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合集下载

沱沱河盆地江仓南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沱沱河盆地江仓南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沱沱河盆地江仓南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祁善智;蒋成伍;崔美丽;雷波;曹永亮【摘要】江仓南铅锌矿床位于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隶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延部分.经野外地质调查,在江仓南地区发现了7个较大规模的铅锌矿物探异常,显示出该地区具有较强的铅锌矿成矿潜力,进一步分析表明:①二叠纪九十道班组等灰岩中Pb、Zn等元素相对富集,为江仓南铅锌矿体赋存有利的围岩;②已圈定的7个矿化带主要分布于断裂构造交汇、地层不整合接触面等裂缝发育部位附近,以NW、近EW走向为主,显示出构造对矿床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③该铅锌矿体中Pb品位0.53%~5.45%,Zn品位0.91%~4.67%,预计Zn资源量约1.45×105 t,矿床达中型规模,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对区内控矿因素、矿床成因以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认为江仓南地区铅锌矿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呈红、褐、灰绿等氧化色条带的裂缝发育构造是矿床发育的重要标志.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沱沱河地区其他铅锌矿体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地质特征;矿体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方向;铅锌矿【作者】祁善智;蒋成伍;崔美丽;雷波;曹永亮【作者单位】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格尔木816000;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格尔木816000;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格尔木816000;南华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格尔木8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P611“三江”成矿带在构造上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具备优越的成矿条件,是一个巨型的多金属聚合成矿带[1]。

自2002 年以来,通过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在青海南部玉树—沱沱地区发现了东莫扎抓、莫海拉亨、多才玛、楚多曲、雀莫错等多处铅锌矿床(点)[2-5]。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有利的地质和物理化学因素的结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具有足够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成对成矿经常起到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按其作用规模可以划分为若干级别。

全球性构造带控制全球性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大区域或区域构造控制区域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而矿田和矿床构造则控制着矿床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

在已有的研究矿田构造的文献中,对于构造的控矿作用,只是讲到其作为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液运移的通道、矿石堆积的场所和成矿后的构造破坏等四个方面的作用,而缺乏对构造控矿作用全面的历史分析。

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看,我们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如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常是堆积沉积矿床包括火山沉积矿床的有利构造环境,而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则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构造运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含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驱动力;实际地质资料和有关模拟实验均表明,岩石中的水、油、气等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

(3)有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孔洞、空隙和渗透带等是含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路,一般将这类构造称为导矿或运矿构造。

岩浆或变质成因热液向上部运移时需通过导矿构造,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向深处运移并沉淀成矿也需要导矿构造作为通道。

(4)各种构造形成的开发空间,如断层和裂隙的启张部位、各种空隙和疏松破碎带以及地表分布的各样洼地等均可作为内生矿床或外生矿床的就位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床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5)岩石的应力状况和应变作用影响着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

这些参数在构造应力场的不同部位是有差别的,因而对矿质在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和运移机理以及矿质沉淀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6)在不同的构造类型中可以发生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例如,矿床在断层或裂隙中充填后形成脉状矿床。

(7)构造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是导致成矿作用脉动性的基本因素,是划分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重要依据,这在汽化热液矿床中表现尤为明显。

青海治多多彩地区火山岩岩石特征

青海治多多彩地区火山岩岩石特征
第 4 5卷 第 1期 2 1年 ( 1 1 ) 0 2 总 期 8
西 北 地 质
NORTHW ES TER N GEoLO GY
VO1. NO.1 45
2 2 ( U 81 01 S m1 )
文 章 编 号 :0 9 6 4 ( 0 2 0 ・0 3 0 1 0 - 2 8 2 1 ) 10 6 — 8
作 者 简 介 :郑 宗 学 (9 6)男 ,河 南 永 城 人 , 地 质 工 程 师 ,2 0 毕 业 于 桂 林 工 学 院 地 质 工 程 专 业 ,从 事 地 质 矿 产 勘 1 7一 0 0年
查 工 作 。E i 6 3 1 6 @q .o ma :3 9 4 3 5 qc m l
青 海 治 多 多 彩 地 区火 山岩 岩 石 特 征
郑 宗 学 ,覃 泽 礼 ,吴 远 安
( 青海省 有 色地质 矿产勘 查局地 质 矿产勘 查 院 ,青海 西宁 8 00 ) 1 0 7
摘 要 :多 彩地 区处 于 西金 乌 兰一 义敦 晚 三叠 世 岛弧 带 的 东 段 ,成 矿 区 带 位 于 三 江 成 矿 带 的 北 西 段 。区
以发育 火 山一 侵入 杂 岩组 合 为特 征 ,外弧 火 山一 入 侵 杂岩 由第一 亚旋 回 中性 火 山 岩 和 与其 相 邻 的 中一 酸
性 深成 岩一 火 山岩 构 成 ,以 安 山岩 和 安 山质火 山 次
山岩 特征 ,并对该 区 的找 矿前 景 进 行 了综 合 分 析 ,
期 望通 过本 次研究 工作来 指 导该 区的找 矿工作 ,同

色 矿产勘查 院开始 对该 矿床 进行 了新 一轮 的普 查工 作 ,同时结 合该 区开 展 的 1: 5万 矿 调 工作 ,取得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第 40 卷 第 4 期 2007 年 ( 总 163 期)
西 北 地 质
NORT HWEST ERN GEOLOGY
文章编号: 1009-6248( 2007) 04-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10
V ol. 40 No . 4 2007 ( Sum 163)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于浦生, 李荣社, 计文化, 杨永成, 孟勇, 赵振明, 陈守建
( 4) 北羌塘-甘孜古元古代—中生代铁、金、锑、 汞、铜、铅、锌 ( 稀有金属) 成矿带。该成矿区属 特提斯-喜玛拉雅成矿域川西北印支、燕山期金、( 稀 有金属) 成矿区西延部分, 由喀喇昆仑和松潘-甘孜 褶皱系巴颜喀拉褶皱带两部分组成, 是华南板块西 北域的组成部分, 北以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 结合带与昆南带相邻, 南以龙木错-双湖晚古生代结 合带与喀喇昆仑-南羌塘陆块相毗邻。根据其区域成 矿特征和构造单元的区域划分, 进一步将该成矿带 划分为两个Ⅲ级成矿带。
表 2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 ( 域) 带划分表 T ab. 2 Div ision o f metallo genic belt ( rang e) in nor th of Qing hai-T ibet P lat eau
Ⅰ级
Ⅱ级
Ⅲ级
古亚洲成矿域 ( Ⅰ)
秦-祁-昆成矿域 ( Ⅱ)
特提斯成矿域 ( Ⅲ)
表 1 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单元划分一览表 T ab. 1 Divisio n of str uctur e units in no r th of Q ing hai-T ibet Plateau
一级单元
二 级 单 元
祁连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 柴达木微陆块
阿尔金造山带 古亚洲构造域

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研究

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研究

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原材料、能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分析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对深入开展滇西“三江”地区多金属资源的地质找矿及其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江成矿带;断裂段;矿体0前言三江地区南段(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的东侧,为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组成部分。

三江造山带内发育众多的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镁铁超镁铁岩带以及发育极好的变质岩带,一直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

三江地区滇西段是三江地区地质构造现象最为丰富、构造单元出露较全、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它在特提斯构造域形成演化的时空迁移变化规律和结构构造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均具代表性,是世界上研究巨型复合造山带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

江造山带这种复杂的演变过程,为区内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澜沧江构造带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是三江成矿带的一部分。

三江造山带是我国著名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

三江南段澜沧江和红河地区,由于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备受人们关注。

例如:哀牢山金矿带不断发现大、中型金矿,南澜沧江火山岩带上民乐、大平掌等发现一批铜矿床,因此这些地方成为三江今后找矿最有远景的地区。

1区域主要断裂与变形特征澜沧江南段地区主要控岩和控矿断裂按其性质、活动程度、规模以及影响和限制盆地、岩相、成矿作用发生发展特点,主要可分为两类断裂构造:一类是长期活动的深切地壳的大型断裂,如控制盆地性质和盆地西部边界的澜沧江断裂;第二类是继承性、间歇性活动的断裂。

断裂具有长期间歇性活动的特点,这些断裂在地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的转变,它们对盆地结构、沉积体系、矿床的空间展布有明显的控制。

1)澜沧江断裂带。

兰坪—思茅盆地西侧的边界断裂,由大致沿澜沧江延伸的数条近于平行的主断裂及其间的破碎带组成。

青海省赵卡隆铁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及矿床成因

青海省赵卡隆铁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及矿床成因

区域 布最 广泛 , 以哈桑 查果 一 尼玛 郎 一 向娘 给 断裂 线
为 界 , 为结 扎 群和 巴塘 群 。 区域 北 部 为一 复 式 向斜 分
构 造 , 部 为 上 三叠 统 巴塘 群 上 部 碳 酸盐 岩 组 , 翼 核 两
分 别 由上 部碎 屑 岩组地 层 组成 。 卡 隆矿 区赋 存在 复 赵 式 向斜 构造 东段 。 区域 火 山岩 较 为发 育 , 要 为印 支 主
期 浅海 海底 中基性 的 多旋 回喷 发 的安 山岩 、 山玄 武 安
较 晚 , 矿体 起 破 坏 作用 。 区火 山岩较 为发 育 , 晚 对 矿 以
青海 省 赵卡 隆矿床 是 一个 以铁 为 主 、 ( ) 有 共 伴 生 铜 铅 锌银 的多 金属 矿床 。随着近 年 来 的评 价 工 作 , 矿
区资源 储 量大 幅度 增长 , 文依 据 近几 年 工 作 中取得 本
矿远 景 区之 一 。
2 矿 床 特 征
2 1 矿 区地 质特 征 . 矿 区 出露 地 层 主 要 是 上 三 叠 统 巴塘群 上 部 碎 屑 岩 夹 火 山岩 组 地 层 及 上 部 碳 酸 盐 岩 组 , 中 , 酸盐 其 碳
三 叠 世 的 中 性 火 山 喷 发 ( ) 岩 为 主 , 性 为 安 山 溢 熔 岩
岩。
岩类 , 呈层 状 、 层状及 透 镜状 产 出 。 似
区域 内与 中基 性 火 山 岩 、 酸 性 侵 入 岩 有 关 的 中
2 2 矿 体特 征 .
赵 卡 隆矿 床 依 据 矿 化类 型 差 异 及 成 矿 元 素分 布 规 律 等 特 征 , 划分 出 6个 矿 体 群 (I Ⅵ矿 体 群 ) 可 ~ ,
岩 夹火 山岩 段 为本 矿 床 的 含矿 岩 系 , 石组 合从 下 至 岩 上, 由安 山岩一 铁 硅 质岩 ( 铁 矿体 ) 菱铁 岩一 白云 赤 一

青海西南三江北段早古新世成岩、成矿事件:陆日格斑岩钼矿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

青海西南三江北段早古新世成岩、成矿事件:陆日格斑岩钼矿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
3 )青 海 省 地 质 调 杏 院 。 西宁。 8 1 0 0 ] 2
内容 提 要 : 对 青 海 南 部 西南 三 江 多 金 属 成 矿 带 北 段 陆 日格 斑 岩 钼 矿床 开 展 了 锆 石 L A— I C P — MS U — P b和 辉 钼 矿 R e — O s同位 素 定 年 研 究 。研 究 表 明 , 陆1 3格 黑 云 母 花 岗 斑 岩 、 细粒花 岗斑岩 的锆石 L A — I C P — MS P b / ” U 加 权 平 均年 龄 分 别 为 6 2 . 1 ±o . 4 Ma 、 6 l | 7 ±0 . 3 Ma , 所 测 锆 石 均 显 示 岩 浆 成 因特 点 , 锆石 U — P b年 龄 可 代 表 斑 岩 的 结 晶 年 龄; 5件 辉 钼 矿 的 R e — Os 加权平均模式年龄为 6 O . 7 ±1 . 5 Ma , 锆石 U P b同 位 素 年 龄 与 辉 钼 矿 的 Re — Os 年 龄 非 常 吻 合, 所 获 年 龄 准 确 厘 定 了陆 1 3 格 矿 床 的岩 浆 活 动 与 矿 化 时 限 为 早 古 新 世 。陆 日格 与 三 江 带 中 北 段 主 要 斑 岩 型 矿 床
代学 进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 并对 其构造背 景、 岩 浆 演
纳 日贡 玛 附近发 现 的 又 一斑 岩 钼 铜 矿 床 ( 点) , 经 初
步勘 探 已显示 出较大 的成 矿潜 力 ( 郝金华等, 2 0 1 0 a ,
2 0 1 0 b ) 。本 次研 究 利 用 锆 石 L A— I C P ~ MS U— P b和 辉 钼矿 Re — Os同位 素 定 年方 法 , 对 矿 床 的成 岩 成 矿
的新 生 代多 金属 成 矿 带 , 跨越滇、 川西、 藏 东 并 延 伸 至 青海 南 部 , 发 育 一 系列 大 型 、 超 大 型 的铜 、 钼、 金、 铅锌 等 多金 属矿 床 , 为 我 国青 藏 高 原 3条 巨 型 斑 岩 铜矿 带 之一 。国内外地 质 学家对 三 江地 区 中南段斑 岩 铜钼 金矿 带特 别是 玉龙 斑岩铜 矿 带 的成 岩 成矿 年

基于GIS的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基于GIS的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基于GIS的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解立栋1,2,刘 欢1,2(1.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2.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8)摘 要: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日趋严重,为此提出基于GIS的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探究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并基于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对其地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通过青海玉树地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模型的设计、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分、与传统风险划分方法的对比,提出基于GIS的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设计,对传统风险区域划分方式进行了优化,可以为相关部门对于矿山地质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GIS;青海玉树;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1-0211-2Study on risk zoning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s in Yushu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GISXIE Li-dong1,2, LIU Huan1,2(1.Key Laboratory of hydrogeology and geothermal geology of Qinghai Province,Xi'ning 810008,China; 2.Qinghai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Xi'ning 810008,China)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zoning based on GIS in Yushu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Yushu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f this area,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regional division model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in Yushu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Considering the division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rea and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risk division meth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zoning design based on GIS, optimizes the traditional risk area division method,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e geological control work and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Keywords: GIS; Yushu, Qinghai; mine geological hazard; risk zoning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矿产概述,然后研究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与成矿的关系及影响,最后就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火山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成矿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rea mineral overview, then studies the lat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finally the metallogenic intrusive rocks, volcanic activities factors were discussed, and has strong guidanc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anjiang tectonic belt section; Structure; metallogenic
“三江”成矿带北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晚三叠世以来,唐古拉地块北缘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大范围的裂陷海盆,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量海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与喜马拉雅期的断隆作用有关,有关的中一酸性斑岩体星罗棋布。

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斑岩,以及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几条深断裂既控制着研究区内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通道。

在该带上目前已发现以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六十余处。

成矿类型主要有火山一次火山斑岩型、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接触交代型、沉积砂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等,其中以斑岩型、火山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为主,找矿前景巨大。

1研究区矿产概述
研究区位于唐古拉北缘成矿带北带,晚三叠世以来,裂陷活动强烈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的斑岩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关系密切,以多金属成矿为主,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有四川白玉县呷村超大型多金属矿、青海玉树赵卡隆多金属矿以及涉及研究区的朵龙格玛多金属矿。

研究区的矿床主要产在巴塘群火山一沉积岩系中。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现今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区域上的构造演化不是由一次陆一陆碰撞造山完成的,而是先后经历多岛海、陆内俯冲和陆内转换三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
最终在新生代“横空出世”,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其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征,而且至今仍在继续演化(骆耀南,2001)。

在研究区内,多岛海时期与本文前面划分的晚三叠世初期大陆裂陷、晚三叠世末期洋壳俯冲一弧陆碰撞这两个时期相对应;中生代中一晚期陆内俯冲造山阶段对应于侏罗一白坚纪陆内会聚这一阶段;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与喜马拉雅期陆内断陷一走滑剪切、第四纪陆内会聚推覆这两个阶段相对应。

2.1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岛海构造格局
在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早期阶段,三江地区应属于多岛海构造格局,弧后扩张的同时,伴随着造山作用的发生;进入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早期,在其西南侧由弧后扩张演变为复杂的多岛海构造地理格局。

藏北的羌塘弧、藏东的江达弧和滇西的临沧弧应为前锋弧。

羌塘弧和江达弧可能由北面昆仑弧分裂而来,临沧弧大约源自东面扬子陆块西缘。

这些前锋弧的后面,通过不同时期弧后扩张构成众多弧后盆地和岛弧(残余弧或微大陆)纵横间列的分布特征。

在具洋壳基底的弧后盆地中,可形成火山沉积型铜矿(云南羊拉和白秧坪):经弧后衰缩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在基性一超基性岩体可产出铬铁矿(金沙江带徐麦)。

在具陆壳基底的弧后盆地中,分布有碳酸盐岩铅锌矿(盐源白山)和复理石建造金预富集层(西康群)。

在岛弧地区,已知主要存在火山喷气型铅一锌一银矿(四川呷村)和斑岩铜矿(四川昌达淘和云南雪鸡坪)。

在残余弧(或微大陆)范围,弧基底可产出原构造背景中形成的矿产,如九龙地区的弧前别子型铜锌矿(李伍)。

在沉积盖层中已知产有耳泽菱铁矿型金矿。

此外,在多岛海体系东侧的扬子陆块上,因弧后扩张导致二叠纪玄武岩喷溢和晚古生代基性一超基性岩侵入,其中分别产出玄武岩铜矿(乌坡)、钒钦磁铁矿(渡口、红格)和铜镍铂矿(丹巴杨柳坪和会理大岩子)。

很明显,多岛海格局与成矿分布存在密切关系。

2.2中生代中一晚期陆内俯冲造山带及其成矿分布
中生代中一晚期,三江地区多岛海构造格局已经结束,随之进入陆内变形阶段。

该阶段的变形是由陆内俯冲造山机制引起,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在金沙江带与龙门山锦屏山带之间,广泛分布有以燕山期为主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西面介于德棚一乡城.断裂带与德来一定曲断裂带的中间地带,已知呈北北西向展布的一系列花岗岩体侵入于上三叠统地层,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一般称之为措莫隆一格聂花岗岩带。

这些燕山期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主要分布在三江带中北部,总体上呈向南突出的U形展布;据岩石化学分析,以陆壳重熔成因为主,己知具有锡一多金属及稀有金属矿化特征。

(2)在金沙江带和哀牢山带西钡。

以及龙门山一锦屏山带东侧,分别存在昌都盆地、兰坪一思茅盆地和四川盆地的侏罗一白至纪前陆盆地沉积,而介于上述两带之间的松潘一甘孜地区却缺乏该时期沉积。

(3)已经证实,金沙江带与哀牢山带向西或南西方向逆冲,龙门山一锦屏山带向东或南东方向逆冲。

可以认为,该时期三江地区的构造极性基本上是向南的。

在三江地区的这段成矿时期,已知有两类矿产很是醒目。

一类是以川西
北地区的金矿为代表,共同特征是:矿床赋存于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改造一层控特征明显,容矿岩石多种多样,普遍显示硅化和黄铁矿化,成矿深度一般K2O,这和区域上含矿斑岩体富钾的特征不相符,Cu、MO、Pb、Zn等元素背景值也明显偏低。

综合分析,研究区正长斑岩地表虽然不成矿,但化探异常与岩体套合较好,岩体中前沿元素Hg、As、Sb等含量较高,说明岩体剥蚀程度较浅。

综合各种资料,研究区正长斑岩深部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可作为下一步寻找相关金属矿床的重要靶区。

(3)喜马拉雅期岩浆岩: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在研究区表现微弱,主要形成小规模的辉绿岩墙或岩脉,分布在中部火山岩出露区。

侵入时代为新近纪早期。

本期岩浆活动主要与新近纪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在研究区引起的山间断陷事件有关。

喜马拉雅运动导致研究区早期形成的断裂复活,断裂向下切割从而诱发岩浆侵入,岩浆形成后快速上升到近地表冷凝成岩。

3.2火山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研究区火山岩剖面结构、岩相和岩性特征,研究区火山岩从下至上代表了一个由陆相火山喷发逐渐过渡为海相火山喷发的全过程。

下部发育的一套紫红色安山岩中气孔构造发育,气孔很少被充填,火山岩中不含正常沉积夹层。

中一上部属于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物含量高,代表了爆发系数较高,说明火山喷发期间海水并不深。

火山碎屑岩主要由比较细的火山角砾和火山灰组成,经常夹有硅质岩,硅质岩中发育细密的纹层,局部夹凝灰质细砂岩一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

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海相火山喷发发生在浅海地带,火山喷发期间陆源碎屑物供应很少,推测在火山喷发高峰期,盆地与大陆之间存在障壁,从而导致碎屑物供应量较少。

火山岩之下发育一套河流相砂砾岩和砂岩,由下往上由粗变细,其上为依次为陆相紫红色安山岩、海相火山岩。

这一剖面结构代表了研究区在晚三叠世火山活动从陆相逐渐过渡为海相,从大陆裂陷发育成边缘海盆,进一步演化为火山岛弧。

海相火山喷发是形成多金属矿产或矿源层的主要地质作用之一。

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长期火山喷发期间底层海水逐渐富集多金属元素,另外在火山喷发间隙期的海底喷流作用也经常形成富含多金属元素的热水溶液。

富含多金属元素的海水和热液经过与海水交代和冷却后沉积形成多金属矿产或矿源层。

区内出露的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其次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流纹岩和枕状玄武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产出,属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组合。

根据现代成矿理论,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是形成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区火山岩成矿潜力较大。

从火山岩组合分析,研究区大部分地段火山岩中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含量较高,占火山岩总面积的50%以上,爆发系数较高,反映了火山喷发时海水较浅,火山气液容易散失,从而对成矿不利。

但在海底古火山口附近成矿明显较好,邻区朵龙
格玛铜矿床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合分析,巴塘群火山岩成矿总体不是很理想,从已经发现的矿(化)点看,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古火山口附近地带,成矿物质的进一步富集还与后期动力变形和变质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莫宣学.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刘增乾.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带的划分与矿产分布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