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诗歌大局部为抒情诗,特点是短小精练含蓄,讲究情景合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擅长以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短小精练,有利于一节课内完成;含蓄,讲究情景合一那么提供了逐层深入阅读的可能,况且,“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的意蕴层面并不要求完全统一的认识,这也就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有了多种阅读的可能。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对诗歌的理解,更快地进入状态;

教学效果:在情境的设计上铺叙不到位,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一) 初步感知。

1、听录音带朗诵。

设计目的:艺术家富有激情的朗诵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情感把握,整体朗诵的基调能给学生留下印象,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也对学生接下来的自由朗读有所帮助。

教学结果:由于对仪器的操作并不熟悉,事先也没有进做好准备,结果磁带放不起来,只能自己来朗读,朗读的效果远不如磁带理想,自然也就无法到达预期的目的。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设计目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对诗的大意有个根本的了解,为下一步的阅读打好根底。

教学效果:根本到达了当初的教学目的,但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也发现学生对个别诗句还是有不理解的现象,似乎应该要加上一个让学生就字词句进行质疑与答疑的环节,以免学生在诗句意义的理解上出现偏差,而导致阅读的偏差。

3、小组合作,质疑提问并自主探究,形成个人的根本理解。小组交流后,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

设计目的: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

(二) 探究意义,体验情感。

1、教师讲述诗歌欣赏的方法。

板书:情感情乃诗之胚

景物景乃诗之媒

景物+情感=意象

朱光潜:“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因此诗人选择某个意象必然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我们就要通过意象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情感。

设计目的:确定这堂课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并给学生最根本的方法指导。

2、组织学生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说说这一联中的意象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表达的是的哪种感受与思想情感,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特别是对诗中“凋伤”、“萧森”、“兼天涌”、“接地阴”、“开”、“泪”、“系”、“孤舟”、“催”|“急”、“暮砧”等关键词进行探讨)

设计目的: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深入体验,并于讨论中对自己原有的体验加以提高。

教学效果:很显然,这个环节占去了大局部时间,学生没有现成的范例与指导,因而很多人在答复时摸不着头绪,不是答复得很乱,就是答复得不着边际。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诗句大意理解工作没有做好,另一方面那么是开始缺乏教师的示范性引导。

3、学生将自己最有体会的一联或几联改成情境性描写,交流并点评。

设计目的:让学生将刚刚答复组织成书面文字,通过组织的过程使得阅读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使第二个根本步骤得到最终的书面表达。

教学效果: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最终没有实施。

(三) 再读诗歌,提炼感悟。

1、齐声朗读课文。

2、给自己的`这次鉴赏做个总结。

形式:用一句话或一句诗给“读《秋兴八首(其一)》有感”这个副标题加个主标题

要求:能表达你的感悟,有文采。

设计目的:以写正标题的方式完成最后的步骤——总评。

教学效果: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最终没有实施。

本堂课它首先要探讨和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将阅读的三个根本步骤——初评、旁批、总评——表达出来,又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内,引导学生由自身最初形成的阅读期待视界的根底上,通过何种恰当的方法,建构出新的阅读视界。核心原那么是

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必须要表达阅读深入的过程。根据这一原那么,我做了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三个主要环节分别对应三个根本步骤,以求展现阅读的进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过程式阅读”是学生首先对一个文本产生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然后在这个根底上,通过教师的从旁指导——这个指导一般而言是方法上的——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显然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但在这堂课中,我感到教师仍就在扮演着“请君入瓮”的执行者的角色,用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引向事先挖好的陷阱,最终学生形成的对这首诗的体会与看法也都是教师的,而非学生自己的。因此,教师要如何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越俎代庖,值得深思。

2、“过程式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面的阅读,这在课堂之外是比拟容易实现的。但在一堂课内如何处理一个具有多层面解读可能的文本却面临难题。一开始,学生拿到文本时,极有可能产生多个层面的初步阅读感受,这时问题也就产生了:到底是像我今天一样从一个层面(形象)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还是放手,让学生多层面去展开?很显然,前者集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更容易把握,但同时它同时也放弃了对一局部学生初步阅读感受的引导,而且也极可能产生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而后者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但在课堂操作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容易造成课堂的松散与混乱。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也值得思考。

3、在这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为了表达第二个阅读步骤——评注,我设计了讨论意象,体验情感的环节。但却发现学生将每个意象提出来,进行支解性解读,离开了诗歌本身的整体精神。因此,

我觉得在评注时应该确立一条核心准那么,而不能漫无边际与目的。那么,这条准那么又根据什么来确立呢?

4、不同的体裁是否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来对“过程式阅读”中的技巧与方法进行调整。以这次选取的诗歌为例,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诵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局部时候诗歌的思想情感是在读中体味出来的,而很显然,这堂课我放弃了最有用的武器,使得学生并没有在情感上真正深入到这首诗中去,还只是停留在对语言本身的不带情感的评论上。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第一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愁”就是“秋”下一个“心”(教师板书“愁”字),自古以来似乎愁情与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些与秋相关的表达愁情的诗句吗?(生回顾,举例)同是写秋景,在情感表达上可能会截然相反,在景物的刻画上也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情与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将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获取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

挫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杜甫)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朗读 1、听录音,正音,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2、生自由朗读 四、鉴赏诗歌 (一)解题: 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生勾画意象、解释,师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文本重点是学习七言律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之美。在理解律诗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深厚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这首七言律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冷萧瑟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七言律诗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对杜甫诗的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原先已有的基础为学生学好《秋兴八首(其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2.深刻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五、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文本解读): (一)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回忆一些有关写秋的诗句吗?(老师给予适当提示)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看他是如何写秋的,看他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秋,想一想他借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首诗歌。 (二)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作者简介、诗歌创作写作背景。 (2)播放《秋兴八首(其一)》音频(PPT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大声朗读。 注意:提示学生某些字音。 正音:塞(sài)系(xì)催(cuī)砧(zhēn) (3)请同学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2.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请同学谈谈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概括诗歌的大致内容。 学生回答 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一一列举出诗歌描写的主要景物以及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的概括。 明确(PPT展示内容): ①首联描写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悲伤的情感。 ②颔联描写了波浪滔天、阴云匝地,到处都是阴暗、冷凄之象。 ③颈联描写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思乡形象。 ④尾联描写了城内处处都是做衣裳的忙碌之声,表达了诗人羁旅之苦,思乡忧国之愁。 (三)深度解读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 ⒈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第1学时共1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目标: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两首诗。 2.拓展目标:能翻译全诗并分析其主要技巧、赏析其艺术特色。 3.挑战目标: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赏析王维的《晓行巴峡》。 二、学法指导 1.独学:独立完成任务1、2。 2.群学:归纳总结借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三、知识链接 1.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 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 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 唐代近体诗的创作。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提问) 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提问) 提示: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 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既是巫山云水的萧森,更是作者内心压抑阴沉的真实写照。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 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 提示:思乡之泪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4、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5、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设想 通过本诗的学习,重点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学完本课,在今后鉴赏杜甫诗时,可以联系背景知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过“雅厨”这个名字吧!所谓“雅厨”,既是优雅之意,就是不仅把菜做得漂亮,而且把名字取得漂亮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雅厨”的小故事: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杜甫的这首诗小学也都学过了,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有兴趣回去可以去查一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 (一)杜甫其人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

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 (其实每句都可以,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诗歌大局部为抒情诗,特点是短小精练含蓄,讲究情景合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擅长以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短小精练,有利于一节课内完成;含蓄,讲究情景合一那么提供了逐层深入阅读的可能,况且,“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的意蕴层面并不要求完全统一的认识,这也就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有了多种阅读的可能。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对诗歌的理解,更快地进入状态; 教学效果:在情境的设计上铺叙不到位,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一) 初步感知。 1、听录音带朗诵。 设计目的:艺术家富有激情的朗诵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情感把握,整体朗诵的基调能给学生留下印象,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也对学生接下来的自由朗读有所帮助。 教学结果:由于对仪器的操作并不熟悉,事先也没有进做好准备,结果磁带放不起来,只能自己来朗读,朗读的效果远不如磁带理想,自然也就无法到达预期的目的。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设计目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对诗的大意有个根本的了解,为下一步的阅读打好根底。

教学效果:根本到达了当初的教学目的,但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也发现学生对个别诗句还是有不理解的现象,似乎应该要加上一个让学生就字词句进行质疑与答疑的环节,以免学生在诗句意义的理解上出现偏差,而导致阅读的偏差。 3、小组合作,质疑提问并自主探究,形成个人的根本理解。小组交流后,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 设计目的: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 (二) 探究意义,体验情感。 1、教师讲述诗歌欣赏的方法。 板书:情感情乃诗之胚 景物景乃诗之媒 景物+情感=意象 朱光潜:“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因此诗人选择某个意象必然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我们就要通过意象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情感。 设计目的:确定这堂课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并给学生最根本的方法指导。 2、组织学生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说说这一联中的意象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表达的是的哪种感受与思想情感,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特别是对诗中“凋伤”、“萧森”、“兼天涌”、“接地阴”、“开”、“泪”、“系”、“孤舟”、“催”|“急”、“暮砧”等关键词进行探讨)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上课。) 师:杜甫老人于775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顺江东下,暂居夔州时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所学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题目里“兴”怎么读? 生:读第一声。 师:怎么这么肯定? 生:《诗经》表现手法里有一种“因物起兴”。 师:很好,那能具体说说“兴”的含义吗? 生:不就是抒情吗? 师:如何抒情? 生:借物抒情。 师:这首诗歌的物是…… 生:秋,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师:你真细心,注意了诗题,诗题在有些诗歌里就是诗眼哦,读诗一定不要忘了诗题呀!这首那些是写景的句子? 生:“玉露凋伤枫树林”。 生:“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寒衣处处催刀尺”。 师:这是秋景吗?(故意拖长秋景。) 生:不是,这不是秋景,还有颔联的“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生:还有“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 师:能详细说说这写秋景的句子吗? 生:杜甫在夔州第二次看到菊花开,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伤心事。 师:理解很正确,但你刚才却说是写秋景的句子,这种表述有问题吗? (生笑了。) 生:有景物,又有抒情。 师:这在诗篇里本句起什么作用? 生:过渡。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结构情况。诗歌结构一般是“起、承、转、合”,“丛菊两开他日泪”正起着“转”的功能。这句由秋景“菊花”过渡到“伤心泪”的抒情,我们还是回到写景的句子,你们说说杜甫这里写的景是欢快的,还是…… 生:阴沉。 师:怎么会有阴沉感呢?能说说吗? 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地浑为一体,天地不分,夏天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师:你感觉很准,你还会有那些感觉? 生:惊骇,风卷云涌,波涛汹涌,能不害怕吗? 师:这种感觉仅仅是你的感觉吗,有谁会和你的感觉相同? 生:(全班同学一齐答)杜甫。 师:大家都感觉到了杜甫在秋景里感受到心情,我想你们还有没感觉到杜甫已感觉到味道,有吗?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11:22 ::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 1.介绍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

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

人教版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蜀道难》,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诗风。余光中先生评价礼拜这样说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唐王朝的诗苑花丛中,有一个人和李白齐名,但他的性格却和李白截然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他就是一头忍辱负重的黄牛,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秋兴

八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唐诗简介: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发展脉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诗分类: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古诗或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作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今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初唐成就最高者:陈子昂 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 盛唐成就最高者:李白、杜甫 元白诗派:元镇、白居易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是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是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是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是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 其一教案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WTT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 •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 •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 •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步:了解背景 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 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 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 《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杜甫在形 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 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历史和背景,学会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情感,具备创作诗歌的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修改版]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

《秋兴八首》教学实录(其一)

《秋兴八首》教学实录(其一)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秋兴八首》教学实录(其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

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

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