上面对从西方汹涌而来的工业生产方式,及现代文化之冲击所经受之巨变,与中国从古到今于时间上的演变,在冲击初期是绝对成立的。然而,经过了自鸦片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中间近百年的演变,我们再不能单纯地以西方文明来完全涵盖中国的现代化。如同在日本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到了1930年代,已不能只视作不经反省或过滤的“西洋化”。

林语堂于1937年所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已经能够用一种从容、完全不陌生的态度来看待西化的生活。林氏认为:“机械的文明中国不反对,目前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两种文化加以融合……既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的物质文明……使它们成为一种普遍可行的人生哲学”林氏对机械文明有十分前瞻性的想法:“机械的文明,终于使我们很快地趋近悠闲的时代,环境也将使我们必须少做工作而多过游玩的生活。”

除了林语堂,丰子恺在《房间艺术》一文中,也借用评论英国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 Movement)的领导者莫里斯(William Morris)所倡之生活的艺术化理念,谈到如何借设计带来闲情逸趣的生活空间。莫里斯提议房间内最好有大书橱及“披雅娜”(Piano)。然而丰子恺却期望着有一个活动可分段装嵌的书橱,既可自由变换其造型,也容许书本依据其类别分别拜访,利便寻找。丰子恺认为,这种书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来代替墙壁把房间隔分。这种书橱其实就是中国旧式的书箱。房间内放置古朴的书橱同时,却不放古典的“披雅娜”。丰子恺认为现代人生活繁忙,所以他期望有一架“蓄音机”和各种唱片,在空闲时可随意选择音乐播放。从两位文学家所谈到的室内设计理想,我们都理解到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人士,皆崇尚中国式的优雅,并兼有现代化科技的方便生活方式。

林语堂除了著书立说讨论现代生活的美学外,还精于机械设计的发明,除了1952年取得专利权的中文明快打字机外,他还设计了自来牙刷(会挤出牙膏的牙刷)、自动打桥牌机、自动门锁、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

在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开始研究简易操作型中文打字机的设计及制造。当年他投入了毕生积蓄,在1947年,一台一分钟能打50个汉字的中文打字机终于被他发明出来。林语堂为打字机设计的上下形检字法,是今日中文电脑输入法的前身。

佛教东传至中国,人们凭着悠悠的几百年岁月,将之潜移默化;西方文明传来中国,却迫使国人以极度压缩的时间将之消化,由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经过了将近一百年,西方机械文明与中国短兵相接,其由暴力的外来侵略者,渐内化成为林语堂以悠闲生活的角度所讨论及欣赏之生活的文化和艺术,正是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上,要不断付出沉重的代价换取得来的。然而,机械产品设计的中国化过程,到了林语堂发明的“中文明快打字机”,姑勿论能否大量生产,也应该算是一重要里程碑。三十年后,电脑时代开始,林语堂研发的“上下形检字法”和键盘,被台湾一家电脑公司采用及开发为电脑输入法,林语堂的努力可说是没有白费的 。

正当丰子恺与林语堂孜孜不倦地描画现代化的生活情调,鲁迅也于1934年更深入地从艺术理论角度出发,对中国青年艺术家向西方艺术模仿,对“新旧”及“变革”,提出了真切的见解:

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送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发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专学欧洲已有评定的新艺术,那倒不过是模仿‘达达派’,是装鬼脸……既是采用,当然要有条件,例如为流行计,特别取低级趣味之点,那不消说是不对的,这就是采取了坏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从以上这两段谈话,我们理解到在鲁迅的思想中已经彻底清除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种既惧怕又要勉强去学习模仿的态度。在清末时期,将外国文化或文明勉强拼凑在自身文化内,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是非常痛苦。然而,到了鲁迅,中国文化已由西化的生搬硬套,渐变为中国的现代化反思了。在谈及陶元庆的艺术及其装帧设计时,鲁迅以很简单的比喻来勾画出陶氏的画风:

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是“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

在这段话语中,鲁迅用了两个“不是”来形容陶氏的画风,“负一负”之后,所得之“正”就是一个蕴含着现代意识的中国人的灵魂:

淘元庆君的绘画……就因为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在鲁迅的眼中,已没有外在的中西之分野。中国现代文化的使命乃是从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解放出来,有自信及能力在现代插画技巧上欣赏、采用“中国旧画上的插画”,在玩具设计上肯定承认江北人用竹子制的机关枪是“创作”。但同时,又有能力评定日耳曼人的“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无不令人心爱。”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局面,尽管还是处于极度的劣势,但鲁迅的说话足以证明当时的人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比起一百年前已站稳了脚步,国人所要面向的是整个世界,“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

法国社会学家阿伦-图海勒(Alain Touraine)在其著作——《现代性之批判》中认为,法国大革命造成了过去传统与将来理念的猛烈冲击,而于这冲击中诞生的乃是历史的行动者(historical actor)。在该书中图海勒曾说:“历史将会领向现代性之胜利……所谓‘历史’,同时是一项意识之显现,这项意识是跟理性及意志(reason and will)有相类似及同层次的意义的。同时,这项意识将会取替既定的规范、制度和过去传统(对人们)的制约和束缚。”当我们将这段话语和鲁迅评论陶元庆的话比较,我们可以发觉,鲁迅是完全清楚自身作为一个历史的行动者(historycal actor)的:

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

本书《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正是凭借这种历史意识所写成。 同时,我们的论述角度,是采纳了卡西勒在《启蒙时代的哲学》一书所给予的训示,我们写历史,必须要“找寻一个方法,不单能够让读者看到所编写的时代之本身的模态(in its own shape),同时更要将那些酿成这个独特的时代之模态的原本力量,勾画及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尝试把中国步向“现代”的艰辛步伐,以反省(reflective)的角度记录下来。我们企图将设计作为中国现代精神的具体实践,既由对西方外在造型的模仿以至中国内在精神的重新整顿、追寻的整个历程作出详细的探究。我们的野心,乃是深入勾画中国在设计实践上所显示的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化之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