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学习重点:

1、学习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学习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

1、学会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学习时数:3学时

学习过程:

第1学时

学习要点: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想想: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一、人物简介和相关背景: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各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二、积累文言知识:

(一)、注音:

商贾.(gǔ)晨炊蓐.(rù)食漂.(piǎo )染井陉.(xíng )裨.(b ì)益偏裨.(pí)挈.(qiè)诏赦

..(zhào shè)辎.(zī)重

(二)、重点文言词语:

1.又不能治.生商贾维持

2.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把

3.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运送

4.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并列

5.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给予

6.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暗中

7.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军营

8.有能生得者购.千金重金收买

9.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10.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11.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只管

12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依仗

13.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安定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蓐通褥床褥)

2.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虏魏王,禽夏说(禽通擒捉拿)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通疲疲劳)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7.出、背水陈(陈通阵列成阵势)

8.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方向)

9.兵法右倍山陵(倍通背背靠背向)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拊通抚)

11.人言公之畔(畔通叛叛乱)

12.上怒曰:“亨之。”(亨通烹一种酷刑)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名词活用为动词,给……饭吃)

2.众.辱之曰(众,名词做状语,在众人面前)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饱)

4.陛下不过将.十万。(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动词的使动;步,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乌,名词做状语,像乌鸦一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

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于是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3.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

4.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现在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

非人力也。

(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6.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儿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7.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8.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三、疏通文意:

第一部分(1—3):早年屈辱

第二部分(4—7):井陉之战

第三部分(8):被贬之后

第四部分(9—10):谋反被诛

第五部分(11):史官论赞

第2学时

学习要点:研读第一、二部分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分析每个故事中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研读第二部分

1、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

讨论: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

侧面描写

2、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

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

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4、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

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

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

的用兵机智。

第3学时

学习要点:研读第三、四、五部分,小结

一、研读第三部分:

1.理解总结8—10节的内容要点: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结合文本请指出联中“一

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3.探讨: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

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

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二、研读第五部分:

1. 学生齐读课文,“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2.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

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四、小结:韩信是怎样的一个人?

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

为人义气,知恩即报。

五、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知识链接:

1、韩信投身军伍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

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2、韩信被拜大将军

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在萧何的劝说下,才祭坛拜将。

3、文中韩信和张耳攻打赵国的背景:

项羽分封诸侯国和诸侯王之后,刘邦很快吞并了几个诸侯国,一些诸侯王也纷纷投降,但不久在攻打项羽失败后,不少诸侯王又反叛归楚,赵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刘邦命韩信收拾这些反叛者。

4、关于蒯通的计谋

在楚汉之争处于胶着状态时,项羽先派说客游说韩信,让他中立,不助刘邦,接着齐国辩士蒯通也以类似的计策说服韩信与楚汉鼎足三立,韩信以为,以自己的功劳,汉王不会夺去他的齐王地位,最终也没有接受,直到临死前才悔悟。

5、韩信报答漂母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6、韩信受到的屈辱

杀死项羽后,刘邦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立刻剥夺韩信的兵权,也由齐王改封为楚王。接着,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见面后,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带上了刑具,押在随行的车上。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由王改封为淮阴侯。韩信为了自保,所以才有了后来和陈稀的谋划。

淮阴侯列传课件

及第中学高二语文编制:杨学丽审核:丰素芹审批:崔成先2012-3-12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课时一 1、疏通字词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自食()井陉() 喋( )血间()道辎()重萆()山裨()将 裨()益传飧()前行()遁()走泜()水 拊()循挈()其手陈豨.()蒯.()通跖.() 2、课前基础知识延伸(见非常学案) 3、了解韩信(参见非常学案) 出自《淮阴侯列传》的成语: 败军之将背水一战兵贵先声不赏之功传檄而定 登坛拜将掉三寸舌鼎足而三多多益善妇人之仁 高材疾足功高震主国士无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捷足先登解衣推食胯下之辱 情见势屈人自为战如左右手深沟高垒为德不卒 为民请命先声后实言听计从一得之见一得之愚 一饭千金中原逐鹿逐鹿中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拔帜易旗兔死狗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基础知识巩固 1、古今异义 ①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布衣:古义为“平民百姓”;行:古义为“品行” ②愿君留意 ..臣之计留意:古义为“考虑” ③未肯击前行 ..前行:古义为“先头部队” ④驱市人 ..而战之市人:古义为“集市上的人”,指乌合之众

⑤上常从容 ..与信言诸将能不从容:古义为“举止行动自然” ⑥辟左右 ..与之步于庭左右:古义为“侍从,随从” ⑦乃为儿女子 ...所诈儿女子:古义为“妇女小孩子”

⑧山东 ..大乱,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 英俊:古义为“英雄豪杰” ⑨然乃行营 ..高敞地行营:古义为“四处寻找、谋求” 2、通假字 ①乃晨炊蓐.食蓐同“褥”,床褥 ②不能死,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③于是信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④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⑤虏魏王,禽.夏说禽同“擒”,捉拿,擒获 ⑥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同“麾”,主将的大旗 ⑦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罢同“疲”,疲劳 ⑧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同“蔽”,隐蔽 ⑨令其裨将传飱.飱同“餐”,食物 ⑩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同“佯”,假装 ⑾背水陈.陈同“阵”,阵势,此为列成阵势 ⑿信乃解其缚,东乡.坐乡同“向”,朝向 ⒀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背向 ⒁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鞅鞅同“怏怏”,不满意,不服从,郁闷失意的样子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不同“否” ⒃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畔同“叛”,背叛 ⒄上怒曰:“亨.”之亨同“烹”,煮 ⒅秦失其鹿.鹿同“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⒆而天下已集.集同“辑”,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②议欲下.赵攻下 ③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2)名词作状语 ①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②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③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④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2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 8.C 9.C 10.A 1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晨炊蓐.食在草席上 2.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离开;锐气;阻挡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拨给;断绝 4.广武君策不用.采纳 5.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宿营 6.信建.大将之旗鼓设置 7.鼓.行出井陉口敲鼓 8.能有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8.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10.诸将效.首虏献上11.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厌恶 12.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13.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14.相国绐.信欺骗 15.高帝曰:“置.之”释放 16.而天下已集.安定 17.生乃.与哙等未伍竟然 18.阴.使人至豨所暗中 19.臣固.教之本来 二、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饭:名词用为动词,给……吃 2.议欲下赵下:名词用为动词,攻下 3.如我能将几何将:名词用为动词,率领 u 4.欲东下井陉击赵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师事之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6.英俊乌集乌: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7.众辱之曰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8.羞与绛、灌等列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9.亭长妻患之患:意动用法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10.吾哀王孙而进食哀:意动用法认为……可怜 11.恐吾至阻险而还阻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之地 三、一词多义 1.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小路) (2)韩信使人间视(暗暗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杂)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2.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希望) (2)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观察) (4)赵军望见而大笑(看见)(5)信由此日夜怨望(恨) 3.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2)其实不过数千(超过) (3)今将军故过之(拜访)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责备)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过错,有过错) 4.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赦免,释放) (3)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买)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丢弃) (5)令其旁可置万家(安置) 四、特殊句式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语后置句 2.信钓于城下状语后置句 3.何为为我禽被动句 4.不得推择为吏被动句 5.信方斩被动句6.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 7.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宾语前置句 8.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2.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3.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们并不信服。”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5.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

《史记·淮阴侯列传》创新教学设计

张丹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叙述中蕴含情感的曲笔艺术。 2.拓宽视野,激发探究人物命运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说起韩信,我们就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看他如何从一介布衣到叱咤风云,最后走向功臣末路断头颅的历程。 (二)探究文本 1.感受一下韩信的早年生活,看写了几个相关故事: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解读: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来实现自己的夙愿,他曾寄食于南昌亭长家,求食于漂母,更受辱于恶少胯下。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若干年后,韩信做了楚王,衣锦还乡,这三个故事有了后续: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提问:这三种行为中,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三种行为各有高明,尤其是第三种。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杀死这个无赖,大家都会同情他,觉得韩信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 韩信的高明就在于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中尉,尽显其心胸宽广,人情做足,他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让人永世难忘。 所以,海纳百川是多么宽广,你要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予了你帮助;也要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得坚强。 2.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韩信遇上刘邦,有如蛟龙入海,尽显其睥睨千古的军事天才,而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当属——井陉之战。 从战前的形势来看,比较一下双方的优劣势: 汉————赵 3万 20万 客场主场 千里奔袭以逸待劳 明确:优势尽归赵国,但韩信又是用了什么独出心裁的计策扭转整个局势,打赢这一仗?(B) A.隔岸观火 B.上屋抽梯 C.金蝉脱壳 D.暗度陈仓 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正因其用兵如神,后世兵家尊称他为兵仙。 3.兵法纵横天下的韩信南征北战,辅佐刘邦一举开创汉家四百年基业,但功成名就后,却未能安享荣华富贵,反而被族灭,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你觉得韩信谋反有无可疑之处? 提示:一般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蒯通原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没有谋反。另外,与

淮阴侯列传 课后习题 答案与解析

淮阴侯列传答案与解析 1.解析A“罢”同“疲”;B“倍”同“背”;D“萆”同“蔽”。 答案 C 2.解析B.望:怨恨。 答案 B 3.解析A项均为副词,反而,竟然。B项,动词,带领/目的连词,来;C项,代词,代韩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对/介词,“为……所”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答案 A 4.解析A指“仔细考虑”;C指“妇女,小子”;D指“英雄豪杰”。 答案 B 5.解析B为使动用法,AC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6.解析B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答案 A 7.解析“实属不该”有误。 答案 D 8.解析A项应为名词作动词,烧火煮饭。 答案 A 9.解析副词,均作“才”讲。B.指示代词,那/副词,还是。C.代词,指韩信、张耳等人/代词,这。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答案 A 10.解析A.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B.“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C.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 D 11.答案(1)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向他报告,韩信非常高兴,方才引兵进入井陉狭道。 (2)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等人进来,而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 (3)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4)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吗?况且我没有得到素有训练的将士,这就是所说“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非把将士们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下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2014年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 案 一、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2.不能死,出我袴下 3.于是信孰视之 4.俯出袴下,蒲伏 5.虏魏王,禽夏说 6.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7.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9.背水陈 10.诸将莫信,详应曰 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12.右倍山陵 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 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16.上怒曰:“亨之” 二、词类活用: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议欲下赵 未至三十里,止舍 乃晨炊蓐食 欲东下井陉击赵 师事之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英俊乌集 众辱之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水上军开入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羞与绛、灌等列 亭长妻患之 恐吾至阻险而还 足下深沟高垒 三、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愿君留意臣之计 3.我哀王孙而进食 4.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然乃行营高敞地 四、一词多义。 1.常 (1)常从人寄食饮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3)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2.方 (1)车不得方轨 (2)信方斩,曰 3.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 (2)韩信使人间视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2)若望仆不相师 (3)信由此日夜怨望 5.竟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竟漂数十日 6.绝 (1)绝云气,负青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吾奇兵绝其后 (4)从间道绝其辎重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7.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 (2)其实不过数千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 8.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3)郑人有且置履者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5)令其旁可置万家 五、重点实词: 1. 不为具食 2. 诸将效首虏 3. 陈豨挈其手 4.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5.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

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相国绐信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3分) A.众.辱之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矜:夸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大王乃.肯临门 生乃.与哙等为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愿君留意 ..臣之计 B.常称义兵 ..不用诈谋奇计 C.乃为儿女 ..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 ..乌集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欲东.下井陉击赵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6.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在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言基础词汇和句式。 2.通过研读文本分析淮阴侯人物形象。 3.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本研习: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韩信早年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问题探讨: 二、请仔细阅读开头这三个小故事,分析其分别揭示了韩信什么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三、研习“井陉之战” 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第二课时 一、学习8第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9—10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韩信之死 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2.问题探究:

课外文言文淮阴侯列传习题及答案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 2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①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②又不能治生商贾() 2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③常从人寄食饮()④数月,亭长妻患之() 2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又不能治生商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是真的胆怯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25.阅读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2分) (三)21.①kù②gǔ22.①善行②准备③跟随、寄从④讨厌23.①又不能够以经商为生计。②我是可怜你而给你饭吃,难道是想你回报(我)吗?24.不是真的胆怯,而是不愿意与“淮阴屠中少年”计较,这里体现了韩信心胸开阔,宽容别人。25.略

2019 2020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一、读准字音 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裨将(pí) 晨炊蓐辎重(zī) 食(rù) ...绐(dài)拊循(fǔ) ..二、识记通假晨炊蓐食(“蓐”同“褥”)(1))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上怒曰:“亨之。”(“亨”同“烹”)(6) 三、一词多义常从人寄食饮 ?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动(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 ?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今日破赵会食?. (1)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上食.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动词,同“蚀”,亏缺)月盈则食.之者(动词,讨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厌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差(3)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车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 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沛公则置?. (4)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公子于 ?.履者(动词,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信三族是乃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夫夷.?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名(动词,夷灭)遂夷?.

词,平辈) (5)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今操芟夷大 难(动词,平定).四、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被动句) 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6)使人人自为战。(宾语前置句) 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状语后置句) 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煮死我,冤枉啊! (9)坚营勿与战。(省略句) 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省略句) 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完整版)《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推荐文档

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相国绐信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众辱之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矜:夸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大王乃肯临门 生乃与哙等为伍 B.Error! C.Error! D.Error!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愿君留意臣之计 B.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C.乃为儿女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东下井陉击赵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6.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

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 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 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在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 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 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 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 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

2020版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 ——神鬼莫测的战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 题韩信庙 [明]骆用卿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 [注] ①逐鹿:争夺政权。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频:屡次,连续多次。蹙(cù) :减缩。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②足当蹑:足被踩。当:受。分土:分封土地。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④漫洒:别洒。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 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 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 议欲下赵攻下 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名做状:众辱之当众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 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

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 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 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 (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 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 (二)文言虚词: 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 2,乃敢引兵遂下(才) 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 成安君,儒者也。

周亚夫军细柳》《淮阴侯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淮阴侯①列传(节选)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淮阴侯,指韩信。②鞅鞅:通“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1)下列加点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军霸上军:军队 B.天子先驱至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C.信尝过樊将军哙过:超过 D.大王乃肯临臣临:将要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生乃与哙等为伍 B.军细柳:以备胡以光先帝遗德 C.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何为为我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导学单配套整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