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_谭展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病例对照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病例对照分析发表时间:2016-06-02T14:38:17.0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刘红萍[导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广安市武胜县中医医院四川武胜县 6384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西医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上都获得了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60%-70%,其中10%至20%可发展为肝硬化,1%至5%演变为肝癌,可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等方式进行传播[1]。
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2月到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3.2±4.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9-76岁,平均年龄为(52.2±3.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家族遗传、生活习惯、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1精品PPT课件

敷足三里、三阴交、肝炎穴、肝俞以及肾俞
14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阴
以解毒药治疗: 清热解毒类:贯众、板蓝根、黄芩、黄柏、
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连翘 凉血化瘀解毒类:紫草、败酱草、丹皮、赤
芍、青黛、大黄 化湿解毒类:茵陈、土茯苓、苦参、蚕砂、
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 湿交阻的病机 疏肝理气-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厚朴 化痰散结-昆布、海藻、浙贝母、半夏,二陈 汤、小陷胸加枳实汤 化瘀解毒-丹参、赤芍、板蓝根、蛇舌草
17
2、丙肝治疗
补益肝肾 肾气虚、肾阳虚者较多 宜选用小剂量的补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
仙茅、菟丝子、五味子、葫芦巴药 加滋补肾阴药,一方面有阴中求阳,而且可
10
(二)降酶 (ALT/AST)
肝血瘀阻-活血化瘀-山楂、丹皮、葛根、赤 芍、三七、水牛角、蒲黄等 湿热郁阻-清热化湿-田基黄、平地木、夏枯 草、蒲公英、虎杖;热甚-龙胆草、黄芩、大 黄等 肝血瘀滞,余毒未尽-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赤白芍、丹参、郁金、三七、白花蛇舌草等 肝阴不足-酸甘养阴-五味子、白芍、乌梅等
虎杖 “解毒当扶虚”
15
2、丙肝(HC)治疗
活血解毒 丙肝病毒直入血分,性质阴凝、毒聚 活血通络为主-紫草、虎杖、丹皮、赤芍、
大黄、郁金和白花蛇舌草之类。但在其ALT 波动期,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毒副作用明 显的药物,并控制其剂量,防止加重肝脏损 害
16
2、丙肝治疗
疏肝化痰 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
7
二、对症治疗
(一)退黄 血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血热生瘀-凉血活血- 生地、丹皮、赤芍、 小蓟、藕节、白茅根 血虚致瘀-养血活血- 白芍、当归、丹参、 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 寒凝血瘀-温通血脉- 附子、桂枝、归尾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中 帅 古籍没有 后. j
一
得了一定效 为 一 果,可使黄疸迅速消退,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或消 现 娜 失,肝 功能相应进步或恢 复。 代 1 病 因病机
胡 lg o ,枳 壳 lg o ,青皮 6 ,陈皮 6 ,白芍 1 g g g 2 ,川芎 lg o, 黄芪 lg O ,白术 l g O ,茯苓 lg O 。气滞 明显者加川楝子 1g 5 ,木 香 lg O ,以右胁 痛为主者 加当归 1g 5 ,郁金 1g 脾虚大便,藿香 lg O ,半夏 lg O ,陈皮 lg o ,枳壳 lg O, 泽泻 lg O ,焦三仙各 lg O 。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 白豆蔻 lg O, 石菖蒲 1g 5 ,滑石 2 g 0 ,乏力 明显加 生黄芪 l g O ,太子参 lg O。 22 急性期 . 221 肝郁脾虚型 . . 症见右胁 隐痛 ,身倦乏力,食差纳减,大
结 , 以致 气 血 瘀 滞 ,湿 热 瘀 毒 壅 阻 ,而 作 胁 痛 ,脘 痞 ,腹 胀 ,
下痞块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痰 点,脉弦涩 。治则当活血通经 化瘀 。药用丹参 3 g 0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赤芍 1g 5 ,炙鳖 甲
2g 5 ,三七粉 5 ( g兑服) 、柴胡 lg O ,香附 l g O ,白芍 1g 5 ,茯苓
五味子 1g 5 ,赤芍 1g 白芍 1 g 5, 5 ,当归 1 g 5 ,丹参 1g 5 。阴虚 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 1g 5 ,地骨皮 1g 1干渴 明显者加 5, : 3
而 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气血 阴阳俱损 。
2 辨 证论 治
天花粉 1g 5 ,芦根 l g O 。用药时注意 ,此型病人虽然肝肾阴虚
曾斌芳教授临证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撷萃

曾斌芳教授临证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撷萃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多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为发病规律;慢性丙型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为主;其中疫毒、气滞、瘀血、痰湿病理产物互结于肝脉,久病及肾,耗伤肾精肾阳,渐成虚劳、癥积、鼓胀。
曾师遵循“肝体阴而用阳”之性,提出“顺其性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泻”之补泻法度。
春季肝应春生之气,治宜养阴柔肝疏肝;夏令属火,取法“实则泻其子”;肺金肃杀,治宜“平金以生木”;冬令进补,治宜“虚则补其母”。
肝病用药原则:疏肝切勿伤阴,理气和血同调,攻邪补虚兼顾,病久结聚渐生,保胃气、存津液。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中医师;曾斌芳【作者】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慢性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胁痛”、“黄疸”、“癥积”、“鼓胀”等病。
慢性肝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体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
《素问·平人气象论》:“目黄、溺黄赤、安卧者,曰黄疸”。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中记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
中医杂谈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

中医杂谈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的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
1、柴胡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功能〕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
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
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的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按语〕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正邪斗争激烈,故应以祛邪为主。
须指出的是,这里的邪与普通的邪完全不同,系指“毒邪”、“疫气”,所以治疗的关键是解毒。
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毒勿伤脾胃,邪衰之后当顾正气。
切忌一味祛邪,忽视后天,损伤正气。
2、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
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熏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对病毒性肝炎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注重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我要强调的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则。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主张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血润燥等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蕴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中药,如龙胆草、栀子、大黄等;对于肝气郁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对于肝阴不足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养血柔肝、滋阴降火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等。
我还会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加入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板蓝根、金银花、紫花地丁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减轻肝损伤。
除了中药治疗,我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我会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绿豆、丝瓜、苦瓜、绿叶蔬菜等;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等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会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饮酒和吸烟,保持心情舒畅。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还会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我会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病毒性肝炎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会竭尽所能,运用中医治疗理念和方法,帮助患者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标签: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马光亚马光亚(1914~2005),原籍湖南湘潭,中国百大名医之一,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马老医学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从医60余载,尤擅长治疗肝病,对肝炎的治疗,见解独到,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师从马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整理如下:祖国医学对肝病记载较多,可散见于“胁痛”、“黄疸”、“疫毒”等论述中。
马老强调中医临床,审证必先求病因,纵观肝炎全程,风寒、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为多见。
马老通过多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认为其辨证分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疾病的病因,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二是按疾病的转归分为脾虚型、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兹将马老对各型的辨证和相应治法、选方介绍如下:1辨证选方1.1风寒型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
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
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风寒袭表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
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风寒半表半里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风寒人里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
治法:温里散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
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相关著作截止时间 2010 年 8 月 12 日。 检索条件: ( 图书) 任意字段 =“名老中医姓名”。检索 结果: 检中 216 本,选中与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相关的著 作 85 本,从各图书馆、书店进行相关著作的查阅,获取 相关著作 73 本,最后选中与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
总体方案: 应用文献数据挖掘、文献分析法等方 法,系统挖掘、分析各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相关 期刊文献及著作。 1. 1 检索收集当代名老中医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期刊 文献及著作。 1. 1. 1 对象与范围 期刊文献从《中国生物医学文 献光盘数据库》( 简称 CBMDisc) 进行检索。名老中医 相关著作从 Worldcat 图书馆目录进行检索。 1. 1. 2 检索策略与检索过程记录 从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公布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 作指导老师 530 名中,确定与本专 业 相 关 名 医 共 33 人。
膈下逐瘀汤
2
15. 38
桃红四物汤加味
1
7. 69
总计
13
表 4 当代名老中医对肝郁脾虚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柴胡疏肝散加味
6
50
丹栀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
3
25
柴芍六君子
1
8. 3
五味异功散
1
8. 3
半夏泻心汤
1
8. 3
总计
12
表 5 当代名老中医对肝肾阴虚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的经验相关的著作 33 本。 检索文献及著作共涉及名老中医 26 人。
1. 2 资料信息采集 1. 2. 1 资料版权信息 期刊文献采集标题、摘要、作 者、作者单位、出处等信息。著作采集书名、作者、出版 社等信息。 1. 2. 2 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分析 期刊文献及著作 均采集各名老中医关于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采用 的中医辨证体系及具体辨证分型。 2结果 2. 1 辨证分型
中医药针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显示出较大优 势,通过整理名老中医治疗肝病的治疗经验,挖掘治疗 经验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共性之处,总结出更实用 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 疗效。
参考文献 [1] 麻晓慧,刘金霞.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学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 3) : 179. [2] 李知玉,杨大国. 500 例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
关键词: 名老中医; 病毒性肝炎; 辨证治疗; 经验挖掘 中图分类号: R51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1) 07 - 1276 - 02
病毒性肝炎,当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的范畴, 《黄帝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后 历代医家对其理论及实践均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各名医对古人经验进行继承的同时又有了一定的 发展。为探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对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及主要证型 的选方用药经验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注: ﹡使用频率 = 频次 /26( 名老中医总数)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7 期
·1277·
归纳表 1 可见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使用频次 最高的基本证型有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 肾阴虚 4 个证型。 2. 2 辨证治疗
针对以上统计分析的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 虚、肝肾阴虚 4 个常见证型,将期刊文献及著作涉及当 代名老中医对此 4 各证型的选方经验进行归类统计, 涉及 17 位当代名老中医。结果如下( 见表 2 - 5) 。
·1276·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7 期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
谭展鹏,罗翌,李际强,郑丹文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 目的: 数据挖掘当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辨证治疗的经验,从期刊文献及著作中分析本病的证治规律,为 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纳入的 42 篇文献及 32 本著作中涉及当代名老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期刊文献及著作共涉及 26 种证型,实证当中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2 个证型出现频次最多,虚证当中肝郁脾虚、肝肾 阴虚 2 个证型出现频次最多,针对这 4 个证型,分别常采用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柴胡疏肝散加味、一贯煎等方剂。结 论: 根据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挖掘表明,病毒性肺炎最常见证型可能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并根据证 型采用相应的治疗,为病毒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5 肝胆瘀热 7 26. 92 18 寒湿痰涎 1
6 瘀血阻络 6 23. 07 19 热毒入营 1
7 湿热中阻 6 23. 07 20 脾胃虚寒 1
8 脾肾阳虚 5 19. 23 21 肝郁胆热 1
9 热毒炽盛 5 19. 23 22 湿热留恋 1
10 肝脾不调 2 7. 79 23 阳虚水停 1
11 肝气郁结 2 7. 79 24 阴虚水停 1
12 痰湿内结 2 7. 79 25 肝血亏虚 1
13 脾胃气虚 2 7. 79 26 寒湿中阻 1
总计
119
使用频率 ( %) ﹡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一贯煎
13
65
滋水清肝饮
4
20
补肝汤
2
10
一贯煎合四逆散
1
5
总计
20
综合表 2 ~ 5 可见各名老中医针对湿热蕴结、气滞 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型,使用频次最高的 方剂分别为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柴胡疏肝散加味、 一贯煎。 3结论
各当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同度较大的证 型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
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当代名老中医对湿热蕴结、气 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型的认同度较高, 与近年来对慢性肝炎的证候分布调查大致相符[1 - 3]。 中国 中 医 药 学 会 制 定 的《病 毒 性 肝 炎 中 医 辨 证 标 准》[4]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 会也提出了与上述 4 个证型基本相同的规范描述。在 肝病的慢性病程中,湿热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 上述各种证型多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呈现虚实转化、虚 实夹杂的病候演变。当代名老中医在病毒性肝炎的治 疗上,除了清肝化湿,行气化瘀等攻邪之外,也必注重 补脾益肾、匡扶正气,做到清热当务尽,理气不伤阴,利 湿不过剂,破瘀需顾正,柔肝养阴、守方缓图,对疾病常 可取得较好疗效。
收稿日期: 2010 - 11 - 0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资助( 2008ZX10005 - 013) 作者简介: 谭展鹏( 1986 - ) ,男,广东顺德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 中
医防治传染病研究。 通讯作者: 李际强,电话: 13527675982 Email: lijiqiangjizhen及的证型统计
使用频率 编号 证型名称 频数 ( % ) ﹡ 编号 证型名称 频数
1 湿热蕴结 21 80. 76 14 肝郁蕴毒 1
2 气滞血瘀 19 73. 07 15 胃气上逆 1
3 肝郁脾虚 16 61. 53 16 气阴两虚 1
4 肝肾阴虚 15 57. 69 17 浊毒内伏 1
型,针对这 4 个证型,分别选用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 柴胡疏肝散加味、一贯煎等方剂,为病毒性肝炎的辨证 论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4讨论
我国是肝病大国,据近期统计,单单乙肝携带者便 超过 1. 3 亿,每年新发肝炎患者 10 万例。在长期的临 证治疗 中,历 代 医 家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早 在《素 问·平人气象论》便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 黄者曰黄疸”的记载。《伤寒杂病论》把 黄 疸 分 为 黄 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创制茵陈蒿汤。后 世历代医家在对前人的经验理论的继承下,又融入了 许多新的 观 点 和 理 论。 同 时,由 于 学 术 流 派、理 论 思 想、疾病演变的差异,各现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临 床辨证、选方治疗呈现上述文中同中存异,百家争鸣的 现象。
医证候调查[J]. 中医药信息,2010; 27( 3) : 1 - 4. [3] 李芹,张良宏. 慢性重型肝炎 120 例中医证型分析[J]. 陕西中医
学院学报,2010,33( 1) : 1002. [4] 中国中医药学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S]. 中医杂志,1992
( 5) : 5.
表 2 当代名老中医对湿热蕴结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茵陈蒿汤
12
57. 14
甘露消毒丹
5
23. 80
茵陈五苓散
2
9. 52
龙胆泻肝汤
1
4. 76
黄连解毒汤
1
4. 76
总计
21
表 3 当代名老中医对气滞血瘀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丹参饮加味
7
53. 84
血府逐瘀汤加味
3
33. 07
期刊文献及著作关于辨证分型种类较多,为便于 统计分析,在反复核对原文献及著作中证型对应的症 状标书及其方药,在尊重作者及名老中医的基础上,尽 量同类相附。同时在文献及著作中,关同一名老中医 的相同辨证分型只记录一次,以避免重复统计。最后 将 26 位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归 纳为 26 种( 见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