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使用

(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陈蔚

文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前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校讲授的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中药学的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验教学为9学时,共81学时。

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4)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4)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4)

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4)

第二节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5)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5)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5)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6)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6)

第二章清热药 (6)

第三章泻下药 (7)

第四章祛风湿药 (7)

第五章化湿药 (7)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8)

第七章温里药 (8)

第八章理气药 (8)

第九章消食药 (9)

第十章驱虫药 (9)

第十一章止血药 (9)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10)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0)

第十四章安神药 (11)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11)

第十六章开窍药 (11)

第十七章补虚药 (12)

第十八章收涩药 (12)

第十九章涌吐药 (13)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 (13)

实验教学大纲 (14)

主要参考书目 (20)

中药学学时分配表 (21)

理论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二)内容:

1.中药概念;

2. 起源、发展史;

3. 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炮制方法。

2.熟悉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二)内容:

1.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3.炮制的目的: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其目的主要有: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的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熟悉四气五味的概念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二)内容: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说明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去认识四气。

3.五味的概念。说明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各自的作用。说明一个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它决定了药物可以具有多个疗效。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去认识五味。

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相近似;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

第二节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熟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2.熟悉归经的概念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熟悉毒性的概念,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掌握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

(二)内容: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归经的概念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

4.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配伍(“七情”)的的概念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2.熟悉配伍用药原则。

(二)内容:

1.配伍的概念

2.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3.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配伍用药原则)

(1)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

(2)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二种情况是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和配伍用药禁忌要点之十八反和妊娠禁用药;

2.熟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

(二)内容:

1.用药禁忌的概念

2.配伍用药禁忌要点:十八反、十九畏

3.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慎用药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5.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二)(二)内容:

1.用量的含义: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2.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4.用法

(1)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2)服药的时间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掌握13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9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5.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二)内容:

1.解表药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要求掌握和熟悉的药物:掌握药物为麻黄桂枝紫苏叶(附紫苏梗) 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熟悉药物为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藁本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辛夷葱白

第二章清热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23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了解药物8味,参考药物20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17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5.熟悉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二)内容:

1.概述清热药的概念、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2.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 穿心莲土茯苓熊胆(附引流熊胆粉)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5.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三章泻下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番泻叶、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熟悉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的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内容:

1.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临床应用;

2.泻下药的配伍方法;

3.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

5.峻下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用量用法

6.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使用注意。

7.

第四章祛风湿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0味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的7味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防已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

(二)内容:

1.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

2.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木瓜蕲蛇(附金钱白花蛇) 川乌(附:草乌) 威灵仙雷公藤老鹳草乌梢蛇(附:蛇蜕) 伸筋草

(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稀莶草丝瓜络海桐皮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狗脊

4.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五章化湿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化湿药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苍术厚朴(附厚朴花) 广藿香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化湿药的概念及砂仁(附砂仁壳) 白豆蔻(附豆蔻壳) 佩兰草豆蔻草果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二)内容: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化湿药的配伍方法;

3.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5、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 泽泻薏苡仁车前子(附车前草) 茵陈金钱草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猪苓关木通滑石萆解瞿麦地肤子虎杖垂盆草;了解药物:香加皮海金沙(附海金沙藤) 冬葵子灯心草扁蓄石韦通草地耳草的性能、功效与应用;5.熟悉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二)内容:

1.概述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

3.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要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5.木通的使用注意:

6.茯苓与猪苓、茯苓与薏苡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七章温里药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2.掌握附子等4味药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花椒等6味药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5.熟悉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用量用法;

6.熟悉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丁香的使用注意。

(二)内容: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温里药的配伍方法;

3.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要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细辛高良姜小茴香花椒荜菝)的性能、功效、应用;

5、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丁香的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6、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八章理气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橘皮等6味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沉香等16味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2.理气药的配伍方法

3.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要药物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枳实(附枳壳) 木香香附青皮、川楝子沉香薤白乌药大腹皮柿蒂佛手荔枝核青木香香橼刀豆甘松九香虫娑罗子绿萼梅玫瑰花檀香的性能、功效、应用

5.沉香、川楝子、青木香的使用注意

第九章消食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消食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消食药的配伍方法和莱菔子鸡矢藤谷芽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 概述消导、消食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食积的成因,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临床运用配伍特点;

2.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药物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鸡矢藤谷芽的性能、功效、应用;4.麦芽、莱菔子的使用注意

第十章驱虫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2.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3.熟悉驱虫药的概念及常用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驱虫药的概念及临床配伍方法;

2.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药物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芜荑鹤虱子榧子的性能、功效、应用;

4.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一章止血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止血药的概念,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地榆小蓟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炮姜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大蓟槐花(附槐角) 白茅根侧柏叶苎麻根蒲黄仙鹤草棕榈炭

藕节血余炭;了解药物:羊蹄降真香花蕊石紫珠刺猬皮灶心土的性能、功效、应用;

5.熟悉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

(二)内容:

1.止血药的概念,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选择使用、配伍方法

2.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重要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与用法

4.大蓟与小蓟,三七、茜草与蒲黄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川芎郁金延胡索乳香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 桃仁丹参牛膝马钱子血竭水蛭莪术穿山甲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姜黄鸡血藤泽兰王不留行骨碎补自然铜;了解药物:没药五灵脂月季花凌霄花苏木儿茶刘寄奴三棱虻虫斑蝥的性能、功效、应用。5.了解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了解川芎、丹参、延胡索、益母草、马钱子、莪术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二)内容:

1.活血祛瘀与活血祛瘀药的概念、配伍方法;

2.活血祛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4.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5.乳香、没药、丹参、郁金、五灵脂、三棱、莪术的使用注意:

6.川芎与丹参、郁金与姜黄、桃仁与红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半夏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百部桑白皮葶苈子苦杏仁(附甜杏仁) 苏子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天南星(附胆南星) 竹茹禹白附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黄竹沥昆布瓦楞子款冬花紫菀白果(附银杏叶) 枇杷叶皂荚(附皂荚刺) 白前海藻

黄药子胖大海礞石浮海石海蛤壳马兜铃胡颓叶洋金花矮地茶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配伍方法。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化痰药的概念、性能、功效、应用。

4.止咳平喘药的概念、性能、功效、应用。

5.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的用法。

6.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瓜蒌、贝母、海藻、杏仁、马兜铃、白果的使用注意。

7.半夏与天南星、瓜蒌皮与瓜蒌仁、川贝母与浙贝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8.杏仁与苏子、杏仁与桃仁、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四章安神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安神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掌握重点药物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 酸枣仁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琥珀远志夜交藤合欢皮(附合欢花);了解药物:柏子仁的性能、功效、应用

5.熟悉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二)内容:

1.安神药的概念及配伍方法;

2.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法;

4.朱砂、磁石、柏子仁、远志的使用注意;

5.酸枣仁与柏子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刺蒺藜罗布麻代赭石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珍珠母紫贝齿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平肝息风药的概念、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成因、临床表现;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及配伍方法;

3.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5.羚羊角、石决明、牡蛎、珍珠、珍珠母、钩藤、全蝎、蜈蚣的用法;

6.代赭石、全蝎、蜈蚣的使用注意;

7.龙骨与牡蛎、钩藤与天麻、全蝎与蜈蚣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六章开窍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开窍药的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麝香石菖蒲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开窍药的概念;药物冰片苏合香蟾酥(附蟾皮) 樟脑的性能、功效、应用。5.熟悉开窍药的用法(内服宜制成丸散剂,大多不作汤煎服)及注意事项(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忌用于虚脱证)。

(二)内容:

1.开窍药的概念、性能特点、闭证、脱证的临床表现特征;

2.开窍药的功效与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3.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开窍药的的性能、功效、应用;

5.麝香、冰片、苏合香的用量用法与使用注意:

6.麝香与冰片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7.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学生掌握开窍药的范围。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补虚药的概念,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 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北沙参麦门冬枸杞的性能、功效、应用;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药物西洋参党参山药大枣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附脐带) 肉苁蓉蛤蚧白芍龟板鳖甲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墨旱莲太子参扁豆(附扁豆花、扁豆衣) 饴糖蜂蜜沙苑子冬虫夏草锁阳仙茅海狗肾(附狗肾) 海马韭子胡桃肉胡芦巴阳起石龙眼肉南沙参黄精女贞子黑芝麻桑椹的性能、功效、应用

5.熟悉甘温药(参芪等)、甘平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等甘味显著的药物)、甘寒药(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点。

6.了解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概念。

(二)内容:

1.概述补虚药的概念;气虚、阳虚、阳虚血虚的原因、临床表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4.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当归、熟地黄、阿胶、石斛、龟甲、鳖甲的用法。

5.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肉苁蓉、补骨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沙参、石斛、龟甲、鳖甲的使用注意。

6.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黄芪与白术、苍术与白术、杜仲与续断、当归与熟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白芍与赤芍、南沙参与北沙参、麦门冬与天门冬、龟甲与鳖甲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八章收涩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收涩药的功效、适应范围,熟悉常用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

2.掌握药物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芡实乌贼骨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收涩药的概念;

5.熟悉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 金樱子糯稻根须赤石脂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覆盆子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内容:

1.收涩药的概念与分类、滑脱症的病因、临床表现;

2.收涩药的具体功效与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3.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常用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5.诃子、肉豆蔻、赤石脂、桑螵蛸的使用注意;

6.五味子与乌梅、莲子与芡实、肉豆蔻与白豆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九章涌吐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涌吐药的概念、功效与适应范围。

2.熟悉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二)内容:

1.概述涌吐药的概念、功效与适应范围

2.使用涌吐药的注意事项。

3.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本章药的概念、功效与适应范围。

2.掌握药物升药蛇床子大蒜的性能、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5.熟悉药物蜂房白矾炉甘石硼砂硫黄雄黄土荆皮砒石大风子轻粉

铅丹的性能、功效、应用。

6.熟悉对剧毒药必须做到:(1)谨慎用药,供内服时尤应注意;(2)严格控制剂量;(3)注意用法(包括炮制)。

(二)内容:

1.外用药的概念、去腐解毒的概念、功效与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雄黄、马钱子、升药的用量用法与使用注意;

4.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实验教学大纲

参观中药标本及图谱实验

一、目的:通过观看中药标本和中药挂图,掌握和了解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

二、内容: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蒿本、白芷细辛、仓耳子辛夷)。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木贼)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石膏、知母、寒水石、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莲子心、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性能特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藓皮)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野菊花千里光、鱼腥草、金荞麦、穿心莲、半边莲、半枝莲、漏芦、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土茯苓、白蔹、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秦皮、射干、山豆根、马勃、余甘子、木蝴蝶、土牛膝、胖大海)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第五节清虚热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性能特点(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第三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第二节润下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

第四章祛风湿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独活、防己、川乌、蚕砂、松节、独一味、闹羊花、马钱子、雷公藤、徐长卿、两面针、海桐皮、威灵仙、秦艽、络石藤、木瓜、蕲蛇、乌梢蛇、蓰莶草、丝瓜络、桑枝、伸筋草、路路通、穿山龙、海风藤、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雪莲花)

第五章化湿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广藿香、佩兰、仓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车前子、滑石、关木通、通草、瞿麦、笾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东葵子、灯心草、萆解)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溪黄草)

第七章温里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附子、肉桂、干姜、吴萸子、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胡椒、荜麦、荜澄茄、山萘)

第八章理气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陈皮、青皮、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荔枝核、佛手、香橼、薤白、青木香、大腹皮、柿蒂、刀豆、甘松、九香虫)

第九章消食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

第十章驱虫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鹤虱)

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景天三七)

第二节化淤止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三七、茜草、蒲黄、五灵脂、降香、花蕊石)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血余炭、藕节)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艾叶、炮姜)

第十二章活血化淤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土鳖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前胡、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苦杏仁、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洋金花、罗汉果)

第十四章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珍珠)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首乌藤、灵芝)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石决明、珍珠母、牡蛎、赭石、蒺藜、罗布麻)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钩

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第十六章开窍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安息香)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白扁豆、甘草、大枣、蜂蜜)

第二节补阳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鹿茸、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雄蚕蛾、海马、肉苁蓉、锁阳、、蛤蚧、菟丝子、沙苑子、杜仲、续断、韭菜子、阳起石、核桃仁、葫芦巴)

第三节补血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龙眼肉)

第四节补阴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桑椹、银耳、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

第十八章收涩药

第一节止汗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麻黄根、浮小麦)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五味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莲子、芡实、海螵蛸)

第十九章涌吐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常山、瓜蒂、藜芦)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

需掌握下列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性能特点(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土荆皮、木槿皮、蜂房、樟脑、炉甘石、硼砂)

中药煎煮实验

通过对常用中药的煎煮,掌握常用中药的煎煮方法。

(一)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二)内容:

煎药法

(1)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2)煎药的器具。

(3)中药煎煮。

主要参考书目:

1.1-6版《中药学》教材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主编,《中华本草》.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3.唐德才主编. 《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

4.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张廷模主编,《中药学学习指导》.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6.吴敦序主编.中医学基础理论.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12

7.李德新主编. 中医学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学时分配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历年考试重点是单味中药及中成药的功效、主治病证。重点章节包括:常用单味中药部分第1、2、4、6、12、13、17章,常用中成药部分第1章。 Top1:补虚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6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2:止咳平喘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2、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4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3:解表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2、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4:清热剂(附:牛黄、板蓝根)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2~2015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考频指数:★★★★★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3、2014、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

约为2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附:葛根 Top6:祛痰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2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7:开窍剂之安宫牛黄丸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5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 考点1 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 ~ 4 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 (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5.银柴胡: “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 “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 “芦头” (根茎)、“芦碗” (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 (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 (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 “菊花心”。气微, 味甜而特殊。 11.黄芪: 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 (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 (根上端)、“归身” (主根)、“归尾” (支根)、“全归” (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 (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 ①松贝: “怀中抱月” (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 梢粗糙, 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5.羌活: “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

中药学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川芎的功效为 B.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药物为B. 鸡血藤 3 ?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E.黄芪 4 .哪项不是熟地黄的功效B.活血 5. 厚朴的功效是D.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6 .麻黄根的功效是:A.敛肺止汗 7 ?下述哪项不是中药的性能 C ?轻 重 8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B.《新修本草》 9 ?常用治疥癣、秃疮、湿疹的药物是: E.硫黄 10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的药物组合是:C ?柴胡、黄苓 11 ?既疏散风热,又疏肝解郁的药物是E .薄荷 12 ?马钱子的功效为C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13 ?用治脾寒泄泻,腹中冷痛的药物 是C .益智仁 14 ?肺气亏虚的短气喘促,脉虚自汗,宜选 A .人参 15.能缓和药物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的药物是 D .甘草 16 .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宜选D.山药 17 .既能安神又能纳气平喘的药物是A .磁石 18 ?具有软坚散结之效的平抑肝阳药 是C ?牡蛎 19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仙鹤草的功效E.退黄 20 ?既能行气散结,又能散寒止痛的药物是 A .荔枝核 21 ?宋代最有影响的本草著作是 D.《证类本草》23. 七情配伍关系中表示增效的是 D.相使 24. 下列哪味药不反甘草? C.大蓟 25. 既利咽开音、透疹,又息风止痉、退翳 的药是E.蝉蜕 26. 治疗咽喉肿痛,首选E.射干 27. 性微温,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 可应用的药是E.防风 28. 治少阴经头痛的药是 D.细辛 29. 治气滞血瘀,胁肋脘腹疼痛,常用川楝 子配伍C延胡索 30. 既温肺化饮,又温中回阳的药物 是B干姜 31. 具有托毒生肌作用的药是 A.黄 芪 32. 下列哪项不是青蒿的功效?E凉血 33. 既能消食化积,又能下气化痰的药是C 莱菔子 34. 既健脾燥湿,又止汗安胎的药是 E.白术 35. 别名为大力子的药是A.牛蒡子 36.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药是C.青皮 37. 味甘质粘的止血要药是 C.阿胶 38. 下列哪项不是金钱草的主治证? B痰饮咳喘 39. 既清热解毒,又升举阳气的药是 C.升麻 40. 既破气行血,又消积止痛的药是A莪术 41 ?中药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的 使用始于: D.唐代 42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的 是哪部著作:D.《本草纲目》 43 .下列除哪味药外均能散风热,透疹:E. 柴胡 44. 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增强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的配伍是:C.相反 45. 除哪味药外均具有利水功效:C._ 黄连 46 ?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功效:E.滋阴降火 47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选哪味药:C.知母 48.善治肺痈吐脓的药物是:C.鱼腥草 49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是: D. 苦参 50 .下列哪项不是葛根的功效: C. 祛风杀虫 51 .退虚热,善除无汗骨蒸的药物是D.地 骨皮 52?下列哪组属沉降药性:E.苦酸寒 53?补益药应该在何时服:C.空腹服 54. 平性药是指:E.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 药性平和的药物 55. 善治小便混浊色如米泔膏淋的药物是: C.萆薢 56 .《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是 B . 宋代 57 ?芫花醋制用的目的是D.减低毒 性 58 ?具有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功效的 是:E .天花粉 59.柴胡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 苦咽干,与下列何药配伍最佳: D.黄苓 60 .均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药对 是:D.砂仁、白豆蔻 61. 以植物花粉入药的是B蒲黄 62. 产于江苏的道地药材是B薄荷 63. 下列不属于十九畏”的是E 丁香畏三棱 64. 宋代本草的代表著作是B《证类 本草》 65. 既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又可温 肺化饮的药物是A干姜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d430025.html,/default.aspx 简介: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 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 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土产公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反映员为强烈的是“中药难记”。这是因为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能功效互异,配伍应用变化难测。就是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个性特征。除了中药自身的学科知识外,中药学还要涉及中医药基础、诊断学,甚至初学者尚未学习的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一些内容。因此,中药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很容易混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记忆,十分困难。但是,中药学也并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趣味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些团难是可以克服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圆满地完成中药学的学习任务。 下面提出几点学习中药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学习小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的理论相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 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记忆宝

常用单味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1.麻桂香姜发汗,香麻利水力缓;宣肺平喘麻黄,和中化湿寻香。桂枝解肌助 阳,温通经脉常用。姜紫发散解表,鱼蟹中毒可疗;生姜温胃止呕,温肺止咳可投;紫苏行气宽中,胎动恶阻可控。 2.羌防苍藁祛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可靠。防风解痉擅长,苍耳通窍止痒;羌 活善治肩痹,藁本巅顶尤宜。 3.苍芷辛细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均好。白芷善治阳明,细辛专攻少阴;苍 耳上能通脑,辛夷通窍绝妙。白芷止带排脓兼止痒,细辛温肺化饮止咳棒; 苍耳止痒除湿,上下内外通使。 4.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疏风利咽透疹兼备;薄荷清利头目疏肝,牛蒡解毒消肿 祛痰;蝉蜕明目退翳,又可开音止痉; 5.桑菊木贼与蝉蜕,明目疏风病邪退;桑菊均可平肝阳,菊花清热解毒良;桑 叶木贼凉血止血,桑叶清肺润肺效切,蝉蜕开音止痉特别。 6.葛根柴胡与升麻,发表退热疗效佳;升阳原理各不一,升柴举陷配黄芪。葛 根升阳以止泻,项背强痛效特别,解肌缓急生津切。升麻葛根又透疹,升麻解毒是特征。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调经效强。 7.蔓荆薄荷疏散,清利头目同甘;蔓荆祛风止痛性寒,薄荷透疹利咽疏肝。 既解表又透疹: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 既散风寒又止痛:羌活、藁本、防风、苍耳子、细辛、白芷; 既疏散风热又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 白芷善治阳明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羌活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善治项背强痛的药物是:葛根;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证最宜选择的药物是:柴胡

第二章清热药 1.石知天芦四药对,清热泻火入肺胃。芦知花粉滋阴生津,石膏敛疮止血生肌。 知母善润上中下,肺胃肾阴全靠他;花粉排脓消肿,引产孕妇禁用。芦根清肺透表,除烦止呕利尿。 2.栀子竹叶淡竹叶,利尿泻心除烦热。栀子解毒消肿止痛强,凉血止血利湿而 退黄。 3.密蒙青葙谷决夏,清肝明目效不差。决明善通便润肠,夏枯消肿散结效量, 谷精疏散风热用常。 4.三黄燥湿泻火解毒,龙胆专攻肝胆效宏;苦参尤善祛风止痒,下行利尿杀虫 效强。 5.玄地凉血养阴润肠,玄参解毒散结火降。赤紫丹凉血活血,牡丹退虚热效确, 赤芍止痛清肝热。紫草牛角凉血解毒,紫草透疹斑疹透出,牛角泻火定惊效独。 6.银翘野心解毒疏散,连翘清心利尿散结;心莲燥湿可观,野菊疏风平肝。 7.蝴蝶射马大板豆,清热解毒利咽喉;大青叶善凉血消斑,射干散结消肿祛痰; 蝴蝶疏肝又和胃,马勃止血兼清肺。 8.白苋秦鸦解毒止痢,头翁齿苋凉血止痢,鸦胆秦皮燥湿止痢。鸦胆杀虫截疟 蚀疣,齿苋通淋止血效优。秦皮燥湿止带,清肝明目厉害。 9.鱼蒲二半垂盆土,清热利湿又解毒。公英尤善治乳痈,腥草尤善疗肺痈;二 半均可利水消肿,枝莲散瘀止血不同;土苓解毒利关节,梅毒拘挛均完结。 垂盆性寒而不强,解毒利湿可退黄。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中药学》

《中药学》教学课件 相关概念 ◆什么就是中药? ◇中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得药物。 ●传统药物得总称,相对概念,近百余年 ●大部分产于中国 ●大部分为天然产物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理论体系 ◇本草:大部分来源于植物 ●常用:500种左右; ●文献:3000多种; ●目前:12800种以上; ●80%以上来源于植物。 ◇草药、中草药:中药混称 ◇民族药:理论体系不同 ◇产品形式: ●药材:药物在产地采集、初加工后得产品。 ●饮片:药材经炮制加工,降毒、增效,供调剂、制剂。 ●成药:疗效突出得经验处方,按严格方法,制成一定得剂型。 ◆中药学:(本草学) ◇基本理论 ◇具体药物: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国外相关:汉方、韩药、Herbs、Botanic 原始社会药物得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 有意试验→ 积累药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长期生活、医疗实践结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得运用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药剂发展。 ◆口耳相传→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法、禁忌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作者:不详 ◇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365种 ◇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 ◇内容、价值: ●中药基本理论。“序例”: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 ●总结秦汉以前得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梁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730 种 ◇内容、价值: ●补充药物理论与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总结梁代以前得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她本草著作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斅 ●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作者: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与。 ◇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考点归纳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2017年分值:5分左右1.四气 2017年预测:必考,四气+五味的综合运用,1分 2.五味 2017年预测:必考,五味的简单理解,具体考法同2016年真题,3分 3.“七情” 2017年预测:必考,七情的综合理解,具体考法参考2014年真题,配伍题 4.君臣佐使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约在50% 5.升浮沉降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

6.功效分类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考法见2014年真题 7.历代本草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20%,考法在本草名称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分值:5分左右 重点:1.采收原则 2.药材加工方法,其中“发汗”必考,单选/多选 3.“道地药材”产地,必考,配伍题 1.“道地药材”产地题 2017年预测:必考4分,80%考试考点见下表 2.加工方法 2017年预测:“发汗”的5个药材,必考 3.采收原则题 2017年预测:花蕾入药,必考,单选题1分 第三章中药化学

一、总论 考点一:提取方法题(2017年必考1分) 考点二:分离方法题(2017年50%,1分) 考点三:结构鉴定题(50%, 1分) 考点四:分子极性大小题(2017年考试频率80%) (极性小)石油醚<乙醇<甲醇<水(极性大) 最喜欢考乙醇和水的极性最大 考点补充:物质纯度判断方法:熔点、熔距+TLC(波层色谱) 二、生物碱(中药化学重点,历年考分在5-7分) 考点五:生物碱分类题(必考,配伍题2分) 考点六:生物碱性质 1.碱性强弱(2017年考试频率80%) 碱性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强弱:季铵碱>脂肪胺>酰胺 2.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小檗碱碱性最强,利血平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有升华性。 3.生物碱主要在双子叶植物中,苦味,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多呈左旋光性。 考点七:生物碱鉴别反应题(2017年考试频率40%)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称,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川芎、黄连、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和砂仁等等。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2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3火制:炒(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炙、烫、煅、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至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4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气:就是指寒热温良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性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倾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甘:“能缓、能和、能补”,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咸:“能下、能软”,即具有写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涩:“与酸味要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等证。 其中,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升降沉浮:使药物对人体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中药专业课程教材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课程教材目录汇总 制药营销系专业课程教材目录 中药专业课程教材 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专业主干课、素质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五类。 1、公共基础课程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社 本书编 写组 20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教社 本书编 写组 2015 英语创新医学英语(第一册)上交社刘荣朝2011 体育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北邮社潘琼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社黎建锋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自编2015 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北理社郭秀兰2015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云人社李艳梅2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教育中言实社王明娟2015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 2、专业基础课程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卫社盖一锋2015 生理学生理学人卫社郭争鸣201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人卫社吕文亮2015 基础化学基础化学河科技社李炳诗2011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人卫社谢庆娟2013

3、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中药学中药学人民卫生杨丽2015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人卫社郑小吉2014中药药理与运用中药药理与运用人卫社徐晓玉2014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人卫社胡志方2015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栽培学高教社郭巧生2014 方剂学中药方剂学人卫社李铁男2014 药学微生物药学微生物化工社刘春兰2011制剂技术与设备药物制剂设备人卫社邓才彬2014 中药鉴定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人卫张钦德2014 中药化学技术中药化学技术人卫李端2014 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管理与法规人卫社杨世明2015 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河科技社王麦成2011 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人卫社刘波2014 4、素质拓展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 2015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医药科技本书编 写组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化工社刘素梅2015 5、综合实践课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时 间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系部 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院 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系部 中药学技能实训中药学技能实训系部中药药剂学技能实训中药药剂学技能实训系部中药炮制技能实训中药炮制技能实训系部 中药综合技能实训中药综合技能实训系部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药学-(8)

中药学-(8) 1. 防己具有的功效是 A.活血通经,除湿和胃 B.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C.行气化湿,利尿消肿 D.温里散寒,活血通络 E.软坚散结,补益肝肾 答案:B 2. 五加皮的功效是 A.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B.祛风湿,补肝肾 C.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D.祛风湿,强筋骨 E.祛风湿,强腰脊 答案:A 3. 被称为“风药中之润剂”的药物是 A.威灵仙 B.防己 C.蕲蛇 D.川乌 E.秦艽 答案:E

4. 治疗风湿痹证,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无力,遇劳更甚者,应首选 A.防己 B.秦艽 C.五加皮 D.旆莶草 E.白花蛇 答案:C 5. 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药物是 A.木瓜 B.杜仲 C.桑枝 D.桑寄生 E.防己 答案:D 6. 桑寄生、五加皮除均可祛风湿外,还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安胎 B.利尿消肿 C.定惊止痉 D.温通经络 E.补肝肾,强筋骨 答案:E A.威灵仙

C.狗脊 D.独活 E.木瓜 7. 既能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答案:A 8. 既能祛风湿,又能强腰膝的药物是答案:C A.祛风湿,止痛,解表 B.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C.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D.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E.祛风湿,温经止痛 9. 五加皮的功效是 答案:D 10. 桑寄生的功效是 答案:B 11. 砂仁具有的功效是 A.温肝 B.暖肾 C.温肺 D.温中

答案:D 12. 肉豆蔻与白豆蔻均具有的功效是 A.涩肠止泻,下气平喘 B.温中散寒,行气消胀 C.温中行气,燥湿止带 D.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E.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答案:B 13. 藿香具有的功效是 A.止呕 B.止咳 C.止血 D.止痛 E.止泻 答案:A 14. 既能化湿,又能解暑的药物是 A.藿香、佩兰 B.苍术、厚朴 C.砂仁、白豆蔻 D.橘皮、青皮 E.茯苓、玉竹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